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安忍的必要和慈心的意义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20-03-13 作者:印慈法师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印慈法师:安忍的必要和慈心的意义

一、安忍的对象和安忍的利益

  1.安忍在忍什么,安忍的对象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忍的是不如意的境界。这些不如意的境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斗争;其他有情众生,比如动物对自己的损害;或者来自无情物,比如刚买了一件新衣服,却被大雨淋湿了;或者自身的不如意,工作太忙、家务太多等等。

  但境界只是嗔恼生起的外部条件,“嗔恼”才是安忍要对治的。不安忍之人,多怨敌、多恼害,内心也不快乐,现世容易得心血管等疾病;当你对世界不满的时候,觉得世界对自己也不满意。做事容易树敌,内心觉得没有人是好人,别人也不喜欢自己;临命终时,若内心痛苦懊悔,很可能会影响下辈子的投生。嗔恼重之人多生恶趣,生于人中易丑陋、不为人喜。

  2.从趋利避害的角度看,安忍很重要。

  人能调伏其心,安和、柔软地对待不如意的境界,当下内心就快乐,现世身体健康;平和之人,怨敌少。现代人防范意识强,当我们善意对待别人、为人敦厚,则受人欢迎;调柔之人,睡得舒服,死得安详。异熟果报也较好,容颜端正、生活环境好、善缘多。

二、嗔恼的逻辑和对治方法

  1.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

  我们内心都希望万事如意,当事情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就发火了。问题在于,外界不可能全如我意。我们发火,源自于不接受不如意的现实,产生对立、反抗的情绪,和事实对着干。如果我们能够接受不如意,就不会发火了。

  安忍是对事实的尊重,并不是软弱无能。地上有无尽的石头、荆棘,我们是要给每寸土地铺上地毯,还是为自己穿上鞋子?改变所有境界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用智慧把自己的心保护起来,让其不受伤害。

  2.所有内心的痛苦,自己是关键的贡献。

  如果一个本地人怒气冲冲走过来骂我,我听懂了会很生气;但是一个老外跑过来骂我,我听不懂,还会笑眯眯地对着他。别人伤害你,就像递给你一把刀,因为他们的言语而生出嗔恼、痛苦,就等于接过来往自己身上捅,虽然刀是他递过来的,但伤害自己的却是你。

  面对他人语言的伤害,就要像一句禅诗说的“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无论别人说什么、干什么,都一笑置之,接受放下。认知到内心的伤害,归根到底都是自我伤害,就可以免除我们很多的痛苦。

  3.嗔恼的不合理。

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

智者善观已,不嗔诸有情。

  如果一个人拿棍子伤害了你,你是嗔恨棍子,还是嗔恨这个人?通常会认为是这个人使唤了棍子。但仔细分析一下,来打我的人,背后是有烦恼的,烦恼才是这个事件的“主使”。嗔恨主使,应该嗔恨烦恼,是他的烦恼来打我,所以去嗔恨他人也无意义。

  4.无我慧对治烦恼。

虽忿为魔使,医师不嗔怪。

能仁知烦恼,非具惑众生。

  精神病医生不会生精神病人的气,同样,智慧的人知道伤害人的不是棍子,也不是这个人,而是人的烦恼。

  有智慧的人在这一事件中,看到众生因为无明产生了嗔恼,在嗔恼的指使下,才有事件的发生。这不是有情的过失,这是烦恼的过咎。这样善巧如实地观察,就不会对有情生起嗔恼。佛法修行,就是要培养如实知的智慧,因为智慧断烦恼,智慧灭无明,无明灭则行灭。

  5.所做的事情真的是为自己好吗?

  今生的诸多不顺,与不善业有关。有不少青年正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却沉迷网游;我们本想早睡早起,却做不到……我们做了很多对自己残忍的事情,不想嗔怒却偏偏嗔怒。一边希望自己好,一边却在做不善业。我们要认识到,自罪自害。

众生不乐苦,受著众苦因。

由自罪自受,岂应憎于他?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段子,妈妈面对孩子的时候如何不被气得崩溃,口诀是“我生的!我生的!我生的!”这就是,岂应憎于他?有人向梦参老和尚吐苦水,这个世界如何混乱、种种不公,老和尚说:“我看很公平,不都是自作自受?”所以,当我们认这个账的时候,内心就容易平静。

  安忍的本质就是调伏嗔恼,我们不要随顺烦恼,而是想着要调伏它、对治它。一个对治嗔恼的“咒语”,5字真言:“可以,都可以。”用东北话来讲:“爱咋咋地”。

三、略说慈心

  如果说,安忍如同化掉自心的寒冰,慈心则是一种温暖,悲心则是拔苦。慈悲是内心真诚的善意,希望对方离苦得乐,比不嗔恼更进一步。

  慈悲心对今生后世都有增上生的好处,比如人际关系会变好。慈悲心能让我们获得究竟的利益。没有广大的慈悲心,就不可能有菩提心。因此,千里之行,始于慈悲心的培养。

原文标题:安忍息嗔恼 慈悲生菩提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