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四威仪偈》是什么?佛教《四威仪偈》解释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20-12-09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四威仪偈》是什么?佛教《四威仪偈》解释

  《四威仪偈》是佛门中广为流行的偈语,讲述了行、住、坐、卧四种威仪。《四威仪偈》共有五首偈语,分别为《行威仪》《住威仪》《坐威仪》《卧威仪》和一首综述四威仪的偈语组成。

  前四首偈语分别阐述了行、住、坐、卧应当具足的威仪,最后一首则是对这四种威仪的综合概说。

一、行威仪

  《行威仪》阐述了修行之人在行走之时应当具足的威仪。偈云:

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

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

不记山河是南北,谁知途路向西东。

  这首偈语告诉修道者在走路时应当像牛行走一样,步履稳重,目光顾视前方。修行者行走时要全神贯注,眼睛只看鼻下之路,不得左顾右盼,以免自心懈怠散乱。

  对于在行走时见到的各种外境,应当心不执着,看过即罢。只有当修道者于相而离相后,心才不执着于外境,自然能够心境双亡,于空而不住于空。

  “行步徐徐牛顾视,高观下盼不移神。”这两句偈语告诉我们,修道之人在经行或绕佛时,应当徐徐行步,目不斜视。在行走时,眼睛只照顾脚下,不看与修行无关的事物。修道者若心不专注于道,对外面的风吹草动都去关注,就失去了修行人心不外求的本怀。

  “纵使触目绕诸境,了了知心不受尘。无尘莫未执为宗,心境双亡不住空。”这四句偈语警戒修道者在行走时若眼睛见到诸种外境,看过即作罢,切不可被外境所转,染污自己的清净心,以免妨碍自己修道。

  修道者不仅要将自心中的垢染都清除干净,而且对于外在的各种境遇都能不执着。只有做到心不执着外境,才能达到心境双亡,不住于空境界。

  “任运安养到处所,行与行来岂异同。”当一个人具足行的威仪之后,则可任运自然地往生西方安养,到那时则无论修道者行去行来,或是行于东西南北都无碍于修道。

二、住威仪

  《住威仪》主要讲述修道者站立时应当具足的威仪。我们常说“站如松”,就是说一个人站立时应当如松树般安稳挺拔,切不可站立时身体弯曲或抖动,也不可没有威仪地随意站立。修道者在站立时,应当心存正念,念念在道。偈云: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

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

诸尘所以本来前,良由净虑觉心源。

念念无依着究竟,菩提真门当自诠。

  偈语告诉我们,修行人在站立之时应当端然站立,如松树般安稳不动。在站立时还应当心中不存思虑妄想,让心安住于空寂之境。当站立之时,纵然千百遍地历经风尘的漂泊与磨难,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外界的五欲六尘随时都会诱惑修道之人,但当一个人内心清净,没有任何妄想杂念之时,自然能够见到本来具足的清净自性

  “住立端然绝思虑,寂寂不虑亦不缘。纵使风尘千遍度,六入无闻玄更玄。”这四句偈语着重劝诫学佛之人在站立时要身体端正,心无妄想杂念,一心专注于道。若能做到如此,则虽然历经各种艰辛痛苦和漂泊游荡,六根仍然专注于道,丝毫不为外境所动。

  最后四句则说明当修道者具足站立威仪时,五欲六尘等诸种烦恼都无法侵入,自己则能在降伏烦恼之后顿悟心源。只有当念念在道,方可得真实解脱,菩提之果自然能够得成就。

三、坐威仪

  《坐威仪》讲述修道者在静坐时应当具足的威仪。坐禅修定禅宗学徒因定发慧的重要方式。佛门俗谚常说“坐如钟”,是说坐禅者在静坐时当如钟一般沉着稳重。佛门中的静坐即包括结跏趺坐,也包括一般的散坐。其中尤以结跏趺坐最为常见。偈云:

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

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

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

  偈语讲说了修道者在静坐时应当像须弥山一样安稳不动。当静坐之时,虽然世事繁杂,纵横交错,但清净心都能将其降伏,使之在自心中归于宁静。坐禅者在静坐用功,闭目观心时,常令各种妄想不生。

  深入禅定之境的禅者在睁开眼观察外境之时,眼中无纤尘染污。因眼内无尘,心中自然妄想不生。心无妄想,无明自然熄灭。当心中没有明与无明的分别之时,贪欲之心自然就没有了。

  《坐威仪》主要讲述了正确的坐姿不仅可以令静坐者显得庄重,而且也能促进道业的进步。“坐等须弥不倾动,事绪纵横心拒生。闭目自知心不起,开眼观尘与理平。”这四句偈语说明静坐的功效。

  在禅宗祖师看来,坐禅修定是静坐修行的直接目的,只有当禅子进入禅定境界之后,方才能够证得无量智慧。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降伏我们的妄想,达到内心的清净纯洁。

  而静坐则是降伏妄心的最好方法,当禅者静坐时,你闭目观心,则各种妄想杂念则无从生起。由于静坐用上功夫,当睁眼观察各种尘境,就能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事,心不被尘境所转。

  “平与无干支可住,于中皎洁息无明。明与无明俱不起,贪欲之心自不住。”这四句偈语说明当静坐降伏妄心之后,内心十分清净,妄想无明自然熄灭。无明熄灭之时正是明心见性之时。

  然而,一个安住于道的人,心中连明与无明的念头都没有。此时,心中没有明与无明的分别,贪嗔痴等障碍修道的逆缘也不存在了。坐禅者若能如此静坐观心,则自会心境澄明,大彻大悟。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