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荤”最初是指肉食?为何不吃肉也变成了“忌荤”?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20-11-06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荤”最初是指肉食?为何不吃肉也变成了“忌荤”?

  荤腥一词出自白居易《斋戒》一诗:“每因斋戒断荤腥,渐觉尘劳染爱轻。”“荤腥”中的“荤”最早念“xūn”,原指气味浓烈的菜蔬之类的食物,如葱、蒜、韭菜、洋葱等,“腥”才是指肉类。在佛教里起初荤也不是指动物性食品,而是一些带有刺激性气味的蔬菜,佛教有五荤,包括韭、蒜、葱、姜、蒜苔等,不准在庙里出家之人食用,以防念经时恶气相侵。后来佛教又规定,不准杀生,更不准吃动物性食品,所以把荤引申为动物性食品。

  草字头的“荤”为何会成为肉类的代词?其实, “荤”的本义最初与肉食没有任何联系,而是葱蒜姜类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的代名词。“荤”字由菜到肉的意义演变,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的。对于“荤”字,《说文》的解释为:“荤,臭菜也;”《苍颉篇》也说:“荤,辛菜也。”《徐铉说文注》:“荤,臭莱也,通谓芸台、椿、韭葱、蒜、阿魏之属,方术家所禁,谓气不洁也。”可见,“荤”在早期实实在在是指辛臭味很重的蔬菜。

  既然如此,那“荤”是怎么从素菜变成肉类的代词?这跟佛教有关。早在释迦牟尼佛在印度传法的时候,因为当地这些地有很多沙,又有很多水,不适宜草和菜的生长。并且当时出家人托钵,为了给施舍食物的众生行方便(给什么吃什么,不挑剔),没有规定不准吃肉,只是规定不准喝酒和吃葱、蒜之类。佛教严禁信徒食用五辛(也就是“五荤”,“忌荤”),是个每个佛教徒所要遵守的,比如《唐书·王维传》:“维兄弟皆笃志奉佛,食不荤。”

  古人忌荤,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生吃容易动肝火;熟吃容易产生荷尔蒙,引起性冲动,妨碍清净心,阻碍修行,严重损害自身修为。当然了,“五荤”远不止上面那5种,只要是吃过之后会引起口中异味的蔬菜,皆可列入其中。到了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梁武帝萧衍的母亲献太后张尚柔信佛,是个虔诚佛教徒。可是这个女人非常奇怪,她既遵守佛家的禁吃“五荤”戒律,又不吃肉类,只吃素,要知道,当时的和尚和佛教徒是可以吃肉的。萧衍为尽自己的孝心,于是下令天下信佛的人都要学他母亲,只准吃素,不准吃肉。

  从此以后,和尚是既不能吃“荤”类等味道很重的辛臭蔬菜,又不能吃肉,不吃肉也变成了“忌荤”,“荤”最终也就变成了肉类的代词。而原本代表肉类的,是“腥”字,所以才有个词叫“不食荤腥”。“荤腥”就泛指鸡鸭鱼肉及气味浓烈的菜蔬之类的食物。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