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弘善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习气是什么意思?

[佛学常识] 发表时间:2018-07-11 作者:未知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习气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习气?习气解释

  习气就是烦恼的残余成分。一切烦恼都可以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类。修行的过程中,先降服烦恼的现行,再断烦恼的种子,最后还会留有烦恼的余气。

  就好比酒瓶中的酒倒光了,酒瓶洗干净,但在一段时间中还是会有酒味。这种类似酒气的烦恼余气就称为习气,表现在生活中,就是烦恼的种子已经断尽,但遇到某些缘时还是会习惯性地表现出烦恼相。

《佛学常见辞汇》对习气的解释

  习气,指烦恼的余气,亦即现代人所说的“坏习惯”。

《佛学大辞典》对习气的解释

  习气,(术语)大乘之妄惑,分现行与种子及习气三者,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舍利弗既断瞋惑之种子,而动则怒气如摧,是瞋惑习气尚存之现证,三乘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侵害之。佛全断之。述记二末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对习气的解释

  习气,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就是我人经常生起的思想及行为,其熏习于我人心中的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尚存习惯气分。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的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中。又将习气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见分释条。

《俗语佛源》对习气的解释

  犹言习惯,系长期养成的难以改变的行为、语言和意向。如宋·苏轼《再和潜师》诗:“东坡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陆游《抄书诗》:“书生习气重,见书喜欲狂。”“ 习气”多含贬义。如谓“官僚习气”、“流氓习气”等。

  “习气”一词出于梵语(vasana),谓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包括“名言习气”、“我执习气”等。正如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所说:“言习气者,心现行气分重习所成。”习气相续到成熟时,能招生死果报法相宗认为:断除了烦恼的“种子”,伏除了烦恼的“现行”之后,还存在烦恼的“习气”。“习气”在烦恼中程度较轻微,但是难以断除。隋·智顗《四教仪》卷八谓:“十佛地者,大功德力资智慧,一念相应慧观真谛,习气究竟尽也。”这就是说,二乘罗汉还有“习气”,只有佛才能完全断除“习气”。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