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序

  A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序 [龙其]

  嗣法门人 函是 撰

  刻华首语录成。承和尚特遣人。命函是为序。函是谨再拜稽首而言曰。是乌足以称道和尚哉。虽然。闻之。知弟子者莫如师。是六七年。亲承训迪。所费和尚熏陶涵育。若或于扬眉瞬目。若或非扬眉瞬目。其为之也既奢。则意其遇之也必浚。将俾是之躬遭目接。以示天下后世之为是者。此则是之弗敢辞也。忆。是甲戌知有此事来。循览天下。彼时胸中。惟黄岩天童两老而已。及一到黄岩。便绝志行脚。非谓天下无人也。一山?老汉。日堆堆地。无长技奇识。而乃穷岁月。而不得竟其所至。是用焉往耶。目今门下士。惟是不慧。余皆瑰琦俊伟。出可为人天师。隐亦堪作山林典则。而且逐逐焉营营焉。如有所恋而弗去。夫孰为是。是则天下后世。亦大概见矣。至于提持向上。则古之百丈黄檗。足以当之。语录具在。知音者可辨也。若乃读其书。而思见其人。则祇今华首山?。依然日堆堆地。无长技奇识耳。亲之而一无所与。远之而若有所失。当此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幸毋当吾世而坐失也。此是之所以告天下后世也。然终不足称道和尚也。

  B 自序

  详夫。佛祖之道。原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题。以悟为则。夫云人心即是。即不烦手脚矣。但以悟不悟差别耳。若悟。则凡夫与佛祖契同。即凡心而见佛性。诚无转折。不悟。则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即是生死苦海。实不从他有。本法不曾动着一毫。是以。空劫今时。打成一片。众生诸佛。岂有二耶。诘本穷源。祇是一心而已。惟此一心。更无毫厘可得。德山云。佛也无法也无。又云。若向尽十方世界。若有一法一尘许。与汝执取生解者。尽落天魔外道水陆诸神。自己亦不是善知识。亦无禅道可学。恁么举扬。可谓不容毫发矣。初祖西来。密传心印。心心印可。以心传心。不开门户。不许解会。惟贵直下醒得。至于垂手接人。或入门便喝便棒。或拦胸搊住。或言辞善巧。痛处着锥。甚至云麻三斤乾矢橛。直指之道。于斯尽矣。道独不知何幸。熏得此心。一闻即心是佛。便信得及。舍此必无他向。偶遇坛经。一言便醒。如甘露灌顶。醍醐润心。嗣后还疑别有。或参或究。或问或学。实用尽心神。费尽心力。累尽形骸。比研究五宗。及诸祖脑后钳锤。至于极头处。九九还归八十一。从前用了许多工夫。毕竟临末梢头。亦非别有。自此本拟深隐。与麋鹿为群。岂敢人前露布。说是说非耶。无柰法字卍子。夙生缘熟。一见便信。如胶如漆。不觉囊锥始露。又引得数子。亦来尝些苦味。带累山僧。不能缄口嘿然。偶随问随答。诸子随抄随录。遂成一册。固请流通。山僧再三止之。古人许多语录。束之高阁。而今人又过于古人耶。且吾实取信于心。不求人信。何用刊刻哉。诸子固请不已。乃不得已而从之。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目录卷首序文卷第一上堂示众卷第二示众卷第三示众茶话问答着语卷第四颂古偈赞卷第五书问卷第六书问杂着行状(附)塔铭(附)

  长庆宗宝独禅师语录目录(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