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乾隆大藏经 > 大乘论 >
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第1209部 因明入正理论

[大乘论] 作者:罗主菩萨 造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因明入正理论

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

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

如是总摄诸论要义。此中宗等多言名为能立。由宗因喻多言。开示诸有问者未了义故。此中宗者。谓极成有法极成能别差别为性。随自乐为所成立性。是名为宗。如有成立声是无常

因有三相。何等为三。谓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云何名为同品异品。谓所立法均等义品。说名同品。如立无常瓶等无常。是名同品。异品者。谓于是处无其所立。若有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无间所发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是无常等因。

喻有二种。一者同法。二者异法。同法者若于是处显因同品决定有性。谓若所作见彼无常。譬如瓶等。异法者若于是处说所立无。因遍非有。谓若是常见。非所作如虚空等。此中常言表非无常。非所作言表无所作。如有非有说名非有。

已说宗等如是多言。开悟他时。说名能立。如说声无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等者是随同品言。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者是远离言。唯此三分说名能立。

虽乐成立由与现量等相违故。名似立宗。谓现量相违。比量相违。自教相违。世间相违。自语相违。能别不极成。所别不极成。俱不极成。相符极成。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比量相违者。如说瓶等是常。自教相违者。如胜论师立声为常。世间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故。又如说言人顶骨净。众生分故。犹如螺贝。自语相违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能别不极成者。如佛弟子对数论师立声灭坏。所别不极成者。如数论师对佛弟子说我是思。俱不极成者。如胜论师对佛弟子立我以为和合因缘。相符极成者。如说声是所闻。如是多言。是遣诸法自相门故。不容成故。立无果故。名似立宗过已说似宗。当说似因。不成不定及与相违。是名似因。

不成有四。一两俱不成。二随一不成。三犹豫不成。四所依不成。如成立声为无常等若言是眼所见性故。两俱不成。所作性故对声显论。随一不成。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所说。犹豫不成。虚空实有。德所依故。对无空论所依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四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五俱品一分转。六相违决定。此中共者。如言声常所量性故。常无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为如瓶等所量性故声是无常。为如空等所量性故声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说声常。所闻性故。常无常品皆离此因。常无常外余非有故。是犹豫因。此所闻性其犹何等。同品一分转异品遍转者。如说声非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此中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电空等为其同品。此无常性于电等有。于空等无。非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异品。于彼遍有。此因以电瓶等为同法故。亦是不定。为如瓶等无常性故。彼是勤勇无间所发。为如电等无常性故。彼非勤勇无间所发。异品一分转同品遍转者。如立宗言声是勤勇无间所发。无常性故。勤勇无间所发宗。以瓶等为同品。其无常性于此遍有。以电空等为异品。于彼一分电等是有。空等是无。是故如前亦为不定。俱品一分转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此中常宗。以虚空极微等为同品。无质碍性于虚空等有。于极微等无。以瓶乐等为异品。于乐等有。于瓶等无。是故此因以乐以空为同法故。亦名不定。相违决定者。如立宗言声是无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声常。所闻性故。譬如声性。此二皆是犹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违有四。谓法自性相违因。法差别相违因。有法自相相违因。有法差别相违因等。此中。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声常。所作性故。或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此因唯于异品中有。是故相违。法差别相违因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为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别相违积聚他用。诸卧具等为积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违因者。如说有性非实非德非业。有一实故。有德业故。如同异性。此因如能成遮实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决定故。有法差别相违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别作有缘性。亦能成立与此相违作非有缘性。如遮实等。俱决定故。已说似因。当说似喻。

似同法喻有其五种。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三俱不成。四无合。五倒合。似异法喻亦有五种。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三俱不遣。四不离。五倒离。能立法不成者。如说声常。无质碍故。诸无质碍见。彼是常犹如极微。然彼极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无质碍无。以诸极微质碍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谓说如觉。然一切觉能成立法无质碍有。所成立法常住性无。以一切觉皆无常故。俱不成者。复有二种。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说如空。对无空论。无俱不成。无合者。谓于是处无有配合。但于瓶等。双现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见所作性及无常性。倒合者。谓应说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而倒说言诸无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异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诸无常者见彼质碍。譬如极微。由于极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极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无质碍无。能立不遣者。谓说如业。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说诸业无质碍故。俱不遣者。对彼有论。说如虚空。由彼虚空不遣常性无质碍性。以说虚空是常性故。无质碍故。不离者。谓说如瓶见无常性。有质碍性。倒离者。谓如说言诸质碍者皆是无常。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复次为自开悟。当知唯有现比二量。此中。现量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义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言比量者。谓藉众相而观于义。相有三种。如前已说。由彼为因。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证相故。如有作用而显现故。亦名为量。

有分别智。于义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种。如先已说。用彼为因。于似所比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复次若正显示能立过失。说名能破。谓初能立缺减过性。立宗过性。不成立性。不定因性。相违因性及喻过性。显示此言开晓问者。故名能破。若不实显能立过言名似能破。谓于圆满能立显示缺减性言。于无过宗有过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决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违因相违因言。于无过喻有过喻言。如是言说名似能破。以不能显他宗过失。彼无过故。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义为始立方隅

其间理非理妙辩于余处

因明入正理论后序

因明入正理论者盖乃抗辩标宗摧邪显正之闷阈也因谈照实。明彰显理入言趣本。正以离邪。论之者。较言旨归。审明要会也。昔应符道树兹义备焉。登庸鹿林斯风扇矣。六师稽颡而卷舌。十仙请命以知归。非天灵曜寝光邪津鼓浪。同恶孔炽。寔繁有徒。所以世亲弘盛烈于前。陈那纂遗芳于后。扬真殄谬夷难解纷。至矣。神功备详余论。粤有天主菩萨亚圣挺生。博综研详。聿修前绪。撰略精秘。逗适时机。启以八门通其二益。芟夷五分取定三支。其义简而彰。其文约而显。西方时彦钻仰弥深。自非履此通规。未足预其高论。大唐皇帝乘时启圣。阐金镜而运金轮。纳录嗣明。振玉鼓而调玉烛。洞敷玄化。载缉彝章。爇慧炬而鉴昏城。舣智舟而济苦海。我三藏法师玄奘。神悟爽[打-丁+(改-己)]峻节冠群。行四勤如不及。瞻三宗而好问。汉地先达各擅专门。寓目必察其微。纳心并殚其妙。嗟乎圣迹緜远。像教陵夷。未尝不临讹文以喟然。抚疑义而太息。望葱山而高视。期鹫峰而远游。既而冒险乘危。询师访道。行达北印度迦湿弥罗国。属大论师僧伽耶舍。稽疑八藏考决五乘。论师以大义磐根嘉其素蓄。唯因明妙术诲其未喻。梵音觏止冰释于怀。后于中印度摩竭陀国。遇尸罗跋陀罗菩萨。更广其例。触类而长。优而柔之。于是遍谒遗灵备讯余烈。虽遇鍱腹纵辩无前。风偃邪徒抑兼兹论。旋弘周化景福会昌。粤以贞观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于弘福寺。承诏译讫。弘福寺沙门明浚笔受证文。弘福寺沙门玄谟证梵语。大总持寺沙门玄应正字。大总持寺沙门道洪。实际寺沙门明琰。罗汉寺沙门慧贵。宝昌寺沙门法祥。弘福寺沙门文备。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蒲州栖岩寺沙门神泰。详证大义。银青光禄大夫行左庶子高阳县开国男臣许敬宗奉诏监译。三藏法师以虚已应物辟此幽关。义海淼其无源。词峰峻而难仰。异方秀杰同禀亲承笔记玄章并行于世。余以不敏妄忝吹嘘。受旨证文偶兹嘉会。敢录时事贻诸后毗。胜范鸿因无泯来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