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
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谛。有十六行。若缘三谛有十二行。若缘二谛有八行。若缘一谛有四行。通一忍生势则有十六。问曰。以何等故。增长忍时。或十六或十二。或八或四行修。答曰。渐除所缘。渐除所行。转近得正决定。是以或时修十六行。乃至四行。生世第一法时。现在一法念处。未来四。现在一行。未来四。问曰。如世第一法曾得彼种。以行观谛。何以故。同性行修不异性耶。答曰。随彼所得。即此法修。如人裸形无衣可夺。彼亦如是。复有说者。世第一法。最近见道。如见道中不修余行。唯修同性。世第一法亦复如是。问曰。若生暖乃至忍时。为常相续。为不相续。答曰。或有说者。言常相续缘于四谛。如见道中十五心常相续现在前。彼暖法生时。常相续缘四真谛。复有说者。此义不定。或相续或不相续。或有暖缘苦而止者。或缘集灭道而止者。
问曰。为正观思惟。何法次能生暖耶。答曰。是色界修。地定地心。有厌离有恶贱有渴仰。有不随顺生势不乐。有如此正思惟时。次能生暖。暖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世第一法次得正决定。问曰。若离欲者可尔。不离欲者云何。答曰。不离欲者。彼亦可尔。有欲界思慧正观思惟缘苦行。苦行次第生暖法。余如上说。
问曰。诸前身生暖法。未生顶法。彼便命终。于此生中。欲生顶法。为即生顶法。为还起暖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从师顺次闻顶法。即从顶去。若师不为说。还从根本起。问曰。若然者何以言暖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答曰。作如是说者。谓一身中次第生者。若前身中。曾得暖法。从根本起者也。问曰。若前身曾得暖法。于此生中。欲生顶法。作何正观思惟。答曰。如暖正观思惟顶亦复尔。如生顶生忍亦尔。问曰。若生暖法为离欲不。答曰。或有说者。不为离欲。所以者何。彼行者爱乐宁生顶法不起有顶中忍。复有说者。若彼行者。自知有力能生顶者即便生顶。自知无力不能生顶。欲得离欲。所以者何。若得离欲我生处转胜。
问曰。若依根本地。生达分善根。为有退不。答曰。或有说者。暖顶有退。忍则不退。何以故。此善根是不退法故。评曰。彼不应作是说。何以故。若依根本地生达分善根者。即于现身。得正决定。何以故。此诸善根。尽为生圣道故。若依未至。此则不定。
问曰。若依未至禅。生暖法。亦生顶忍世第一法。得正决定耶。答曰。或有说者。若依未至禅。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初禅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生暖法。次生初禅。暖顶忍世第一法。得正决定。禅中间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生于暖顶。次生初禅顶忍世第一法。得正决定。禅中间二禅三禅四禅亦如是。复有说者。若依未至禅。生暖顶忍。次生初禅忍。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乃至第四禅亦如是。此则说声闻次第法。问曰。菩萨云何。答曰。菩萨依第四禅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复有说者。菩萨依初禅。生暖法顶法忍法。二禅三禅亦如是。第四禅中。生暖顶忍世第一法。得正决定。问曰。如达分善根中。不应次生下上。不应次生中下。云何菩萨而能生耶。答曰。自地不能。他地则能。复有说者。欲离如是过。当作是说。若依初禅。生暖法。乃至第四禅。若依初禅生顶法。乃至第四禅。若依初禅生忍法。乃至第四禅。次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所以者何一切菩萨尽依第四禅生暖法。乃至生世第一法。得正决定故。问曰。辟支佛复云何。答曰。辟支佛独出世者。当知如佛。若众多出世者。此则不定。与声闻同。如渴伽狩。独生一角彼亦如是。独出世者。当知如佛。
问曰。菩萨前身为曾生达分善根不耶。答曰。或有说者。曾生为障恶道故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道者。是达分善根之力。此是他性达分善根。非是己性。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菩萨不曾生达分善根。所以者何。一切菩萨所有善根。不经历世菩提树下。一结加趺坐。生不净观。乃至尽智。问曰。菩萨九十一劫不堕恶道。此岂非忍力耶。答曰。不必以达分善根能障恶道。或以施力。或以戒力。或以不净。或以安般。或以闻慧或以思慧。或以暖顶后乃以忍。尊者佛陀提婆说曰。障于恶道。非不因知缘起法。其义云何彼作是说。觉知缘起法。即是无漏道。非无漏道力不能障恶道。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先说者好。所以者何。菩萨若行布施。亦以戒以慧。若行戒时。亦以施以慧。若行慧时。亦以施以戒。以是因缘。能障那由他恶道。况十处恶道耶。声闻辟支佛。所有暖顶。菩萨尽能起。以障恶道。唯不起忍。所以者何。忍与恶道相妨。菩萨于三阿僧祇劫。在生死中。以愿力故。生恶道中。此中应说鱼因缘喻。复有说者。起声闻辟支佛忍。以障恶道。不起菩萨忍。所以者何。于得道身大玄远故。求辟支佛人。以生辟支佛忍。不能生佛种忍。以近辟支佛道故。复有说者。求辟支佛人。能起佛种忍。评曰。不应作是说。应作是说。求辟支佛人。不能起佛种忍。问曰。得忍凡夫命终时。为舍忍不。若舍者何故不生恶道。若舍者何故凡夫舍圣人不舍。若不舍者。行揵度四大犍度何故不说耶。如说。若成就身。彼成就身业。乃至广说。答曰。或有说者舍。问曰。若舍者。何以不生恶道。答曰。或有说者。彼善根势力能尔。虽舍不堕恶道。自有善根虽成就。不障恶道。况不成就。所谓生处得善。自有善根。虽不成就。能障恶道。况复成就所谓忍也。是故彼善根势力能障恶道。复有说者。彼善根势力。能令身中堕恶道。烦恼业极令远离于此身中。更不复行。若其不行。何由得堕恶道耶。如人秋时服于下药。药亦不住彼人身中。或有与病俱出。或身中自消。而能除去病患。永使不起。如是彼善根势力。令堕恶道。诸烦恼业。永更不起。复有说者。此善根曾在彼身中。如师子住处在彼身中。虽不成就。勋着之力。能令恶道诸烦恼业。更不复行。况堕恶道。犹如师子所住之处。师子若行不在其余小狩。无能到者。何况在时。复有说者。彼善根住此身中。犹如旧住。诸恶道烦恼业。住此身中。其犹如客。旧住力强。客则不如。复有说者。行者有二种期心。一者期心远离诸恶。二者期心深着善法。以有此二期心故。不堕恶道。是故尊者瞿沙说。彼行者有如是期心。有如是欲如是忍如是可如是意如是敬如是爱如是乐复有说者。彼恶道已得非数缘灭。诸法已得非数缘灭。终不现前。复有说者。彼行者堕法雨驶流河中。不容作余恶道之业。是以不堕恶道。复有说者。依倚圣道故。彼行者依倚圣道。使此身中恶道烦恼业。不现在前况堕恶道。犹如有人畏于怨家。依倚于王。而彼怨家。犹尚不能正面视之。何况加害。复有说者。彼行者以此善根。于自身中。以守护圣道所住处故。犹如王人先守护王所住之地。一切人民不敢复住。复有说者。彼善根决定作人天处故。若作决定处业。必生彼处。犹如贵胜之座处所以定。不应复更坐于余坐。如是彼善根所住处。定亦复如是。复有说者。彼行者以正方便。令彼恶道诸烦恼业更不复行。何况生于恶道。复有说者。彼行者见恶行过患。见善行利益。是故不作恶行堕恶道中。复有说者。有善好期心。在此身中。不作恶行堕恶道中。复有说者。以心柔软故。随顺趣涅槃故。以信根深牢固故。是以不作恶行堕于恶道问曰。若舍者。何以凡夫舍。圣人不舍耶。答曰。彼凡夫人。无圣道对治力以自持御。虽有对治道以自持御。此道羸劣。不坚固久住是以命终时舍。圣人身中。有无漏对治道以自持御。彼以无漏定力牢固久住。是以命终时不舍。此中应说合众釆喻。复有说者不舍。问曰。若不舍者。业犍度四大犍度。何以不说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中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复有说者。彼业犍度中。亦说在第三句中。说圣人在胎是也。圣人有二种。有名数圣人。实义圣人。得达分善根者。谓名数圣人。得正决定者。谓实义圣人。是故彼亦说之。若人有一出家之心。犹得名为圣弟子。何况得达分善根者也。复有说者。或有舍者。有不舍者。谁不舍耶。于此善根。常勤方便故。作方便一切时作方便。善受持善修习者不舍。与上相违舍。如所闻。若于善根。常勤方便。乃至善修习者。虽经生死。而常不舍。如弥多罗达子初生之时。便作是言。结有二种。乃至广说。如先所闻。若于善根。不勤方便。乃至不善修习。于此身中。虽得速舍。如是当知有舍不舍。评曰。如实义者。凡夫人依彼地。生达分善根犹有舍者。何况生于他地。
问曰。达分善根言得报。所谓色界五阴。为作彼身初业不。答曰。或有说者。不作初业。所以者何。彼似无漏道。憎恶受生故。余业作初业。彼达分善根。唯作满业。然后受报。复有说者。亦作初业。得身报妙好。随顺行道。
此暖等善根。有七十三种。其事云何。欲界有十种。所谓一具缚凡夫。二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尽者。初禅有九。或有除一品结。乃至九品初禅无具缚人。即欲界说故。如是乃至无所有处。有九种顶忍世第一法亦如是。问曰。具缚凡夫。所得暖法。除一品结。乃至九品。为一种耶。答曰不也。具缚凡夫异。除一品结异。乃至九品异。
问曰。若退暖法。还生暖法。为本得得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彼不数数得用功而得。不前后相似故。如舍波罗提木叉戒后更受。非本得得彼亦如是。如暖顶亦尔。问曰。增长暖时。暖增长已。还起初者不。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得胜进善根。前所得者。无可欣尚。顶忍亦如是。
问曰。为于何处生此善根耶。答曰。欲界人中。谓三天下。非郁单越。问曰。欲界六天不能生耶。答曰不能。初生已曾生者。能起现在前。所以者何。若有好身。亦有随顺厌患。正观彼处。则能生暖。此三天下。具有此二。问曰若有好身。则诸天胜人。若取随顺厌患正观。则恶道胜。答曰。如先说俱有者。能天与恶道不俱有故。是以不能。问曰。暖法亦依男身。亦依女身。若依女身得于暖法。复得自身中男子所依暖法耶。答曰。得如是当知。顶忍亦尔。问曰。若依男身。得于暖法。复得自身中女人所依暖法耶。答曰。不得顶忍亦如是。黄门般吒(有男形不能男有女形不能女)无形二形。不能生暖等四善方便法。
慧有三种。闻慧思慧修慧。答曰。或有师略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复有善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生厌恼心。彼作是说。三藏所说要者。唯是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彼即观察界观察界已。复作三种。所谓名体性总相。名者谓眼界乃至法界。体性者谓别相。总相者谓无常苦空无我。如是观时。修习此智。转得定意。于此界中。生厌恼想。复略观十二入。眼界即是眼入。乃至触界即是触入。七识界即是意入。法界即是法入。又略入观阴。彼观十色入及法入中造色。即是色阴。意入即是识阴。法入即是三阴。又略阴即是四念处色阴即是身念处。受阴即是受念处。识阴即是心念处。想阴行阴。即是法念处。又略阴观谛诸五阴果是苦谛。诸五阴因是集谛。五阴灭是灭谛。学无学法是道谛。彼谛复作三种名体性总相。名者谓是苦。乃至道。体性者谓别相。别相者。逼迫行义是苦义。乃至出要。行义是道义。总相者苦有四行。无常苦空无我。集有四行因集有缘。灭有四行灭止妙离。道有四行道如迹乘。修习此智。转得定意时。如见彼谛时。彼亦次第观别。欲界苦作异相别。色无色界苦乃至别断。欲界行道亦别。乃至色无色界行道。当于尔时观谛。犹如观叠外物。作如是观时。是名闻慧满足。如是展转修习。次生思慧。转进修习。次生修慧。能行圣行。如是观时。是名暖法。如是展转增长次生顶。顶次生忍。忍次生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断见苦所断十使。次第生苦法智。如是次第生道比智。得须陀洹果。次第乃至尽智。是名诸善根生次第生法。
善根有三种。一福分善根。二解脱分善根。三达分善根。福分善根者。谓能作生天种子。若在人中生豪贵家。有大威势。多饶财宝。眷属成就。颜貌端严。能作转轮圣王帝释魔王梵王种子。解脱分善根者谓能作解脱种子。决定不退因。必至涅槃。达分善根者谓暖法。乃至世第一法。问曰。解脱分善根。于何处种耶。答曰。于欲界中。非色界。欲界中人道。非余道。人道中在三天下。非郁单越。佛出世时非无佛时。复有说者。若无佛时。遇辟支佛。亦种解脱分善根。体性是何。答曰。若身业口业意业。但意业偏多为是五识身。为是意地。答曰。是意地非五识身。为是方便善。为是生得善。答曰。亦是方便善。亦是生得善。为是闻慧。为是思慧。为是修慧。答曰。是闻慧思慧。非修慧。为以何事种此善根。答曰。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多闻。而不必定。所以者何。有人以一揣食施。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能作长斋般遮于瑟。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持一日斋。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终身持戒。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或有诵持一偈。能种解脱分善根。自有善通三藏文义。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是。故不定。何以故。或有种者。有不种者。若以此事。回向解脱涅槃。欲永离生死。有如是勇猛心者是则能种。若不为回向解脱涅槃永离生死。虽多布施终身持戒广学多闻。而不能种解脱分善根。有近有远。近者前身中种。此身成熟来身解脱。远者曾种解脱分善根。经那由他世受身。而不能生达分善根。声闻所得解脱分善根。可回向趣辟支佛。辟支佛所得解脱分善根。亦可回向趣佛。佛所种解脱分善根。不可回转。
问曰。有生灭观彼以何为方便耶。答曰。彼行者见春时草木青色。如绀琉璃。见河驶流浮沫着岸。见已作是思惟。此诸外法。今已复生。若入城邑聚落。见诸男女歌舞戏笑。而问之言何以故尔。答言。此中生男生女。彼复思惟如此内法。今已复生。彼行者。于后秋时。见诸草木。为秋日所曝冷风所吹。被诸霜露。枝叶零落。河水枯涸。彼复思惟如此外法。今已复灭。若入城邑聚落。见诸男女乱发举手[口*睪]啕啼哭。而问之言。何以故尔答言。此中男女死丧。彼复思惟此中内法。今已复灭。彼行者深见如此相已。还所住处。自观己身。有少壮老无常之相。次第观于岁月日时昼夜。相续是名方便。于此诸时展转除减。乃至观阴二刹那一生一灭。是名生灭观满足。问曰。此生灭观。为虚想观为实观耶。若是虚想观者。此偈云何通如说。
若有知见能尽漏若无知见云何尽
若能观阴生灭者是则解脱烦恼心
非以虚想观能断烦恼。若当非实观者。应不见诸行有来去相。而诸行实无来去。或有作论者。说是虚想观问曰。若尔者此偈云何通。答曰。有转转因故。是以说彼转转相生。犹子孙法。其事云何虚想观能生实想观。实想观能断烦恼。是故说转转因。如子孙法。复有说者。是实想观。问曰。若然者诸行无来去。然彼行者。见于来去。答曰。若生灭观。未满足时。便见诸行有来去相。若其满足。见诸行无来去相。犹如小儿弄于独乐。旋速则见如住。旋迟则见来去。陶家轮喻亦复如是。
问曰。为以一心见生灭。为二心一见生一见灭耶。若以一心见生灭者。云何一心而有二虑。若有二虑破一心义。复云何见为以见生生时复见灭耶。见灭灭时。复见生耶。若见生生时。唯见生者。是则为正。若见生生时。复见灭者。是则为邪。若见灭灭时。唯见灭者。是则为正。若见灭灭时。复见生者。是则为邪。若当一心见生一心见灭者。则无生灭观。答曰。应作是说。一心见生。一心见灭。问曰。若然者则无生灭观。答曰。此说通一生中相续生灭观耳。非谓一刹那也。
此二十种身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世尊经中。处处说二十种身见而不广分别。唯尊者舍利弗经中一处分别。彼虽分别而不说此二十种身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因彼诸经不分别故。今欲分别故作此论。复次毗婆阇婆提作是说。身见无所缘。如身见缘我。实义中无我。彼何所缘。如人见绳谓是蛇见杌谓是人。为止彼人如是意故。亦欲显身见有所缘故。身见缘五阴。但所见事异。非无所缘。如彼人喻见绳谓是蛇见杌谓是人。此亦所见事异。非无所缘。是故止异人意欲显己义。亦欲示决定法相故。而作此论。问曰。此二十种身见。几是我见。几是我所见。答曰。五种是我见。十五种是我所见。问曰。若我见有五。我所见亦应有五。何故说十五我所见耶。答曰。缘行故说五我见。具故说十五我所见。所以者何。此十五我所见。以具故生。应说一我见。所谓五见中我见应说二如我见。我所见应说三谓欲界色无色界。我见应说六。如欲界中有我见我所见。色无色界亦尔应说九。如欲界地我见。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我见。应说十八。如欲界地我见我所见。乃至非想非非想地我见我所见。如分别行缘阴。应说二十不分别所起处。见色是我色异我。色属我我在色中。如色四种。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是五四。则有二十。以行缘分别十二入。则有四十八。不分别所起处。如见眼入是我。眼入异我。眼入属我。我在眼入中。如眼入有四。乃至法入亦有四。如是十二四。则有四十八。以行缘分别界。则有七十二。不分别所起处。如眼界是我。眼界异我。眼界属我。我在眼界中。如眼界有四。乃至法界亦有四。如是十八四。则有七十二。若分别缘阴。分别所起处。则有六十五。如说色是我。受是我璎珞。受是我僮仆。受是我器。如受有三。想行识亦三。如是四三有十二。及色有十三。如是五种十三。则有六十五。若分别缘入。分别所起处。则有四百八眼入是我色入是我璎珞是我僮仆是我器。如眼入有三十四。乃至法入亦有三十四。十二种三十四。则有四百八。若分别缘界。分别所起处。则有九百三十六。眼界是我色界是我璎珞是我僮仆是我器。如眼界有五十二。乃至法界有五十二十八种五十二。则有九百三十六。如是种种身。诸刹那相续。则有无量我见我所见。此处分别行缘阴。不分别所起处。则有二十。问曰。以何等故此身见言种答曰此二十种身见。各有差别故言种。
问曰。以何等故。因阴说二十我见。非因界入。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有如是意如是欲如是可随。彼意作经不违法相。复有说者。为现初起初方便入法。如因阴说。见因界入。亦应如是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是有余之说。复有说者。此阴说见者。正佛经所说。佛经因阴说二十种我见。彼作经者。亦依佛经作论。说二十种我见。问曰。置作经者。以何等故。世尊。因阴说二十种我见。答曰。为化众生故。佛因阴说二十种我见。若受化者。应闻界入。而得度者。世尊亦因界入。说于我见。以不应闻是故不说。复有说者。诸见生时。多依于阴。少依界入。是故世尊因阴说见。不因界入。
色是我者。云何为色诸所有色尽四大。四大所造定诸所有有二种。有尽诸所有。有不尽诸所有。言不尽者。如求糟糠等少物有亦名诸所有。言尽者。如求一切物及糟糠等亦诸所有。此中唯说尽诸所有色。问曰。如我见是自界缘非他界缘。彼云何能见一切色是我。答曰。诸是彼所行。是彼境界者。计以为我。非一切色也。色异我者。云何色异我。于此四阴。展转计异于我。彼作是念。此色是我。有如人有财。名为有财。色属我者。云何色属我。于此四阴。展转计属我。如人有僮仆。言僮仆属我。色中我者。云何色中我。于此四阴。展转计是色中我。彼作是念。色是我器。如油在麻中。腻在揣中。如苏在酪中如刀在鞘中。蛇在箧中。如血在身中。问曰。如受是我。色是具可尔。色粗受细故。如说色是我受是具。云何见粗色。入细受中。尊者波奢说曰。不应责盲人堕坑。亦不应问无明者愚。复有说者。彼见色是我受是具者。彼人见受粗色细。是以见色住于受中。尊者和须蜜说曰。此四大身中。尽能觉触。有所触处。则能生受。以受处处生故。言色裹在受中。尊者佛陀提婆说曰。彼见受遍在身中。从足至头。无不有受处。然计色是我。不遍在身。是故彼见色住在受中。
问曰。以何等故。我见说二十种。其余诸见不说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为现。初起初方便初入法。如说身见有二十种。戒取应有四十种。邪见见取应各有八十种。应说而不说者。此义是有余之说。复有说者。为对治我见故。佛说十种空。十种空者。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第一义空。无所行空。无始空。性空。空空。此十种空。与何法相对。与我见相对。以空与我见相对故。有二十种我见。余见不尔是故不说。
问曰。颇于一阴。起我见我所见耶。答曰。起如于眼入起我见。其余诸色。起我所见。余四阴亦如是。问曰。颇有我见者。一时于五阴。尽计我不耶。若有者。朔迦书云何通如说。唯有一我见。无有五我见。无五我见者。无计五阴是我者是也。所以者何。计我见。唯计一法。五阴是别异法。计我见家。说一我一人无分不坏不变是常。若无者。萨遮尼干子经云何通。如说瞿昙沙门色是我受想行识是我。答曰。无有一时计五阴是我者。问曰。若然者萨遮尼干子经。云何通耶。答曰。彼自大心重故。作如是说复有说者。彼不信佛。内有知见。欲试如来彼为知不。故作不顺理说。次见如来诸论议相。领如师子。钩牙铦利。口四十齿。出梵音声。彼人闻已。心怀怖懅。作不顺理说。复有说者。彼人见如来威德。胜于梵释难近难亲。有如是威德故。作不顺理说。复有说者。天神威逼故。令彼人作不顺理说。复有信佛天神。作如是念。此弊恶人。何以久恼如来故。以威逼能令彼人作不顺理说。复有说者。或有一时计五阴为我。问曰。若然者。朔迦书所说云何通。答曰。彼人于此五阴。尽作一具聚相。问曰。若然者复以何为具。答曰。若计内入为我。则以外入为具。若计外入为我。则以内入为具。问曰。为有见微尘计以为我不。若有者。是则无我见。非是我见。若无者。朔迦书复云何通。如说五大微尘虽各异相。是我是常。若言无常是则无理。问曰。彼书云何通我见见微尘。答曰。此书说边见缘微尘。此义已立。当知我见缘微尘。此义亦立。答曰。无有见微尘计以为我。问曰。若然者。朔迦书复云何通。答曰。此书所说不顺正法理。复有说者。有见微尘计以为我。有推理见义无实见生时义。评曰。不应作是说。如前说者好。
问曰。五阴之外。为有起我见者不。若有者此经云何通。如说若有沙门婆罗门。起于我见。尽见五受阴。若无者。说第六我见。复云何有。答曰。无有五阴之外起于我见。问曰。若然者。第六我见云何而有。答曰。思是行阴。于思起我。见其余行阴起于我所见。即是第六我见。佛经说身见。是六十二见根本。余经复说。若有沙门婆罗门。所起诸见。尽依二边。若断若常。此二经有何差别。答曰。云何能生诸见故。说身见为本。守护长养诸见故。是说边见。复有说者。能生诸见。是说身见为根本。使诸见转行是说边见。
- 上一篇: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下一篇: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