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乾隆大藏经 > 小乘论 >
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第七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小乘论] 作者:迦旃延子 造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第七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智犍度他心智品第二之一

云何他人心智。云何念前世智。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彼尊者迦旃延子。何故依二智而作论。答曰。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随其欲意而作论。亦不违法相。彼意欲因二智而作论。即论二智。谓他心智。念前世智。意欲论二智故。余处亦因二智而作论。如根揵度中论法智比智。余处亦因二智而作论。如定揵度论尽智无生智。余处意欲论四智。即因四智而作论。如根犍度论苦集灭道智。如说。若苦智是苦无漏智耶。乃至若道智是道无漏智耶。余处意欲论八智。即因八智而作论。如使犍度定犍度智犍度所说。余处意欲论十智。即因十智而作论。如说。眼根以几智知。犹如善巧陶师。先调柔泥团。安置轮上。随其欲意。作种种器。彼尊者亦尔。以闻思慧。观察法相。断缘中愚故。随其欲意造论。亦不违法相。复次此二智。以离欲得方便得体是修慧亦是通体是四支五支禅果故。复次此二智体。是智性见性。复次以此二智各缘一世。他心智缘现在世。念前世智缘过去世。若作是说。念前世智是有漏无漏者。应作是说。以此二智是有漏无漏故。

云何他心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从修生得不失。是修者。体是修。是修果者。是四支五支禅果。从修生者。修习故。得不失者。得不舍。问曰。何故不说已得当得者。但说今得耶。答曰。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若得此智。名得道者。名知他心者。是中说之。非已得当得者。以失故。以此智知他心所觉所观所行。所觉者是欲界初禅。所观者。是中间禅。所行者。是上三禅。复有说者。所觉是欲界初禅。所观者从欲界乃至中间禅。所行者从欲界乃至第四禅。问曰。他人心觉观缘色时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缘色耶。答曰。外国法师经文作如是说。若智知欲色界现前他人心心数法及无漏心。是名他心智。问曰。罽宾沙门。何故不作如是说耶。答曰。亦应作如是说。而不说者。有何意耶。答曰。言所觉所观所行者。说其体。不说所缘处心心数法。如实知之。心者是心数。法者是数法。如实知之者。是说知境界。应说一。知他心智。谓知他心智通。应说二。谓知有漏无漏及缚解系不系。应说三。谓上中下。应说四。谓四禅果。应说六。谓有漏上中下无漏上中下。应说八。谓四禅有漏无漏。应说九。谓下下乃至上上。应说十二。谓四禅中各有三种。谓上中下。应说十八。谓有漏有九无漏有九。应说二十四。初禅有漏有三无漏有三。乃至第四禅亦尔。应说三十六。谓初禅有九种。乃至第四禅有九种。应说七十二。初禅有漏有九种。无漏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尔。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则有无量无边他心智。此中总说一种他心智而作论。

问曰。他心智体是何耶。答曰。体是慧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知他心智。答曰。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问曰。亦知数法。何故但名知他心耶。答曰。以期心故。行者期心。勤修方便。欲知他心。不期数法。亦知数法故名知他心智。如人求见于王。不求见眷属。若见王时。亦见眷属。彼亦如是。复次诸法立名。各有所以。或以自体。或以对治。或以方便。或以相应。或以所依。或以所行。或以所缘。或以行以缘。以自体者。如五阴四谛等智是也。余解广说如上。

界者。有漏是色界系。无漏是不系。问曰。何故无色界无他心智耶。答曰。非其田故。乃至广说。复次他心智因色故生。无色界无色。地者。是四根本禅地。不在诸边无色地。问曰。诸边中何故无知他心智耶。答曰。此是通若有三昧。能生通果。则有此智。诸边中无此定故。问曰。中间禅心。以何知他心智知耶。答曰。或有说者。以初禅地者知。复有说者。以二禅地者知。评曰。应作是说。以初禅地者知。所以者何。是一地法故。所依者依欲色界。身行者无漏者行道等四行。有漏者不行行缘者。初禅地者。缘欲界初禅二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二禅第三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三禅第四禅地者。缘欲界乃至第四禅。他心智不知无色界。问曰。何故他心智不知无色界。答曰。他心智不知上地法。初禅他心智。不知第二禅心。乃至第三禅他心智。不知第四禅心。问曰。生欲色界。起无色定现在前。他心智能知彼心心数法不耶。答曰。不知。所以者何。如果时不知。因时亦尔。念处者是三念处。除身念处。智者是四智。谓法智比智道智等智。三昧者无漏者与道无愿相应。有漏者不与相应。根者总与三根相应。谓乐喜舍根。世者在三世。缘三世者。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不生者缘三世。必生者缘未来。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三界系及不系者。有漏是色界系。无漏是不系。缘三界系及不系者。缘欲色界及不系。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三种。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尽缘三种。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有漏者是修道断。无漏者是不断。缘见道修道不断者。尽缘三种。缘名缘义者是缘义。缘自身他身及非。身者缘他身。是方便得。离欲得者。是方便亦是离欲。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禅离三禅欲得。方便者以方便现在前。佛不以方便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问曰。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设经说。初行者先取自身相。若身有如是色。则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则身有如是色。取自身相已。亦取他人身相。若他身有如是色。则有如是心。若有如是心。则身有如是色。取如是相已。作是思惟。今此众生。为何所观何所分别。作是思惟时。如实知之。此众生如是思惟如是分别。是名他心智。满足集法经亦说。他心智方便云何。答曰。观五取阴。是苦空无常无我。作如是观无漏智。问曰。如他心智缘四谛智。何故但说缘苦智者耶。答曰。应说尽缘。而不说者。当知此说有余。复次此说初起入法方便。若说缘苦智。当知亦说缘余智。问曰。前方便此后方便。有何差别耶。答曰。前所说方便。至有漏无漏。此所说方便。一向是无漏。复次后方便。胜妙明净胜前方便。问曰。若眼不见色。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能知。以耳闻其声故。若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为能知他心不。答曰。知。以鼻嗅其香故。若眼耳鼻不见色闻声嗅香。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舌知味故。若不见色闻声嗅香知味。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知。以身触故。若不见色。乃至身不觉触。为能知他心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知。所以者何。以他心智因色故。评曰。应作是说。方便时不知。满足时能知。问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时因色生耶。答曰。因粗得入细故。他心智方便时缘自己。满足时不缘自己。问曰。何故他心智方便时缘自己。满足时不缘自己耶。答曰。他心智不缘他心所缘所行。若他心智。缘他心所缘所行者。亦可名自心智。本曾所得有漏心心数法十五种。欲界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有三种。初禅地下有漏他心智。知欲界三种心心数法。及知初禅下有漏心心数法。中者。知欲界三种。知初禅下中二种。上者知欲界三种初禅三种。如初禅乃至第四禅。上者知十五种。如本曾起有漏心。有十五种。未曾得有漏心。亦有十五种。无漏心有十二种。初禅地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尔。第二禅地下无漏心。知初禅地下无漏心。亦知二禅下者第二禅。中者知初禅第二禅下中二种。上者知初禅第二禅下中上三种。知第二禅乃至第四禅。上者知十二种无漏心心数法。问曰。何故下有漏他心智。知下地三种及自地下者。无漏下他心智。知下地下心心数法及自地下者。非中上耶。答曰。有漏心心数法异。无漏心心数法异。一身中可有三种有漏心心数法无漏心心数法。以根故别。若是下根则无中上根。乃至若是上根。则无中下根。

他心智不知胜地胜根胜人心。胜地者。初禅地他心智。不知第二禅地心心数法。乃至第三禅地。不知第四禅地心心数法。胜根者。下根他心智。不知中上根心心数法。胜人者。学人他心智。不知无学人心心数法。问曰。一切无学人他心智。尽知学人心心数法耶。答曰。不知。时解脱不知见到心。见到不知时解脱心。所以者何。见到于时解脱根胜故。时解脱于见到人胜故。问曰。学人起第二禅心现在前。无学人起初禅心现在前。为展转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无学人于学人人胜。学人于无学人地胜。声闻起第二禅心心数法现在前佛起初禅心心数法现在前。为展转相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佛于声闻根胜。声闻于佛地胜。欲界有四种变化心。谓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初禅地他心智。为知此四种心不。答曰。或有说者知。所以者何。尽是欲界心故。复有说者。唯知初禅果。余则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因。果亦不知。

是佛所有无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无有他心智能知者。已曾得有漏心。佛欲令他知则知。若佛欲令钝根者知。利根者不知。钝根者则知。利根者不知。佛欲令萨波达知舍利弗不知。萨波达则知。舍利弗不知。欲令畜生得知人不知者。畜生则知人不知。何以知之。有经说。佛住那提迦夜城矜迦精舍时。众多比丘。置钵在露地。及世尊钵。亦在露地。尔时有一猕猴。从娑罗树下。往诣众多钵所。时诸比丘。恐破钵故。皆共遮之。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莫遮此猕猴。不破汝等钵也。尔时猕猴取世尊钵。徐还上树。盛满流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杂虫故。尔时世尊。起世俗心。欲令去虫。是时猕猴即知佛意却在一面。除蜜中虫。复上世尊。世尊不受。以未作净故。世尊复起世俗心。若此猕猴。以水作净者。我则受之。是时猕猴即知佛心。以水作净。佛便受之。以其净故。尔时猕猴以世尊受其蜜故。心生欢喜。踊跃无量。起舞却行。堕坑而死。得生人中。于佛法出家。得阿罗汉道。名摩头婆肆吒。以是事故。尊者波毗奢。作偈赞佛。

欲令人天知佛心随其所念皆能知

若入诸禅深妙定无有能知佛心者

问曰。佛为得知佛心他心智不耶。答曰。或有说者。不得。所以者何。世无二佛故。复有说者得。以能缘故。不以起现在前。辟支佛如渴伽兽角独出世者。与佛无异。若作是说。众多出世者。有缘辟支佛心他心智亦能缘亦能起现在前。声闻有知声闻心他心智亦能缘亦能起现在前。佛所有无漏心。及未曾得有漏心。无色界心。无有他心智。能知此心者。

众生或有生有灭。生者。生欲界色界众生。及生无色界凡夫人。为当得他心智不耶。答曰。以二事故当得。一以能缘。二以现前行。灭者。生无色界圣人。若涅槃者。为当得他心智不。答曰。不当得。复有说者。当得。以能缘故。不以现前行。评曰。不应作是说。当得不现前行。宁当说不得。不当说得。不现在前行。

有境界。是佛他心智所知。非辟支佛声闻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他心智所知。非声闻所知有境界。是佛辟支佛声闻他心智所知。如经说。比丘当知。雪山中有如是处。猕猴所不能行。人亦不能行。有处所猕猴能行人不能行。有处所猕猴能行。人亦能行。雪山犹如境界。猕猴如辟支佛。人如声闻。如是之义。今当显现。见道有十五心。他心智知相似法。有漏者知有漏。无漏者知无漏。已曾得者。知已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分者知法智分。比智分者知比智分。声闻人他心智。见道中知二心。辟支佛知四心。佛一一次第知。所以者何。辟支佛声闻。以方便现在前。佛不以方便现在前。行者入见道作方便。声闻入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见道。声闻起法智分他心智现在前。能知行者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声闻人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声闻人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道比智。行者为见道作方便。辟支佛为法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见道。辟支佛起法智分他心智现在前。知行者二心。谓苦法忍苦法智。行者入比智分。辟支佛为比智分他心智作方便。行者已入比智分。辟支佛起比智分他心智现在前。欲知苦比忍乃知灭比忍灭比智。佛不以方便一切功德现在前。如行者一一次第起见道现在前。世尊以他心智。一一次第而知。

佛于三种道。以总相知。亦以别相知。辟支佛亦知三种道。于声闻辟支佛道。以总相别相知。于佛道以总相知。不以别相。声闻亦知三种道。于声闻道。以总相别相知。于辟支佛道。以总相知。不以别相。问曰。声闻见道谛时。为见辟支佛佛道不。若见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若不见者。云何得缘彼不坏信耶。答曰。应作是说见。问曰。若然者。他心智何故不知耶。答曰。以总相智见。他心智是别相知故。一众生所有他心智。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知时为知受体。为知受诸刹那耶。若但知受体者。诸余受不被知者。云何知耶。若知受诸刹那者。云何自身非众多耶。自身众多者。我他心智。体有二十一种。知一众生一刹那受。如一刹那受。余一切刹那受亦尔。如受刹那。余心心数法刹那亦尔。如一众生心心数法。余众生心心数法亦尔。我他心智俱心心数法则多。一切众生。如我心心数法多。所依身亦应多。答曰。应作是说。知受体。问曰。若然者。余所不知受。云何知耶。答曰。若知余受。无有是处。知时唯知所知者。复有说者。知受诸刹那。问曰。若然者。云何自身非众多耶。答曰。多有何过。所以者何。如我他心智体。有二十一种。知一切众生心心数法。一切众生他心智体。亦有二十一种。知我心心数法。是故无过。问曰。他心智。为缘过去缘未来缘现在耶。答曰。缘现在。问曰。若然者经本所说云何通。如说。过去未来法九智知。答曰。经本应作是说。过去未来法八智知。除灭智他心智。而不说者。有何意耶。随缘故说。过去者缘过去。未来者缘未来。若如所说。他心智知三刹那。谓知现在刹那。次前灭者。次当生者。经本应作是说。

问曰。他心智为缘一法。为缘多法耶。若缘一法。经所说云何通。如说。有欲心如实知有欲心。若一时知欲亦知心者。岂非知多法耶。余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当世尊忆念时。遍知众僧心之所念。若缘多法者。云何体是三念处耶。答曰。应作是说。缘于一法。问曰。若然者。佛经云何通。如说。如实知有欲心。答曰。心与欲相应故。名有欲心。若知欲不知心。若知心不知欲。如观垢衣。若观垢则不观衣。若观衣则不观垢。彼亦如是。余经复云何通。如说。世尊当忆念时遍知众僧心之所念。答曰。以比相知。非以他心智。世尊以他心智。观一比丘心住寂静道。次以比相智知诸比丘心亦尔。复有说者。世尊不以他心智知。亦不以比相智知。乃以愿智知。复有说者。世尊不以他心智比相智愿智知。世尊得尽智时。得未曾得欲界不隐没无记心心数法。亦不入禅。亦不起通现在前。当忆念时遍知诸比丘僧心。复有说者。知多法。问曰。若然者。云何体是三念处耶。答曰。初方便时是三念处通。若满足是总缘法念处。评曰。应作是说。一切他心智缘一法。是别相观。缘现在缘他缘心心数法。见道中无。在修道中。不与空无相三昧相应。不摄尽智无生智。无碍道中无他心智。法应如是。云何念前世智。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从修生得不失。以此智忆念过去无数生。如是相貌。是名念前世智。是中问答。广说如他心智。云何如是相如是貌。答曰。如是相者是前时有。如是貌者是中有。复有说者。如是相是中有。如是貌是前时有。所以者何。前时有可示此是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差别貌。如经说。

佛告阿难。若有如是相如是貌施设者。名色身。若无如是相如是貌可施设。有对触不。答言。不也。彼经说。内入是相外入是貌。复有说者。彼经说。内入是貌外入是相。所以者何。以内入故。说诸识相差别。如说除上尔所事。是中无如是相貌。是以除之。如说。若以如是相如是貌入初禅。如是相者是方便。如是貌者是所缘。如偈说。

若成就八智十六行相貌

如阎浮檀金无能说其过

是中说慧名相貌。过去无数生者。是说念前世智境界。应说一。念前世智。得念前世智通念前世明念前世力。应说二。谓已曾得未曾得。应说三。谓上中下。应说四。谓初禅果乃至第四禅果。应说六。已曾得有三种。未曾得有三种。谓上中下。应说八。初禅地有二种。谓已曾得未曾得。乃至第四禅地亦如是。应说九。谓下下乃至上上。应说十二。初禅有三种。谓上中下。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十八。谓已曾得有九种。未曾得有九种。应说二十四。初禅有六种。谓已曾得有三种。未曾得有三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三十六。初禅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应说七十二。初禅已曾得有九种。未曾得有九种。乃至第四禅亦如是。若以在身若在刹那。则有无量无边念前世智。此中因总说一念前世智而作论。问曰。念前世智体性是何。答曰。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如念处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处。如阿那波那念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阿那波那念。忆前生念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忆前生念。除色想体性是慧。以想力多故。名除色想。如是念前世智体性是慧。以念力多故名念。前世智。此是念前世智体性。乃至广说。

已说体性。所以今当说。何故名念前世智。答曰。念前世阴故名念前世智。

界者是色界。问曰。何故无色界中。无念前世智。答曰。非其因故。乃至广说。复次念前世智因色生。无色界无色故。无地者。在根本四禅地。非诸边无色中。所以者何。若有通所依定处。是处有念前世智。诸边无色中无通所依定故。无念前世智。问曰。以何地念前世智念中间禅耶。答曰。或有说。以初禅者。复有说。以第二禅者。评曰。应作是说。以初禅者。所以者何。同一地故。所依身者。依欲色界身。行者无所行缘者。初禅念前世智。知初禅及欲界前生五阴。乃至第四禅者知欲界。乃至第四禅前生五阴。不知无色界。问曰。何故念前世智。不知无色界耶。答曰。念前世智不知上地法。初禅者不知第二禅前世五阴乃至第三禅。不知第四禅前世五阴。无色界中则无念前世智。问曰。生欲色界中。起无色定现在前。念前世智为能知不。答曰。不知。所以者何。如不知果。因亦如是。问曰。若念前世智。不知无色界者。佛经云何通。如说世尊于过去处处无数生。若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过去无数生。有如是相貌。尽能忆念。问曰。说何者是色何者非色。答曰。色者是前时有。无色者是中有。问曰。若然者声闻亦能知。与佛有何异。复有说者。色者是欲色界。无色者是无色界。问曰。若然者。世尊云何知无色界耶。答曰。以比相知。问曰。若然者。声闻以比相亦能知。与佛有何异耶。答曰。如外道观前世事。若于欲界色界不见则言断灭。声闻观前世事。若于欲界色界中。过二万劫不见者。言是众生生于空处。而彼众生。或于上地。未尽其寿。若过四万劫不见者。言是众生生于识处。而彼众生。或再生空处。或于上地。未尽其寿。若过六万劫不见者。言是众生生无所有处。而彼众生。或三生空处。或一生半生识处。或于非想非非想处。未尽其寿。若过八万劫不见者。言是众生生非想非非想处。而彼众生。或四生空处。二生识处。一生半生无所有处。世尊若欲观无色界时。众生于欲色界中命终者。观其死时。心知是众生生于空处。是众生生于识处。是众生生无所有处。是众生生非想非非想处。是众生尽寿。是众生不尽寿。若于无色界命终生欲色界者。观生时心知是众生从空处死。乃至从非想非非想处死。是众生尽彼寿。是众生不尽彼寿。外道比相智见于断灭。声闻比相智所知。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世尊比相智。明净妙好。悉如其事。无有虚者。念处者是总缘法念处。尊者瞿沙说。是四念处。如所说念前世苦乐事。若念苦乐。岂非是受念处耶。答曰。前世时。或曾得乐所须具苦所须具。念是事故。作如是说。而实是总缘法念处。智者是等智。尊者瞿沙说是六智。除他心智灭智。所以除他心智者。以缘现在故。所以除灭智者。以缘无为故。评曰。应作是说。是一等智。三昧者不与三昧相应。根者总与三根相应。世者在三世。缘三世者。过去现在者缘过去。未来者缘三世。善不善无记者。是善缘善。不善无记者缘三种。三界系者。是色界系。缘三界系者。缘欲色界是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是非学非无学。缘学无学非学非无学者。缘非学非无学。是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是修道断。缘见道断修道断不断者缘见道修道断。缘名缘义者。缘名缘义。缘自身他身非身者。是缘自身他身。是离欲得方便得者。是离欲得。亦以方便离欲时。得方便起现在前。初禅者离欲界欲得。乃至第四禅者。离三禅欲得。圣人佛法凡夫得本曾得未曾得。念前世智。外道凡夫得本曾得。念前世智离欲时。得方便起现在前。佛不以方便起现在前。辟支佛以下方便。声闻或以中。或以上方便。问曰。念前世智方便云何。答曰。如施设经说。初行始入法者。取次前灭意识相。念已知之。复取久灭意识相。问曰。取久灭意识相。为以时为以刹那耶。答曰。以时。若以刹那者。则不能念半便死。可是方便。无满足者。取此生老时相。念已知之。次取中年时相。次取少年时相。次取童子时相。次取婴孩时相。次取波奢佉时。次取健那时。次取卑尸时。次取阿浮陀时。次取迦罗罗时相。念已知之。次取欲入母胎时心相。念已知之。是名念前世智满足。不应作是说。所以者何。中有中死。次入母胎中有。即属此生。评曰。应作是说。若能念知前世死时最后一刹那者。是名念前世智满足。问曰。欲修念前世智时。为缘自身为缘他身。答曰。或有说者。缘自身。问曰。若然者。无色界命终者。则不可尔。复有说者。缘他身。评曰。应作是说。缘自身。亦缘他身缘自身作方便。若自见从无色界命终者。则缘他身。令得满足。若缘他身作方便。见他从无色界命终者。则缘自身。令得满足。是故缘自身他身。修念前世智。令得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