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乾隆大藏经 > 大乘论 >
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第二十三卷 摄大乘论释论

[大乘论] 作者:无性菩萨 造 [投稿] 放大字体 正常 缩小 关闭

第二十三卷 摄大乘论释论

世间净章第十四

论曰。云何世间净不成。如未离欲界欲。未得色界心。即以欲界善心修行。除欲界欲。此欲界修行心与色界心。不得俱生俱灭故无熏习。种子不成。无有色界心为过去。无量。生中余心隔故。彼静心种子不得成就。已无有故是故成就彼色界静心。由一切种子果报识。次第传来得为因缘。修行善心为增上缘。如是一切离欲地。如其相应知。如是世间净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亦不成。

释曰。如世间净不成。今当显示。如为离淫欲起修行时。修行欲界善心。于色界心无有熏习。以不同生同灭故。彼色界心即是无种子而生。以彼过去色界心无量生中余识所隔。已过去无有不成故。彼静心种子为因缘者。从阿梨耶识中自种子生故。彼方便善心非无功力。得为增上缘则为功力。但非因缘。由彼增上故。色界心得生。如是破色欲时亦尔故。

出世间净章第十五

论曰。云何出世净不成。如世尊说。从他闻音及自正思惟。由此二因正见得生。此他音声及正思惟。为熏耳识为熏意识。为熏耳意二识。于彼法中起正思时耳识不生。意识亦为余识别攀缘所间。若于正思惟相应心生时。彼意识久灭过去。闻所熏及熏习皆不得有。何处得种子。于后时生正思惟相应心。与正思惟相应者是世间心。与正见相应者是出世间心。无有共生共灭义故不。为彼所熏。既不被熏则为种子不成。是故出世间净。离一切种子果报识亦不成。彼中摄持闻熏习种不成故。

释曰。如出世净不成今当显示。于他音声及正思惟者。谓正与声相应思惟。此意识为余识别攀缘所间者。谓与正见相应出世心隔绝故。若正思惟相应心生者。谓于后时正思惟。彼久灭过去者。谓前意识已谢灭经无量时闻所熏及熏习皆不得有。云何得以此为因生后正思惟相应意识彼中者。谓世间意识中。闻熏习者由闻他音声熏习意识中。若作是念彼摄持种子不成故。谓摄持出世净种子不成故。若有种子生义可成。

论曰。复次此一切种子果报识既为染法因。云何复成彼对治出世心种子。又此出世心昔未曾有故无熏习。既无熏习从何种子而生。汝今应答。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为种子得生。

释曰。此果报识既为障碍因体。即不成彼对治因体。又此出世心初未曾有者。谓昔来未生故。无熏习者由昔来未生彼出世心熏习。决定未有故。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为种子得生者。为别异声闻故言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由善清净法界灭智障烦恼障故。名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者即是所说法。谓修多罗等。于此法界所流津液修多罗。听闻故名法界所流津液闻。即此闻熏习故名法界所流津液闻熏习。又复闻即是熏习故。名闻熏习。彼闻熏习住阿梨耶识中为因。生起出世心。

论曰。此闻熏习为是阿梨耶识自性。为非若是阿梨耶识自性。云何得成对治种子。若非彼识自性。此闻熏习种子依止云何可见。乃至佛菩提位所有闻熏随在何身中。与果报识同相而生。犹如水乳然非阿梨耶识。以成彼对治种子故。

释曰。所有闻熏习。为是阿梨耶识自性为非。设尔何失。若是阿梨耶识自性。云何阿梨耶识还自成对治种子。若非彼识自性此闻熏习应别有依止。乃至佛菩提位。所有闻熏习者。即是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熏习力故。随在何身中者。随于何身中同体而生。然非彼自性。犹如水乳虽复一体而生。然此闻熏习非阿梨耶识。以对治阿梨耶识故。

论曰。于中依下熏习成中熏习。依中熏习成上熏习。由闻思修数习故。

释曰。于中下中上者。应知闻慧思慧修慧。一一各有三等。复有别义闻慧为下思慧为中修慧为上。闻思修数习者。于闻等中增上修行。以下品为因得中品。中品为因得上品故。

论曰。彼闻熏习种子。随下中上应知皆是法身种子。是阿梨耶识对治故。非阿梨耶识所摄故。出世善清净法界所流津液故。虽是世间为出世心种子。体出世心未生时。为现起烦恼对治故。恶趣对治故。一切恶业朽坏对治故。能随顺得亲近诸佛菩萨故。虽是世间初修行菩萨所得。应知皆法身摄。声闻缘觉所得解脱身摄。

释曰。现起烦恼对治者。谓欲等出生为除灭因故。由除灭烦恼故。对治恶趣应受后报恶道业。为彼朽坏因。举要言之。过去未来现在。一切恶业对治故。于未来世自身得亲近善友因故。初修行者。谓凡夫法身摄者为法身种子体故。解脱身摄者。谓为诸声闻解脱因体故。何以故。由声闻唯得解脱身。不得法身故。

论曰。此非阿梨耶识。法身解脱身所摄。随下中上次第增。如是果报识渐减依止。即转依止。一切转已此一切种子果报识悉无。种子即一切皆灭。复次非阿梨耶识与阿梨耶识同处而生。犹如水乳。云何一切皆灭。如鹅饮水中乳。又如世间离欲不静地熏习灭。静地熏习增依止即转。

释曰。如阿梨耶识。与非阿梨耶识同处而生。然阿梨耶识尽。非阿梨耶识。在如鹅饮水中乳。乳尽水在。以此显示。应知。又如世间离欲。于一阿梨耶识中。不静地烦恼熏习灭。静地善法熏习充满依止得转。出世熏习亦尔故应知。

顺道理章第十六

论曰。如入灭尽定说识不离身。此成立果报识不离身。以灭尽定不为对治此识故生。亦非出定时此识复生。此果报识断已非结余生不得更生。

释曰。灭尽定说识不离身者。此为成就有阿梨耶识。由世尊说识不离身者。若离果报识余识不成。何以故。以灭尽定对治生起识故生。见此定寂静故。若复执言出定时识更生。由此意故名为识。不离身者。此义不成。何以故。以出定时识不更生。此果报识相续断已。若离托生时不得更生。

论曰。若人执以意识故。说灭尽定有心者。彼人所执心不成。定义不成故。攀缘相不可得故。善根相应过故。不善无记不相应故。想受共行过故。则有触故。三摩提中此有力故。唯灭想是过故。思惟即与信等善根俱起过故。能依离所依不可得故。有譬喻故非一切行者亦不有故。

释曰。若人执以意识故说灭尽定中有心。彼人所执不成心。以定义不成故。若欲令离如先所说自相阿梨耶识。于生起识中随一识灭尽定中有此心者。此义不成。何以故。定义不成故。未曾见心离于心法。如余心法未曾离心。若想受不灭不得灭名。则此定不复成定。若存有阿梨耶识则无此过。为寂静住故。对治彼怨。其余心及心法故灭定生。阿梨耶识不分明故。不对治此识故生。是故此定不得有余心。何以故。攀缘相不可得故。心及心法若相续不断。必有所缘相。灭定若有心亦应不离所缘相。此二俱不可得故。此定无有余心。若立有阿梨耶识则无此过。此识以摄持身得名故。复次若灭定中有余识生者。余识必有善等分。谓善不善无记。此心不得为善。若善应与善根相应此即相违故。亦非识自性是善以离善根相应。无得善义。故若定心是善。则不许义至与无贪等善根相应。此不可许即与一切处余善心不异故。亦不得为不善及无记。与不善无记不相应故。离欲界欲时。一切不善根已灭不成不善。亦非无记以此定是善故。又不可以此心为善。与想受共行过故。若离善根不得为善。但善必与善根相应。如与善根相应。必与想受相应无有别因故。所治现行复有能治此义不成。如欲等现行不得有不净观。复次定中若离阿梨耶识有余心者。则有触生过。今当以住余定为例。但有其余善根。相应定心生时必与触俱。谓因定生猗为相。若乐受触若不苦不乐受触。以此触为缘故。则有乐受及不苦不乐受生。何以故。此触于定中有力故以见此触于余定中生二受有力故于灭定中亦应尔。无别障碍因故。若尔触缘受则至此义不成。何以故。唯灭想是过患故。若言有触缘受。修行此定唯为灭想此不可许。以说受想俱灭故。又复不应有触。于余识中若有触。则有相应共有思惟。信等善根共生过故。经说若有识与触相应生。则有思惟俱生是故于定中思惟现行义得成。若有思惟现行则是起作善心。此必应与信等善根俱生。此义不可许。若欲离如前所说过失。及离阿含相违过失。故言拔去心法。无有心法。唯有心在为是。此亦不成。何以故。从所依中拔除能依不可得故。心是所依心法是能依。此能依所依心及心法。无始生死已来更互相依未曾相离。由此相引故。必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汝言定及定方便。并与彼相违故。无贪等不生唯善生者。余处未曾见此道理。何以故。若法相应生。必有津液果相应生。是故彼义不成。复次更有不成。如世尊说。身行灭乃至言意行灭。于中身行者。谓出入息。语言行者谓觉观。意行者谓思惟及想等。如觉观灭则语不得生。如是意行灭则意不得生。若汝言如身行灭住于定中。身得不灭。如是意行虽灭。意犹得在。此义不然。何以故。有因缘故。更有别身行。为身得住因。如世尊说。由饮食命根及识等故。虽无出入息身亦得住。意则不尔。更无余意行所持故。于彼定中不得以意识为心住。如世尊说。识不离身此说果报识。何以故。由有种子故。后出定时生起识从此而生。此能依所依一切时如是而生。虽加功用不能令其相离。何以故。有譬喻故。此于世间中从生至终。更互不相离。一切时共生。无有能拔其能依。令离所依。譬如四大及四大所造。心法亦尔。无有道理令其相离留心独在。若言从所依。拔除能依不可得。但以想受是过患故。唯此二法不现行非余。此亦不成。何以故。非一切处行者。此中不有故。经说灭尽定中识不离身者。即是成就阿梨耶识是有。以世尊说识不离身故。若离果报识余识不成何以故。由灭尽定对治生起识生以是寂静故。若有执从定起已。识还从身生故。言不离者此亦不成。以出定时识无更生义。以彼报识若相续断已。离结后生无更生义。若复执离阿梨耶识以意识故。言灭尽定中有心者。彼心不得为善不善无记。并不成故。由此定善故不可为不善。亦不得为威仪工巧变化等无记。若言是果报无记即是阿梨耶识。以无第五无记故。若言此心是善。即应与无贪等善根相应。又此心在时染污意已灭。但住善中。此善心即有所依止。及有所缘三事和合。云何不生触。既生触云何不生受等。若尔则灭尽定义不成。于中心及心法不灭故。若汝执言善心势力引此定生。由方便善心势力故。此定虽善然不与无贪等善根相应。若和合有能得名和合。是故此定虽善于三和合无有能故。此不尔如津液果生故。以彼方便心是善。是故此定即与善根相应故。

论曰。若复执色心次第生。为诸法种子。此破如前复有不成。于无色界及无想天退堕。从灭尽定起此义不成。阿罗汉最后心亦不得成。唯除次第缘义得成。如是若离一切种子果报识。染污清净皆不得成。是故如前所说相阿梨耶识成就是有。

释曰。若执色心相续生诸法。前刹那色为后刹那色因得为种子。初刹那识生后刹那识亦尔。若从无色界退彼色久已断绝。云何得种子复生于色。若从无想天退。及从灭定起。此心久灭云何得为后心生因。若如是阿罗汉无有得无余涅槃。以色心因不尽故。此前刹那色于后刹那色。前刹那识于后刹那识。应知但得为次第缘。不得为因缘。是故成就阿梨耶识为有。若住生起识中转依义不得成。此义今以三偈显之。

论曰。此中有偈。

菩萨善心中则离于五识

无复有余识转依何心作

对治为转依未灭故不成

果因无差别于灭则有过

无种子无体许此为转依

彼无二无故转依则不成

释曰。菩萨善心中者谓善意识中。即是出世对治相应故。则离于五识者。谓离眼识等五识。无余识者。谓离染污意识及有流善识。为离有流善识故。说善心已复说无余识。转依何心作者。谓于阿梨耶识中一切染污种子无复种子。如此作故。若言对治生为转依者对治为转依。非灭不成故。烦恼灭故名为转依。非对治即是灭。何以故。对治但是灭因故。若尔则是果因无差别。彼灭即有过故。果者谓灭名为涅槃。因者谓对治名为道。彼对治与灭则成一体。又对治生时即是涅槃故。若汝以无种子无体许此为转依者。于生起识无种子及无体。如此为转依。彼无二无故。转依则不成故。于住出世定时。诸生起识并不有故。尔时无种子无及无体无。是故转依义不成。若有阿梨耶识诸生起识虽不在。彼种子在阿梨耶识中住则能作无种子及无体。由转依不成故。应知有阿梨耶识。

差别章第十七

论曰。复次此阿梨耶识差别云何。略说或三种或四种。应知于中三种者。由三种熏习差别故。一名言熏习差别。二我见熏习差别。三有分熏习差别。四种者一引生差别。二果报差别。三缘相差别。四相貌差别。于中引生差别者。谓新生熏习。若无此行缘识。取缘有不得成。果报差别者。以行有为缘于诸趣成熟。若无此则无种子。后有诸法生不得成。缘相差别者。此即是意所取我相。若无此则我取意念。所缘不得成。

释曰。如此成就阿梨耶识已。今当显示此识品类差别。于此三种熏习差别中。名言熏习分者。所谓如眼名熏习在果报识中。为彼眼生因。后果报眼根生时。由此眼名言。说为因故生。耳等诸根一切名言差别亦如是。我见熏习差别者。由染污意中身见力故。取阿梨耶识为我。熏习生已则有此我彼他差别。有分熏习差别者。由善不善不动行力故。于诸趣中受生如此差别。此义如后应知相初广说。引生差别者。谓摄聚种类差别所有。新生熏习者。谓初起熏习时。若无此阿梨耶识引生差别则诸行生灭所熏习识。由取所摄持故生有现起。此有不成。能有后生故名此为有。此有即是善不善取之数习。果报有差别者由摄聚行有为缘。于诸趣中成熟。若无此阿梨耶引摄分。则无有因。于后有中诸法眼等色根生起不成。此即是报果故。缘相差别者即此阿梨耶识分与彼依止染污意我见为我取缘相。若无此缘相阿梨耶识与染污意意俱身见为因此我执所缘境不成。此即是津液果。

论曰。于中相貌差别者。此识有共相有不共相。无受生种子相。有受生种子相。共相者是器世界种子故。不共相者是各别内入种子故。此共相是无受生种子。若对治起时不共相障碍灭故。共相者他分别所持。观行者于中见清净。如于一切物中种种乐欲种种见成故。此中有偈。

难灭及难知所谓共相结

观行者心异于外大相中

清净者不灭于中见清净

诸佛见清净成严净佛刹

复有别偈。

随种种欲乐种种见得成

观人于一物随种种欲乐

种种见得成所取唯有识

此不共相。是有受生种子。此等若不有器世界及众生世界转生。差别不成。

释曰。相貌差别者有多种。于中谓共相不共相。有受生种子相无受生种子相。此阿梨耶识为一切众生所共器世界因体。即是无受生种子。不共相阿梨耶识者。即是各各自身色等诸入因体。即是有受生种子。若离如是相类阿梨耶识。则一切众生所共受用因。器世界则不成。如是若离第二阿梨耶识众生世界不成。即如枯木无所觉知。

论曰。复有粗恶相轻安相。粗恶相者是烦恼小烦恼种子。轻安相者是有流善法种子故。若无此于果报身中。有堪能无堪能差别不成故。

释曰。粗恶相者谓身无堪能故。轻安相者谓身有堪能故。

论曰。复有受用相不受用相。受用相者。谓果报已熟善不善种子故。不受用相者。谓言说熏习种子。无始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若无此数数所作善恶业。得果受用此义不成。此新言说熏习出生亦不成。

释曰。受用相者若离此阿梨耶识。数数所作善恶业得果而尽不得成。无受用相。谓言说熏习种子者。如言说熏习差别中说。无始时戏论生起。种子故者。谓无始已来俗数流布因故。若无此不受用相。阿梨耶识则无本新言说熏习。生起不成。何以故。于世间中。无有现在言说离本得成。若本不有今亦不有故。

论曰。复有相似相。谓似幻焰梦翳等故。若无此相似相阿梨耶识。由虚妄分别种子故成颠倒相。此义不成。

释曰。相似相者如幻事为因故。即得妄见象等相。如是如是由阿梨耶识相似相。虚妄分别种子故。有颠倒相。若无此彼颠倒相不成。

论曰。复有具相不具相。具缚者是具相世间。离欲者损减相。有学声闻及诸菩萨一分拔离相。阿罗汉辟支佛如来烦恼障具拔离相。烦恼障智障具拔相者。如其所应。若无此次第灭烦恼义不成。何因缘故善恶法果报唯是无障无记。此果报是无障无记故。与善恶不相违。善恶更互相违。若果报是善恶。无有道理得灭烦恼。是故果报识唯是无障无记。

释曰。无障无记者。于中无障者谓无染。由无染无记故名为无障无记。非如色界生以烦恼不善为无记。此果报若是善不善。则烦恼灭不得成。何以故。若是善更生善。若是不善更生不善。则生死无有尽义。生死者即是烦恼及有流善等。释应知依止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