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方舆纪要序
以东南之形势,而能与天下相权衡者,南直而已。春秋时,勾吴实雄长于东南,以兵威破楚、臣越、败齐,又阙深沟于商鲁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当是时,微越之故,吴且霸天下。项羽率会稽子弟,度江而西,一战而斩李由,再战而降章邯。夫山东豪杰,起而亡秦者,已半天下。乃巨鹿之围,诸侯救赵者,且十余壁,卒莫敢纵兵。及羽渡河,战士无不一当十,遂大破秦兵。当是时,微楚兵,秦且复振。然则谓亡秦者,非江东子弟之力不可也。或者曰:明太祖以江南而奄有中原,为千古创见之事。此实不然,从来建事功者,得失虽殊,成亏或异,而其能发愤以有为则一也。楚南公之言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故西北与东南,恒有互为屈伸之理,项羽、刘季,并起于东南,季成而羽败,要皆力足以亡秦者也。桓温用江淮之甲,覆李势于西川,震苻健于灞上,走姚襄于洛阳,逼慕容于枋头,可云赫然振拔矣。而骄蹇自用,功以不集。刘裕翦除桓玄,收复荆楚,北平广固,西定梁、益,乃经营河洛,规取关中。以拓跋之强,滨河镇戍,亦敛息而避其锋,使不急成篡事,则保据河山,未可知也。谓非能以东南有为者乎?或者又谓吴越之人大都剽轻而脆弱,然楚汉用之而强。晋南渡以后,北府之兵,常为天下雄。祖逖自京口纠合骁健,击楫渡江,威行河朔。刘牢之以北府兵摧洛涧,斩梁成,则苻秦夺气。刘裕以乌合数百人,奋起京口,直入金陵,而伪楚奔亡。则兵非不可用也。且夫曹操之用兵,武侯所谓仿佛孙吴者也。舳舻千里,南下荆襄,目中固已无江东矣。赤壁之役,狼狈北还,而后知江东未可与争。苻坚以百万之众,长驱而南,坚之心以为我之力足以东灭燕,西并凉,北举代,晋人残敝之余,不足以撄其锋也。肥水一战,风声鹤唳,皆为晋兵,坚虽不亡于晋,而已亡于伐晋之日矣。南北分疆,两淮皆战场也。往来角逐,见利则进,择险而守,胜负之数,略相当矣。朱全忠之强横,不能得志于杨行密。周世宗攻寿州,三年而后克之。宋于奔亡之余,立国江沱。江中之战、大仪之战、顺昌之战、拓皋之战,金人且惴惴焉。所憾者,主昏于上,大奸在旁,视君父如仇雠,弃中原如脱屣耳。使能内任李纲,外任岳飞,而谓不能直抵燕云,吾不信也。然则谓东南不足以立国者,非也。晋之取吴也,用兵三十万,而所出之道六涂中、江西、武昌、夏口、江陵、巴蜀是也。隋之取陈也,用兵五十万,而所出之道八六合、襄阳、永安、江陵、蕲春、庐江、广陵、东海是也。宋之取江南也,用兵十万,而所出之道一荆南。蒙古之取宋也,用兵十五万,而所出之道二淮南、襄阳。盖吴与陈皆滨江设险,利在多其途以分其势。南唐有吴越以挠其东南,而上流之势复入于宋,一军自荆南东下,而破竹之形成矣。元人用全力以取襄樊,宋之藩篱,既已摧坏,但遣偏师挈淮南之援,而以重兵沿江直入,宋人已在掌握中矣。此时势各殊之故也。或者曰:江东之形势,系于楚、蜀,而两淮犹次之。晋人先取蜀汉,王?巴东之军,十四日而抵三山矣。杨素出永安,陈沿江镇戍尽为所陷。唐初辅公┙之叛也,虽发四道兵击之江州、宣州、谯、亳、淮、泗也,而先登破敌,夺其险要,卒从江州而入。宋平江南,克其池州,径向采石。伯颜入汉济江,引军而东,新郢以下,遂尔风靡。且六朝都建康,强藩巨镇,往往自荆、襄、江、郢,构衅称兵,为建康祸。盖上游畸重之势也。太祖?定金陵,陈友谅肆其凶狂,争太平、犯龙江,祸且迫于肘腋。迨殪之于鄱阳,进规武昌,而东南之势大定。夫然后措置两淮,兴师北伐,太祖诚明于缓急之势哉!是何也?敌在淮南,而长江之险,吾与敌共;敌在上游,而长江之险,乃制之于敌矣。虽然,淮南亦未可轻也。人亦有言:欲固东南者,必争江汉;欲规中原者,必得淮泗。有江汉而无淮泗,国必弱;有淮泗而无江汉之上游,国必危。孙氏东不得广陵,西不得合肥,故终吴之世,不能与魏人相遇于中原。东晋以彭城、寿阳为重镇,故桓温、刘裕得以再问中原,继东晋而起者,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杨行密起于淮南,兼有江南北数十州,于群雄中,最为强盛。李氏失淮南,而国以弱,未几而国以亡矣。明初规画畿辅,跨江逾淮,幅员最广。夫亦保江者不在江南,保淮者不在淮南之意乎!盖彭城、邳、泗,北连青、齐,西道梁、宋,与中原形援相及,呼吸相闻,自古及今,要会之处也。圣人举动,一日而周百世之防,一方而通天下之势,其以此矣。至于江淮之间,五方之所聚也,百货之所集也。田畴沃衍之利,山川薮泽之富,远近不能及也。汉吴王濞以铸山煮海,国用富饶,招致亡命,倡为七国之祸。太史公曰:夫吴东有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江五湖之利,江东一都会也。魏晋之际,戍守淮南,用刘馥、邓艾之策,兴陂堰,事耕屯,则转输不劳,而军用饶给。吴人于江南,废郡县之吏,置典农、督农之官,则谷粟充溢,虽疆场多事,恒无饥乏之虑。六朝时,往往修其故辙。自古未有不事民生而可以立国者。况扬州富庶,常甲天下。自唐及五季,称为扬一益二。今鱼盐谷粟布帛丝絮之饶,商贾百工技艺之众,及陂塘堤堰耕屯种植之宜,于古未有改也。用以聚糗粮,厚资储,则奔走天下,不患无具矣。岂褊浅瘠弱仅固一隅者可以同日语哉?或者曰:淮北风气杂揉,类多顽梗。朱温以砀山群盗,而擅干唐祚。刘福通之徒,皆以妖术惑众,骚动天下。今其余风或未殄也。夫声教一新,则观感自易,其然。岂其然乎?
- 太上感应篇原文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一卷
- 太上感应篇感应选录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遥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经名句
- 始计第一
- 太上感应篇后记
- 卷一 畅玄
- 捭阖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师序
- 老子道德经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韬
- 齐物论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贫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经简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三卷
- 马蹄第九
- 人间世第四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