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邦文类 第二卷
乐邦文类 第二卷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
序跋(三十二家)
观无量寿佛经疏序 智者禅师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慈恩法师 窥基
阿弥陀经疏序 孤山法师 智圆
阿弥陀经新疏序 净觉法师 仁岳
观无量寿佛经序 慈觉禅师 宗颐
阿弥陀经劝持序 慈云忏主 遵式
往生西方略传序 同前
往生净土忏愿仪序 同前
往生决疑行愿二门序 同前
净土往生传叙 飞山禅师 戒珠
念佛三昧宝王论序 草堂法师 飞锡
华严念佛三昧无尽灯 圆澄法师 义和
无尽灯后跋 参政范 成大
净业礼忏仪序 大智律师 元照
观经九品图后序 同前
净土十疑论序 提刑杨 杰
净土十疑论跋 待制陈 瓘
直指净土决疑集序 提刑杨 杰
龙舒净土文序 状元张 孝祥
龙舒净土文跋 大慧禅师 宗杲
净土宝珠集序 侍郎王 古
四十八愿后序 慧觉法师 齐玉
净土警策序 吴兴法师 元颖
净土自信录序 无功叟王 阗
明师胜地论跋 独醒居士林 镐
宝城易记录序 待制陈 瓘
远法师斋忌礼文序 正言沈 浚
称赞净土海众诗序 府判方 楶
西归莲社序 月堂法师 惠询
刊往生行愿略传序 铠庵居士吴克已
文(十三家)
庐山白莲社誓文 晋逸士刘 遗民
东海若 唐礼部柳 子厚
东海若跋 文忠公苏 轼
东海若跋 橘洲禅师 宝昙
吊武侍[銜-金+缶]画佛文 唐文公韩 愈
结社法集 通慧僧录 赞宁
莲华胜会录文 慈觉禅师 宗[臣*責]
念佛防退方便文 同前
念佛回向发愿文 同前
念佛忏悔发愿文 慈云忏主 遵式
结莲社普劝文 总管张 [揙-戶+(今-一)]
西资社同誓文 证通法师 师友
往生净土十愿文 桐江法师 择瑛
赞(十七首)
金银泥画净土变相赞 唐翰林李 白
绣西方净土[巾*((宋-木)/登)]赞 唐侍郎白 居易
绣阿弥陀佛赞 同前
西方净土赞 孤山法师 智圆
无量寿佛赞 大智律师 元照
画阿弥陀像赞 文忠公苏 轼
李伯时画弥陀赞 寂音禅师 惠洪
安乐国赞三十章 提刑杨 杰
善导弥陀道场赞 同前
白莲咸教主真赞 同前
效禅月作远公咏 太史黄 庭坚
远法师赞 给事程 俱
刘遗民赞 同前
陶靖节赞 同前
谢康乐赞 同前
陆道士赞 同前
临行自饯 樝庵法师 有严
念佛三昧诗序
庐山法师慧远
序曰。念佛三昧者何。思专想寂之谓。思专则志一不挠。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闲宇而感物通灵。御心唯正。动而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积习以移性。犹或若兹。况夫尸居坐忘。冥怀至极。智落宇宙。而闇蹈大方者哉。请言其始。菩萨初登道位。甫窥玄门。体寂无为。而无弗为。及其神变也。则令修短葺常度巨细互相违。三光回景以移照。天地卷而入怀矣。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穷玄极寂。尊号如来。神体合变。应不以方。故今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色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察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以兹而观。一觌之感。乃发久习之深覆。豁昏俗之重迷。若匹夫众定之所缘。故不得语其优劣。居可知也。是以奉诚诸贤。咸思一揆之契咸寸阴之颓景。惧来储之未积。于是洗心法堂。整衿清向。夜分忘寝。夙霄惟勤。庶夫贞诣之功。以通三乘之志。临津济物。与九流而同往。仰援超步。拔茆之兴。俯引约进。秉策其后。以览众篇之挥翰。岂徒文咏而已哉(庐山集。又载王乔之念佛三昧诗。见下第五卷)
观无量寿佛经疏序
天台智者大师
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胎狱之望华池。棘林之比琼树。诚由心分垢净。见两土之升沈。行开善恶。睹二方之粗妙。喻形端则影直。源浊则流昏。故知。欲生极乐国土。必修十六妙观。愿见弥陀世尊。要行三种净业。然化因事渐。教藉缘兴。是以阇王杀逆。韦提哀请。大圣垂慈。乘机演法。曜玉相而流彩。耸珍台而显瑞。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使末俗有缘遵斯妙观。落日悬鼓。用标送想之方。大水结水。实表琉璃之地。风吟宝叶。共天乐而同繁。波动金渠。将契经而合响。观肉髻而瞻侍者。念毫相而睹如来。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随三辈而横截。越五苦而长骛。可谓微行妙观至道要术者哉
此经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所言佛说观无量寿佛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故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训法训常。由圣人金口故
阿弥陀经通赞疏序
慈恩法师窥基
详夫理绝众诠。岂三乘之可摄。智圆万德。非十地以能观。布慈云而荫四生洒法雨而津九有。由是降神兜率。诞迹迦维。厌欲乐于王宫。获真常于觉树。良以群生业惑魔党增强。腾苦海以辟三途。溺慈舟而吞万善。是以高张教网。直指净方。是入圣之玄门。乃超凡之妙躅。十重净土。约地位以等差。九品莲台。契根宜之次第。大矣哉。逈抛空有之门。独颖断常之表。佛者觉道已圆。说者慈心演法。阿弥陀者。无量寿也。经者常法摄贯也。常则百王不易。法则千代同规。摄则包括众诠。贯者通连妙理。故云佛说阿弥陀经也
阿弥陀经疏序
孤山法师智圆
夫心性之为体也。明乎静乎一而已矣。无凡圣焉。无依正焉。无延促焉。无净秽焉。及其感物随缘而变。则为六凡焉。为三圣焉。有依焉有正焉。依正既作。则身寿有延促矣。国土有净秽矣。吾佛大圣人。得明静之一者也。乃假道于慈。托宿于悲。将欲欧群迷使复其本。于是乎。无身而示身。无土而示土。延其寿净其土俾其忻。促其寿秽其土俾其厌。既忻且厌。则渐诱之策行矣。是故释迦现有量而取秽土。非欲其厌耶。弥陀现无量而取净土。非欲其忻乎。此则折之。彼则摄之。使其复本而达性耳。故净名曰。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者。其是之谓乎。虽宝楼金池为悦目之玩。而非惑荡之色。而能达唯心无境矣。虽风树鸟声有入耳之娱。而非惉懘之音。而能念三宝有归矣。夫如是则复乎明静之体者。如转掌耳。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是也。大矣哉。圣人之善权也如此。是故群经森列。而偏赞净方。其有旨哉。佛说阿弥陀经者。其偏赞之谓欤。吾爱其辞简而理明其文约而事备。足可以诱弱丧而系童蒙焉。于是约龙树之宗。准智者之说。依经辨理。为之义疏。若极深研几。则吾岂敢。庶乎有助于真风。为益于后昆尔
阿弥陀经新疏序
净觉法师仁岳
或曰。虚空无涯。世界无量。其间有凡有圣。有净有秽。何为其然乎。曰妄念而然也。真则不然。诸佛证真。空界殒裂。至论应化身土之事。亦随众生妄念所感。盖使夫革凡成圣舍秽趣净。然后纯纯乎。如诸佛之证也。噫众生之妄也久矣。故我佛能仁氏起无缘慈悲。出堪忍世界。以若干方便。开诸度门。繇是五时设教。三乘授道。虽顿渐不同。同归于理。其有我佛未度。而度在他佛者。则曰补处之有慈氏。极乐之有弥陀。乃至十方净佛国土。示若镜像。导如津梁。随其所应。利有攸往。然而补处虽近。十方俱远。诸大乘经。莫不称赞乎极乐为最弥陀为胜。依正既异。寿命且长。众生信而愿生者多矣。神化之迹粲在群藉。佛言。将来法灭。唯留无量寿经。住世百年。天台云。当知。彼佛于此恶世。偏有缘尔。兹经也。始慈恩法师尝有撰释。复有疏本。亦题基公之名。相传云。此无名师。假托而行也。校其文旨。实大同而小别。洎孤山中庸子章句后出。盛传于时。以病中援毫。词简义略。凡用敷训。似未尽于方等之诠乎。走不敏探智者之教。颇历岁纪。常欲以一家法要并净土诸说覆述斯文。窃避人之多忌。未果所志。年逼耳顺。退藏故园。伏念玉泉报恩。九旬挥于犀柄。圭峰思孝七月荐于兰盆。缅挹清芬遂获操染。卷成析为上下。以新疏目之。别旧章也。若乃言之无文。吾何敢以前说并驾。或言下之理粗通大方。亦所不让云
观无量寿佛经序
慈觉禅师宗颐
夫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诸佛世界。随心净土。然则弥陀至圣不隔下凡。极乐虽遥。岂离方寸。所以念佛而即得见佛。求生而遂能往生。观无量寿经者。以法界心照实相境。三种净业。明法行之正因。十六妙观。为寂照之方便。法身与化身随量。依报与正报齐观。是以韦提希豁然大悟。授记往生。佛世尊亲敕受持。广说斯事。经传此土。人罕流通。不有圆机。谁陈法施。常山比丘琼安等。悯众生之日用不出尘劳。嗟妙境之无边。愿为乡导。同心镂板。庶广受持。非势至之同伦。即远公之旧社。聊伸序引。普告未闻
阿弥陀经劝持序
慈云忏主遵式
此经文句虽约。与大本意同。上圣赴缘。广略异耳。依正主伴。于是备焉。愿行方轨。有加诸说辞简义博讽易功多。良在兹矣。初则广赞依正。引物忻求。次则六方引同训勉生信。三则举难况易。使闻者知归。第一广赞依正者。初赞次劝修愿行。佛告长老下。标立所赞。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下。先赞依果。即珠网丽天。琼林矗地(一)。池流八德。莲吐四光(二)。天乐韵于六时。鸦?⒂谝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