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放焰口是什么意思?法会的仪式与时间地点

放焰口是什么意思?法会的仪式与时间地点

放焰口是什么意思?

  放焰口,佛教仪式,为一种根据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而举行的施食饿鬼之法事。该法会以饿鬼道众生为主要施食对象;施放焰口,则饿鬼皆得超度。亦为对死者追荐的佛事之一。

  焰口,另称为焰口、面然。是指地狱里的饿鬼,其体形枯瘦,咽细如针,口吐火焰。以生前悭吝之故,遂有此一果报。放焰口乃是对饿鬼施水施食、救其饥渴之苦的一种佛教仪式。

  印度佛教仪式中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中国从梁代开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节。不过后来除设斋供僧外,还增加了拜忏、放焰口等活动。

佛教放焰口的仪式与时间地点

  仪式

  中元节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施放焰口,常与丧事中追荐亡魂结合在一起,称为“阴焰口”;也有为活人消灾、延寿施放焰占的,则称为“阳焰口”。此外,寺院在重大法会圆满之白,有的也放焰口。过去放焰口可在寺院、俗家或公共场地举行,现在一般在寺院的殿堂中举行。

  时间

  放焰口都在黄昏或夜间进行,一般需要四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毕。作法事之前,须在殿堂内设立瑜伽坛,中间为主坛,两侧为陪坛。主坛上坐的法师称为座主,又称为金刚上师。作法时,金刚上师身披袈裟,头戴毗卢帽,案上放着法铃、戒尺和香炉等。背后一般设绘有狮子的大型布屏。陪坛为竖放的两排条案,僧人们身披袈裟相对而坐,案上放着各自使用的引磬、木鱼、铙钹、手鼓等。作法事的僧众不得少于七人,一般为十三人至十五人。

  地点

  殿堂外设立面燃大士坛,灵坛上陈放香烛供品。面燃大士坛还供鬼王面燃,其貌凶狠丑恶,嘴里喷出三道火焰。有的是纸扎的,有的是彩绘的,有的仅供牌位,现在寺院中多不采用纸扎的面燃大士像。灵坛上供被超荐的灵位牌,上书“佛力超荐某某往生莲位”。灵位牌多少不拘,因为一台焰口可同时为多人施放。瑜伽坛、面燃大士坛、灵坛是“阴焰口”必备的三坛,“阳焰口”不设灵坛。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