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经是谁写的?佛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佛经是谁写的?佛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佛经是谁写的?

  佛经不是写出来的,佛经简单地讲就是佛陀宣讲佛法的汇编,好比现在的“会议记录”。不同的佛经,都是佛陀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所讲之法的记录。

  例如,《楞严经》是对楞严法会的记录,《佛说十善业道经》则是佛陀在龙宫说法的记录,《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陀上升到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所说的法等等。

佛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口诵相传

  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佛陀)在古印度的大地上弘扬他所证悟的佛法。在宣说佛法时,佛陀面对水平不同、特点不一的对象或是不同的场合,采用的是因材施教的方法,并没有一定的形式,而且是以口口传诵的方式来记忆并流传的。

  这其中,不仅有语言表述的言教,更有佛陀自身行动上的身教。那时的古印度,还没有记录成文字流传的概念。

  说法四十九年,讲法三百余会,在世寿八十岁时,释迦牟尼佛于拘尸那迦(现印度与尼泊尔边界附近)涅槃。如果佛法还是靠佛团的口口传诵,时间一长,只怕会出现遗漏、散失和错误,所以必须以严谨的标准将佛陀留下的教法与戒律统一编集,以合适的方式传承下去。

  首次结集

  因此,在佛陀涅槃后九十天左右,第一个雨安居期,由当时的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护持,大迦叶尊者召集了五百位大罗汉比丘,于王舍城郊外的七叶窟内进行结集。根据唐代玄奘大师的记载,从竹林精舍往西南走五六里,在鞞婆罗山北边的竹林里有一座大石室,那就是七叶窟。

  但此时,却遇到一个难题。只有证得阿罗汉果的比丘才有资格参加此次结集,得到他们的公认,所记录下来才是完完全全出自于佛陀、合乎于佛法的内容。但是,只有阿难尊者最为通晓佛陀在各个场合所做的开示和讲法,被称为“多闻第一”,可他却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没有参加资格。

  当结集的日子越来越近时,这种迫切感反而激发了阿难。他彻夜修行四念处,不断地重复打坐、经行、打坐……结集的当天,特地为阿难保留了一个座位,不知道他能不能成功。

  当其他比丘都入座之后,阿难尊者以神通力凌空而至,坐到了他的座位上。大迦叶尊者一见,即知阿难尊者已经证得阿罗汉果,并向他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这次结集历时七个月之久,“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回忆复述佛陀宣讲的经文。“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回忆复述佛陀宣讲的戒律。“头陀第一”的迦叶尊者根据佛陀真意宣说论藏。

  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结集,对后世影响深远。但这一次依然只是在口头上进行了统一,并没有形成文字记录。即使是佛陀入灭百年之后,僧团的第二次结集,也未形成文字。

  文字结集

  直到佛陀涅槃150多年后,因阿育王奉佛敬僧,引来多达六万的外道混迹在僧团,破法乱教,为治理乱相,从僧团中遴选出精通三藏的千名比丘,在华氏城举行第三次结集。在公开讨论、去伪存真之后,终于形成文字,被后世称为《经》,这才开始有了文字版的佛经流传世间。此后,又经历数次结集,佛经的文字化记录日趋完善。

  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古印度人一直在贝多罗 (梵文pattra)树叶上刻写记录文字,佛教徒也用这种方法写下佛教经典,所以“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

  佛经汉化

  从语言到文字,这一步走了两百多年。而当佛教传到中华大地之时,却又遭遇了语言难题。因为佛法流传的路线,有的是梵文或巴利文,有些还被翻译成西域各国的小语种传到汉地。

  怎样才能准确地将“佛经”翻译成汉文字?不仅要精通各国语言,更要有佛法实证,才能保证翻译时精准把握佛法义理。

  在中国佛教史上,曾先后有五位影响最大的译经师,分别是鸠摩罗什、玄奘大师、真谛法师、义净法师和不空法师。

  这些佛经都是历代高僧大德舍身弘法,有的从西域来到汉地,有的从长安出发九死一生,所有的付出只为一个目标——得到真实无误的佛陀教法。

  有些佛经先后有多位大师曾经翻译,因而存在多个版本,例如《药师经》历史上曾有五个版本,《金刚经》也有六个版本。其中,文字精炼优美、义理准确深遂的那些版本,得以传承千年,成为今日我们手中的经本。

  眼前的一本本佛经,传承两千五百多年,口诵相传文字般若,历代高僧舍身求法,数度险些覆灭失传,今生得见何其幸运。

  正如《开经偈》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