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
第十二课宋元明清佛教史
中国佛教经过唐末、五代两次的法难,以及朝代更迭的战乱后,由于经典散佚、寺院毁坏、僧侣受迫等,致使佛教几乎到了衰萎凋落的地步。直至宋代始现复苏之迹,唯宋元之后至盛清八百年的佛教,因国运不兴,佛教虽绵延不绝,然已不如隋唐时代的弘盛。自此,佛教一改传统型态,逐渐倾向生活修行与宗派调和的路线。从弥陀信仰的结社念佛、禅院农林的寺院经济生活,到与儒、道二家的调和及禅、净、教、戒融和的现象,佛教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此即宋元以后中国佛教的特质。大体上,北宋一代(九六○-一一二六)佛教的复兴较盛,南宋以迄明代世宗时期(一一二七-一五六六),则为平淡晦暗之期。明末穆宗(一五六七)至清代,再度兴盛一时,唯佛教积弱过久,仍不及北宋的兴盛。
一、宋代佛教
宋代帝室对佛教多采保护政策,太祖建国后,即废止后周世宗毁佛之令,修订出家考试之制、诏度出家童行八千人,遣使西行求法。宋太祖开宝四年,敕令张从信等至成都开雕大藏经,称《开宝藏》,这是中国全藏刻版印刷的开始,也是一切官、私刻藏及高丽刻藏的共同依据。后来又陆续完成《崇宁藏》、《毗卢藏》、《圆觉藏》和《资福藏》等,此乃宋朝佛教发展的伟业,影响后世刊刻藏经甚钜。太宗时,诏立太平兴国寺为先皇帝寺,并设立组织完备的译经院,使中断二百多年的官刻译经,一度复兴。真宗一代则设立戒坛七十二所,推行登坛受戒之制。另外,由于帝室的护持,寺院的田园、山林享有免税权,寺院乃以此为经济基础,从事长生库、碾场等各项公益事业,对民间社会助益匪浅。
北宋佛教的复兴,唯台、贤、净、律四宗,禅宗则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特殊教法,幸免于唐末五代战乱,而法纲益振,形成「五家七宗」之势,因之祖师「灯史」著作特别丰硕,禅宗的盛行可说是宋代佛教的一大特色。宋代理学发达,其思想受禅宗影响甚钜,其间或有排佛之论,然禅学开展理学精神特色,故排佛后又皈佛者甚众,自宋迄清皆呈如此状况。
天台宗得高丽传回典籍而弘扬一时,后有山家、山外二派互宣宗义,各传其学;天台教义虽博洽深玄,然因辅以律行、礼忏、念佛,故能广流普及。在华严宗方面,因教义与禅宗同为真常唯心一系,故得力于禅宗而得复兴,呈现「教禅一致」之风,以子璿、净源二位大师的弘扬最力,后者有「贤首中兴」之誉。律宗方面,有允堪、元照的弘持,致力于律学撰著,又因天台宗师多兼弘戒法,律学乃应运中兴。净土宗则于宋朝三百年间持续兴盛,念佛结社之风深入广被,不让禅宗。台、贤、禅、律诸宗祖师亦多秉其教学,严以律行,而趣净土,因此台净融和、禅净双修的思潮风行,净土信仰因之深植于民间。直至宋徽宗时期,因其崇信道教而破坏佛教,如烧毁经像,诏令寺院置孔子及老子像,并将道士位次列在僧尼之上等。佛教严重受挫,除禅、净二宗犹能盛行外,其余各宗渐没。
二、元代佛教
元朝佛教与朝廷的关系密切,其能以一蒙古外族而统治华夏一百多年,可说多得力于佛化政治。太祖建国之初,重用禅宗行者耶律楚材制订典章,令慓悍好战的蒙古百姓摄化于佛教。其后诸帝承袭此风,皆倚重僧信以协助国政。至元世祖迎请西藏萨迦派的8思巴入京,请制蒙古文,译述藏经,对蒙古文化贡献巨大,赐号「DB法王」,世祖封赏全藏为俸爵,地位职权之高仅次于皇帝。此后萨迦派僧侣世代为国师,遂使西藏佛教(喇嘛教)成为元代的国教。
藏教虽受元朝帝室的崇信,然终究不合民情,故仅能在宫廷中流行。民间则以禅、净二宗最为盛行,禅宗有曹洞宗的万松行秀著作《从容录》发挥曹洞家风;临济宗则以雪岩祖钦、高峰原妙、中峰明本为代表。此期禅僧多兼修净土,仍延续宋代禅净双修的风潮。
三、明代佛教
推翻蒙古统治的明太祖朱元璋,初为皇觉寺僧,宰相宋廉亦出身于寺院,故对佛教特别崇敬,也力图整顿佛教。因此,即位后即颁布了一连串新的佛教政策如:立僧官、定考试、制度牒、刻藏经(南藏)、整理僧籍、分寺院僧为禅、讲、教三类;成祖永乐帝以临济僧道衍为宰相,刻北藏,并作〈赞佛偈〉、《金刚经解》,力护佛教。此后,诸帝王无不奉佛,禅、净二宗与喇嘛教并行。
明中叶后,朝廷为救饥荒而有卖牒之举,僧团迅速膨胀,因而弊端丛生,再加上世宗信奉道教,导致再一次的毁佛事件。然而没落的佛教却因之觉醒,而力图复兴。迄明末莲池、紫柏、憨山、蕅益等四大师辈出,不仅于禅教诸宗大为弘扬,更力倡禅、净、教、戒为一体,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为一宗,于是佛教融和思想益趋流行,成为日后三百年佛教发展的主流。又儒家士大夫向佛者也日益增加,更增长了居士佛教的力量。
四、清代佛教
清代同元朝一样,王室崇信喇嘛教,可说是以佛化政策统治了蒙、藏、汉三个不同的民族。朝廷不仅在西藏以达赖治前藏,以班禅治后藏,在蒙古各地赐封喇嘛「呼图克图」的尊号,更将皇宫中的雍和宫改为喇嘛寺。对于显教虽崇信诚笃,但在施政上则以儒家为主。
清初诸位帝王与佛教的关系颇深,顺治皇帝曾作〈赞僧诗〉「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来表明愿为僧侣的心迹;康熙帝则迎请明末以来的各宗派高僧入京,促进佛教的复兴;雍正帝则亲事章嘉活佛,参礼迦陵性音禅师,自号圆明居士,主张禅、教、净调和之论,尤其热心净土法门,对近世以念佛为主的禅净共修,影响甚大。
清代著名的高僧,计有华严宗的柏亭续法,禅宗的天童道忞、玉林通琇、憨璞性聪,净土宗的省庵实贤、彻悟际醒。杰出的居士也很多,其中如皈依禅宗的宋世隆、毕紫岚;皈依净土的周安士(梦颜)、彭际清;以及郑学川、龚自珍、魏源、谭嗣同、杨文会及梁启超、章太炎、丁福保、蒋维乔等佛教学者,都对当时的佛教有很大的贡献。
清末印经事业发达,属于官方开雕的有《龙藏》,以及汉、满、蒙、藏、梵五译本对照的佛典出版。民间则有《百衲藏》、《频伽藏》,可见清代对佛教文献整理的重视。清末,由于洪、杨等人作乱,以信仰上帝教为号召,十余年间,东南半壁江山都落入太平天国的统治之中,军行所至,佛寺、经像焚毁殆尽。太平天国的排佛祸患非但不亚于三武一宗的法难,而国运不断的遽变,也使得佛教的发展一再受阻。
- 上一篇:第十三课、民国佛教史
- 下一篇:第十一课、大乘八宗的开展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