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知」作「智」。

武內義雄曰:「善者不辯」二句,敦、遂二本在「知者不博」二句之後。

謙之案:嚴、顧二句與敦、遂本同。傅、范「善者不辯」二句「者」並作「言」。

俞樾曰:按此當作「信者不美,美者不信」,與下文「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文法一律。河上公於「信者不美」注云:「信者,如其實。不美者,朴且質也。」是可證古本正作「信者不美」,無「言」字也。

陶鴻慶曰:案俞氏據河上注,知經文兩「言」字皆當作「者」,與下文一律者也。今按王注云:「實在質也,本在朴也。」但釋「信」與「美」之義,而不及「言」,以其所見本亦作「者」也。

謙之案:俞、陶之說非也。文心雕龍情采篇曰:「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是劉勰所見老子本作「言」字。河上於此句注云:「滋美之言者,孳孳華詞。不信者,飾偽多空虛也。」又成玄英開題序訣義疏題此章為「信言」章。疏云:「信,實也。美,浮艷也。言上德之人……所說言教,實而不華,……浮艷之言,……既乖至理,所以不信。故莊云『犬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也。」可證河上本與碑本同。王注六十二章「美言可以市」句云:「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此章注:「實在質也,本在樸也。」義亦正同。雖未及「言」,而言在其中,何由證其所見本必作「者」乎?又「善者不辯」二句,焦竑考異曰:「古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又莊子齊物論「大辯不言」,語亦同此。知北遊篇「不知深矣,知之淺矣」,與「知者不博」二句語意亦似。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嚴可均曰:「既以為人」,御注作「與人」。

羅振玉曰:御注、景福二本「為」作「與」。

謙之案:邢玄、慶陽、磻溪、樓正均作「與」。二「愈」字,邢玄作「逾」,范作「俞」。「俞」古字,作「逾」誤。碑本五章「愈」亦作「俞」。又「聖人不積」,嚴、彭、傅、趙、高並作「無積」,范作「無積」,河上公、王弼作「不積」。作「無積」是也。戰國策魏策一引老子曰「聖人無積,盡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不積」亦作「無積」。「既以與人」句,莊子田子方篇引同。「既以為人」句,「既」字可據魏策改為「盡」字,與「既」字為對文。又「積」有藏義,楚語「無一日之積」,注:「積,儲也。」莊子天道「運而無所積」,釋文:「謂積滯不通。」天下篇稱老聃「以有積為不足……無藏也故有餘」,無積即無藏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下「之」字。

謙之案:趙本作「人之道」,無「聖」字。「人」與「天」對,文勝,然非老子本誼。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無韻,諸家並同。惟高本漢以信、善為韻,武內義雄以積、有、多為韻,皆誤。此章實以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為韻。又知、積、多韻,知、積,支部,多,歌部,此歌、支通韻。

右景龍碑本五十七字,敦煌本、河、王、傅、范本同,河上題「顯質第八十一」,王本題「八十一章」,范本題「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