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二十五入第六十四
黄帝曰:余闻阴阳之人何仅?伯高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其态又不合于众者五,余已知之矣。愿闻二十五人之形,血气之所生,别而以候,从外知内何如?岐伯日:悉乎哉问也,此先师之秘也,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黄帝避席遵循而却曰:余闻之,得其人弗教,是谓重失,得而泄之,天将厌之。余愿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扬之。岐伯曰:先立五形金水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慎之慎之,臣请言之。水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明伦伦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五角(-一日。角①)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付角(-。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插话然。火形之人,比于上做,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用,锐面小头,好肩背牌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木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激之人(目质之八。大①一日少角:原在句末"随随然"之后,据文义移此。本篇小字注均同此体例。178微),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微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滔滔然。右微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统跤然(一。熊熊然)。质判(-。质创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十形之人,比于上官,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胜,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一。众之人),比于立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一。众之八.一日。明之。),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J手足,如骨发路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付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右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八,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尽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给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纤纤然。众之为人(一。加之八),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任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黄帝日: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妨伯日:形胜色,色胜形者,至其股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贵大乐。黄帝日: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吹伯日: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之时,无为好事,是谓年忌。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放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癫;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停,善晨厥足痹。足少阳之上,气血篮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腔毛美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胜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储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179则面多向;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阳①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遗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睡下痛。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播美;血少气多则播恶;血气皆少则无霜。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项,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黄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约乎?岐伯曰: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血气少;其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黄帝曰:刺其诸阴阳奈何?岐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涩,结而不通老,此于身皆为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气以温之,血和乃止。其结络者,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故曰:气有余于上者,导而下之;气不足于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于经隧,乃能持之。寒与热争者,导而行之淇宛陈血不结者,则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则血气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约毕也。
- 太上感应篇原文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一卷
- 太上感应篇感应选录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遥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经名句
- 始计第一
- 太上感应篇后记
- 卷一 畅玄
- 捭阖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师序
- 老子道德经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韬
- 齐物论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贫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经简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三卷
- 马蹄第九
- 人间世第四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