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气第十九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一本作。),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②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门绝皮肤;秋取经喻,邪在府,取之合;冬取并荣,必深以留之。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情。风济肤胀,为五十七清,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①景瞑:你乙经排"夜席"。②刺:原作"剁,据统本、金陵本、藏本、日抄本改,与呷乙》、《众素》合。143徒疾,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钦针针之,已刺而将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森,必坚束之①,来缓则烦悦,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森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清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盲②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盲③,结于脐。故取之言③原以散之,刺太阳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倡倡,恐人将捕之,邪在明,逆在胃,胆液泄则日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日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则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院,在上院则刺抑而下之,在下院则散而去之。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明小给结而血者,肿上及胃院,取三里。睹其色,察其以③,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清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 上一篇: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 下一篇:卷第七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 太上感应篇原文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一卷
- 太上感应篇感应选录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遥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经名句
- 始计第一
- 太上感应篇后记
- 卷一 畅玄
- 捭阖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师序
- 老子道德经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韬
- 齐物论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贫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经简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三卷
- 马蹄第九
- 人间世第四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