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度经宗要 第1697部
大慧度经宗要
释 元晓撰
将说此经六门分别。初述大意。次显经宗。三释题名。四明缘起五者判教。六者消文
第一述大意者。夫波若为至道也。无道非道无至不至。萧焉无所不寂泰然无所不荡。是知实相无相故无所不相。真照无明故无不为明。无明无不明者谁灭痴闇而得慧明。无相无非相者岂坏假名而说实相。斯则假名妄相无非真性。而四辨不能说其相。实相般若玄之又玄之也。贪染痴闇皆是慧明而五眼不能见其照。观照波若损之又损之也。今是经者波若为宗。无说无示无闻无得绝诸戏论之格言也。无所示故无所不示。无所得故无所不得。六度万行于之圆满。五眼万德从是生。成菩萨之要藏也。诸佛之真母也。所以无上法王将说是经。尊重波若亲自敷坐。天雨四华以供养。地动六变而警喜。十方大士最在边而远来二界诸天下高光而遐至。常啼七岁立之不顾骨髓之摧。河天一座闻之便得菩提之记。至如唐虞之盖天下周孔之冠群仙。而犹诸天设教不敢逆于天则。今我法王波若真典诸天奉而仰信不敢违于佛教。以此而推去彼远矣。岂可同日而论乎哉。尔乃信受四句福广虚空。舍恒沙之身命所不能况起谤一念罪重五逆。堕千劫之无间犹不能偿者也。所言摩诃般若波罗蜜者皆是彼语。此土译之云大慧度。由无所知无所不知故名为慧。无所到故无所不到乃名为度。由如是故无所不能能生无上大人能显无边大果。以此义故名大慧度。所言经者常也法也。常性无所有故先贤后圣之常轨也。法相毕竟空故反流归源之真则也。此经六百有十六分。在前四百以为初分。初分之内有七十八品。于中在前明起经之缘故言初分缘起品第一
第二显经宗者此经正以波若为宗。通而言之波若有三。一文字波若二实相波若三观照波若。今此经者后二为宗。所以然者文字但是能诠教故。后二是其所诠旨故。今欲显是宗义略作三门。一明实相二明观照三者合明二种般若。初明实相般若相者诸法实相说者不同。有义依他起自性上遍计所执。自性永无所显真如是为实相。依他起性实不空故。瑜伽论云。若诸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缘色等相事计为色等性。当知此性非实物有非胜义有。唯是遍计所执自性当知假有。若遣名言熏习之想所建立识。如其色等相事缘离言说性。当知此性是实物有是胜义有乃至广说故。或有说者依他性空真如亦空。如是乃为诸法实相。如下文言。色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无所有不可得。乃至如法性实际无所有不可得。又言诸法实相云何有诸法无所有。如是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乃至广说故。或有说者依他起性亦有亦空。世俗故有胜义故空。空即真如真如不空。如是名为诸法实相。如下文云。世俗法故说有业报。第一义中无业无报。瑜伽论云于胜义上更无胜义故。或有说者二谛法门但是假说而非实相。非真非俗非有非空如是乃名诸法实相。如下文云。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论云若颠倒少许有实者第一义谛亦应有实故。问诸师所说何者为实。答诸师说皆实。所以然者皆是圣典不相违故。诸法实相绝诸戏论都无所然无不然故。如释论云一切实一切非实。及一切实亦非实。一切非实非不实是名诸法之实相。案云此说四句是实相者如其次第许前四说。离着而说无不当故。若有著者如言而取无不破坏故非实相。离绝四句不可破坏。如是乃名诸法实相。如广百论颂曰
有非有俱非诸宗皆寂灭
于中欲兴难毕竟不能申
或有说者依此大般若经以如来藏为实相般若。如下理趣分中言。尔时世尊复依一切住持藏法如来之相。为诸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满甚深理趣胜藏法门。谓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刚藏以金刚藏所灌洒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皆随正语转故。一切有情皆妙业藏一切事业加行依故。佛说如是住持甚深理趣胜藏法已。告金刚手菩萨云。若有得闻如是遍满波若理趣胜藏法门信解受持读诵修习。则能通达胜藏法性藏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如宝性论云。无始世来性作诸法依止。依性有诸道及证涅槃果。长行释言。此偈明何义。无始世来性者如经说云。诸佛如来依如来藏。说诸众生无本际不可得知。所言性者如圣者胜鬘经云。世尊如来藏者是法界藏。出世间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法身藏。自性清净如来藏。依此五句摄大乘论及佛性论以五义释无相。论云所言性者自有五义。一自性种类义。二因义。三生义。四不坏义。五秘密义。乃至广说。今此经云一切有情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者。谓此菩萨意为一切有情唯一法界无别有情。由此道理长时熏修。是故自心变异遍诸有情以为自体。如是菩萨随分观心尚能如是况诸如来圆满观心。是故诸有情皆为如来藏所摄名如来藏。如是释也。如佛性论云。一切众生皆在如来智内。皆为如来之所摄持故。说所摄众生为如来藏。如来所摄名如来藏故。以金刚藏所灌洒故者谓佛地所有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所摄。种子变异为诸有情。以为等流果故言所灌洒故。皆随正语转故者普贤菩萨变为诸有情。时随自正语变异生故。诸有情皆是正法也。皆妙业藏者以如来藏自内熏习力故生诸有情二种业。谓避苦求乐。诸善事业一切加行善心皆依此二业生故。言一切事业加行依故。由此道理名为妙业
次明观照般若相者如论说云。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波若波罗蜜。总说虽然于中分别如下论文诸说不同。今于其中略出四义。一有人言无漏慧眼是般若波罗蜜相。何以故一切慧中第一慧是名波若波罗蜜。无漏慧根是第一故。二有人言般若波罗蜜是有漏慧。何以故菩萨至道树下乃断结使。先虽有大智慧有无量功德。而诸烦恼未断。是故菩萨波罗蜜是有漏智慧。三有人言菩萨有漏无漏智慧总名波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观涅槃行佛道。以是事故应是无漏。以未断结使事未成办故应名有漏。四有人言是波若波罗蜜不可得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若空若实是波若波罗蜜。众界入所不摄。非有为非无为非法非非法。不取不舍不生不灭出有无四句适无所著。譬如火炎四边不可触以烧手故。波若波罗蜜亦如是不可触以邪见手烧故。问曰上种种人说波若波罗蜜何者为实。答曰有人言各各有理皆是实故。如经说五百比丘各各说二边及中道义。佛言皆有道理。有人言末后答者是实。所以者何不可破不可坏故。若有法如毫厘许有者皆有过失可破。若言无亦可破。是波若波罗蜜中有亦无无亦无非有非无亦无。如是言说亦无是名寂灭无碍无戏论法。是故不可破不可坏是名真实波若波罗蜜最胜无过者。如转轮圣王降伏诸敌而不自高。波若波罗蜜亦如是能破一切语言戏论。亦不有所破。出第十一三即中。案云此中前三义者依迹显实。通取地前地上波若有漏无漏随义而说。第四义者唯显地上无分别智。证会实相绝诸戏论超过四句远离五相。故言末后答者为实。是就最胜作如是说。而非尽摄一切智慧。故言诸说皆有道理。如下文云。波若波罗蜜摄一切智慧。所以者何菩萨求佛道时应学一切法得一切智慧。所谓求声闻辟支佛佛智慧。是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非学非无学。智者如干慧地不净安般欲界系四念处[火*(而/而)]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乃至广说
第三合明二种般若。由非一故假说二种。而离能所毕竟无异。所以然者菩萨修行般若之时推求一切诸法性相。若我若无我若常若无常若生若灭若有若空。如是一切都无所得。不得一切所取相不起一切能取之见。是时远离一切相见平等证会诸法实相。无二无别无始无终无生无灭非有非空。超过一切语言之路永绝一切心行之处。云何于中有二般若。但一切诸法无不同然是故强名诸法实相。一切分别无所不离是故亦名无分别智。无智而非实相无实相而非智。如论说云。菩萨观一切诸法非常非无常非我非无我非有非无等。亦不有是观是名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是义舍一切观灭一切语言离一切心行。从本已来不生不灭如涅槃相。诸法亦如是是名诸法实相。乃至广说。问观照般若若有三分不。若有见分何言无见。若无见分何名观照。有自证分证自体者则此智体不同实相。云何得言无二无别。若无见分亦无自证则同虚空不得名慧。答有义此智有见无相。有义此智无相无见。唯有自证证于自体。或有说者若就有别开分三分俱无。若依无异假说三分俱有。谓即于此平等之中无相为相无见为见。无别自证非不自证。如是自证无所不证诸法实相无非自故。故此自证无非是见。见实相者是无所见有所见者不见实故。故此见分无非实相。如是三分只是一味。若如是说有见不见无障无碍即是解脱。若存能见即堕有边。若无见分则堕无边。不离边故即为被缚如论偈云
若人见般若是即为被缚
若不见般若即亦名被缚
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
若不见般若则亦得解脱
上来第二显经宗竟
第三释题名者。摩诃言大般若云慧。波罗蜜者名到彼岸如论说也
将释此名即作三门。先大次慧后到彼岸。所言大者总而言之。凡诸所有大事大法不可思议神力威德皆是般若之所成办。以是义故名之为大。如下文云。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不可称事故起。无有量事故起。无等等事故起。何以故波若波罗蜜中含受五波罗蜜。含受内空乃至有法无法空。含受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深般若波罗蜜中含受佛十力乃至一切种智。譬如灌顶王国土中尊。诸有官事皆委大臣国王安乐无事。如是须菩提所有声闻辟支佛法若菩萨法若佛法一切皆在般若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能成办其事。乃至广说。别而论之乃有众多。今撮其要略释四义有胜力故。得多闻故。生大人故。与大果故。有胜力故名为大者。谓诸菩萨能学般若波罗蜜故。有不思议殊胜神力。如经言欲以一毛举三千大千国土中诸须弥山。掷过他方无量阿僧祇诸国土。不娆众生者。当学般若波罗蜜故。得多闻故名为大者。谓诸菩萨学般若故过去未来一切诸佛所说言教。已说当说皆得遍闻如经言。过去诸佛已说现在诸佛今说未来诸佛当说。欲闻闻已自利亦利他人。当学般若波罗蜜。论曰菩萨有三昧名观三世诸佛三昧。入是三昧皆见三世诸佛闻其说法。问过去未来诸佛音声至现在故菩萨得闻耶。声不至现而三昧力能闻已灭未生音耶。若彼音声至现在者云何已灭重生于现。云何未生先现于今。若彼音声不至今现则彼音声已灭未生。未生已灭即是无声。云何得闻于无声耶。答彼过未音虽不至今而能得闻三昧力故。如障外色虽物所隔而能得见天眼力故过未音声当知亦尔。虽时有隔而能得闻。得闻曾有当有之声非闻已灭未生之无。若彼过未诸佛力故声至于今。而令闻者凡夫二乘皆得听闻。非谓般若三昧之力。故此经言已说当说。当说即是当有之音已说即是曾有之声。问菩萨现能闻于曾当。佛岂不能令声至。今若能令至不离前难。重生逆理不应理故。答谁言诸佛不能令至但说闻至非般若力。当知诸佛法轮音声遍于三世无所不至。能至所至不可得。故如华严经言譬如章文字悉入一切数所入无所入。法轮亦如是。如来转法轮三世无不至。所转无所转求之不可得。虽去来音至于今现而非重生亦非过理。所以然者。佛知三世长远之劫即是极促一念之顷。而不令劫促亦不令念长。是故当知彼声至今无重生逆理过失。如彼经言。无量无数劫即是一念顷。亦不令劫短究竟刹那法。且止乘论还述本宗。生大人故名为大者。四种大人皆从般若而得生故。如论说言一切世间中十方三世诸佛是第一大。次有菩萨辟支佛声闻。是四大人皆由般若波罗蜜生故名为大。与大果故名之为大者。能与一切众生无边无尽果故。如论说言。复次能与众生大果报无量无尽常不变坏。所谓涅槃故名为大。余五不能故不名大。依是四义般若名大。六种释中是有财释
第二释慧义者。解了义是慧义。能了一切所知境界故。无知义是慧义。有所知者不知实相故。破坏义是慧义坏。一切法可言性相故。不坏义是慧义。不坏假名而证实相故。远离义是慧义。永离一切取着相故。不离义是慧义证会一切诸法相故。复次无离无不离义是般若义。于一切法都无所离无所不离故。无坏无不坏义是般若义。于一切法永无所坏无所不坏故。无知无不知义是般若义。由得无所知无所不知故。无义无非义义是般若义。不得一切义不得非义故。如是等义如论广说。如是十种般若之义。若约境智非一之义观照名慧是持业释。实相名慧是依主释。若依能所无二之门亦一实相般若亦持业释。问若彼般若之名此土译言慧者。何故论说此二不称。如下文云。不亦称者称名智慧。般若之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是故不能称。又般若多智慧少故不能称。又般若利益处广。未成能与世间果报成已与道果报。又究竟尽知故名称。般若波罗蜜无能称知。若常若无常若实若虚若有若无如是等不可称义。应知。答此论文意正明智慧之名不称般若之体。非谓般若之称不当智慧之名。何者文称名智慧者是举能称名为智慧。般若甚深极重者是显般若之体离言绝虑。智慧轻薄者是明般若之名不离言虑。是故此名不能称体。又般若多智慧少者般若之体无量无边所知所证无限量故。智慧之名有限有量能称能知唯一名故。是故少名不称多体。次言般若利益处广者。是明般若之体利益处广。智慧之名所不能诠。是故言不可称。次言究竟尽知故名称者。是明智慧之体。名称于尽知而般若体都无所知。谓常无常虚实有无如是一切不可得故。是故言不可称。又释尽知体相故得以名称其体相。而般若相无能知者。常无常等不可得故。由是道理故不可称。以是四义释不可称。是显名体不得相称也。问般若之体无所知故尽知之名不得称者。则如前释言。无知义是慧义。是名可称般若之体。答无知之名亦不称体。直是遮诠不能表示故。但遮于知非表于无故。问若尔甚深极重之言是举其体故能表示。能表示故非不可称。若甚深言亦不称者何谓此言是举体耶。答甚深等言亦遮诠。但遮浅薄不得深故。是故此言亦不称体。然论主意向般若体而发此言。就般若名说轻薄言。为显是意故言举体。非谓甚深之言能称般若之体也。问若如是者前以十义释般若名。皆不称实般若之体。亦不称于般若之业。云何而言是持业释。答般若非然故不当诸名。而非不然故能当诸名。又持业释。且是假说非谓实然故不相违也
第三释到彼岸义者。到彼岸义乃有众多。依此经论略出四义。一者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名到彼岸如论释言。三乘之人以是般若到彼岸涅槃灭一切忧苦。以是义故名波罗蜜。二者从有相此岸到无相彼岸故名到彼岸。如论释言。是般若波罗蜜等以色心二法推求破坏不得坚实。以是义故名波罗蜜。三者从未满智此岸到究竟智彼岸故名到彼岸如论释言。彼岸名尽一切智慧边智。名不可破坏相。不可破坏相者即是如法性实际。以其实故不可破坏。是三事摄入般若中故名波罗蜜。四者从有此彼岸到无彼此岸。无所到故名到彼岸如下文言。此彼岸不度故名般若波罗蜜。金鼓经云生死涅槃皆妄见。能度无余故名波罗蜜。此四义中第一第三因中说果是有财释。第二第四说其已到是持业释也。若以此大慧度之名目能诠者是依主释也
第四明说经因缘者。如论说云。问曰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诸佛之法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自发言。譬如须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今有何等大因缘故佛说是经。答中广出众多因缘。今撮其要略出六因。一为广示菩萨行故。二为不违诸天请故。三为欲断诸人疑故。四为欲治众生病故。五为欲说第一义谛故。六为欲伏诸论议师故。初为广示菩萨行者如论说言。佛于三藏中广引种种譬喻为声闻说法。而不说菩萨道。唯中阿含本业经中佛记弥勒当得作佛。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诸菩萨行故说是经。二为不违诸天请者论说言。尔时菩萨菩提树下降魔众已得无上觉。是时三千大千世界主梵天王名尸弃。及色界诸天等释提桓因及欲界诸天等皆诣佛所请转法轮。亦念本愿及大慈悲故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以是故说此经。三为欲断诸人疑者论云。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所以者何。诸法无量无数云何一人能知一切法。佛住般若波罗蜜实相清净如虚空无量无数法中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此经。案云此中发诚言者谓不妄语。有长舌故。喻如世共知有长舌者如世典云舌长覆鼻必不妄语。依此比量证成道理证知如来所言非妄。是故如来有一切智以是断除众生疑也。四为欲治众生病者论云。一切众生为结使病之所烦恼。无始已来无人能治常为外道恶师所误。我今出世为大医王集诸法药汝等当服。以是故说此经。五为欲说第一义谛者论云。佛欲说第一义悉檀相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何者为四。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此四悉檀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不相违背。世界悉檀者有法从缘和合故有无别性。如车辕辐轴辋和合故有无别事。人亦如是五众和合故有无别人也。问曰如经说言一人出世多人蒙度。又佛二夜经中说。佛从得道夜至涅槃夜是二夜中间。所说经教一切皆实而不颠倒。若实无人者云何说人等。答曰人等世界故有第一义故无。如如法性实际世界故无。第一义故有。人等亦如是。第一义故无世界故有。所以者何。五众因缘有故有人。非如一人第二头第三手无其因缘而有假名。如是等相名世界悉檀。云何各各为人悉檀。观人心行而为说法。于一事中或听或不听如经中说。杂报业故。杂生世间得杂触得杂受。又余经说无人得触无人得受。前为断见人后为常见人。如是等相名为各各为人悉檀。云何为对治悉檀。有法对治即有实性则无。如不净观于欲病中是善对治。于嗔病中不名为善非对治法。如是慈心于嗔是善于欲非善。如是等相名为对治。云何名第一义悉檀。一切法性一切论议一切是非一一可破。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坏。且于三悉檀中所不通此中皆通。乃至广说。案云总而言之一切教门不出二宗。所谓二谛但于世谛有多差别。故于其中分出二种。此二之余皆属初一。中二悉檀有何异者。通而言之为人悉檀无非对治。对治悉檀亦是为人。然于一事中有无异说。是由人异故名为人。不由病异以授别药。唯一事故不名对治。若说别法以治异病。病别药异故名对治。非于一事中为人异说。故于中不名为人。除此二种说世俗事皆是世界悉檀所摄。问诸佛说法无不为人。无非对治众生病者。云何初后二种悉檀不名为人不名对治。答通相而言有如来问。但为直示世俗假名又为直显胜义实相。如是二种由谛故异不由人异不由病别。是故别立初后二也。问若说人等世谛故有非如一人第二头等者。蕴界处中何法所摄。又若有人即是有我。何异犊子部所立耶。答萨婆多宗说无有人如第二头。蕴界处法所不摄故。犊子部说实有人法。不即不离虽蕴界处之所不摄。而在第五不可说藏。今大乘说因缘故有而无别性。色心等法皆亦如是。若实有人是增益边。若都无人是损减边。大乘不尔。从缘有故离损减边。无别性故离增益边。蕴界处中何法摄者。心不相应行蕴中摄。二十四中众生同分摄。当知法界法处所摄。且止乘论还述本宗。六为欲伏诸论议师者论云。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论议师于佛法中生信故说是经。彼若不闻般若气分离绝四句第一义法。小信尚不得何况得道果。乃至广说。长爪梵志论议因缘此中应广说。其余诸缘广如论说。说经因缘略述如是
次第五判教者分判佛教诸说不同。今且略出二说平章是非。有人说言一化教门不出二途。一者顿教二者渐教。渐教之内有其五时。一四谛教二无相教三抑扬教四一乘教五常住教。从浅至深渐次而说。今此经等诸般若教在第二时名无相教。或有说者出世教门不过三品。所谓经说三种法轮如解深密经言。胜义生菩萨白言世尊。初于一时在波罗泥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法轮。虽是甚奇甚为希有。而是法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在昔第二时中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空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法轮。而是法轮亦是有上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空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以显了相转正法轮。无上无容是其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今此大品并诸般若皆是第二法轮所摄。问是二师说何者为实。答二种教门三种法轮是就一途亦有道理。然其判此大品经等皆属第二时摄。第二法轮者理必不然。违经论故。如此论释毕定品言。须菩提闻法华经说若于佛所作小功德。乃至戏[朕-月+口]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又闻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如法华经中。毕定余经说有退有不退。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乃至广说。以是验知说是经时在法华后。即示第二时者不应道理也。问若判此经在法华后者是说云何通。如仁王经言尔时大众各相谓言。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大众二十九年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问般若光赞般若波罗蜜。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答摩诃般若非一众多。有在前说有在后说如论说言。此经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十万偈。若龙王宫阿修罗宫天宫中者千亿万偈。乃至广说。以是义故不相违也。又此论云复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无诤处。诤处者如余经。今欲明无诤处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以此证知。今此经者同于第三显了法轮。非诸诤论安足处故。而判此经等示第二法轮。是即此经为诤论处。不应谓论说是无诤。又此经言欲求三乘菩提当学般若波罗蜜。又言波若波罗蜜中虽无法可得。而有三乘之教乃至广说。如解深密经中。亦言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是一妙清净道。当知此经同彼第三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正法轮。而彼第二法轮中言唯为发趣修大乘者。何得以此属彼第二。又此经如化品言。若法有生灭者如化。若法无生无灭。所谓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须菩提言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性空。非声闻作乃至非诸佛作。云何涅槃一法非如化。佛言如是如是。一切法性常空。若新发意菩萨闻一切法皆是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即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须菩提言。世尊云何令新发意菩萨知是性空。佛告须菩提。诸法先有今无耶。以是文证当知。此经说涅槃法亦无自性。而彼第二法轮中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不言涅槃无自性性。第三了义法轮中言一切诸法无生无灭乃至涅槃无自性性。以是故知。今此经宗超过第二同第三也。又华严经云。生死及涅槃是二悉虚妄愚智亦如是。二皆无真实。今此经云。色受想等如幻如梦乃至涅槃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当知此经同彼华严无上无容究竟了义。但其教门各各异一耳。第五判教略述如之
第六消文依论广释
大慧度经宗要终
- 上一篇:金刚般若经赞述 第1700部
- 下一篇:大品游意 第1696部
- 金光明经玄义 第1783部
- 三弥勒经疏 第1774部
- 弥勒上生经宗要 第1773部
- 观弥勒菩萨上兜率天经赞 第1772部
- 弥勒经游意 第1771部
- 本愿药师经古迹 第1770部
- 涅槃宗要 第1769部
- 涅槃经游意 第1768部
- 阿弥陀经疏 第1757部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第1754部
- 金刚般若经疏 第1698部
- 金刚三昧经论 第1730部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理趣分述赞 第1695部
-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第1803部
- 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 第1802部
- 请观音经疏 第1800部
-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第1797部
- 四十二章经 第1794部
- 温室经义记 第1793部
- 佛说盂兰盆经疏 第1792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