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然圆澄禅师悟道因缘
湛然圆澄禅师悟道因缘
圆澄禅师,号湛然,别号散木,大觉方念禅师之法嗣,俗姓夏,会稽人,生于大明世宗嘉靖四十年(1561)。圆澄禅师天资颖悟,善于言辩,大目昂鼻,哆唇露齿,颇有异相。圆澄禅师少时从玉峰禅师出家,开始读书识字。
一日,圆澄禅师来到丈室,请求玉峰禅师传授他经典。
玉峰禅师喝斥道:“丁字不识,不作苦行,求甚么经?”
圆澄禅师道:“尚求参悟大事,何事区区文字?!”
玉峰禅师一听,非常诧异,于是送给他一本《法华经》,嘱咐道:“此诸佛骨髓。珍重熟读,自有得。”
圆澄禅师后辞玉峰禅师,投隐峰禅师座下参学。
隐峰禅师见圆澄禅师应对机敏,便道:“是儿似可参禅。”
得到隐峰禅师的鼓励,圆澄禅师身心踊跃,喜不自胜。但是,他每次见到隐峰禅师,虽欲有所问,却苦于无处下口。这样恍恍惚惚地过了七天,后来,终于得以入室向隐峰禅师请益。隐峰禅师遂教他参“念佛的是谁?”
圆澄禅师于是回到寮房,苦心参究,目不交睫,经三日三夜,终于有省。
第二天,圆澄禅师便把自己所悟之事告诉了隐峰禅师。
隐峰禅师听了,便道:“似则似,是则未是。”
圆澄禅师一听,只好惭愧而退。
神宗万历十年(1582),圆澄禅师前往天荒山,礼谒妙峰禅师。妙峰禅师于是为他落发,并劝他一心念佛。
圆澄禅师二十五岁那年,有一天在叶家山采茶,无意间听到有人唱诵傅大士的《法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当即豁然有省,从此慧解大开,一切义理,无不通达。
不久,圆澄禅师便往云棲寺,从祩宏禅师受具足戒。之后,他又前往礼谒南宗和尚。
初礼南宗和尚,圆澄禅师便问:“海底泥牛衔月走,是甚么意?”
南宗和尚大喝一声。
圆澄禅师茫然莫测其旨。于便前往天妃宫闭关,自誓要克期取证。
在闭关期间,圆澄禅师终日危坐,一语不发。
一日,圆澄禅师偶然翻阅语录,读至雪窦禅师与僧论柏树子之公案时所作《行者颂》——“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才见便生擒。后来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参见“雪窦重显禅师悟道因缘”章)——从此,便死中得活,能够转机著语。
后来有一天晚上,圆澄禅师独坐室中用功。忽然灯灭,圆澄禅师便隔着窗户向他人取火,就在这个时候,他忽然有所省悟。
事后,他就此事作了一偈颂,让人呈给南宗和尚。南宗和尚看了,说道:“我道他是个人,犹作如是去就耶?”
圆澄禅师听了南宗和尚的评语,心中迷闷不已。于是用功更加精勤。
万历十六年(1568)的某一天,圆澄禅师忽然回忆起乾峰禅师“举一不得举二”之话头,终于豁然大悟。从此以后,一切公案无不了然,出语尽脱窠臼,不存规则。
[乾峰禅师“举一不得举二”之话头的具体内容是:越州乾峰和尚上堂:“举一不得举二,放过一著,落在第二。”时云门禅师从大众中走出,说道:“昨日有人从天台来,却往径山去。”乾峰和尚道:“典座来日不得普请。”说完,便下座。]
圆澄禅师于是出关,参礼锦堂禅师,请求印证。
锦堂禅师一见他,便大加赞赏,说道:“宗门寥落极矣,再振之者非子而谁?!”
万历十八年(1568),有一天晚上,圆澄禅师正在静坐,处于凝寂之中,忽然虚空一声霹雳,声大如地震。须臾之间,他从定中惊醒,遍体汗流,顿觉如脱重负。
当时,圆澄禅师正好三十岁。
不久,圆澄禅师又重上云棲,参礼祩宏禅师。
祩宏禅师便举“海底泥牛衔月走”之话头,勘验圆澄禅师。
圆澄禅师于是将身边的一位僧人推出,说道:“大众证明。”
祩宏禅师一听,便点头称可。
圆澄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到吴越一带,白天以乞食为生,晚上则宿于塔山金刚神像的脚下。
一天,大学士朱金庭、太史陶石篑、太学张濬元等人,同游应天塔下的宝林寺。他们一行来到天王殿前,忽然听到圆澄禅师的鼾齁之声。于是上前将他弄醒,问道:“何人?”
圆澄禅师道:“无事僧也。”
接着,他们又与圆澄禅师酬问数语,大为惊诧,相顾说道:“语淡而味永,高人也。”
于是,他们便问:“依止何所?”
圆澄禅师道:“饥则化食,倦则此地打眠耳。”
从此以后,圆澄禅师声名大震,士大夫之流都争相归敬。
万历十九年(1569),大觉方念禅师朝拜普陀山回来,至绍兴时,暂居于大善寺,后应信众邀请,于止风涂说法。圆澄禅师听说后,即投其座下,请求印证。
方念禅师问:“‘止风涂向青山近,越王城畔沧海遥’时如何?”
圆澄禅师道:“月穿潭底破,波斯不转眉。”
方念禅师于是又问他洞上宗旨如何。
圆澄禅师于是呈偈云:
“五位君臣切要知,个中何必待思维。
石女惯弄无针线,木偶能提化外机。
井底红尘腾霭霭,山头白浪滚飞飞。
诞生本是无功用,不觉天然得帝基。”
方念禅师一听,遂赞叹道:“语句绵密,不落终始,真当家种草也。”
[种草,犹言佛种,意谓佛性之于人,犹如草木之含种芽,人人本具,故名。后专指能够延续佛法慧命之大根器者。]
于是便将衣法交付给圆澄禅师,并作偈云:
“曹溪一滴水,佛祖相分付。
吾今授受时,大地为甘露。
咄!五乳峰前无镞箭,射得南方半个儿。”
圆澄禅师后出世于会稽云门传忠广孝寺,此后屡迁名刹,先后住持过径山万寿禅寺、嘉兴东塔寺、绍兴云门显圣寺以及天华寺,前后传法二十余年。一时法席大振,学众辐凑。后于天启六年(1626),圆寂于显圣寺,世寿六十六岁。生前著有《楞严臆说》、《法华意语》、《金刚三昧经注》、《涅槃会疏》、《慨古录》、《宗门或问》等著作行世。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