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蛙孤独的蹲在荷叶上
青蛙孤独的蹲在荷叶上 诸佛出世,为众生宣说无量法门,导归西方极乐刹土。这就好比两栖动物跳进了水里,告诉鱼鱼虾虾外面还有一个叫陆地的东西,有一个很大很大的世界...[阅读全文]
-
婆竭多尊者净塔得天福
婆竭多尊者 古人以福与善行同义。佛法中也明确地指出:所谓善行,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 定光佛入灭后的末法时期,有位穷人因无一技之长,只...[阅读全文]
-
修行的目的是了脱生死
修行的目的是了脱生死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发菩提心,广度众生。若能不忘初心,珍惜种种善缘,舍离乱心戏论,以闻思修慧而自增益,不仅在菩提道上能有所契悟...[阅读全文]
-
一朵须曼花的至诚供养
一朵须曼花的至诚供养 《大悲经》云:佛告阿难,若有众生以念佛故,乃至一花散于空中,如是福德所得果报不可穷[阅读全文]
-
善生童子七岁成佛的故事
善生童子七岁成佛的故事 从前,印度有一个大国叉尸罗国,国王叫提婆王。提婆王膝下有十个王子,各自统领一个小国。善住王子统领的国家最小,但国力稳固,百姓生活富裕。...[阅读全文]
-
印光大师对爱情的看法
印光大师对爱情的看法 (1) 立志如山,守身如玉 兹有江苏太仓吴紫翔居士,念世祸之日亟,彼新学派,提倡废伦废节,专主自由爱恋,如决江堤,任其横流,俾一班青年男女...[阅读全文]
-
借由外表来判断他人是有损无益
藉由外表来判断他人是有损无益 藉由外表来判断他人,对自己只是有损无益 一天,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正当大众在聆听佛陀说法时,一位面容憔悴的比丘蹒跚地走到前方...[阅读全文]
-
学佛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学佛亲近善知识很重要 每一个人都有贪念,有人遇到恶缘而作恶,有人不会遇恶缘。而且有人遇善缘,恶性也变成作善,有人遇恶缘善性也变成作恶,这又是何故?有些是前生...[阅读全文]
-
墓魄太子止语净业的故事
墓魄太子止语净业的故事 久远以前,在印度的波罗奈国,有一位墓魄太子,天生具有无碍的智慧,能够知道自己的宿命,以及过去未来一切善恶苦乐等事,举国上下都很爱戴这...[阅读全文]
-
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
奉行善法一切自然现成 每个人行善为恶各有不同,所受的果报自然千差万别。若能奉行善法,增长福德,往后便能生天,受诸快乐,一切自然现成。 佛陀时代,印度的俱昙弥...[阅读全文]
-
国王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国王跟随佛陀出家修行 若人寿百岁,勤事天下神。 象马用祭祀,不如行一慈。 佛陀时代,有位国王名叫和默处,由于他的国家地处偏僻边境,所以从来都没有见过佛陀、也...[阅读全文]
-
如何与人相处?放下习气
我们学佛必须用平常心来学,不可贡高傲慢,嗔怒的习气也不要那么重;若有这种毛病,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因为,我们会让自己孤立起来,这是多么不愉快的事。修学佛法若...[阅读全文]
-
人与人的差异因何而来?
业力 从佛教的立场出发,我们现在的精神、道德、智力、脾性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自己过去、现在的行为及习气所致。 依不同的业力,有情众生出生高低、贵贱、...[阅读全文]
-
对治色欲,当内志正而外诱绝
佛教故事一则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这个天神就是天魔,也就是魔王波旬...[阅读全文]
-
国太夫人求长寿的故事
国太夫人求长寿的故事 在佛陀的那个时候,有一个小国家名为罗益国,位在偏远之地,还留存一些落伍的风俗习惯,例如认为身体健康是得自众神保佑,生病则是神明惩罚,必...[阅读全文]
-
佛陀开示出家的真正含义
女居士 一天早晨,黎明的曙光正向着大地开展的时候,佛陀在河畔散步。忽然,远远的地方,一个青年像发狂似的向着佛陀奔来,口中还不住叫着我苦啊!我苦啊!的声音。 ...[阅读全文]
-
鸟常念佛不绝,站在笼子上往生
鸟常念佛不绝,站在笼子上往生 疏【畜生者。】 这段是讲畜生念佛往生。这个事情也非常奇怪,也不少,古人编写一本书《物犹如此》,专门记载中国历代畜生往生的。 疏...[阅读全文]
-
文殊菩萨哪个才是真的
文殊菩萨哪个才是真的? 在高齐那个时代,定州有一位叫做释明勖的法师,在年轻的时候潇洒倜傥,还怀着一股大志气。他经常读诵华严经,知道了清凉是文殊菩萨所驻锡的地...[阅读全文]
-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怎样才是真正的赞叹佛陀 有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阅读全文]
-
割肉喂鹰的是谁?割肉喂鹰的典故
割肉喂鹰的是萨波达王,萨波达王是释迦牟尼佛往昔修行菩萨道的前身。久远劫前,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平日广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他总...[阅读全文]
-
每个人都要有感恩的心
每个人都要有感恩的心 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做得完的,世间的米也不是一个人吃得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感恩的心,感恩天地万物,若能如此,每一个人的心时时都是好心,...[阅读全文]
-
肉身入缸不坏--法师
肉身入缸不坏--法师 星云大师讲述: 身不坏又称全身舍利。日本佛教界则多称之为入定佛、肉身佛,或即身佛。略作肉身、真身。指修行人经久不朽的色身。据《弥勒下生经...[阅读全文]
-
为什么不能很快认识自己
为什么不能很快认识自己 吾人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尘埃遮盖,哪里能显现明镜的光照?真心不显,妄心反而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时...[阅读全文]
-
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并重
佛教是知行合一,行解并重 两兄弟跟着佛陀出家,他们在修学上渐渐分出差异来。哥哥修行很进取,弟弟也很用功。几年的夙夜匪懈,息心深究,他们也都有成就。哥哥证得阿...[阅读全文]
-
若是真爱,他的洗脚水你敢喝吗?
不净观 不净观,佛教禅观修持的重要方法。五停心观(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念佛观、数息观)之一;不净观与数息观,合称二甘露门;此外,观身不净,也是四念住之一。...[阅读全文]
-
我的孩子是世上最美的
我的孩子是世上最美的 世间有许多丑陋的人、丑陋的事,我们多用一点慈母的爱心,去包容它,接受它,必然能转丑陋为美丽。在母亲的眼中,无论如何智障缺陷的孩子,永远...[阅读全文]
-
好人缘,好材料,好未来
好人缘,好材料,好未来 弟子跟着师父进城化缘。 进城后弟子看到了城里的景象车水马龙好不繁荣,便对师父说:师父,今天我们肯定能化到不少东西。师父不语。弟子刚说...[阅读全文]
-
婆竭多尊者净塔得天福
婆竭多尊者净塔得天福 定光佛入灭后的末法时期,有位穷人因无一技之长,只好卖柴维生。 一天,穷人前往沼泽区捡柴时,远远地看见一座雄伟的塔矗立于前方,于...[阅读全文]
-
月氏国王与只夜多尊者
月氏国王与只夜多尊者 久远以前,有一个国家叫月氏国。国王栴檀罽尼咤非常崇尚佛法,所以当他知道罽宾国内有位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只夜多尊者,就一直想去请示佛法...[阅读全文]
-
佛陀曾经为居士讲解比丘戒吗
佛陀曾经为居士讲解比丘戒吗 以前,佛陀於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弘法时,城中有一丞相,名为梨车,无正知见、不信因果,怂恿太子阿闍世叛变杀父。太子自立为王后,满心欢喜...[阅读全文]
-
五百弥猴敬塔生天因缘
五百弥猴敬塔生天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国时,曾请须漫尊者带着世尊所剪下的头发及指甲,到罽宾国南方的一座山中建塔供奉。这座山里住着五百位罗汉,素来渴望...[阅读全文]
-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缘 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环境清幽雅致。 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阅读全文]
-
悭贪老妇死后堕饿鬼道 布施造福才得以解脱往生
布施造福 众生的一切事物都来自社会,得到的同时就应该付出,要心存善念,乐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才能造福。 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经的时候,有一位很年轻的长者子常...[阅读全文]
-
和尚每天走进坟地 农民跟踪后发现恐怖一幕
从前有位比丘,每天都会到城外旷野的坟场。而比丘在往坟场的途中,都必须穿越一块田地。田主人看到比丘老是穿越他的田地,禁不住地起了瞋心。有一天,田主人拦下比...[阅读全文]
-
两兄弟同时出家为僧 一人精进修行一人被驱逐出国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兄弟非常欣乐佛法,于是两人都出家修行。哥哥精进勤修种种法门、持戒清净,不久便证得阿罗汉;而弟弟生性聪明,广学多闻、精通三藏,所以,被...[阅读全文]
-
文殊菩萨为众生解答疑难
文殊菩萨为众生解答疑难 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均称佛法。[阅读全文]
-
释迦牟尼佛转世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转世的故事 佛教指修善果之法。《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德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阅读全文]
-
青年学佛三遇鬼妻 最终发现恐怖真相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曾有学者认为,佛教经论(汉译佛典)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影响中国人...[阅读全文]
-
男子死亡十天复活 讲述地府遭遇揭示千年冥界之谜
有一个男居士,本来信奉外道,因为讨厌祈祷,于是舍弃外道,改学佛法。此人学佛之后,持戒精进,勤习经典,喜爱布施,克己忍辱,心怀慈悲。 一天,这位居士忽然...[阅读全文]
-
须菩提向维摩诘居士乞食却被训
有一次,德高望重的维摩诘居士病了。佛陀想派一位大弟子去维摩诘家探病,就对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说:你到维摩诘那里去探病吧。须菩提禀告佛祖说:世尊!我恐怕不能去...[阅读全文]
-
老妇不惜生命维护佛法
老妇不惜生命维护佛法 缘分到的时候,因、缘能和合,能生果。大因缘生大果,小因缘生小果。 昔日维卫佛带领比丘六万二千人,出山回其文王的国土。国王得知维卫佛归来...[阅读全文]
-
香香公子?男婴诞生日感动天上下花雨
编者按:今天这篇故事出自《贤愚经》,原题为华天因缘品。佛教认为,众生应当随时随地发出至诚的心意,多种善因。不要被贫贱困扰,不要以为微小的布施就没有福报;...[阅读全文]
-
做好事,得到回报的是自己
回报 一天深夜,我沿着一条灯光昏暗的小径走回家。经过一片厚厚的丛林,我突然听到有人挣扎喘息声。我慌乱地停下脚步,仔细的聆听。果然没有错,那是两个人闷着头在扭...[阅读全文]
-
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璎
末利夫人持戒不受香璎 佛陀于菩提树下得道证果后,于罗阅祇国弘法教化,后来又前往舍卫国度化众生,深得波斯匿王与百官的敬仰。当时,国内有位大商主,名叫波利...[阅读全文]
-
牛腹蓄乳 布施应随心随力
布施 从前有一位很好客的人,他想要开一个宴会请客。邀请许多亲戚朋友,并地方名人贵宾来吃饭。当时该地方的餐食以牛乳为最上品。既然欲请许多宾客,必然要许多的牛乳...[阅读全文]
-
慈悲的同时要拥有智慧
慈悲的同时要拥有智慧 世界上的善心人士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已立下了救世的宏愿,看到浮沈于苦海里的青年,都想伸出援助之手。但因只有慈悲而缺乏了...[阅读全文]
-
呵提昙闻佛调象喻悟道
呵提昙闻佛调象喻悟道 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为四众弟子、天龙鬼神及国王、大臣、百姓等宣说佛法。这时,一位名叫呵提昙的长者来到精舍,至诚顶礼佛陀...[阅读全文]
-
富人和所救动物的奇遇
富人 很久以前,有个非常富有的人,虽有万贯家财,但心地仁慈善良。 有一天,他去市集买东西,见到有人在卖一只受了伤的鳖。看到那只鳖可怜的样子,想到它可能会被人...[阅读全文]
-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猕猴之喻醒悟退道沙门 昔日,佛陀在王舍城郊区的灵鹫山精舍里,为天、人、龙、鬼等众生宣说微妙法义。当时,有一人舍去了家宅、妻儿,来到精舍求见佛陀,希望能...[阅读全文]
-
顾念他人--总裁叱诧风云的秘诀
一则真实的故事 以我的经验与印象来看,幼儿是很顾念他人的。不但是顾念人,还会衍生至物。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小的时候,看见窗外下着大雨,自己坐在温暖的房子里,就...[阅读全文]
-
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谁?
释迦牟尼佛 教主、教义、教徒,是构成一个宗教的三大要素。我们要想了解一个宗教的内容,以及一个宗教是否为我们人生所需要,我们一定先要了解一个宗教的教主。他的人...[阅读全文]
-
神医耆婆未请盘特比丘缘
神医耆婆未请盘特比丘缘 昔日,佛陀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说法度众。一天,神医耆婆邀请佛陀及其弟子前往家中应供,唯独没有邀请盘特比丘。 应供时,耆婆先以...[阅读全文]
-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全文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詔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尔时,普贤菩萨摩訶萨,称讚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阅读全文]
-
富贵公主为何咋折腾都有钱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印度有两位大国王,第一位是波斯匿王,另一位则是频婆娑罗王,他们崇信佛法,敬重佛陀,护持佛教。波斯匿王是中印度拘萨罗国国王,兼领有迦尸国...[阅读全文]
-
《楞严经》的一则故事
《楞严经》的一则故事 有一位月光童子,他在久远劫前曾经跟随水天佛修习水观,以进入正定三昧。 月光童子先观照自己身中的水性,从涕泪唾液,一直到津液精血、大小便...[阅读全文]
-
善生长者的少年的生活
善生长者的少年的生活 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阅读全文]
-
佛垂钵涅盘度五百力士
佛垂钵涅盘度五百力士 今日此时,大地突然出现不同寻常的六种震动,万山木落,鸟兽哀鸣,草木含悲;拘尸那城四方的娑罗树群在一夜之间,转瞬成白。有一名叫须拔...[阅读全文]
-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鹦鹉王与恶受王的故事 从前在印度的迦尸国,国王名叫恶受,不行善道,百般虐待子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坏事,乃至远从各地来的商人,所带着的珍奇宝物都被他夺取,也不付...[阅读全文]
-
前生的善恶缘形象今生
前生的善恶缘形象今生 人类有一点点的善性善行唯恐人不知道,有一点点的恶性恶行唯恐人知道,所以都隐藏起来。平常看不出来,一有了机会就露出来他的劣性、劣行。善性...[阅读全文]
-
“灵龟未兆时”智慧问答
灵龟未兆时智慧问答 庐山归宗义柔禅师,开堂胞座,维那白槌曰:法筵龙象众,当观第一义。 师曰:若是第一机,且作么生观?恁么道,落在甚么处。为复是观,为复不许人...[阅读全文]
-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释迦牟尼佛本身,是一位大医王,为所有的人治疗而不求名利,对众生充满了怜愍。但因为病人非常多不能周遍救治,忧念所有的众生而力不...[阅读全文]
-
死神带走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死神带走迷恋感官享乐的众生 憍萨弥罗国波斯匿王希望与释迦族缔造姻亲关系,就派遣使节到迦毘罗卫城,请求与释迦族的一位公主结婚。释迦族的王子们不想冒犯波斯匿王,...[阅读全文]
-
五百位婆罗门女净心得道因缘
道缘 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环境清幽雅致。 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阅读全文]
-
女子为死去的儿子找解药 挨家挨户敲门
编者按:乔达弥,她的事迹记载在《法句经》中,是佛教中一个著名的故事。死亡令人恐惧,死亡的思考扣人心弦。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实,必经的生命最后的成长...[阅读全文]
-
中国佛教和道教的争议
中国佛教和道教的争议 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地(约在公元纪元前后)。据文献记载,佛像可能与此同时传入。但在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古代称...[阅读全文]
-
改善愚人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改善愚人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智者出于慈悲心,希望改善愚人的情况时,可以与愚痴的人来往,但不可反而受其污染。 如果找不到比自己更有德行或相当的人为友,宁可独居,...[阅读全文]
-
鹿母夫人的一百个儿子
鹿母夫人的一百个儿子 从前有个游方僧,颇具神通。有一天,他来到一位财主的庄园,正好碰到财主准备吃午饭。 财主一见他来乞讨,身上是破衣烂衫,风尘满面的样子,顿...[阅读全文]
-
善意存于心,菩萨是众生
善意存于心,菩萨是众生 常行于慈心,去除怨恨想;大悲感众生,悲惜化泪雨。 佛家以慈悲为本,所谓慈即爱护众生,有给众生以安乐的心;而怜悯众生,有拔除众生痛苦之...[阅读全文]
-
看护比库就是看护佛陀
看护比库就是看护佛陀 世界的本质是苦的,因为世上的一切都是无常而不断变化的,有所得必然会导致因失去而带来苦的结果。世法皆是相对的,有生就有死,有聚即有散。 ...[阅读全文]
-
不要让语言,使他人退转道心
不要让语言,使他人退转道心 不要说长期作损害,哪怕是在非常短暂的一刹那中,制造违缘障碍了有些高僧大德、出家人或在家人发菩提心利益众生的善行,其下场也会堕入无...[阅读全文]
-
智者不因得失动摇心志
智者不因得失动摇心志 人间的智者往往普通而平凡,总是以一种平和的态度来为人处世,一般很难看到他有什么引人注目之处,也决不会故作高深莫测,而只会尽量地将复杂的...[阅读全文]
-
护国王子出家緣的故事
护国王子出家緣的故事 一日,佛陀在拘毘罗国城外吐罗树下入定,察知王子护国的得度因缘已经成熟,於是率领大眾比丘前往城中度化。 佛陀一踏入城里,大地涌现六种震动...[阅读全文]
-
果报还自受--目连尊者的故事
果报还自受--目连尊者的故事 一日,佛陀问目连尊者说:「如果你的敌人怒目冲冠,来势汹汹,情势已迫在眉梢,你会如何自处?」 尊者回答说:「我有广大神通...[阅读全文]
-
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长寿
智慧与德行兼备的人长寿 「护经」是宗教偈语或经,如《慈经》或《宝经》,常常被唱诵以求保护,防止受伤害。 经常礼敬年高德劭的人,四法增长:长寿、美貌、幸福和力...[阅读全文]
-
精进努力求解脱的比库
精进努力求解脱的比库 教断令坏,教我们断爱欲,教导我们放下爱欲,不要为自己,去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为一切苦难众生,那就叫行菩萨道,你不是凡夫,你从凡夫提...[阅读全文]
-
琉璃王与释迦族的故事
琉璃王与释迦族的故事 从前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于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祇陀太子,自立为王。 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阅读全文]
-
阿育王夫人受八岁沙弥化
阿育王夫人受八岁沙弥化 很久以前,当时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统治。有一次,印度境内爆发传染病,阿育王担心疫情扩大,阻断皇宫对外的交通,并派遣使者到...[阅读全文]
-
优婆夷发愿并子成道缘
优婆夷发愿并子成道缘 过去,佛陀在世间教化众生时,有一位优婆夷总是尽己所能,日日虔诚供养佛陀,无有懈怠。佛陀问她:「你如此虔诚地供养,是否有什么愿望呢...[阅读全文]
-
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
佛陀对巴富斑迪卡的告诫 人若不能断除疑惑的话,即使赤身露体、结发、涂泥、绝食、睡地上、不沐[阅读全文]
-
送子娘娘前身最喜欢的居然是吃小孩!
鬼子母是老鬼神王般阇迦的妻子。这个鬼子母性情凶残,脾气狠暴,最喜欢的食物就是小孩子,所以她常到人间抓小孩子,活生生地当食物吃。 她有一万个儿子,个个都...[阅读全文]
-
切勿恶语伤人,直爽不是你的挡箭牌!
佛偈云:慈悲口,方便舌,有钱无钱都是德 。《无量寿经》中也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是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阅读全文]
-
石头向佛问情的五篇故事
石头向佛问情的五篇故事 篇一 石头问:我究竟该找个我爱的人做我的妻子呢?还是该找个爱我的人做我的妻子呢? 佛笑了笑: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你自己的心底。[阅读全文]
-
清除净尽烦恼,成就摩尼宝珠
清除净尽烦恼,成就摩尼宝珠 五祖问六祖说:米熟也未?米熟了没熟呢? 意思是说,你把米舂好了没有?舂好这个米没有啊?迄是一个意恩。又一个意恩,是说你的功夫,成...[阅读全文]
-
功德都能使人往生天上
功德都能使人往生天上 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一切众生本体中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这是本性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性德。 人应该说实话,不可忿怒,即使自己拥有的不多...[阅读全文]
-
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克服恶业的人才是牟尼 佛教中,牟尼亦有圣者、仙人、寂默者等意。多指释迦牟尼。 愚痴无明的人虽然默默不语,仍然不是牟尼(智者),智者如同手拿天平的人,受持善法而...[阅读全文]
-
知错就改的人没有过失
知错就改的人没有过失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要求人民每天都有要去摘採鲜花来交付,他的人民每天都很准时的将鲜花送到国王面前。 一天,佛陀在罗阅祇城中经行,正巧一...[阅读全文]
-
自大是人生的一块绊脚石
自大是人生的一块绊脚石 平时做事中,人若学会缩小自己,时时谦虚,以礼待人,则所行无碍,只有把自己缩小,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在这里缩小自己不是轻视自己、鄙视自...[阅读全文]
-
观音的几个中国女性形象
观音的几个中国女性形象 观音女性形象的产生有几个来源,虽然有些可以在佛经找到根据,但她们却是中国人对佛教理念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它们含有孝道及女性贞洁等中国...[阅读全文]
-
目犍连尊者:不贤惠的妻子
良友 《荀子性恶》: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一位长者子,家中富有,名位颇高。许多有地...[阅读全文]
-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感恩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种种失败、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这时,是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