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佛教的道德标准

  第一课 佛教道德标准

  道德是维系国家纲纪令之不乱者,有保护社会人民生活安全的功用。中国古来制定的礼教,所谓「四维八德」、人伦「五常」,都是期望建立一个「忠恕仁义」、礼法有序的太平盛世。佛教整个思想内容是以人为本,与社会人群生活息息相关,如佛陀指导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阿阇世王等治国之法,即是「政治道德」;教授善生子、玉耶女等居家之道,即是「家庭道德」;佛陀以诗偈「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计,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教育世人正确使用金钱,即是「财富道德」。佛教的道德标准,涵盖世间的理法纲常,乃至出世间的圣贤修行。今略说佛教的道德标准如后:

  一、五戒十善是佛教的道德标准:佛教的五戒是做人应遵守的「根本道德」;十善是内心净化、人格升华的「增上道德」;因果业报则是世间不变的「善恶道德」。世间的严刑重典,固然可以收一时之成效,但并非究竟之道。佛教以五戒十善作为人本的道德标准,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侵犯别人的身体、钱财、名誉、尊严,彻底改造人心,令人伦纲常有序,导正社会善良的风气。五戒十善即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二、济世利人是佛教的道德标准:诸佛菩萨随类应化,利益众生,此济世利人的精神,即为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在各行各业也要有济世利人的胸怀,如:教师要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医护人员要有「视病如亲,救人一命」的济世道德;工人要勤劳工作,以生产报效国家;商人要合法经营买卖,不取非份之财;军人为了保卫全国人民的安全,要奋勇作战,抵挡敌人的侵略。也就是每一个人都要能抛下自私的执著,效法古德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的菩萨精神,以济世利人。济世利人是为佛教的道德标准。

  三、般若空慧是佛教的道德标准:菩萨以六度做为自度度人的舟航。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眼」,吾人若无般若巧慧,即令做种种行持,仍是有为的福报,不免五衰相现,非真正涅槃解脱之道。如:佛教的布施是要人学习舍弃悭吝之私念,但布施的来处,必须是清净的,不违反国家的法律,同时施者心不骄慢,受者心怀感恩,是「能施、所施及施物,于三世中无所得;我等安住最胜心,供养一切十方佛」的清净布施。此外,持戒不杀生、不妄语、不邪淫、不偷盗、不饮酒等固然是佛法,但佛陀的「杀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饮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禅师的「烧佛取暖」、石屋禅师的「教人偷心」等等,也都是佛法。又慈悲柔和是佛法,但禅门中老师的棒喝、责骂、钳锤,令学僧截断妄想,识见本来面目,也是一种慈悲。因此,是佛法的,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有时候反而是佛法。菩萨的「般若空慧」,能让我们喜舍不作施想,持戒不著戒相,忍辱离于我执精进不生骄慢,禅修不恋定境。

  《金刚经》说:「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有了如眼目的般若空慧,待人处事自然能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没有比较的心;般若空慧也像「慈母」,看待一切众生犹如亲子,对其苦难自然有著不舍的同情;般若也像暗室的「光」,能照破心地的无明,销融差别对待,心不被苦乐所动,把执著的凡情转为对众生的慈悲。般若能净化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道德,有了般若空慧,苦乐是同体,净秽是一如,贫富能自在,有无能平等,如《八大人觉经》所说:「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以般若空慧,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般若空慧是谓佛教的道德标准。

  佛教的道德标准,以五戒十善的规范,健全人格;以圣贤济世利人,升华道德;以菩萨的般若空慧,明心见性。再者,现实生活里,戒定慧三学、四种正念、八种正道,也是医治我们贪瞋大病的良药,能令我们身心清净,道德臻于圆满。综而论之,举凡出于利众的悲心,且不违背世间礼法和菩萨饶益有情的大乘精神,都是合乎佛教的道德标准。例如:布施结缘、不念旧恶、惭耻美德、守护六根、不请之友、权巧方便、利乐有情、普同供养、四恩总报、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爱语赞歎、守护正念,不做焦芽败种等等,都是具足佛教善美清净的道德标准。此外,学习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发菩提心,不舍弃五逆十恶众生的救度,这就是佛教最究竟圆满的道德。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