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
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
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有很明确的次第。这种次第在所有经典里的教导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里,我想举出佛陀在《长部·大念处经》(Mahàsatipa??hànasuttaü)里面的教导。在这部经中,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方法:
?Idha, bhikkhave, bhikkhu ara¤¤agato và rukkham?la- gato và su¤¤àgàragato và nis?dati palla?kaü àbhujitvà ujuü kàyaü pa?idhàya parimukhaü satiü upa??hapetvà.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D?ghaü và assasanto `d?ghaü assasàm?'ti pajànàti,
d?ghaü và passasanto `d?ghaü passasàm?'ti pajànàti.
Rassaü và assasanto `rassaü assasàm?'ti pajànàti,
rassaü và passasanto `rassaü passasàm?'ti pajànàti.
`Sabbakàyapa?isaüved? assasissàm?'ti sikkhati,
`sabbakàyapa?isaüved? passasissàm?'ti sikkhati.
`Passambhayaü kàyasa?khàraü assasissàm?'ti sikkhati,
`passambhayaü kàyasa?khàraü passasissàm?'ti sikkhati.?
“诸比库,于此,比库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一段经文是佛陀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次第。在此,我想先依照缅甸传统的解经方式——Nissaya,依句释——的方式来简单地解释这一段经文,然后再进一步作详细讨论:
“诸比库”——是指在佛陀的正法、律中出家、受了具足戒的比库。佛陀举出比库们为说法的主要对象,当然也包括所有的禅修者。
“于此”——是指修习入出息念之人所依止的佛陀的教法。
“前往林野,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闲处”——是指修习入出息念的适当场所。安静的环境有利于专注呼吸,有利于培育内心的平静。在刚开始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先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特别是对初学者来说,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初学者的心很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外在环境的要求更高。他应先找一个没有干扰、少噪音、少障碍的地方,去到那里之后,结跏趺坐。
“结跏趺坐”——能够双跏趺当然最好;如果不行,不要勉强,单盘也可以,再不行的话散盘也可以。
“保持其身正直”——把身体坐正直。
“置念于面前”——将正念现起于面前,将正念确立在自己的业处,即鼻头这一带区域的呼吸。
接着的?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这一段巴利经文非常重要。
So意思是他,即禅修者。
satova是sati + eva,sati = 念,eva = 只是。
assasati意思是入息、吸气。
他只是把正念安置在自己的入息上。
satova passasati, 是sati + eva + passasati。passasati意思是出息、呼气。
他只是把正念安置在自己的出息上。
这是修习入出息念的第一个阶段。
一般上来说,禅修者从开始注意自己的呼吸,一直到证入禅那,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入出息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长短息的阶段;
第三个阶段:全息的阶段;
第四个阶段:微息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入出息的阶段,即:
?So satova assasati, satova passasati.?——
“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
第二个阶段是长短息的阶段,即: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第三个阶段是全息的阶段,即: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这里“全身”(sabbakàya)的“身”(kàya)是指呼吸身,也就是呼吸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
第四个阶段是微息的阶段,即: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这是佛陀在《大念处经》等圣典中教导入出息念的修习次第。下面,我们将依据佛陀的这些教导,详细地讨论修习入出息念的具体方法。
- 上一篇: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
- 下一篇:业处篇 第三节、去除五盖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