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三节、正念正知
正念——让心稳固地沉入所专注的目标,不散乱、不飘浮。
正知——对当下所做的每一件事时刻保持清明、觉醒。
在巴利藏经中有一部很重要的经文叫《大念处经》。在这部经文中,佛陀曾这种教导:
“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在站立时,了知:‘我站立。’在坐着时,了知:‘我坐着。’在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只是如实地了知。……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穿衣持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并不需要限定在特定的时间段、特定的地方,以及采用特定的姿势,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只要生起正念,就可以进行这种练习:以正知来做一切事情,对所有的事情只是保持正知。
在这里,我们以行走为例子来说明保持正念正知的实际操作方法。
有四种正知:
1.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在想要行走之前,先考虑所去的地方是否有益,选择有益的而行,无益则不去。
2.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在行走之前,先考虑现在前往是否适宜,选择适宜的而行,在不适宜的时间则不去,等待时机合适才去。
3.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行处”是指修定所专注的目标,即业处。在选择有益以及适宜的之后,将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在行走时持续地觉知它。例如在行走时也保持觉知自己的呼吸,而不是在走路时胡思乱想。
4.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在行走时持续地修观,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在行走,并没有所谓的“我在行走”、“有人在行走”等。
将心放在行走发生的动作本身,就是正念;清楚地了知行走,就是正知。
当一个人想到要走时,不假思索地动身行走,就是没有正念正知。
在行走时,保持持续地觉知禅修业处,这是在修止;持续地观照行走的名色法,或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这是在修观。
对于站立、坐着、躺卧、向前看、向旁看等,也同样以此四种正知来理解。
对于身体的姿势、动作是这样,对于感受、心念也是这样。当你感到快乐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快乐的心?当你感到不满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不满的心?当你贪恋一种东西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生起了贪心?当你对一件东西生气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在生气?当你感到紧张时,是否清楚地知道现在很紧张?……
当一个人沉迷外境时,他的心很可能处于迷惑的状态——追逐外境、患得患失。将心抽离外境,这就是觉醒;当你清楚地觉知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时,这就是正念正知。
例如:当你对一个人的言行感到生气时,那是因为你在意他的言行,此时你的心已经被他的言行套住了。如果你能将心从他的言行中抽离出来,反观自己的心,你将会发现:生气只是将自己的心紧紧地绑在对方的言行上;而且,生气的心也是一样的丑陋,也好不到哪里去。将心抽离外缘,清醒地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
只要你懂得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你就懂得修行。懂得修行的人,并不只是正经八百地坐在蒲团上、坐在禅堂里才叫修行。掌握修行真谛的人,走路、站立、坐着、穿衣、吃饭、喝水,乃至上厕所,哪个时候不能修行?哪个地方不能修行?
将心安住于当下的身心状态,这就是正念正知!这就是修行!
第四节、调心的意义
佛陀在《法句·双品》中说: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苦随他,如轮随兽足。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由此乐随他,如影随于形。”
一切的行为根源在于心,生命的活动也源于心。唯有先产生了心(动机),才会有身体的行动和语言的表达。也就是说,在身、语、意三业中,意业是最主要的。有了意业的主导作用,才有身业和语业的产生。如果动机邪恶,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恶的、不善的。造作不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苦的、不善的果报。如果动机纯正,心念清净,所做的、所说的也都是善的、好的。造作善业,因缘成熟了就会带来乐的、善的果报。
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快乐的、幸福的结果总是与善业、与良好的行为有关;痛苦的、不幸的结果也总是与恶的、不良的行为纠缠在一起。善业与善报相应,恶业与恶报相应,这就是“业果法则”,或者称为“因果律”。业果法则是独立运作的,它不是由所谓的神佛菩萨所操控,也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
当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业果法则,就应当遵循这种规律。如果想要有更美好的未来,就不应该造作身语意恶业,应当多作身语意的善业,从而改变未来。也就是说:人生的浮沉、未来的好坏并非由神佛决定,也不能依赖他人。命运只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如何改变未来呢?要先改变自己!想改变自己要从何下手呢?要学会调心!
正如佛陀在《法句·心品》中说:
“心轻躁难调,随欲望堕落。
调伏心很好,调心导快乐。
心极细难见,随欲望堕落。
智者保护心,护心导快乐。”
专注入出息是在调心,散播慈爱是在调心,保持正念正知也是在调心。佛教的所有训练方法归纳为一句话就是调心。
然而,即使连佛陀都说心是很难调伏的。心极快速地生灭,难以觉察。心就像猴子,躁动不安;心又像野马,狂放不羁。如果放纵它,听之任之,它就会追随着自己的喜好到处飘浮。放任心,人必成为心的奴隶。调伏心,我们才能做心的主人!
“万事起头难。”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没办法调伏心,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修行就是培育良好的品行与心智。培育需要时间,修行需要耐心。调心要慢慢来,不能着急,“欲速则不达”。无论是练习入出息念也好,练习散播慈爱也好,保持正念正知也好,都要慢慢养成习惯。习惯了,心自然就能够得到调伏。经过调伏了的心,能变得敏锐、清醒、明智、平静而且超然!
智者调伏了心,能够带来至上的快乐!通过调伏心,才能战胜自己。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正如佛陀在《法句·千品》中说:
“虽在战场上,战胜百万人,
不如胜自己,实最上胜者!”
愿:佛陀的教法长久地住立于世间!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第五章脚注部分:
16 你可以选择任何喜欢的祝福语,例如:愿我没有危难;愿我免除精神的痛苦;愿我免除身体的痛苦;愿我快乐安稳等等。对于祝福他人也以此类推。
17 有情:巴利语satta。有感情思维的生命,即众生。
18 有人将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叫做“内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传统的禅法,修观的对象必须是究竟名色法,但培育正念的对象则既可以是究竟法,也可以是概念法,而且在要求上也没有修观那么严格。在这里介绍的是培育正念正知的方法。
- 上一篇:佛陀如是说 (教诫新嘎喇经)
- 下一篇: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二节、散播慈爱
- 佛教常识问答
- 佛陀如是说 (应作慈爱经)
- 佛陀如是说 (大吉祥经)
- 佛陀如是说 (报恩经)
- 佛陀如是说 (可爱经)
- 佛陀如是说 (适当行为经)
- 佛陀如是说 (长膝经)
- 佛陀如是说 (愚人经)
- 佛陀如是说 (绑刀氏之子经)
- 佛陀如是说 (人经)
- 佛陀如是说 (教诫新嘎喇经)
-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二节、散播慈爱
- 第五章、实用调心法 第一节、入出息念
-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三节、如何去除困扰性烦恼
-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二节、如何去除违犯性烦恼
-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一节、培育戒定慧
-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五节、烦恼的表现
-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四节、烦恼的产生
- 第三章、了解您的烦恼 第三节、烦恼的种类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