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第四章、如何去除烦恼 第四节、如何去除潜伏性烦恼

  想要去除潜伏性烦恼,根除内心的烦恼,就应该修慧、培育智慧。唯有通过智慧,才能把烦恼连根拔除。

  这里所说的智慧,并不是指脑瓜转得快,理解能力强,记忆力好;也不是指在商场、官场、战场、考场能打败对手,青云直上。这些能力只能叫才华或聪明,不是佛教所说的智慧。佛教所指的智慧,是能够彻知人生真相、洞察世间本质的智慧。

  培育定力的方法叫“修止”,培育智慧的方法叫“修观”,即如实观照名色法、观照世间无常、苦、无我的意思。因此,培育定力和智慧的方法合称为“止观”。

  我们需要透过智慧来观照名色法,了解名色法无外乎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所构成。眼、耳、鼻、舌、身称为五根,即五种感官,它们构成了这个色身(肉体之身)。意呢,有六种,即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这六识分别认知六种对象: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和各种现象(法所缘)。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身心和这六种对象的互动。

  当我们看到美丽的东西、听到悦耳的声音、吃到好吃的食物等等时,很容易生起贪心,想要追求这些东西。当心接触到不喜欢的对象时,心会排斥、抗拒,很容易生起嗔心。不了解事物的本质,叫做痴。贪嗔痴都是不善心,亦即是烦恼。

  我们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来观照名色法是如何构成的?它们如何运作?在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善心,什么情况下生起的是不善心?应当如何培育善心,如何避免不善心?

  了解名色法之后,还必须进一步追查造成名色之因、生命之因。有果必有因,生命作为一种结果,也必定有其因。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因为有烦恼,有贪爱、有追求,想要这东西、想要那东西,于是会采取行动,造作善业或不善业。当这些善业或不善业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则产生相应的果报。生命以及生命中的不同境遇,就是这些行为的结果。一旦拥有了生命,就执着生命;身心接触到不同的外境,又会产生新的烦恼。于是,烦恼、业与果报三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如果不致力于斩断这条锁链,中止这种循环,轮回之苦将是了无尽期。

  了知名色与名色之因后,还必须观照它们都是无常、苦、无我的。包括身心在内的世间所有现象都不是永恒的,一切都在刹那刹那地生灭变易着,这称为“无常”。万物都在遭受生灭的逼迫,所以是“苦”。因为无常、苦,其中根本不可能有一个所谓的“自我”、“灵魂”、“实体”、“本体”存在,这称为“无我”。

  如此透过无常、苦、无我的智慧来观照一切世间,包括自己的身心,他人的身心,无论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都是无常、苦、无我的。通过观智如此透彻地观照,当他的观智成熟时,即可以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

  智慧跟四圣谛息息相关。在经典中,将如实地了知四圣谛称为智慧,而智慧所了知的对象就是四圣谛。

  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涅槃即是灭圣谛,是道智的目标。证悟涅槃的道智即是道圣谛。另外,从道圣谛是导致苦之灭尽的途径来说,也可以把培育戒定慧的过程称为道圣谛。

  当禅修者彻底地断除一切烦恼之后,他即称为“漏尽者”——断尽一切烦恼的人。又可称为“阿拉汉”——值得礼敬、尊重、供养的圣者。

  因此,通过持戒,能去除第一种最粗的违犯性烦恼。通过修定,能去除困扰性烦恼。通过修慧,能去除潜伏性烦恼。所有的烦恼,皆可以通过培育戒、定、慧来解决、断除。

  修学佛教的目标是为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的方法不外乎戒定慧三学。戒定慧是佛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这些,就谈不上所谓的修行了。

  大家想要去除烦恼,也必须培育戒、定、慧。要培育这三件事不会很困难,就要看大家做不做,能不能持之以恒。当然,作为在家人,有家庭、有工作、有社会责任,在这方面的要求自然不可能像出家人那么高。对于出家人,品德的要求须做到持戒清净,足以为大众之师;平静的要求须证得禅那,智慧的要求须修到观智,这些都是专业要求。在家人虽然不能做到很专业,但至少也要达到业余水准吧!

  在一些经典里面,佛陀也会强调在家人要布施、持戒和禅修;也经常提到要拥有信仰、完善戒行,要乐善好施与培育智慧。

  这些教导乍看上去似乎跟戒定慧有点出入,但其实还是围绕着一个主题,只不过是对在家人给予一些更为基础的教导而已:有了信仰,精神生活将更加充实,人生将有更明确的价值观和方向感,更不容易被生活上、事业上或感情上的挫折所击败。在家人拥有钱财,也希望有美好的未来,因此,布施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另外,禅修本身就是修习止与观、培育定与慧,当提及持戒和禅修时,还是在说戒定慧。

  由此可见:佛教是佛陀的教导,是强调智慧、觉悟和实践的教导。佛陀教导我们要了解身心的真相,清楚自己的烦恼,目的就是为了断除烦恼。佛陀为断除烦恼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这条道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要提升自己的戒行、道德品质,第二要致力于内心的平静,第三是培育智慧,并通过智慧来断除烦恼,根除苦之因。没有了烦恼,就不会有生死轮回,不会再有苦。

  这就是佛陀的教导!

  第四章脚注部分:

  14 道智属于出世间道圣谛;培育戒定慧还属于世间的道圣谛。

  15 在经典里称为信具足、戒具足、舍具足和慧具足。见下篇。

精彩推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