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卷 摩诃止观
卷上卷下
第十卷 摩诃止观 上
第七观诸见境者。非一曰诸。邪解称见。又解知是见义。推理不当而偏见分明作决定解。名之为见。夫听学人诵得名相齐文作解。心眼不开全无理观。据文者生无证者死。夫习禅人唯尚理观触处心融。闇于名相一句不识。诵文者守株情通者妙悟。两家互阙论评皆失。若见解无滞名字又谙。以见解问他意无穷尽。如曲射绕鸟飞走失路。若解释难问绰有余工。如射太虚箭去无碍。当知非由学成必是见发。此见或因禅发或因闻发。例如无漏起时藉于信法闻思。因闻发者。本听不多广能转悟。见解分明聪辩问答。因禅发者。初因心静后观转明。翻转自在有如妙达。南方习禅者寡发见人微。北方多有此事。盲瞑不识谓得真道谓得陀罗尼。闇于知人高安地位。或时不信拨是狂惑。今言非狂非圣。夫鬼着能语鬼去则痴。其既不尔故知非狂。寻其故惑贪嗔尚在。约其新惑更增烦恼。八十八使系缚浩然。故知非圣乃是见慧发耳。通论见发因闻因禅而多因禅。或禅已见发或禅见俱发。见已得禅又少两义则多。例如诸禅通发无漏。而未到发者少。六地九地发者多。为是义故次禅定境而论诸见也。若人见发利智根熟能自裁正。或寻经论勘知己过者。此人难得。若不能自正。遇善知识明示是非破其见心。此亦难得。故云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既不自觉又不值师。邪画日增生死月甚。如稠林曳曲木何得出期。今观诸见境为四。一明诸见人法。二明诸见发因缘。三明过失。四明止观。第一明诸见人法又二。一邪人不同。二邪人执法不同。邪人不同又为三。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一外外道。本源有三。一迦毗罗外道此翻黄头。计因中有果。二沤楼僧佉此翻休睺。计因中无果。三勒沙婆此翻苦行。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又入大乘论云。迦毗罗所说有计一过。作者与作一。相与相者一。分与有分一。如是等名为计一。优楼僧佉计异。迦罗鸠驮计一异。若提子计非一非异。一切外道及摩迦罗等计异。皆不离此四。从三四外道派出枝流。至佛出时有六大师。所谓富兰那迦葉。迦葉姓也。计不生不灭。末伽梨拘赊梨子计众生苦乐无有因缘自然而尔。删阇夜毗罗胝子计众生时熟得道八万劫到。缕丸数极。阿耆多翅舍钦婆罗。钦婆罗粗衣也。计罪报之苦以投岩拔发代之。迦罗鸠驮迦旃延计亦有亦无。尼揵陀若提子计业所作定不可改。此出罗什疏。名与大经同所计三同三异。或翻误或别有意。今所未详。而大体祖承迦毗罗等。依本为三。或可为四谓四见也。二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子读舍利弗毗昙自制别义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云何四句。外道计色即是我。离色有我。色中有我。我中有色。四阴亦如是。合二十身见。大论云。破二十身见成须陀洹即此义也。今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复非佛法诸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或云。三世及无为法为四句也。又方广道人自以聪明读佛十喻。自作义云。不生不灭如幻如化空幻为宗。龙树斥云。非佛法方广所作。亦是邪人法也。三学佛法成外道。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大论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毗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昆勒堕亦有亦无中。中论云。执非有非无名愚痴论。倒执正法还成邪人法也。若学摩诃衍四门即失般若意。为邪火所烧还成邪人法。故百论正破外外道。今大乘论师炎破毗昙成实谓是计有无外道。然成论云。三藏中实义空是。此乃似无意。又同百家之是异百家之非。捉义出没又似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意。又似昆勒意。当时论起。人皆得道。今时执者乃是人失何关法非。此应从容不可雷同迦毗罗等。若以大破小如净名所斥。取其不见中理与外道同。非是夺其方便之意。二明邪人执法不同者关中疏云。一师各有三种法。一得一切智法。二得神通法。三得韦陀法。一切智者。各于所计生一种见。解心明利将此见智通一切法。故名一切智外道。神通法者。发得五通变城为卤。转释为羊。停河在耳扪摸日月。此名神通外道。韦陀法者。世间文字星医兵货悉能解知。是为韦陀外道。一师则有三种得法不同也。犊子方广亦如是。若望执佛法邪约三藏四门。一门有三。一直发理解智性生见。二得诸神通。三解四阿含文字。如是四门则有十二种得法不同也。若得意者。一一门中初有三种念处。一性念处。二共念处。三缘念处。性是直缘谛理。共是事理合修。缘是遍缘一切境法。亦是缘三藏教法。后证果时成三种解脱。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故结集法藏时选取千人。悉用无疑解脱遍解内外经书。拟降外敌。毗昙婆沙云。烦恼障解脱禅定障解脱。一切法障解脱慧解脱人得初解脱。共解脱人得第二解脱。唯佛得第三解脱。总名无疑解脱也。执摩诃衍通别圆四门失意者。例有三十六种得法不同。
○第二明诸见发有二。一明诸见发。二见发不同。一明见发者。或因禅或因闻。众生久劫靡所不作。曾习诸见隔生中忘。罪覆本解心不速开。今障若薄能发诸禅。或禅见俱发或禅后见发。或闻他说豁然见生。如有泉水土石所碍。决却壅滞[泳-永+(虍-七+(一/八/八/目))]矣成川。闇障既除分别薳去。一日十日绵绵不已。番番自难番番自解。所执之处实而有通。所不执处虚而自破。又辩才无滞巧说己法庄严言辞。他来击难妙能申释。如是见慧从何处出。由禅中有观支。观支是慧数。逸观诸法莫自知止。快马着汗不可控制。若听讲人无禅润见始欲分别多抽肠吐血。因是制命见终不成。若定力润观虽逸难制。不致抽肠多得成见。从此观支推研道理。谓诸法因中有果。此解明利洞见远意出过余人。将此难他他不得解。谓他妄语。自执己义他不能坏。自谓是实。无生真智得理妙心。若细推寻但是见惑世智辩聪。具足八十八使颠倒惑网岂关真解。当知是迦毗罗见发相也。又约观支推寻诸法因中无果。此见分明解心猛利。虽种种难能种种通。引种种证成因中无果义。以此破他他不能当。余为妄语。他来破己己执转成。以此为实。建言归趣唯向因中无果。当知定是僧佉见发也。若于观支思惟因中亦有果亦无果法。大论云。有与无诤。无与有诤。言长爪执亦有亦无与有无者诤。若入此见难问无穷尽。岂非勒沙婆见发也。其六师所计不同。须善得诸师执意以所发见勘之。虽小不同但令大体相似。即是六师见发也。若于观支计必有我。而不在身见四句中。亦不在三世无为四句中。而在第五不可说藏中。发此见时心解明利能问能答。神俊快捷难与当锋。破他成己决不可移。当知是犊子见发也。若于观支谓诸法幻化。起空尽相。此解虚无不见解心及诸法异。同如幻化。唯计此是余悉妄语。此是方广见发也。若于观支推诸法无常生灭不住。人我如龟毛兔角不可得但有实法。析实法尘若粗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计此为实。所发见解全会毗昙。诸旧听人虽解名相心路不通。若发此见于文虽昧而神解百倍。其不识者谓是贤圣而实非也。若是贤人道心郁然与解俱生。能伏烦恼成方便位。今虽解无常增长诤竞。道心沉没烦恼转炽。故知是有门见发也。若于观支忽发空解。谓言无常生灭三假浮虚。析尘入空种种方便。此见明利神用骏疾。强于问难破他成己。是实余妄。此是空门见发也。若于观支计一切法亦有亦无。若入此门难问无穷尽。此是昆勒意。论乃不度习发无定。是为亦有亦无见发也。非有非无见例亦可知。当知四门通理则成正见。若失方便堕四见中。故名佛法内邪也。何但三藏四门执成邪见。无量劫来亦学摩诃衍通别圆等不入理。保之为是。取于四边邪见火烧。今于观支忽发先解。梦虚空花如幻之有。作此有解解心明利。或作幻本无实无实故空。空解明利。或作亦空亦有解。譬如幻化物见而不可见。或作非空非有解。非是幻有亦作幻无。中论观法品云。若言诸法非有非无。是名愚痴论。向道人闻说即悟名得实相。邪心取着生戏论者。即判属愚痴论。是为通教四门四见也。若于观支思惟通教四门之解是界内幻梦。此梦从眠法生。眠即无明。观无明入法性。亦有四门。或言法性如井中七宝。或言如虚空。或言如酒酪瓶。或言中道。此四解明利。即是别教四门见发也。若于观支忽解。无明转即变为明。明具一切法。或谓无明不可得变为明。明何可得。此不可得具一切法。或谓法性之明亦可得亦不可得。非可得非不可得。一门即三门三门即一门。此解明利。所破无不坏所存无不立。无能逾胜。亦复自谓是无生忍。如此解者。是圆教四门见发也。大乘四门皆成见者。实语是虚语生语见故。涅槃是生死贪着生故。多服甘露伤命早夭。失方便门堕于邪执。故称内邪见也。夫四见为诸见本。自他复为共无因本。故龙树破自他竟。点共有二过无因则不可。自他既不实况无因耶。本破末倾其意在此。若立自他共无因例立。今大小乘四门僻执成见。但明自他意竟余者可知。若三藏明大生生小生皆从无明生不由真起。若无明灭诸行灭。不关真灭。执此见者即成自性邪见也。通教明真是不生。不生故生生一切惑。若灭此惑还由不生。如此执者是他性邪见也。界内以惑为自真为他。故作此说也。界外以法性为自无明为他。别教计阿梨耶生一切惑。缘修智慧灭此无明。能生能灭不关法性。此执他性生邪见也。圆教论法性生一切法。法性灭一切法。此则计自性邪见。前君弱臣强。今君强臣弱。余二可知。夫因闻多发理见少发神通韦陀。因禅多发神通韦陀少发理见。发理见者伏学人。发神通伏俗人。俗人取异不取解。学人取解不取异。发韦陀兼伏。具发三者最能兼伏。因禅发者已如上说。因闻发者今当说。行者虽得禅而未发见要假前人启发其心。心既静利。忽闻因中有果。心豁开悟洞明邪慧。百千重意逾深逾远。犹如石泉。是为从闻发得迦毗罗见。余三亦如是。若闻第五不可说藏及闻幻化。即发犊子见也。或闻三藏四门随解一句。见心豁起深解无常。观心奔踊不复可制。是为因闻发有门见。三门亦如是。若闻摩诃衍十二门。各依门生解解心明利。过向所闻。虽发此解非大方便不入小贤中。又非迦毗罗等邪解。故知是发十二门见。二明发法不同者。迦毗罗外道直发见解。解心雄猛邪慧超殊不可摧伏。是得一切智法也。若直发神通蹈履水火隐显自任。谁不谓圣人乎。真谛三藏云。震旦国有二种福(云云)。是得神通法也。若直发韦陀。知世文字览诸典籍一见即解。或窃读三藏衍等经窖郾闶丁;还将此知庄严己法。若尔内外相滥殆不可识。今时多有还俗之者。畏惮王役入外道中。偷佛法义窃解庄老。遂成混杂迷惑初心。孰正孰邪。是为发得韦陀法也。一种外道各得三法。约人成七。所谓单三复三具足者一。余二外道亦尔。合有二十一种得法不同。若约六师一师有三合成十八。约人得多少则有四十二种得法不同也。犊子方广发法不同。亦有单三复三具足者一。若内邪得法不同。随一一门所计道理精能分别。此是得性念处见。亦是慧解脱耶。余门亦如是。若但若兼发得神通飞腾纵任。此是得共念处见亦是俱解脱耶。若通慧自在而不能说法。或寻经论或听他说即达名数。又下通韦陀上通大乘悉用己见消诸法门。以诸法门庄严己见。四门各有三种。约人亦有七意也。若通别圆等四门各直发慧解。各但变通。各知内外经书者。自谓道真他谓高着。今但谓是邪见。一门有七。合成八十四种(云云)。复次前总论同异。
- 上一篇:第一卷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下一篇:第九卷 摩诃止观
- 第五卷 金光明经文句记
- 第六卷 敕修百丈清规
- 第六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二十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八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九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七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六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五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四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三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二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一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十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九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八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七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五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四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
- 第三卷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