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三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三 富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唐天台沙门湛然释

  ○三明对缘者以前大小对何等缘若通若别若不辨对徒施法音于中为四初辨法名有无次次约十下正明对缘之相三前以下明所依四虽复下明摄法初文中二先立生熟两机。

  三明对缘有异者缘即是十因缘法所成众生而此众生皆有十界根性熟者先感佛知成熟未成熟者应不失时。

  ○次若众生下明机生则无十二部名于中又四初正明不立其名次故天竺下引例三故地持下引证四若深下泛明出没。

  若众生解脱缘未熟不可全弃对此机缘止作人天乘说不作修多罗等名。

  初如文。

  ○次引例中三一西方。

  故天竺外典无十二部名亦无其意。

  ○次此方。

  此间儒道亦无斯名意义皆阙。

  ○三引权行大士。

  若法身为王示十善道亦不滥用此名。

  法身菩萨示为世王虽内善众典必依迹立不滥其踪。

  ○次引证。

  故地持中说种性菩萨能自熟又能熟他有二乘种性及佛种性者随法熟之无种性者以善趣熟善趣熟者即是其义种性熟者如下说。

  言即其义者谓不滥用十二部名也。

  若深观行者妙得其意以邪相入正相用无碍辩约邪经外典作十二部义胡为不得而非正对缘说也。

  四出没中用则必得教意不然所言深观行者虽暂用其名而心恒达法相故也。

  ○次正明对缘中二先通立大小两机。

  次约十因缘所成众生有小乘根性对此机说通则十二别则或九或十一(云云)若对十因缘所成众生有菩萨机者不作别说但明十二部经。

  ○次今总下通列显秘等教于中先列两种四教次一者下释两四教。

  今总论如来对四缘说十二部法有两种四教不同。

  初言四缘者两种四教所被不出四缘四缘秪是藏等四教人不见者妄于显秘等四而生穿凿使闻者失途具如第一卷中明之。

  ○次释中二先释密等四教又二先明去取。

  一者就隐显共论四教隐即秘密教显即顿渐不定教秘密既隐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论。

  秘在大圣赴机今且置而不说若欲说之秪是口密赴四机缘令其彼彼互不相知即是其意显秘虽异教不出四是故不论今且释其三谓顿渐不定所言共者三显一秘。

  若对四法界众生通说十二部别说或九部或十一部名渐法说也若对两法界众生通说十二部此说顿法也或对四法界或对两法界或作别说或但通说此说不定法也。

  次正释中言对四名渐者由顿后开渐渐涉三味故教成四具如第一卷及喻疑中辨若不深见一家门户如何能辨此渐等四复更下文明藏等四彼此两文更无差别但渐中合明增减不定同座异闻同名为渐对机分四耳顿二亦然但指华严故云两界不定但于顿渐二途禀益不等是故名为顿渐不定。

  ○次二者下明藏等四。

  二者直就显露渐教中更明四教者即是三藏通别圆也三藏教直对三法界别说或九或十一通教对四法界通说十二部法也别教对两法界通说十二部法圆教对一法界通说十二部法。

  且置顿与不定令识渐中四相分明复须除秘故云显露秪是重分别前渐中所用四法之相故云更明此四中圆何曾异于顿中圆极复与法华圆义宛同而尚不及法华开显妄生比决一何苦哉又藏等四中所言对界与顿等中文意少别何者彼顿等中通束于教以藏为声闻通为缘觉别为菩萨圆为佛界故使尔也今藏等中离人为界故藏三通四通真含中以为佛界故尔此以两教佛界有教无人故置不说别对二者亦可存于佛界亦可且置佛果但以初地而为佛界耳。

  前以无记化化禅与诸慈悲合示现身轮或为国师道士儒林之宗父母兄弟乃至猴猿鹿马同事利益不可称说今口轮说者例如前用诸慈悲熏无记化化禅种种不同百千万法不可说不可说故龙宫象负渧海研山八万四千法藏不可穷尽。

  三明所依中以依法性故故能于彼杂类之身说于如是不思议法然又立此顿渐显秘次第必须八相佛形而说言海渧研山者如华严龙宫诵出象负西来此下本也大本十三世界微尘数偈故知不可以海水毛端渧数知其偈限不可以研须弥为墨书其文字故知西来象负偈数能几。

  虽复无崖以十二部往[(冰-水+〡)*ㄆ]罄无不尽也。

  四明摄法中纵于杂类身中所说以十二部收亦无不罄尽。

  ○四明所诠者既以能诠教被所取机机缘不同教亦硕异若不以所诠为教体与邪经外论亦复何殊故以所诠定之知教有所离所至功能有归所诠者何所谓诸谛于中二先叙意次若说下正明诠相。

  四明所诠者若委论其意出四教义中今略引诠意。

  初文者四教本中有四种意一约四谛二约三谛三约二谛四约一谛一一意中皆具三义一明所诠理二明能诠教三明所出经论今此略用初之二意能所合辨从所标名故云诠意不广分别故但云意耳。

  ○于正明相中先明人天次明出世。

  若说人天乘诠界内思议之俗永不诠真。

  初文中云人天教永不诠真但诠思议之俗者但是俗而非谛望出世法属俗谛摄故云思议俗耳。

  ○次出世中先渐次顿而先明渐者随便说之应无他意。

  若为渐教人别说九部十一部乃至通十二部者初正诠思议之俗谛傍诠思议之真谛中正诠思议之真谛傍诠思议之俗谛后正诠不思议之真谛傍诠不思议之俗谛也乃至双诠不思议之真俗(云云)。

  初言若为渐者以人天教非五时次第故以三藏而为渐初初但说于无常苦等故云正诠思议之俗虽通涅槃涅槃是小乘法性若初诠法性恐增邪倒不能破于常等僻故俗正真傍无常少宽即正示真理则无常幻化悉皆为傍是故次云真正俗傍既获小果正欲令其入真中道傍以菩萨不思议真兼带而说故云真正俗傍言中后者此兼方等般若两意故方等中所得小果多因正诠思议之真至般若中即不思议之傍正也乃至去即法华开权显实真俗不二故曰双诠。

  若说顿十二部者正诠不思议之真傍诠不思议之俗若说不定者此则不可定判其诠。

  若说顿教者华严顿部正在圆真兼申别俗故云真正俗傍不定教者或傍或正或俗或真。

  若约渐中四教明诠者三藏正诠思议真傍诠思议俗若为三藏菩萨者正诠思议俗傍诠思议真若通教二乘正诠思议真傍诠思议俗若为通教初心菩萨同二乘若为后心菩萨正诠于俗傍诠于真若为别教初心正诠界内之真俗傍诠界外之真俗若为中心正诠界外之真俗傍诠界内之真俗若为后心双诠界内外之真俗若为圆教初中后心圆诠界外不思议之真俗(云云)。

  次约渐中四教者言渐四者意旨如前问渐初亦是三藏四教之初亦是三藏何故前云初正诠思议之俗傍诠思议之真此中何故云正诠思议之真傍诠思议之俗答前文为成渐教之初不分菩萨与二乘之别故前文明二乘初心但云俗正真傍后既约教分之故开三藏以为二段以理而言二处菩萨俱是俗正真傍二处二乘俱是真正俗傍以菩萨乘同于二乘初心故也彼此通诠是故不异若约别教等者初心即是信住二位中心即是行向二位后心即指初地已上。

  ○五明粗妙中有五初列五名。

  五明粗妙者即为五一约理二约言三约所诠四约众经五正约此经。

  五中初理次言与第三所诠何别答初言理者唯约所诠次云言者唯约能诠此二并是跨节明义是故但立一音一理虽云粗妙义已当开第三所诠即当分义一一教下自明所诠仍判粗妙以此异故与前二别。

  一就理妙者一切诸法无非中道无离文字而说解脱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一切所说即理而妙譬如龙雨雨而处处不同或水或火或刀杖理亦如是理具情乖顺耳乖故为粗理顺为妙。

  二约言辞者如佛得道夜至泥洹夕常说般若常说中道而一音演法随类异解一音巧说是则为妙异类殊解自有粗妙。

  三就所诠者若对六道众生说人天乘者此诠有为能诠所诠俱粗若对钝根三藏五门诠于生灭四谛理此则能诠所诠俱粗若通教体法五门比于三藏析门体门能诠虽巧而所诠犹是真谛所诠亦粗若别教五门能诠为粗所诠中道为妙若圆教五门能诠所诠俱皆是妙也。

  言五门者即约净名中旃延五义谓苦义空义无常义无我义寂灭义?云约理名五义以智缘理名为五行约定明五门禅此五为众行之指归故四教四门各明五义今文通说且云五门由迦旃延为诸比丘敷演三藏四门五义为维摩诘通五义诃故云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故知诸法生灭但是无常非无常义四句推此生本无生灭亦非灭方得名为无常之义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寂灭义余例初句思之可知问净名弹斥既斥四枯应显四荣何故结句皆归四枯言是无常等义耶答诃有渐顿渐如旃延顿如空生应如涅槃二鸟双游不得相离是故今说真无常义不离于常故云不生不灭是无常义又若委论者若说生灭唯得结归无常义边若说不生不灭则结归不定若结归无常即属四枯结归于常即属四荣结归非常非无常即属非枯非荣下之四句准此可知若以教判枯属藏通荣属别教双非属圆以衍门中不生不灭义通故也故今教教皆云五门意在于此问余文何不明五门义独在此中答余门通用有何不可此明能诠及以所诠互有粗妙故须用之何者净名以通诃藏意在别圆故且用于能诠妙所诠粗以诃旃延能所俱粗意在结归非常非无常能所俱妙一俗随三真转意亦如是真只有二别真犹带教道是故开之。

  ○四众经中为二先迹次本迹中又三初五味。

  四就众经者华严诠别诠圆三藏诠偏方等四种诠般若三种诠法华唯一诠。

  ○次判。

  又诸经诠妙与法华不异而带粗诠粗诠不得合妙是故为粗法华不尔佛平等说如一味雨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纯是一诠。

  ○三又云昔下开此开且寄此中明之于中又四法譬合证。

  又云昔毁呰声闻而佛实以大乘教化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此则融粗令妙如此两意异于众经是故言妙。

  初法中言如此两意等者相待绝待也初句云毁呰声闻即正直舍方便相待意也从又云已去开方便门绝待意也。

  譬如良医能变毒为药。

  二乘根败不能反复名之为毒今经得记即是变毒为药。

  譬合如文。

  故论云余经非秘密法华为秘密也。

  第四引证中言论云等者大论文证也言秘密者非八教中之秘密但是前所未说为秘开已无外为密。

  ○次复有下本门。

  复有本地圆说诸经所无在后当广明(云云)。

  言在后者指第七卷。

  ○次就此经中初标次释三结四开。

  五正就此经明妙十二部者。

  如修多罗名直说今经直说中道佛之智慧不说六道二乘菩萨等法唯说佛法故直说为妙祇夜妙者重颂长行中道之说耳故知祇夜亦妙伽陀者如龙女献珠喜见说偈孤然特起此偈明于刹那顷便成正觉称叹于佛成菩提事喜见孤起叹佛容颜甚奇妙故知孤起伽陀妙也本事妙者即是二万佛所教无上道不教余事即是本事妙也本生妙者明十六王子生身生为王子法身生为佛子即是本生妙也因缘者结缘覆讲大乘系珠不论小乘人天等缘是名因缘妙也未曾有妙者天华地动二眉间光三变土田等是不可思议未曾有事妙也譬喻妙者经题以法譬为名譬于开三显一何曾譬于余事即譬喻妙也优波提舍妙者身子问佛佛答诸佛智慧门龙女智积问答论法华事智积云我见释迦经无量劫方成菩提不信此女须?成佛此执别疑圆龙女云佛自证知以圆珠献佛此以圆答别此即提舍妙也无问妙者如文云无问而自说称叹所行道从昧三安详而起告舍利弗说佛智慧又宿世因缘吾今当说即是无问妙也授记妙者授三根佛记皆安住实智中为天人所敬即授记妙也方广妙者其车高广智慧深远等即是方广妙也。

  释中言因缘妙者发心为因闻法华经为缘又以结戒为因缘者以实相心离十恼乱即其意也未曾有妙者独放眉间光表于中道余经虽放未曾独放二眉间光皆兼足顶及面门等故使所表各各不同三变土田者土田梵云佛刹物所生处名为土田即佛生处所也亦是一切诸法之所生处三变表三智破三惑余并如文。

  (△三结)。

  当知此经从初直说乃至优波提舍十二意足而皆是妙此即待粗明说法妙也。

  ○四开者前虽因便义立于开此正当遍开之相。

  开粗显妙者昔十二十一九部不说实者今无别实异昔不实昔但言广不明理广今开言广即理广也开昔之异显今之同即是绝待明说法妙也。

  此中言理广者其实通于十二部以广经是理事随于理理若开竟事无不开若列当文十二部已是开判竟更重明者但向引文直示十二相故以此十二对法华前诸教以论待绝故即向所列是待绝十二部也然前五意虽在判粗妙中列之前二意明佛本意更无异途第三意即是约四教判第四意即是约五味判至第五意方是正开判今经是妙。

  第六欠观心(云云)。

  第六欠观心者应用观心十二部经别有小卷流行者是此说法五章中初释名义通于大小故至第二方以九三一与十一约于通别而辨大小故前之二章但是能诠将此能诠于所被故有对缘由缘不同故所诠异所以第四更明所诠能被所被能诠所诠从始至终一期教显欲明所说所化粗妙复欲开此诸粗非粗故须第五判开共立方始显于所说之法终讫具于待绝二妙又复此中虽辨所被所诠正意并是以所显能所被既纯知能被妙所诠既即识能诠融是故前来悉皆属教如教而观故辨观心一切教中凡诸十二一心中具无俟他求是故须明观心十二。

  ○次明眷属妙中列章。

  第九眷属妙者就此为五一明来意二明眷属三明粗妙四明法门五辨观心。

  ○解释于中又五初总明次第次譬如下略释眷属名义三行者下寄例以释眷属义也四他土下明眷属之由对他土辨异五昔教下对粗辨妙又初意是总明次第后四意是别明次第一一莫不因说而生故次说后而明眷属。

  所言次第者若无说而已说必被缘缘即受道人也已受道故即成眷属。

  初文者次第只是来意异名说即指前说法妙也。

  ○次意者先义次名。

  譬如父母遗体揽此成身得为天性。

  如来如父母所说如遗体受者如揽此成身如眷属。

  天性亲爱故名眷更相臣顺故名属。

  名中宿缘相关如性亲爱今日受道名为臣属所受如说能为眷属。

  行者亦尔受戒之时说此戒法授于前人前人听闻即得发戒师弟所由生也禅亦如是授安心法如教修行即得发定是为我师我是弟子慧亦如是说诸法门转入人心由法成亲亲故则信信故则顺是名眷属也。

  次例中意者戒定慧如说弟子为眷属。

  ○由中意者为二先正明由此土由说也。

  他土余根皆利随所用尘起之令他得益此土耳根利故偏用声尘。

  ○次故二万下引证。

  故二万佛时教无上道十六王子覆讲法华从是已来恒为眷属世世与师俱生或人天眷属或三乘眷属或一乘眷属故身子云今日乃知真是佛子。

  既云教无上道及覆讲法华故并从说自大通已后种种调熟令入一乘故身子下重证眷属也言今日乃知真是佛子者小乘中以菩萨为似子声闻为真子大乘中以菩萨为真子声闻为似子故身子于昔自谓为真今日乃知声闻为似蒙佛开示方名真子。

  ○次粗妙者亦名今昔相对昔指鹿苑三藏三乘对权今日法华为妙。

  昔教五人得真无漏名佛子菩萨不发真名为外人于法华发大乘解自称昔日非真佛子。

  言昔教五人者一頞鞞二?提三俱利太子四释摩男五十力迦叶具如?释。

  ○今又为二初正明对辨。

  今说一实之道。

  ○次从闻下别明所生又四初总明三慧生次从佛下别明三慧生三三慧下总结思修并因于闻故具列之四故次下结。

  从闻悟解法身得生。

  从佛口生是闻慧中法身生从法化生是思慧中法身生得佛法分是修慧中法身生。

  次文言法化为思者受化故思修故得分。

  三慧成就是真佛子定于天性得成眷属。

  故次说法之后而明眷属妙也。

  ○正明眷属中标列释。

  二明眷属者又为五种一明理性眷属二明业生眷属三明愿生眷属四明神通生眷属五明应生眷属。

  ○释中初释理性中三初明理同。

  一理性眷属者众生如佛如一如无二如理性相关任运是子。

  ○次引证。

  故云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三结归。

  此是理性不关结缘不结缘皆是佛子也。

  ○次业生下释余四眷属又二初通约四教结缘成熟次别约四教释四眷属初文又四初明结缘不同次若信下受道不同三结缘下明成熟不同四虽复下结成眷属初又二先立二类次释二类。

  二业生眷属者但众生理论皆子而饮他毒药有失心者不失心者。

  初文云饮他毒药失本心者忘本所受故曰失心从本化来迷真之后起无明惑如饮毒药背大化为失心。

  ○不失者下释两意。

  不失心者拜跪问讯求索救护与药即服故于大通覆讲说妙法华得结大乘父子其失心者虽与良药而不肯服流浪生死逃逝他国即起方便或作三藏结缘说生灭之法或作通教结缘说无生之法或作别教结缘说不生生恒沙佛法或作圆教结缘说不生不生一实相法。

  初人大通佛所已结缘竟中间成熟成顿眷属次人久迷生死复须更结即大通之后也。

  (△次明受道不同)。

  若信若谤因倒因起如喜根虽谤后要得度。

  (△三明成熟不同)。

  结缘已后以二十五三昧为二十五有说三谛法而成熟之或于中间得度或于今未度。

  (△四结成眷属)。

  虽复得度未度皆是眷属。

  ○次别约四教明四眷属中即为四文初三藏中二初释三次辨无四初明三眷属为三初明业中为五初今三藏下明垂三藏迹次往日下叙昔施化三缘未下明今日相遇四明受道不同五若不下明此佛一假眷属义绝。

  今三藏佛于分段国出家成道。

  往日三藏之缘或得度或未得度得度之者灰身灭智不复论生。

  缘未度者来牵分段昔殷重信顺今为亲识受道昔泛泛信顺今为疏外受道昔时拒谤今为怨家受道。

  初三如文。

  (△四明受道不同)。

  甘露初降先得服尝早断分段得出生死如大象捍群俱证解脱如五佛子之流虽是异姓则是法亲内眷属也。

  言甘露初降者初转四谛法轮也即以教法名为甘露初禀道益名为服尝如大象捍群者诸佛菩萨示入生死示与众生共证解脱五佛子者四果及支佛且约示辅三藏佛生为眷属者若权若实俱云业生教门且尔。

  (△五明眷属义绝)。

  若不得道虽是宗族名外眷属佛于其人则无利益若入灭度不复更生此人缘尽传付后佛也。

  言缘绝者且约三藏一期而说教中既不说有生处故昔教中不复论生跨节论之生生不息。

  ○次愿生中其文简略大意如前业生中说言愿眷属者如论云诸内眷属并由宿愿又如帝释发心若太子于最后身成佛之时愿为马载太子出城亦如大拿太子见阿周陀阿周陀发愿若太子成佛愿为神通弟子即目连是余皆例此具在佛本行集于中为三初正明眷属。

  三愿眷属者先世结缘虽未断苦愿生内眷属中。

  ○次明受道不同。

  或怨家等因之受道若得道者成法内眷属不得者成法外眷属。

  ○三眷属义绝。

  若佛灭度此人无益传付后佛也。

  (△谓从正明眷属至眷属义绝意皆同于业生)。

  意同业生皆言传付后佛者如弥勒云释迦文佛种种诃责无柰汝何教植来缘今得值我此例可知。

  ○次神通者为二先正释次料简愿通不同初文为二初正明三藏通生次三藏下明以大乘意说有生初文三先正明眷属。

  四神通眷属者若先世值佛发真见谛生犹未尽或在上界或在他方今佛分段作佛或以愿力或以通力来生下界。

  ○次或为下受益不同。

  或为亲中怨辅佛行化断余残惑而出三界

  ○三残惑下亦明缘绝。

  若残惑未尽值佛入灭亦自能断或待后佛(云云)。

  三藏不说界外生今以大乘意望之昔值佛得度三界生尽受变易身缘牵分段非是业生但是愿通。

  次以大乘意说神通眷属界外有生。

  (△次料简愿通不同)。

  愿通云何异。

  次料简中云愿通云何异者由向释云或以愿力或以通力既于通中而兼云愿愿之与通有何同异。

  ○约自下答又为三初略答自力及教不同次约本处有身无身三约大小二教重辨。

  约自报力名神通约教名誓愿。

  初文修得报得总明自报力也约教名誓愿者大乘教门所说名此神通以为誓愿誓愿来者昔禀佛教起于誓愿佛昔亦以大誓愿摄故世世相值为熟为脱今佛生此誓牵而来故云约教。

  神通生者本受报处犹有报身以身通力分形来此若愿生者报处无身愿力下生耳。

  (△三约大小二教重辨)。

  三藏不说断结誓愿受生死身不约此教论愿通教则有誓扶余习而生分段依通明愿于义为便。

  言通有誓扶等者若三藏教习不牵生若正使尽无复生处况三藏教因则正习俱在果则正习俱断故依通教及大乘实说得有来生。

  (△次辨无四)。

  此等未得法身故全无应生眷属三藏眷属竟。

  ○次明通教三眷属中为二初正明眷属次对辨应生。

  往昔结无生缘者或已得道或未得道佛于分段作佛未得道者当处即有业生上界向下即有愿通两生分别愿通如前说横从他土来者即有愿通竖从方便来者亦有愿通。

  初言横从他土来者或在娑婆之外俱有来义娑婆内来此不须疑故净名云从余四天下来在会座诸大乘经皆云从十方来。

  通教未得法身故无应生眷属也。

  往昔曾结别教缘者中间同事说法种种教诏或熟未熟佛今在分段作佛未得道者当处即有业生上界向下得有愿通横从他方得有愿通竖从方便来亦有愿通竖从实报来者得有应生无明先破已得法身之本能起应入生死此则异前(云云)。

  次明别教四眷属者前之两教教无应身故不论应圆教亦然故先明教。

  往昔结圆教缘者中间调熟或得道或未得道今于分段作佛先缘牵来差别不同若未得道当处有一上界向下有二他方横来有二方便来亦二实报来有一例如前(云云)。

  言如前者如前别教。

  ○次问答料简中具简二教应身有二问答初问。

  问法身惑除理显何故受生。

  如文。

  ○答中自三列释。

  答应身受生其意有三一为熟他二为自熟三为本缘。

  ○释熟他中为六初明能应次若得下明于所化辨能化功三如华严下引证能化既云非生死者即应生也四复次下释疑五通结意六约今经以判妙。

  一熟他者只为业生善根微弱不能自发诸菩萨等先虽得度愍彼迷闇慈力起应入二十五有而作师导引诸实行令向佛所。

  初如文。

  若得真道成内眷属同于应生若得似道同于愿通不得真似令增进胜业皆使利益无有唐捐。

  次文者所化入真还同能化。

  ○三引证中二先通引。

  如华严中说佛初托胎法身菩萨皆侍卫下生如阴云笼月散降余胎为亲中怨引诸业者当知诸眷属非生死人。

  ○次摩耶下别引人类。

  摩耶是千佛之母净饭是千佛之父罗睺罗十佛之子诸声闻等悉内秘外现示众有三毒实自净佛土诸亲族等皆是大权法身上地岂有凡夫能怀那罗延菩萨耶。

  ○四释疑中四先通释次何者下举例释三调达下别引人类释四故华严下以所得法门验释。

  复次外道怨恶抗拒诽谤当知皆是法身所为。

  初如文。

  何者转轮小善出世无怨岂有无上法王怨仇满路若于佛起恶恶道受罪何得灼然生生相恼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仇亦怨也法身如龙象若作魔王非二乘所堪。

  (△三别引人类释)。

  调达是宾伽罗菩萨先世大善知识阿阇世是不动菩萨萨遮尼楗是大方便菩萨波旬是住不思议解脱。

  言调达是宾伽罗菩萨等者故大经云若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堕阿鼻者无有是处今经授其当作佛记品后又云若有男子女人闻是品者净心信敬不生疑惑不堕三恶生十方佛前岂五逆人有此闻品妙功德耶余并如文。

  (△四以所得法门验释)。

  故华严列众明诸天龙鬼神悉住不可思议法门。

  (△五结通意)。

  如是等若亲中怨好恶逆顺皆是法身先是法内眷属今作应生眷属若亲中怨好恶逆顺未得法身先虽结缘为犹在法外同称愿业等眷属。

  (△六约今经以显妙)。

  诸余经典非不明此权利益众咸谓是实内实外实好实恶实逆实顺故经云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今经佛自开近权显远实开诸眷属迹权显本实故文云今当为汝说最实事是名应生眷属熟他故来也。

  六显昔粗今妙中云诸余经典非不明此等者非不明此内外眷属未若今经开权显实。

  (△二为自熟)。

  二为自成来者法身菩萨进道无定或从生身进道或从法身进道故下涌出菩萨云我亦自欲得此真净大法分别功德品中明增道损生即其义也。

  二自熟中即迹本二门意也本门二文下土此土具如经文可见言法身菩萨或从生身进道等者如他方大士或从释迦生身佛边闻法进道或从法身者如大论云法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此约界外得作此说大论八十七问云生身菩萨贪惜未除割截则难若无生忍菩萨犹如化人割截无痛有何恩分答虽得无生行亦为难何以得知得无生已应受寂灭无量快乐能舍此乐入生死中受于种种下贱之身生身菩萨着此法身故悕望心施非清净施是故不及无生忍者是故无生忍菩萨方名大恩故知生身法身仍须进道为进道故听法利物具如分别功德品无生忍去是法身菩萨自此已前至八世界是生身菩萨大论三十七广明诸佛眷属不同。

  ○三本缘中二先略明。

  三为本缘所牵本从此佛初发道心亦从此佛住不退地佛尚自入分段施作佛事有缘之者何得不来犹如百川应须朝海缘牵应生亦复如是。

  ○次若别下更以通别两释以简本缘。

  若别说者业生在分段愿生通生在方便应生在寂光通论一处具有四种如实报已得法身能起应作四种眷属就圆结缘者虽未断惑自有三种眷属就得道者即是四也别眷属亦四可知通藏结缘三种可知虽无应来之应得论感应之应就所应得名四义宛足。

  所言别者四土对四类若通说者可知言未断惑者未断无明。

  (△次一问答)。

  问下方涌出妙音东来如大经中召请十方诸大菩萨集娑罗林大师子吼于四眷属此是何等。

  次问中言娑罗林等者大经云如来至彼俱尸城中欲入涅槃师子吼菩萨问如来何故离六大城俱尸城现我为迫逐诸外道故不住六城我昔于余处未名师子吼今于此处娑罗林中大师子吼。

  答是神通来非神通生是应来非应生是大誓愿相关非愿生是因缘相召如下方闻声妙音见光是诸佛大事业来非业生业生者不能业来业来非是业生愿通生者不能愿通来愿通来者亦能愿通生亦能应来应来亦能应生(云云)。

  答文者从他方起通来非神通生此是法身发得神通名神通起应从他方来非起应生此言大誓愿者昔结圆种今以圆熟故云大誓相关是大事不思议业相召不同结业牵生之类或有未破见思藉妙音力而得来者非大誓业亦是结业眷属妙也此则自是一途若准前意并以法身为四眷属方答前问故下结云愿通来者亦能应来不言业者业滥实业故也下方闻声者涌出中云尔时下方菩萨闻释迦牟尼所说音声从下发来妙音见光者妙音中云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得诸三昧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净华宿王智佛言我往娑婆世界等。

  ○三判粗妙中二先判次开初判为二先约教次约味初教中二先正约四教次责偏部以显妙初文二先三粗次一妙。

  三明粗妙者若三藏根性眷属此性下劣昔结此缘缘亦浅小中间以法成熟成熟盖少若来生佛国作内外眷属业愿通等乃至应来影响三藏佛者皆粗眷属也通别根性乃至内外虽巧别有异准例可知皆粗眷属也。

  三粗中何但所化成粗亦乃能化非妙何者以机粗故致使化主现为粗身乃至菩萨现粗眷属而成熟之且从迹判故皆属粗。

  ○次此经妙者直引此经当教当部二义俱成故便引之文中自列三妙次文准义初文应云结缘妙次一切下释前结缘方属成熟后文内外中间兼得业愿通三。

  此经说诸众生悉是吾子非客作人论其理性无非是子是名理性眷属妙。

  (△次文准义初文应云结缘妙)。

  往昔覆讲结缘系珠二万亿佛教无上道经云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若众生无佛性者教以佛道过则属佛若众生皆有佛性迷惑不受教过属众生。

  一切有心皆当作佛阐提不断心犹有反复作佛何难二乘灰灭灭智则心尽灰身则色尽色心俱败其于五欲无所复堪而能世世遇之尽教佛道此则中间成熟妙。

  言其于五欲无所复堪者以阉人譬助显此意以色败故五根亦败以心败故是故二乘菩提种断。

  今于法华普得作佛此希有事最上医王变毒为药能治败种无心成佛此则内外眷属妙。

  ○次譬如下譬向三文。

  譬如临阵争勋前锋第一佛说诸教[(冰-水+〡)*ㄆ]罗众生而灰心二乘处处不入于法华忽然得入故涅槃遥指八千声闻得授记莂如秋[(冰-水+〡)*ㄆ]冬藏更无所作若法华不悟佛性涅槃不应遥指若众生本无佛性往昔结缘不应教以佛道原始要终佛性义明可以意得。

  元始谓结缘要终谓得度余教岂无此事但教中不说故判为粗。

  ○次责偏中不破华严圆教但判部权而弘教者不晓故破其经师于中初责次故知下判粗妙。

  今问华严师顿极之教说一切众生有佛性不若其有者二乘何不闻经授记作佛那忽如聋如哑若言二乘本有佛性而匆匆取小如阉本根本根已败为可治为不可治若可治何故不治若不可治那得复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初言如阉本根者如止观第六记。

  ○次判中二先略判。

  故知华严所不能治是方便之说法华能治是如实之说能治难治此处则妙。

  ○次所谓下历诸妙独显。

  所谓结缘妙成熟妙业生妙愿生妙应生妙内眷属妙外眷属妙能受妙道影响妙事是故称妙。

  (△次约味)。

  若将此意约五味者乳教有别圆两眷属一粗一妙酪教但一粗生酥三粗一妙熟酥二粗一妙法华无粗但妙是名相待明眷属妙也。

  五味可知。

  (△次开)。

  又开粗显妙者诸经明粗眷属皆不见佛性今法华定天性审父子非复客作故常不轻深得此意知一切众生正因不灭不敢轻慢于诸过去佛现在若灭后若有闻一句皆得成佛道即了因不灭低头举手皆成佛道即缘因不灭也一切众生无不具此三德即是开粗显妙绝待明眷属妙也。

  妙法莲华经玄义释签卷第二十三

  音释

  鳱?

  (并古安切)。

  铣

  (苏典切)。

  欀

  (音箱)。

  閦

  (初六切)。

  (同膞)。

  渧

  (丁历切与滴同)。

  诘

  (契吉切)。

  呰

  (蒋氏切口毁也)。

  頞

  (阿葛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