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慈法师开示(襄樊凤林禅寺)
正慈法师开示录
——2004年7月20日讲于襄樊凤林禅寺
感谢各位居士盛情邀请,今天我很高兴与大家一起交流。看到居士们对佛法的热情向往,我十分欢喜。历史上的襄樊,曾经是道安法师驻锡的宝地,曾经是佛教文化中心,今天看到襄樊佛教的盛况,看到居士们对佛法的热情,使我深受感动。“文革十年”浩劫结束后,近二十多年来佛教又得到恢复和发展,我们这一代人能闻知佛法是很幸运的。只是各地区佛教发展不平衡,鄂东较快一些,鄂西北有点差距,但今天我看到了大家的信心,感到充满了希望。各位发心学佛是难得的因缘。上午座谈中我了解到,襄樊的居士学佛很早,为恢复襄樊佛教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再一次说明“人能弘道,佛道弘人”的道理,只要有了学佛的人,只要有佛弟子发心,这就是希望。弘扬佛法,需要有一批人发心发愿,今天利用这个机会,我讲讲四弘誓愿。
我们皈依佛门,要发誓愿。一是法门无量誓愿学,弘扬佛法,首先要学习佛法,要听经闻法,读诵经典,研究经典。佛法若不学,虽慧不能了。佛法好,利益大,但如果不学习,虽有智慧,也不能了解佛法。现在提倡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学佛法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也是终身教育的历程,而且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的历程。我们常讲,尽形寿皈依三宝,就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佛法。我们还讲自度度人,就是首先要自度,自己受益,才能度他人,学习佛法,就是要懂得修行,修身、口、意,修五戒十善,这都是自度。学习佛法要一门深入,越学越觉得不足,同时也要广学多闻,多闻多思,学习才能明理,佛教是非常重视学习的宗教,经是佛说的,学佛必须看经;律是佛对我们的要求,论是高僧古德习佛的体会。用心学习经律论,才是真的佛弟子。现在佛教界学习是不够的,出家众和在家众都欠缺。兴办佛学教育事业,是很重要的举办佛学培训班,是很必要的。
第二个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学佛要发心,发什么心呢,要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心,要使佛法留传,需要默默耕耘,需要广为弘扬,佛法对佛法对国家、社会有很大利益。这正如古人讲的,弘法利生。弘法是四众弟子的义务和责任,广度众生是大乘佛教的特色。大家都是居士,要真心护持三宝,真心弘扬佛法。据我了解,襄樊目前的常住僧人不多,发心住下来的更少,所以,居士的责任显得很重要,责任重大,大家要挑起重担。弘法,就是要普度众生,教育众生,古时候经常讲经,现在弘法方式多了,传播录像光碟都是很好弘法方式。我们说学佛要发心,从古到今,仍未过时,发心即是奉献,把自己觉悟的人生道理奉献出来,要为佛教做实事,要树立护教精神,佛教才能发扬光大,发心是个不老的话题,发心是佛法常驻的动因,只有大家发心,佛教才能发展,才能普度众生。
第三誓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的烦恼,是从自性中生出来的,《金刚经》专门探讨如何降服其心,如何断烦恼,大家多诵《金刚经》,我们众生的心,妄念纷飞,生出种种烦恼。学佛就是去除妄心和妄念,显现真心、清静心。众生不烦恼也叫做无明烦恼,什么是无明呢?不明事理即是无明,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是无明。众生的心好比是黑暗的房间,什么也看不见,充满了怖畏和颠倒梦想,内心充满了烦恼,而佛法就是明灯,能照亮我们的内心,是觉海慈航,帮助我们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古人讲:“一灯能破千年暗”。只要我们的智慧之灯点亮,种种烦恼皆可破除,只要我们诚心诚意,从内心生起忏悔心,行持五戒十善,我们就能断烦恼。这五戒十善,好比是穿上了防弹衣,保护我们的内心不受外界的干挠,保护我们的内心不生烦恼,才是学佛的根本目的。只要断除烦恼,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明白。人生中的顺境逆境,正是磨炼其心,要在逆境中断烦恼,所以说学佛是做功夫,是磨练自心的功夫。越是逆境,越能磨练功夫。
第四个誓愿,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的最高境界,是要成就佛道,只有成佛了,明因识果,才能真正了尽烦恼,学佛的人,要有这个远大的理想,要成佛道,有八万四千法门。念佛诵经,礼拜忏悔,参禅打坐都是成佛之道。今天我在这里讲讲净土宗,讲讲念佛法门。净土宗是适合大众修学的。因为净宗比较简单易行,容易普及,说到念佛法门,大家要注意。其一,一定在有正知正见。这非常重要,要以经典为依据,才不会走错路。没有经典作依据,没有善知识的指点,容易走错路。若是接受了邪知邪见,误入歧途,回头很难。出家僧人的责任,是要把正确的道理方法指导众生。经吉,径也,指示正确的路径。
其二,念佛,要静下心来,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录》里所说的,念佛时,要如母忆子,如子忆母。念佛时,要想到佛是法身父母,父母亲思念不在身边的子女,我们迷失了自己,在六道烦恼中生生死死,流浪在外,找不到自己的家,找不到父母,我们一心要回家,回到父母身边,如此念佛,才能收心,心才能专一,心才能清静。念佛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六根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凡夫众生,总是跟着六根走做不了自己的主,眼睛要看好的,生出欢喜,看了不好的,则生出烦恼。耳朵听好的,满心欢喜,听到不好的,则生出烦恼。鼻子闻到花香,就惬意,闻到不好的气味,则生出烦恼。身体也是一样,感到舒服,就高兴;身体不适,就生烦恼。心也是如此,遇顺境就春风得意,遇逆境,悲观失望,就生出烦恼。古人讲病从心起,许多病是由此而生出来的。所以,念佛必须“都摄六根”一心念佛。阿弥陀佛是天上医王,专治心病,专治烦恼病。念佛要守住自己的内心,只要时时提起正念,杂念烦恼就会消除。为什么有些人会做蠢事,一时糊涂,因为妄念,杂念支配了他。因此,我们学佛的人要心如止水,守口如瓶,防备如城,守住身口意。学佛的人也会遇到种种烦恼,听到各种诽谤,生出种种念头,但只要我们遇到这些事情,马上提起正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找回自己的内心。其三,念佛、共修也是很重要的,经上说,大众薰修希胜进,十地顿起无难事,大众薰修,就是大家一起薰修,大家一起念佛,能生起巨大力量,大家在一起,互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帮助,好比一个人挑着一个重担子,中途有个人帮一下,就轻松多了。所以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若是关门自修,有时难以把握,甚至会出偏差也无人知晓,慧远大师结莲社,就是倡导共修共证。其四、念佛,要注意方法,可以持名念佛,也可以观想念佛,默念时,念“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出声时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可以坐念,可以绕念,要动静结合,特别是老年人,久坐容易气血不通,所以一定要注意方法,行走坐卧皆可念佛。其五、念佛,要努力破除我执,未法时期的众生,我执重,法执也深,破除我执,就是要破除小我,成就大我,要有觉悟,人不能自私,要善待自己,不要斤斤计较,要善待周围的人,要学会宽容别人,要有慈悲心,感化周围的人,我们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要与众生结缘,学佛所学,行佛所行,加强个人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建立安祥,宁静的人生净土。一个人充满善意,才能达到与他人的沟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必须落在个人的实践行持上,唯人如此,念佛才有长进,才有效用。否则口念心不念,口里“阿弥陀佛”,心里抱着一个“我”字放不下,那是不会有成就的。
因为时间关系,我暂时讲到这里,祝各位居士福慧增长....
- 上一篇:正慈法师在潜江清灵寺的讲话
- 下一篇:正慈方丈在慈湖禅院念佛开示录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正慈法师:林下相逢,只谈因果;山中作伴,莫负烟霞的解读
- 正慈法师:大足石刻,将佛法的真谛讲述给一代又一代人
- 正慈法师:愿春雨化解洗却受伤的心灵
- 正慈法师:不真发心,不发真心,禅境好难
- 正慈法师:我这还不是痛,痛还是要坚持练
- 正慈法师:面对生死,要好好生活,善待自己
- 正慈法师:一支香一支香的坚持就是修行
- 正慈法师:“不立佛殿,唯树法堂”禅宗寺庙为何有此格局?
- 正慈法师:“禅”是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良好的状态
- 正慈法师:最美的风景是一颗纯粹的心
- 正慈法师:心静了,会用心来感知就有办法了
- 正慈法师:写字、做人,干干净净的
- 正慈法师:黄石的这座山是怎么成为药师佛道场的?
- 正慈法师:解暑良方:下地干活、诵诵《金刚经》、练练书法
- 正慈法师:称念圣号后,看到佛菩萨示现加持,该怎么办?
- 正慈法师:古德讲日日是好日,哪天不是好日子呢?
- 正慈法师:什么是禅?整个人安静下来就是禅
- 正慈法师: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山僧的大红袍
- 正慈法师:一位居士曾说:禅修时“不让讲话,还挺开心的”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