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心灵的枷锁

\

  2001年7月25日

  蒙大和尚慈悲,给我这么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佛的一些心得。几天来,前面的法师、老师都作了非常到位的开示,通过昨晚的传灯法会,大和尚把每位自性的灯点亮了,这个枷锁可能已经打破了。我再画蛇添足讲点东西,会不会给大家再套一层枷锁,但是我反过来想,到柏林寺这几天来,吃用常住,好象不讲点东西,觉得有些过不去。因此,还是很冒昧地谈谈原来准备的话题,题目是“打开心灵的枷锁”。

  一、 认识我们的心灵

  首先,要打开内心世界的枷锁,必须对我们的内心世界和心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只有当认识到心灵和内心世界的真实以后,才能够找到办法去解决、去打开、去面对、去放下。可以讲,要真正把自心、把这个内心世界认识清楚、了解透彻了,学习佛法、实践佛法才算是落到实处。佛法说一千道一万就是要解决心灵的问题。如何把内心的世界那些肮脏的、污染的、不平等的、分别的、妄想的东西统统都放下,让这颗心宁静下来,能够如是、自在地过好生活,很好地感受生命,很好地走完这一次人生旅程,让我们这次旅行走得很踏实、安心、自在、洒脱、无拘无束、无挂碍,佛法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就像那一首偈子:“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所说,就是要解决心里的不平衡,没放下的东西。禅宗有个偈子,“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纸上若能了生死,笔杆脚杆洞庭湖”,讲的是所学、所了解的佛法到最后都要回归到自心里面来,把自心改造好,使妄想停下来。外在的寻求、探索与追求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反观自心,从心地入手,功夫才最直接。禅宗讲的直指人心,就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全凭心地用功夫”的那颗心,心地功夫用成熟了,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光是文字上的功夫是不行的,最后要在应事接物当中把握好自心的当下,这才是最实际的功夫,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概念到概念、从名言到名言是不解决问题的。所以,有的人尽管学佛多年,各方面也能讲,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茫然了。这说明佛法的文字、语言都是工具,我们要通过这个工具,直接指向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仅在文字上下功夫,将和生命的净化走的是两条路线,是不相应的,发生的作用会很小。在坐的都很年轻,大部分人有知识、有文化,但不要把此作为优势,学习佛法不存在此优势。佛法的优势是能否在内心用功夫,我认为真的要学佛,就要把以前所谓的优势统统都放下。在佛法用功夫方面,人人都是平等的,不要以文化高、知识多作为资本。有很多年轻佛教徒看不起老居士,包括有些文化的人批评佛教徒都是愚夫的行为,认为老头老太婆没有文化,水准不够档次,我经常鼓励那些老居士们,没有文化好,六祖大师是榜样,我们千百年来都受大师的法乳之恩,但一定要有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成功一半了。

  我想问问大家来柏林寺是为了什么?回答参加夏令营是没有错,但没气概,当年五祖问六祖是来干什么的?六祖回答是来做佛的。大家敢拍这个胸脯吗?我们有人去寺里找师父,有人问他干什么,他小心回答学佛,还害怕别人听见,这说明内心的力量很小,更有人说是来看看,就像去逛商场,看柜台里有什么合适的没有,这样的学习不会有用的。因此我们学佛就要有六祖那种气概,自心是佛,干吗不敢承当?要像六祖一样,从开始学佛起,就要发大心,要有高起点,有自信心。在自信心和用功夫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没有年龄的大小、文化的高低、身份的不同,而在于有无决心与自信心。有自信心,跑步的动力就大了,不要徘徊,不要错过修行的机会,要把目标、方向树立起来。我们要敢于承当自己的佛性与佛是平等的。但我们现在还不是佛,不要以为什么都可以不干了,否则就会走极端。在学佛的实际中,内心的力量大小和对内心认识的程度,决定了能否成功、得道。

  上次小组座谈,有个营员讲自己对佛法的了解很多,但不归依行不行?六祖作佛都敢承当,连归依都不敢,这点信心都没有,还怎么往下走。当然,有些人有具体情况,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也是勉强不得,但总的一条是:如果你的条件允许,确实对佛法生起了认识,就应该大胆地跨出这一步。社会上有一批人,对佛法很有了解而没归依,认为按佛法去作就行了,但碰到问题时,与佛教徒一比就看出距离来了,因为他们的理由是:管他呢,我又不是佛教徒;而佛教徒则会提醒自己是佛教徒,不能干不好的事情,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

  我们要认识我们的内心世界,大家反观一下自己的内心,看我们的心跑向何处,恐怕有人在想明天要回去,不知火车票订好了没有。真的,我们的心时时刻刻都在跑,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心态就是这样,什么分别、妄想、嫉妒、人我、是非、不平等等,让我们不得自由、自在。正是由于有这些染污的东西,把我们的心给束缚住了,使我们在家庭中感觉很麻烦;在社会中觉得到处是一片黑暗;在单位里提不起精神工作,看许许多多事物总是与自己格格不入;觉得眼前有很多对立的东西;总觉得眼前有那么些碍手碍脚的东西一直束缚阻挡自己;让自己好像是英雄无用武之地、施展不开一样。这完全在于我们心里有种种束缚,这个枷锁把我们给套住了。套在人我、是非、妄想、分别等一切上,这一层层枷锁使我们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不能认识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在生活上很彷徨、很困惑、很迷茫,当面临抉择困难的时候,毫无办法,不知道路如何走,这根本在于我们的智慧没有打开,有种种束缚使我们内心的力量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学佛多年问题依旧,这是由于一些枷锁太长太久了,惯性很大,人的妄想、分别、习气一直干扰着我们,即使学佛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还觉得问题解决不了。有人跟我讲他天天拜佛、学佛,但佛菩萨好像不知道,其实佛菩萨天天管我们,只是我们不知道,就像房间点了千盏灯,瞎子进去还是什么也看不见。我们整天被枷锁锁住了,处在迷茫、困惑当中,那里还会知道外面的光明。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护养、照耀着我们,而我们在睡大觉、在迷惑,认识这个层面得靠自己去努力。我们每个人就像一台电视机,佛菩萨好比电视台,电视台天天在在播放节目,电视机能否收到节目,关键看频率对准了没有。当我们象佛菩萨一样发愿、修行时,我们的心与佛菩萨的心相应,就会时时刻刻感到佛菩萨光明的照耀,我们心灵的境界就会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改变现状,不能再迷茫、困惑。

  二、 心灵枷锁表现的形式

  心灵枷锁表现的形式很多,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我们,时时刻刻在束缚着我们。我们可以从我见、我慢、我爱三个方面来看枷锁是如何约束我们的。

  1、 我见,按现代话讲就是固执。我们在生活中总是不愿改变自己的观念、立场,而固守自己的成见。我们无论是当领导、家长,还是群众、孩子,都没离开这个固执。比如学生想老师总为难我;老师认为学生老不争气;群众认为领导武断、办事不公平;领导认为群众不听话,一开会就讲自己主张,而不是先听听群众的意见。我们一般不懂得改变立场,不懂得接纳别人,把自己画地为牢,圈在圈子里,听不进反面意见,总以个人决定为主导意识,往往对对方的猜度多数是错的。举个例子,古时候,台湾叫琉球国,每年都向中原进贡,国王觉得很不舒服,很不高兴。有个大臣出了个注意,给中原出道题目,如答得上就继续每年进贡,如答不上以后就不再进贡。于是,琉球国国王就派人把此话传给了中原的国王,并讲我们国有个人很会心理功夫,要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就继续进贡,否则就不再进贡。中原的国王就把文武百官找来,看谁有本事迎接挑战,结果无人敢出来。后来就贴出了皇榜告示,好几天也没有人揭榜。有一天一个补鞋匠喝醉了酒,从皇榜前走过,看到有那么多人围着,很是好奇。由于他不识字,问别人后还是没搞清是怎么回事,乘着酒兴口出狂言。看守皇榜的人好不容易等来一个敢揭榜的人,就带他去见皇帝。皇帝很高兴中原有这么本事的人,第二天就派人通知琉球国。琉球国国王带着那个会心理功夫的人来到了中原,中原国王就带着补鞋匠选了个地方开始应对。琉球国那人往胸口上拍了三下,补鞋匠就往背上拍了三巴掌,琉球国那人想这人还真有本事;他又往天上一指,鞋匠就往地下一指,琉球国的那人一看就吓坏了,就拉上国王赶快跑,并讲中原真有能人,我想什么他都知道,我们再不走,他们有那么多兵在,别上来攻击我们。中原的皇帝很高兴,心想补鞋匠真是厉害。琉球国国王跑着跑着觉得很纳闷,怎么比一比就输了,就问那个人是怎么回事,那人讲我往前胸拍三下是指前面有住处,他在背后拍三下指后面有玄武,我往天上指表示上有三十三天,他往下指表示下有十八层地狱,看人家就是对得好。中原皇帝也问补鞋匠,你真有本事,文武百官都不敢去,只有你能解决,得给你封官,但你是怎么知道的?补鞋匠告诉皇帝,那很简单,我是补鞋的,那人往胸口上拍三下在问补鞋用牛肚子上的皮好不好,我告诉他牛肚子上的皮薄,牛背上的皮厚,补的鞋牢固些;那人往上一指是问,我补不补帽子,我告诉他我只补皮鞋。这个故事说明了别人的想法,我们是很难揣测准确,倒不如不管别人在想什么。要先把固执放下,多去了解、多交流、多沟通,否则我们在家里、单位、社会上生活得很难如意。把固执放下,就是把自己的观念放下,有个故事讲:“有个老婆婆,她有两个女婿,大女婿以卖伞为生,小女婿以卖鞋为生,老婆婆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都感到很不高兴,因为她的观点是,下雨时,她小女婿的鞋卖不出去;天晴时,她大女婿的雨伞卖不出去。她就不知道改变自己的观点,调过来想,下雨时,大女婿的伞卖得好;天晴时小女婿的鞋卖的好。这说明了由于自己的观念放不下,导致在生活、工作与人际关系中处处碰壁,这些矛盾、人我是非完全是由于固执、不肯改变而引起的。

  2、 我慢,是指贡高我慢,用现在话说叫骄傲,就是老觉得自己比别人好、比别人高、比别人了不起,老觉得自己比别人行些,不论是知识的、财富的、名誊的、地位的,甚至学佛方面的都有,而不愿意把自己的谦虚表现出来。我慢有多种,表现在方方面面,有的人本来没多大本事,不怎么会,旁边的同事可能比自己好些,但在谈论时会说他和我也差不多,比我好一点点而已,老怕别人说自己不行。再就是两人职称什么都一样,是平等的,但会觉得别人的本事算什么,我知道的他不知道;还有的是别人比他高出很多,又会觉得别人不就知道那么些东西。反正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不愿意承认别人的优点,总要突出自己,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佛的人也是这样的,学佛时间长的就骄傲,让刚学的人听他的,说自己如何如何学得多,越修行慢心越容易出来。有人好像放眼世界人家都不修行,言下之意就我一个人在修行,这种慢心有多大。很多在寺里学佛时间长的人对刚入门的就喝斥,让别人这样、那样。其实人家是来学佛求解脱的,让这么一整,又增加了一层迷茫,弄得很灰心。比如有人在礼佛时,不在前面过,但刚入门的并不知道,学佛时间长的人就会大声喝斥别人真罪恶,结果使别人感到不仅没学什么,还带来了罪恶,晚上会翻来覆去想着自己的罪恶,又多了层心病。我倒认为,走的人没罪过,喝斥别人的人才有罪过,他给别人加了罪过,罪过更大。人家不懂,完全可和颜悦色地去和人家讲清楚。

  讲法是要对机,要讲时节因缘,不能强调别人都和自己一样。佛在世时都没达到一样,也不可能达到一样,而是我要向大家学习,才能把我慢的心放下去,不要处处昂首挺胸,突显自己。《坛经》里有个叫法达的出家人,见到六祖顶了一半的礼就抬起了头,六祖便问他平时修习什么?法达讲已念诵《法华经》三千部,六祖就讲:“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中国人讲头是最珍贵的,把所谓最尊贵的东西放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因此,佛教讲要把头放下,五体投地把头与佛的足接触,表示要折服慢心。在法达的思想里,就像他自己讲的,诵了多少遍《法华经》,诵了多少年,而六祖一字不识,向你顶礼不合算。这种我慢的心态非常普遍,就像学佛的人喜欢拿着念珠和人比亮度,意思是自己的功夫深;别人讲一天念五千佛号,自己就要讲每天念二万句佛号;别人讲打坐15分钟,自己就讲每次打一个小时等等,这些都成了骄傲的资本。这些东西只能说明你在用功,但并没有到家,只是在旅途中的人,只代表你走在了前面,并不代表已经成功了,就像六祖对法达讲的是‘心迷《法华》转\’,而不是‘心悟转《法华》\’,使得法达的慢心一下子就沉了下去,没有一点骄傲。生活中的我慢更是厉害得多,如比穿衣服,什么名牌、质地、式样、价格等等,老要凸显自己的优势;满街上的染发,今天像山,明天又是波浪滚滚,后天再是小辣椒式,弄来弄去不就是个头发。生活中有如此多的束缚,我们的心怎能安定下来?我慢就是骄傲,不愿意放下,总想凸显自己的优势,不管是学佛不学佛,都有这种毛病。我自己也有慢心,比如碰到刚出家的小和尚,就想你才当几天小和尚,我都十多年了,我当小和尚时比你清苦得多。老和人家比,就很麻烦,这种慢心的存在,就让很多很多的东西把心给锁住了,就给障碍住了,内心的结就没法打开。

  3、 我爱,这个更是不得了,用现代语言讲就是不愿意奉献。我的亲人、朋友、财产、地位等等,全都是我的,觉得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是我的就不允许别人占有,是我的就舍不得放下,这就是“我爱”的心理。我碰到一位老居士,他说自己念佛都八年了,现在一点感应都没有,也没看到阿弥陀佛来接自己,他还告诉我早、晚课是如何诵经念佛的,我就问他平时都干些什么?他讲他家隔壁有个麻将馆,他有空就去搓两圈。我一听就知道他的功夫肯定是没有到家,我便问他假如阿弥陀佛现就站在你面前,让你和他走,你去不去,他摸摸脑袋,说怎么也得和家里交待一下,我说完了,阿弥陀佛来接你也没有用。我又问他要和家里交待什么,他回答他有个女儿在美国,有张存折在他这儿,不然找不到,还有他的孙子是由他在家里照管,要和佛走了,得先给孙子找个保姆,我就讲这个问题严重了,存款单、孙子等已把你给拴住了,阿弥陀佛来接你都不愿去,难道还有救吗?他改变了想法讲,那我可以去,我说晚了,阿弥陀佛已经走了。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是我的、朋友的、亲人的,我要天天把守好,当然,并不是说要把家庭、社会、工作这些东西全都不管了,你们要干什么自己干,我就管自己,这样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所谓放下,是要打破那种自私的心理,要打破界限,没有亲与疏、恩与仇之分,要破除自私去爱每一个有情众生。我认识不少老居士,没学佛前在家里做饭、扫地、买菜、接孩子什么都干,学佛后家里的事情什么都不管,只管自己诵经念佛,家里人看不惯,认为学佛肯定有问题。我便对老居士们讲应比原来做得更好才对,人家喜欢什么就给做什么。学佛后,一定要把家庭处理得好,要放下自私心,容纳一切人,要让一切众生闯入你心里,对一切要关爱,而不是只去爱那几个人。借用俗话讲:赶一只羊是赶,赶一群羊也是赶。我们可以讲,爱几个人是爱,爱天下人也是爱,所以我们要打开心量,去掉“我爱”。

  现实生活中,我们任何时候都没有离开我见、我慢、我爱,这些东西就像沉重的枷锁把我们的心给拴住、给束缚住了,使得心量狭隘,举步维艰,到处碰壁,生活没有一点自在与安祥。当我们把内心的枷锁放下后,就已经超越了狭隘、自私、污染的范畴,就已经和佛菩萨宽阔、奉献的心相应了,这样的话,学佛就容易上路。我见、我慢、我爱只是共性,大家都有的,当然也不会完全一样,每一个个体的枷锁表现的形式很多,不是千篇一律,上面讲的仅是总的原则,每个人的我爱、我慢与我见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要反观自心,认识内心有多少枷锁,只有认清之后,才好慢慢地一个个解决。修行是不容易的,就像两军对垒,一会儿这方占上风,,一会儿那方占上风,智慧与枷锁也是如此。有句话讲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自己是最大的枷锁,把我们给套住了,而超越不出来。修行中智慧是一个阵营,烦恼是另一个阵营,两个阵营对立时,能不能把握得住是最关键的,内心的阵地,不是智慧多,就是烦恼多,就要看我们在智慧上用心,还是在烦恼上用心。

  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我见、我慢、我爱这些枷锁的束缚,使得我们的生活在应事接物当中,表现得不和谐、不自在,充满着许多迷茫。我们在生活中一旦有了枷锁后,就很难客观、冷静、全面、整体地认识事物的真相,总是在取舍、分别、计较当中。在明末清初的重庆,出了位弘扬禅法声望很高的破山祖师,参访他的人很多,有一天一个学道的人来到了庙门口,看到一位穿的又脏又烂的老和尚,正坐在那里补衣服,学道的人想大祖师的道场,收这样的人在庙里,有些煞风景。于是怀着这样的心情,这位学道人就去了客堂,知客师问他干什么来,他回答是来参访破山祖师,知客师问他是从哪里进到庙里来的,他回答从庙门口进来的,知客师便告诉他祖师就在门口,他就问是门口哪一位,知客师回答是在补衣服的那一位,学道人心又想,这样的人怎么可以作祖师,于是就又去了门口,问那个补衣服的老和尚,听说你是破山祖师,老和尚没答理他,又问了一次,老和尚把针拿出来讲:“此针本是铁造成,一头尖来一头沉,你眼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破山祖师的话意味深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我见、我慢、我爱这些枷锁,就把我们的智慧束缚住了,使得我们只能看到外在的表现,因此我们要记住祖师的话,把束缚我们心灵的枷锁全部放下。

  三、 打开心灵的枷锁

  佛法是对治众生病的法门,由于我们的内心充满着那么多的阻碍,充满着那么多枷锁,佛就给我们开了两个药方:一是菩萨的四无量心;二是四摄法。我们在生活中能很好地实践这两个药方,心灵的枷锁就会迎刃而解。

  1、 四无量心:我们的心由于有枷锁,变得狭隘、自私和污染,菩萨的心则是无量的,是广阔、圆满、奉献和清净的,把佛法拿来就是要开启我们的心灵枷锁,开启智慧之门,四无量心由慈、悲、喜、舍四部分组成。

  第一、 慈,令众生欢喜,就是令佛欢喜,当众生在最困惑、迷茫的时候,我们给他鼓励、给他力量与希望,这就是慈的表现,要勇于承担众生的担子。我们往往在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我曾经在成都碰到了一位很知名的北京居士,他在庙里住了有几天,有辆车要去峨眉山,他就想乘车去拜普贤王菩萨,便找到知客师,知客师告诉他,可以搭乘那辆车,但需带上《普贤菩萨行愿品》在车上诵,他虽不知道为什么,出于对知客师的信心,就按他讲的做了。车上有几个人是去旅游的,一路天南海北地聊天,他一路上就诵着《普贤行愿品》。快到峨眉山的夹江县境内,有一座坡度很大的大桥,突然从桥上有辆拖拉机冲了下来,寺里的车子还没有来的及刹车就被拖拉机给撞到了桥下,车上几个人虽没亡命的,但伤势都很严重,有断胳膊少腿的,唯有那位居士只是摔破了眼镜,身上一点没有受伤,,去医院检查也是好好的。他回成都就特别得意,逢人便讲自己诵《普贤行愿品》一点伤都没有。后也和我讲了,我就补一句说,要是我,就不愿讲这件事,要讲的话就加上如果受伤的是自己就好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佛的人常自豪得到菩萨保佑,拿着佛的感应,到处为自己宣扬贴金,而没想到众生在最苦的时候,需要挺身而出,给众生勇气和力量,帮助别人不只是锦上添花,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本来人家好好的,再给一点意义不是很大,只有在人家最需要帮助和最困惑、迷茫、徘徊的时候,你应像风一样悄悄走近,给他力量、勇气与鼓舞,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行菩萨道,给众生以快乐,这才是慈心。对真正需要帮助的,按一曲流行歌的歌词讲,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度众生。对修行有感应,是好事要肯定,还需推进一步往上上一台阶。

  第二、 是悲,悲就是当众生在受苦受难时,内心也滴血流泪。如果看到人家很痛苦的时候,还在幸灾乐祸,心存总等到这一天、早该遭报应的思想,说明菩萨行还远远不到位。有幸灾乐祸的心,就是有我见,就是固执。不论是亲人,还是仇人,,只要看他受痛苦,内心有滴血流泪的感受,恨不得此时此刻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全部奉献给他,说明悲心才起来,这样的悲心才上路,正如一首诗里写的:“万幻唯汝泪是真,轻淌能湿大千尘”。记得我还在宝光寺上学时,学校组织看了场惩处贪污犯张青山的电影,虽然张青山是建国后被判死刑的第一个级别较高的罪犯,但犯人最后很是悔恨,看完电影,老师问我有什么感受,我说电影是假的,老师则告诉我心量还不够大,并讲那人多惨,要洒几滴同情的眼泪。我们平常洒的多数是痛苦的泪和欢喜的泪,很少有同情的泪,只有当别人的痛苦好像痛在自己的身上时,我们滴血的泪、同情的泪才能生起来,才能想办法去救度他。在生活中行菩萨道时,一定要有这样的心态,有时看到人家作的事很可恶,这是愚痴所至的,我们要同情他,有责任去爱护他,悲心就是要多洒几颗同情的泪。

  第三是喜,就是看到人家有成就的时候,不要生嫉妒心,要有高兴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能人的心态。由于我们内心我慢心没有放下,总觉得一不留心,他又超过我了,他成了正职,我还是副职,这个家伙又出了风头,这样的心常让自己感到苦恼、压抑。在生活中,看到人家有成就,我们要认同,要赞叹人家的成就,随喜也是这个道理,但随喜很不容易。在南方寺庙大殿里,都放有功德箱,功德箱有的写广种福田,也有的写随喜功德,我记得作小和尚时,有人问一位师父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那位师父回答就是往功德箱里放钱。所以随喜功德很难做到的,不是菩萨心量随不起来,有的人不仅不随喜,看到人家好,心里还很不平衡,就要去嘀咕、排挤人家。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位中央领导人妻离子散,看到另一位领导人是妻贤子孝,家庭和睦,心里非常嫉妒,后来硬是把人家给打倒下去了。学佛的人看到人家好,不仅不要嫉妒,而且还要鼓励人家,想办法创造条件让人家好。

  第四是舍,就是做任何事情之后,把它忘掉。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态,生活中是很难的,老想在最难的时候,我帮助过他,现在却把我给忘掉了,怎么不带些东西来看我,来感谢我。这种心理是在索取,你对任何人给他奉献,而不要去索取,这才叫舍。不要老是想着我那天帮了他,他却无情无义、恩将仇报。不图回报,也就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舍只是奉献,不要图回报,不要图感恩

  慈悲喜舍四个方法用活了,我见、我慢、我爱这些枷锁就可以对治掉,四无量心像激光扫描一样对那些枷锁一扫,自然就会冰消雾散。简单地讲,慈就是要雪中送炭;悲就是要多洒同情泪;喜就是要认同人家的成就;舍就是只讲奉献,不图回报。

  2、 四摄法就是布施、受语、利行和同事。布施有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浅层次的是给人家一些财物,而高层的如法施、无畏施是指当人家恐惧时,给他力量;人家失望时,给他希望,给人家打气、鼓掌。在生活中行布施,一定要突破心量小的框框,现在乞丐很多,给人家钱时,一般人会考虑是不是在骗自己,其实不论乞丐是真是假,他申手就已是乞丐,布施后不要有后悔、被骗的想法。布施应是心甘情愿,不要强迫、勉强,如在功德箱前,人家拿出了五元钱,我就拿出十元钱,这就不是发自内心。成都有句话是,当你干不情愿的事情,就像钝刀割肉。对那些喜欢问这问那的学佛人,我们应耐心地回答,而不是碍于面子,敷衍了事。我的看法是不要化缘,人家要布施会自然送来,人都是怕化缘的。《西游记》里有个故事讲,有一天来了个妖怪,妖怪很爱钱,到处抢了不少钱。别人都没办法,神仙告状告到观音菩萨那里,观音菩萨让神仙去找佛,佛就派孙悟空去,孙悟空也没招,又向佛报告,佛便派了位小和尚,并给了他一个背包,里面放了张纸条。小和尚就去了妖怪那里,并打开包把纸条给了妖怪,纸条上写着“我想找你化缘”这几个字,妖怪一看赶紧跑了。这个故事讲的是魔鬼都怕化缘,化缘有时会使人痛苦,化缘应让人心甘情愿,让人主动地去做。

  “爱语”就是要说柔软、善解人意的话,语言要像春风拂面一样。当然,爱语与奉承、拍马屁的话是不一样的。我去河北丰宁坝上,曾经见过驯马师拍马的大腿和马屁股时的用意,就是让马感到舒服,当马陶醉的时候,就一脚跨上去骑住,说明拍马是为了骑马。对别有用心的好听话要有所警惕。爱语不是讲奉承的话,把黑的说成白的是不对的。爱语是要讲善解人意、贴近心理的话,爱语就是平常讲话不要大声张扬,话说重了会伤人家的自尊,说话一定要掌握好尺度。

  “利行”就是凡对大众有利的事都要做,对大众没有利益的事坚决不做,比如贩卖毒品是不可做的;研究科技项目、解决环保问题这样的事情要多做。同事,就是与众生打成一片,但不是混同,如一起搓麻将,一起走私等那不是同事,而是同流合污。同事是要有共同的心愿、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我们在坐的共同的心愿就是成佛。有时家里人与自己没有共同的心愿,则要慢慢地引导,要学会当卧底去摸清他们的情况,逐渐引导他们走向共同的目标。

  总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个法门,是菩萨行的准则,按照这四个法门去做,就完全可以消除我见、我慢、我爱。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四摄法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钥匙,我们要在生活中的在在处处,应事接物、举心动念等各个方面将这把钥匙对准自己、解脱自己。要不断地完善、不断的升华、不断地提高,把这个方法掌握好,心灵的枷锁就会逐渐解除掉。本来枷锁都是自作的,正如古语所讲:“天下本无事,庸人自忧之”。那些东西都是自己找上去的,所以我们应想办法把那些东西卸下来,心灵的枷锁被卸下以后将会是一片光明、一片新天地。打开心灵的枷锁,就要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得自在,就要净化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放下不是什么都不管,筷子、碗不能放下,只是让把筷子上的枷锁统统放下,放下的是枷锁,而不是具体的事情。生活中应更加有智慧,让智慧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我们现在的生命是单一的、个体的,应与大众融为一体,要和大家在一条起跑线上。学佛一是要修智慧,二是要修福报,有了这两条,学佛的道路将会走得很平坦。生活禅倡导的觉悟人生是智慧,奉献人是福报,生活中缺少哪一个都不行,佛的两足尊就是具足福德与智慧,所以才功德圆满。佛经上讲:“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四摄法和四无量心就是智慧的体现,没有智慧是做不到的,但缺了福报也不行,福德与智慧是同时进行的,不要存有饶幸心理,等是等不来的,大家要好好用功夫。

  今天所讲的题目是要落在实处,要打开心灵的枷锁,首先要认识心灵的现状,认清我们的心为什么会跑、会烦恼、会迷茫。是由于有这些枷锁造成的,我见、我慢、我爱是这些枷锁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要想打开这些枷锁就要行菩萨行。发四无量心和行四摄法是打开枷锁的工具和方法,解除枷锁的束缚后,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宽阔,心量更加博大。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使生活处处充满自在;要净化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在座的诸位能够随时随地在内心里如此下功夫,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大家一定会成功的,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吧!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