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传第三卷
玄奘法师传第三卷
奘师遍谒诸师、饱读经书后,发现每位法师对佛法的见解不一,其中虽然各有所专,仍不免与圣典有所出入,到底谁是谁非、孰正孰邪,实在难以取舍。于是奘师心想佛教发源于印度,西天号称佛国,只有亲自到西天去走一遭,方可解释疑惑,况且自己归依佛法,灵山圣迹,凿凿可考,岂可不前往巡礼一番?他又想,自古以来就有法显法师、智严法师曾往印度取经,而且都能求得佛法并传播东土,为什么自己就不去呢?
于是奘师主意已定,就联合道侣数人,一道陈表上奏皇上,请求朝廷准许他们前往印度取经,可惜未被批准。众人只好作罢,唯独奘师立志西行,非常坚决,虽只剩他一人,仍决定独自前往。
可是西天遥远、道路艰险,而且玉门关外是突厥人的世界,西行困难重重,这是奘师早已知道的,他在脑子里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先用人间种种艰难困苦试验自己,看看自己是否经得起考验。最后他追求真理的决心、坚强不屈的意志,战胜了一切困难。于是奘师每天进入寺中向菩萨启请,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心愿,请求菩萨加持自己一路顺利。其实,早在奘师出生时,他的母亲就曾经梦见他身着白衣西去求法,这也可以说是法师西游的先兆。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八月,一天夜里,奘师在梦中忽见大海中有一座宝山发出闪闪光芒,可是环顾四周,只见海中波涛汹涌,并无船筏可供过渡。为了登上宝山一探究竟,奘师鼓起勇气跃身入海,只见海中忽然涌出许多石莲花,一直从岸边连到山脚。奘师踩着石莲花,不久即至山下。但宝山峻峭不可攀登,奘师便试着踊身自腾,没想到竟扶摇直上,一下到了山顶。此时奘师并没有寻找金银宝石,只是觉得站在高处眺望感觉非常美妙,不料美妙的感觉才刚出现,他就从梦中醒来。“这一定是菩萨在暗示我,要我勇往直前。”奘师做了这个梦以后,更加坚定决心,决定不管任何困难,都要西游取经。这一年奘师二十八岁。
这时恰巧有一位秦州僧人孝达,在长安学《涅槃经》,功毕返乡,奘师就和他结伴同行。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停住一宿,第二天恰巧遇见兰州来的旅客,便随行到了兰州;在兰州第二日,巧遇客商解送官马回凉州(今甘肃武威),于是又跟着到了凉州,这一路可以说非常顺利。这时奘师的名气已大,他在凉州住了一个多月,僧俗众人都来请他开讲《涅槃经》、《摄论》和《般若经》,奘师登坛说法,听众一天比一天多。
那时的凉州是河西的一个大都会,又是东西交通要道,西域诸国商侣往来日日不断,他们听说奘师在此讲法,都赶来听讲,并无不同声赞叹而且布施许多金银珍宝。他们回去以后,都向各自的君长赞叹奘师,并说他将要西来——到印度取经求法。因此在奘师未到西域之前,西域各国早已知道。西域各国君长大多信奉佛教,听了都暗自欢喜,并准备恭迎奘师的到来。奘师在法会圆满后,面对堆积如山的布施的珍宝物品,只拿了一半作为供养佛的香油钱,另一半转赠凉州各寺庙。
当时唐朝的政权尚未完全巩固,西北一带边境常常遭受西突厥的威胁,所以朝廷封锁边境,不准百姓私自出境。凉州都督李大亮奉命守关,一天忽然有人报到,说有一个僧人从长安来、要到西天去,不知有何意。李大亮得知,派人追上奘师,向他问明来由。奘师说道:“要西去取经。”李大亮不肯,逼他回京。
就在奘师进退两难之际,这时凉州有一位慧威法师,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他很敬重奘师的辞理通达,更佩服他西行求法的大愿,便暗中派了两名心腹弟子,一个叫慧琳、一个叫道整,暗中护送奘师偷渡出关。他们不敢公然行走,只能昼伏夜行,走了十几天,终于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
瓜州刺史独孤达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听说奘师来到,非常欢喜,供养优厚。奘师向其询问前往西域的路线情形,当下有人报道说:“由这里向北走约五十余里,就到瓠卢河(今疏勒河),上窄下宽,水流湍急,深不可测。河岸设有玉门关,是必经之路,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是法师你没有通关的度牒,只怕出不了关。即使侥幸混出关了,沿途还有五座烽火台,各相距一百里,每一座烽火台上,都住有守兵,监视着往来行人;其间尽是沙漠,连水草也没有,要通过也不容易。等过了这五座烽火台,再穿过八百里流沙的莫贺延碛,才会到达伊吾国境(今新疆哈密)。”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