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罗睺罗的求法
罗睺罗的求法
林崇安教授
一、前言
印度悉达多太子二十九岁时,儿子罗睺罗出生了,接着悉达多太子为了解决生死的大问题,就出家去找答案,经过六年的苦行,最后以中道之行,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成佛后的第六年,佛陀回到家乡传法,看到儿子罗睺罗,此时罗睺罗已经十二岁了,就由舍利弗剃度出家,成为佛教的第一位沙弥。再过了几年,罗睺罗已经成人并受比丘戒而成为比丘。罗睺罗看到许多亲友和各地来求法的僧众都灭除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他也想要效法他们,好好实修,证得圣位,所以,罗睺罗就去拜见佛陀,请求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
二、经中的记载
罗睺罗向佛陀求法之后,依据《杂阿含200经》的记载: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以授人五受阴未?」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五受阴。」尔时,罗睺罗受佛教已,于异时为人演说五受阴。
此时佛陀观察出罗睺罗的「解脱慧未熟」,这是指罗睺罗还不具足长期如理听闻和思考的智慧,也就是佛法的背景知识不够,必须加强义理的训练。这犹如一个学童的算数尚未成熟前,不适合就去做生意。解脱的智慧要从身心或色、受、想、行、识等五取蕴(五受阴)下手,所以佛陀要罗睺罗去对别人教导五取蕴,藉由教学相长的训练,掌握五取蕴的详细内容和性质。过了一些时日,罗睺罗已经对别人教导了五取蕴,便来拜见佛陀,再次请求佛陀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经上说: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为人说六入处未?」罗睺罗白佛:「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六入处。」尔时,罗睺罗于异时,为人演说六入处。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的「解脱慧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对别人教导六处(六入处),了知六处的详细内容,这是由于六处分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及外六处(色、声、香、味、触、法),此中涉及个人身心和环境的互动。经由教学相长的训练,过了一阵子,罗睺罗已经教导了内外六处,又来拜见佛陀,再次请求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经上说: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问罗睺罗言:「汝已为人说尼陀那法未?」罗睺罗白佛言:「未也,世尊!」佛告罗睺罗:「汝当为人演说尼陀那法。」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的解脱的智慧还是未熟,所以要他再去对别人教导缘起法(尼陀那法),了知缘起的详细内容,这是由于缘起的流转和还灭,涉及众生的轮回和解脱,想要灭苦就要熟悉这一过程。经由教学相长的训练,过了一阵子,罗睺罗已经教导了缘起法,便来拜见佛陀,再一次请求传授法要并允许独自专修。经上说:
尔时,世尊复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未熟,广说乃至告罗睺罗言:「汝当于上所说诸法,独于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尔时,罗睺罗受佛教敕,如上所闻法、所说法,思惟称量,观察其义,作是念:此诸法,一切皆顺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输涅槃。
同样的,佛陀看出罗睺罗虽然教导了五取蕴、六处和缘起法的道理,但是还未融会贯通,解脱智慧还是未熟,所以佛陀要罗睺罗独在静处,将前面所说的法,专心思考。罗睺罗接受佛陀的指示后,回去观察思考,有一天终于豁然贯通,体会到佛陀所教导的这一切法都是顺趋涅槃、流注涅槃、导向涅槃。罗睺罗想通之后,便来到佛陀跟前,详细报告心得。经上说:
尔时,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罗睺罗言:「罗睺罗!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尔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随喜,礼佛而退。
经过这一番的教学训练后,佛陀看出罗睺罗的解脱智慧终于成熟了,可以接受更深的法要,于是向罗睺罗教导下一阶段的修行重点:「一切都是无常。什么法是无常的呢?眼睛是无常的,眼根所接触的色境,眼根接触色境产生的眼识,以及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生起的眼触都是无常的……」罗睺罗听闻佛陀的法要,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礼敬后,回去继续用功。
三、法要的分析
这儿佛陀所说的法要是「一切无常。何等法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表面上看起来,罗睺罗在前面被训练去讲解「内六处及外六处」和「缘起法」时,不是都已经学过了吗?这时的法要有何不同?
其实,前面的教导是属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阶段,现在是进入见道和修道的阶段。见道时,初次证得出世间的智慧,灭除了身见、戒禁取和疑等三个烦恼,接着在修道中,还要继续灭除其余的根本烦恼和随烦恼,使心完全清净。然而于行住坐卧中,此时如何正确地用功呢?这就要由有经验的善知识,针对个人习气的不同,给出修行的法要,例如,有的行者面对美妙的形色,要作意思惟「不净」,才能灭除贪爱的随烦恼;有的行者遇到他人的迫逼,要作意思惟「慈相」,才能灭除瞋恨的随烦恼;有的行者内心出现欲、恚、害的分别心时,要修「入出息念」才能除遣。特别是,行者内心深处潜伏的「我慢」,必须依止出世间慧,于一切行修习「无常想」才能拔除。针对这些细微之处,佛陀对罗睺罗指出了修行的法要。经上记载着,罗睺罗得到这一指点后,回去经过一番的努力,最后终于灭除了烦恼,证得了阿罗汉的圣位。
四、一些省思
1.由上述经文的记载,可以看出佛陀的教学过程,他让罗睺罗先经由听闻和思考深入佛法的义理,而后才走入实修,也就是说,佛法的教学是经由闻所成、思所成、修所成的三个层次来生起真正解脱的智慧。这智慧的生起,一方面要靠善知识的指导,免于盲修瞎练;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来达成净化自己的内心。
2.经中明确地指出佛法的切入点是由自己的五蕴和六处下手,这些不外是个人的身心现象,要看清它们的实相,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佛法的修行要落实到自己的身心上,在六内处与六外处接触的剎那,看清缘起过程的无常和无我,不再生起贪瞋的心理,如此不断净化内心,顺者因果的过程,自然得到最后的解脱。
五、结语
以上以罗怙罗的求法过程来说明佛法的教学内容。佛法所观察的对象是以个人的身心为主,这些都是佛法实修中重要的一环,其特点在于经由闻、思、修的三个阶段,生起真正的智慧。贵为佛子的罗睺罗,他的努力过程也不例外,并且明白示出,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不要好高骛远,要由理论下手厘清义理,而后走向实践。(《人乘季刊》29卷,第3期,2008)
- 上一篇:四、阿难的证得预流果
- 下一篇:六、大海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