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普闻禅师悟道因缘
龙湖普闻禅师悟道因缘
邵武军(今福建邵武县)龙湖普闻禅师,石霜庆诸禅师之法嗣,唐僖宗之太子。太子自幼就不吃荤腥,长大以后,心向林泉,无经世之意。唐僖宗非常钟受他,曾经想尽种种办法来培养他,希望他将来能够很好地继承帝业。可是终究没有能够挽回太子的出世之志。中和初年(公元881年),僖宗幸游于蜀地。太子趁此机会,剪掉头发,远游他方,再也没有回来,宫中也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太子出家后,法号普闻。有一天,他前往参礼石霜庆诸禅师。初礼石霜,普闻禅师即问:“祖师别传事,肯以相付乎?”
石霜禅师道:“莫谤祖师。”
普闻禅师道:“天下宗旨盛大,岂妄为之邪?”
石霜禅师反问道:“是实事那?”
普闻禅师道:“师意如何?”
石霜禅师道:“待案山点头,即向汝道(等到寺前的案山点头,我再告诉你)。”
普闻禅师一听,言下大悟。
普闻禅师悟道后,即离开石霜禅师,来到福建邵武城外。在那儿,他发现有一山,风景绝佳,林子郁然深秀。于是便拨草深行,在一个有炊烟飘起的地方,发现有一位苦行僧住在那儿。苦行僧见普闻禅师来了,便告诉他说:“上人当兴此。”说完深深地作了一个揖,便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于是,普闻禅师便隐居此山,修行十余年,无人知晓。
忽然有一天,有一位奇怪的老人前来拜访。
普闻禅师问:“住在何处?至此何求?”
老人道:“住在此山,然非人,龙也。行雨不职(不尽力),上天有罚,当死。愿垂救护。”
普闻禅师道:“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可易形来。”
刚一说完,老人就不见了。普闻禅师发现禅座傍边有一条小蛇,于是便把它放进衣袖里,到了晚上,果然风雨大作,雷电交加。尽管雷霆震得山摇地晃,普闻禅师却危坐于室,稳如泰山,一动也不动。第二天早晨,天气放晴了。普闻禅师方垂下衣袖,小蛇终于落到地上,溜走了。过了一会儿,小蛇变作老人,前来拜谢,老泪纵横地说道:“自非大士慈悲,为血腥秽此山矣!念何以报斯恩(若不是大士慈悲,我恐怕早就变成了一滩血水,将此山污染了。我在想该如何报答师父的救命之恩)。”说完,老人为普闻禅师从穴岩下引出一眼清泉,说道:“此泉为他日多众之设。”
如今,这眼泉被称作龙湖。普闻禅师所居之山,被称为龙湖山。
此事后来慢慢地被传开了。当地的人都纷纷出钱出力,为普闻禅师建立了一座道场。从此以后,四方衲子,云趋参学。
普闻禅师住在龙湖,开法化众,时间长达三十余年。临入寂时,普闻禅师鸣钟集众,说偈曰:
“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
住山聚众三十年,寻常不欲轻分付。
今日分明说似君,我敛目时齐听取。”
说完,安然而逝。塔于本山,谥圆觉禅师。
- 上一篇:翠微无学禅师悟道因缘
- 下一篇:张拙秀才悟道因缘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