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学常识 >

佛教宗派有哪几种?佛教十三宗派介绍

佛教宗派有哪几种?佛教宗派大起底

  佛教传入中国近2000年来,对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就连对佛学一无所知的人,也知道说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从魏晋到隋唐到今天,佛学在我国思想意识、风俗习惯乃至文化艺术等领域都发散着它独特的魅力。

  佛教传入中国后,起初并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开宗立派也并无区别。但随着佛教体系的日臻完善,所依止的经典各有不同,以及大众接受的智慧程度各有差异,便逐渐形成了空宗和有宗两大派别下的十三个宗派。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派别,空宗全称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别称;有宗,全称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别称。

  而形成十三大宗派分别是天台宗涅槃宗、三论宗、法相宗、摄论宗、禅宗、成实宗、净土宗华严宗、地论宗、俱舍宗、律宗、密宗。其中,前七宗属于空宗,第八到十一宗属于有宗,最后两宗空有兼具。

佛教宗派有哪几种?佛教十三宗派介绍

天台宗

  天台宗,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台州的天台山而得名。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延续至今不绝。

涅槃宗

  涅槃宗,亦称涅盘学派。以研习、弘传《大般涅盘经》(简称《涅盘经》)而得名。其学者称涅盘师。《涅盘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涅盘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为宗要,并由此形成关于佛性的种种见解。

三论宗

  三论宗,隋朝吉藏创立。因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又因其阐扬“一切皆空”、“诸法性空”而名空宗或法性宗。后秦鸠摩罗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南朝刘宋时僧朗将鸠摩罗什、僧肇的学说传入江南。僧朗弟子僧诠,僧诠门人法朗,数代相传,教义渐趋成熟。法朗门人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吉藏门下有慧远、硕法师等,硕门人有元康,继续弘扬“三论”。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法相宗

  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法相宗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18年而后回国的唐代高僧玄奘,是玄奘全面学习印度佛教理论和全程考察释迦如来业迹、了悟佛及佛法之后而创立的有益于修行、修炼、修持的方便之门。法相宗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非专业人士难以窥其奥妙。唯真正懂佛法、知佛性、明佛理的人可以由此踏上坦途。

  法相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摄论宗

  摄论宗,亦称摄论学派。以传习、弘扬《摄大乘论》(简称《摄论》)而得名。摄论宗是主张无尘唯识之义,兼立九识义,倡对治阿梨耶识,证入阿摩罗无垢识之宗派。宣扬此宗之诸师,称为摄论师、摄大乘师。以陈代真谛(499~569)为开祖。摄大乘论前后有北魏佛陀扇多、陈代真谛、唐代玄奘等三译,又别有隋代达摩笈多、行矩等共译之摄大乘论释论中所揭之论文及西藏译本,此宗惟以真谛所译为正所依。

禅宗

  禅宗,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惠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成实宗

  成实宗即以成实论为所依之宗派。又作成论家、成实学派。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宗祖为中印度之诃梨跋摩(梵harivarman ),约生于佛陀入灭后七百年至九百年间,初于究摩罗陀处修学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教义,继而研习大小诸部,乃撰述成实论,批判有部理论,未久即震撼摩揭陀国,王誉称为‘像教大宗’。其后于印度之弘布情形不详。

净土宗

  净土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

华严宗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发源地为陕西西安华严寺。该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其理论有四法界、六相、十玄门等。

地论宗

  地论宗,以研习《十地经论》为主,属唯识学派。隋唐之际,讲《十地经论》的大德称为“地论师”,其宗派则名为“地论宗”。地论师所学,并不限于《十地经论》,思想上还受到先后流行的涅盘学派、摄论学派的影响,所以学说的性质比较驳杂。其南北两道互有争论之点,则集中于“当常”、“现常”的主张和四宗五宗的判教,以及对阿梨耶识性质的认识

俱舍宗

  俱舍宗,属小乘说一切有部,以研习、弘传《俱舍论》而得名。与成实宗,同属汉传佛教中的小乘传承。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

  研习此宗其学者称俱舍师。弘传分新、旧两个阶段。原来在南朝的宋、齐、梁三代,研究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相当隆盛,陈真谛译出《俱舍释论》,弟子慧恺等加以弘传,特别是慧恺的私淑弟子道岳,初习《杂阿毗昙心论》,后弘俱舍,遂由毗昙学转入俱舍学,此为弘传的第一阶段。唐玄奘重译《俱舍论》,其弟子多半从事研习,于是俱舍学又从旧论转到新论。这是弘传的第二阶段。

律宗

  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戒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密宗

  密宗,由印度传来,以密法奥秘,不经阿阇梨亲自灌顶,不经阿阇梨亲自授三昧耶戒,并持执不怠,不经传授不得互相传习及显示非密宗信众,因此称为“密宗”。

  密宗,可分为两派,一为胎藏界,一为金刚界。唐一行得两宗真传。唐印果长老时,将密宗传于日本空海。日本密宗,分为东密与台密。包含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等宗派。佛教密宗综合了各国家地区密宗的传承。密宗起先就大量吸收中国道教的内容。八世纪时印度密教,由善无畏阿阇梨、金刚智阿阇梨、不空法师等宗派祖师传入中国,并传僧一行。僧一行从此修习传授形成密宗,被称为密宗领袖,并著有《大日经疏》,为《大日经》的注解。此宗派依《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无上本尊秘法。

  后来,这十三宗中,涅槃宗归入天台宗;摄论宗归入法相宗;地论宗归入华严宗。流传至今,实际上仅有十宗。

  再后来,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实宗被科判列属小乘经典。所以,中国现今大乘宗派中,有影响且至今仍然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禅宗、净土宗、华严宗、律宗、密宗。后面,将分别对八大宗派进行专文介绍。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部分宗派别名众多,让人误以为中国尚有更多的宗派的假象。比如,天台宗又名法华宗,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慈恩宗,禅宗又名佛心宗,律宗又名四分律宗、南山律宗、南山宗,华严宗又名贤首宗、法界宗,密宗又名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另外,还有禅宗开枝散叶成五家七宗,即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临济宗又发展了黄龙、杨岐两大派,但它们均属禅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