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化家庭 >

父母怎样拒绝孩子的要求

\

  父母不是神,总会有无法满足孩子要求的时候,但这会让父母内疚,尤其是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于是拒绝孩子时,附加一堆道理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讲道理的本质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虽避免了内疚,爱的流动却被阻断。孩子体验到“被拒绝=我是错的”,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没有达成,而是被评判为“错误的,不讲道理的我不值得爱”。

  当我们长大,提要求时,执着的其实并非事情本身一定要达成,而是一定不能体验到“我错了”的感觉。于是我们轻易不敢提要求,除非很确定对方一定会答应,而且是毫不勉强的答应。

  同理,拒绝别人我们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证明自己的拒绝合情合理,但爱的流动因此而止,也许亲人朋友从此心怀芥蒂。所以我们轻易不敢拒绝别人,常常委曲求全,最后因为莫名小事怨气大爆发,真成了“毫无道理的家伙”。

  亲密关系里的经典对话,女人:“你为何不陪我说说话,是不爱我了吗?”男人低着头,不耐烦地说:“没看到我很忙吗,给我点独立的空间安静安静。”女人委屈,男人更委屈。难道亲密和独立必须是反义词吗?

  好父母拒绝孩子时会这样说:“宝贝,你现在很想跟妈妈在一起是吗?妈妈理解你的需要,你的需要很重要。只是现在妈妈需要工作,2小时后妈妈一定陪伴你,你觉得这样可以吗?”看孙瑞学书中的案例会发现,如果我们以很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小孩子其实很容易协商,最不会讲道理的往往最“讲道理的”。妈妈对孩子的情感给予充分地理解和尊重,虽然拒绝了事情本身,但并没有拒绝母子之间爱的流动,这样孩子虽不能立刻达成心愿,但感觉妈妈爱我依旧,同时学习到平衡的艺术。

  有时候某件事似乎无比重要,如果你不答应我们的关系就完蛋。这种执着我也常有,去深入觉察这执着的背后,是巨大的恐惧,所以要威胁对方以避免这种恐惧。这恐惧是什么呢,一层层拨开,结果是,你不答应这件事,就证明了我一定会被抛弃。这个“逻辑“一旦被正视,自己都会觉得很荒谬,爱的连结真不必被这荒唐逻辑折断。

  拒绝这件事情,不等于拒绝你这个人,不等于你的要求不合理,不等于我不在乎你,我拒绝仅仅因为我的感受告诉我,现在我不想这样做。拒绝的同时,我不会把自己关闭,我依然感受你的爱,理解你的需要,理解自己的需要,让我们的需要共同创造出爱的方式。如果我答应你,一定是因为我也喜欢用这种方式爱你,而不是迫于维持关系而委曲求全,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你也不必内疚。

  不带评判的拒绝,没有委屈的付出,爱的流动如此之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