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
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瑜伽八 正断相应(113.001))
所谓的道业艰成,但守成不易。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如果因此自满而停滞不前,心则容易松懈怠惰而流于放逸,为了防护已生的所有善法,则必须修不放逸,以免辛勤所得诸善法付之东流,就如鸟之爱惜羽毛;牦牛爱尾一样,防护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坚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满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
(瑜伽八 正断相应(113.001))
修习善法相对于恶不善法,修习善法以量来说是值得的,是必须鼓励与赞叹的;以质来说心的清净与祥和,是任谁都无法窃取强夺的,因此修习一切善法为让其坚住不退乃至圆满,可分成四个部份来说:
1.努力于令一切善法生起,令现前。
2.令善法不失、不退,欲令住。
3.于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令不忘失。
4.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
依着次第不断修习一切善法,成为日常生活的全部,则烦恼的灭尽是指日可待的。
又于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励;于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
(瑜伽八 正断相应(113.001))
身、口二业是依思业的发动而促成,身口外显而易见的,因此将其归属于下品、中品善法,策励自己使未生善法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令身口清净。
意业属心,心不造作则身、口不造作;心清净则身、口亦清净,因此心的清净是一切善法之上品善,发勤精进亦需要心来发动,心清净圆满则身、口亦相对圆满清净。
「诸比丘!戒具足、波罗提木叉具足而住!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少少罪见怖畏,受学处而学!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为同梵行者之所爱乐、可意、尊重、恭敬』,则应于戒圆满,内心当行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得衣、食、床座、病药、资具』,则应于戒圆满,内心当行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令授我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之人所作,有大果、大功德』,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令死去命终之亲族血缘,以净心忆念我者,有大果、大功德』,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于以任何之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亦能知足』,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能忍受寒、暑、饥、渴、虻、蚊、风、日、蛇之触,骂詈谗谤之语路,已生之苦、剧、粗、猛、不悦、非可意、夺命之身受』,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能克服于不欣喜、欣喜,不被不欣喜、欣喜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不欣喜、欣喜而住』,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能克服于怖畏、恐惧,不被怖畏、恐惧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怖畏、恐惧』,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得增上心现法乐住之四静虑,随乐欲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自诸漏尽,无漏而于现法之心解脱、慧解脱,欲能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则应于戒圆满,内心当行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常行空屋
。
诸比丘!能说『戒具足、波罗提木叉具足而住!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少少罪见怖畏,受学处而学!』者,即缘此而说。」
(南传增支部七 愿品23-24)
依于戒,立于戒,于少少罪见怖畏而勤修四正勤,则可期待戒圆满具足、波罗提木叉圆满具足。
戒,梵语 .īla,巴利语 sīla。音译尸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其本质若为罪恶者(即性罪),称为性戒;反之,若本质非罪恶,然易令世人诽谤,或诱发其它之性罪,而特别制定者,称为遮戒。戒可作二种解释,即消极之防恶(止持戒)与积极之行善(作持戒)。所谓「诸恶莫作」即止持戒,「众善奉行」即作持戒。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ātimoksa 或 pratimoksa,巴利语 pātimokkha 或 pātimokkha。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 pramukha,巴 pamukha)者,故称波罗提木叉。而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之作用。
于戒圆满具足、波罗提木叉圆满具足,且常行空屋,内心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则可欲得、能得十种功德利益:
1.『为同梵行者之所爱乐、可意、尊重、恭敬』
2.『得衣、食、床座、病药、资具』
3.『令授我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之人所作,有大果、大功德』
4.『令死去命终之亲族血缘,以净心忆念我者,有大果、大功德』
5.『于以任何之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亦能知足』
6.『能忍受寒、暑、饥、渴、虻、蚊、风、日、蛇之触,骂詈谗谤之语路,已生之苦、剧、粗、猛、不悦、非可意、夺命之身受』
7.『能克服于不欣喜、欣喜,不被不欣喜、欣喜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不欣喜、欣喜而住』
8.『能克服于怖畏、恐惧,不被怖畏、恐惧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怖畏、恐惧』
9.『得增上心现法乐住之四静虑,随乐欲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10.『自诸漏尽,无漏而于现法之心解脱、慧解脱,欲能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以上为四正勤之说明,鼓动此羽翼是前行的基础,亦是重要的资助,但单翼无法翱翔,还须另一羽翼,才能完成翱翔天际之双翼──四如意足(四神足)。
- 什么是三十七道品?
- 心、慧解脱篇 七、结语
- 心、慧解脱篇 六、四圣谛、八正道与十二缘起之关系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5 七觉支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4 四圣谛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3 十二处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2 五取蕴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1 五盖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4《法念处》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3《心念处》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2《受念处》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6 墓园九想观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5 四界分别观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4 不净观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3 正知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2 威仪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1 安那般那念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1《身念处》
- 薄尘篇 五、四念处、七觉支 5 四念处
-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2-4 观如意足
- 第一课、佛
- 第一课、佛的意义
- 第一篇 法身、报身、应身
- 第一册、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一节 何谓佛
- 第一课、佛教的真理
- 第二课、如来十号
- 第二课、释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处经
- 大架构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课、佛身
- 第一课、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二节 释迎牟尼佛
- 第九课、中国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课、修观对治淫欲
- 第一、二、三课、综合指要
- 十三、忏法
- 1:佛学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课、药师佛
- 编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 第三课、释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宝 第三节 何谓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目录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节、佛教的实质
- 第十五课、四摄法 四无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 第三十课、焰口召请文(宋·苏轼)
- 第八课、四圣谛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课、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
- 第十四课、菩萨十地
- 第十八课、声闻四果
- 第四课、转轮圣王
- 第十课、修学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课、悟道诗
- 第九课、十二因缘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节、佛陀教导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