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观有无品》
《中论-观有无品》
【题义】
在西元二三世纪间, 各种大乘佛经逐渐面世, 很多有学问的论师把它们组织整理, 渐渐形成各个不同的学派, 而最先取得巨大成果的, 便是龙树菩萨。
《中论》原名《中观论》, 是龙树早期的作品, 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龙树把《般若经》的「缘生性空」的观念作为自己思想上的前导, 而建立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 全书共有五百颂, 分为二十七品;分别讨论了二十七个问题, 对常时印度各学派和佛教内部的错误观念, 逐一加以破斥, 并运用否定的方法去显示他的中道理想。 而他这种抓紧对方的矛盾, 从正、反两方面去破斥的「两难法」, 固然显示了他敏锐的思辨能力, 也反映出他所主张的中道, 是超越语言、概念的束缚, 才可以达至「无所得」的解脱境界。 他这种独特的中道思想, 不仅是印度中观学派的根本立场, 也是我国三论宗所依据的主要论点。
《中论》是以偈颂的形式写成, 每颂四句, 每句五个字。 注释书很多, 据说龙树也曾经为本论造了注解, 但没有翻译过来;现我们所能读到而较为重要的, 是四世纪印度人青目的注释和我国隋代吉藏法师所著的《中论疏》十卷。
本课所选的《观有无品》, 主要是探索事物存在的状态 ── 其中有没有固定的自性, 这问题关乎整个中观思想的建立, 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
龙树菩萨(约一五零 ── 二五零), 出生于南印度的婆罗门家庭。 他自幼就很聪明, 不仅精通《四吠陀》典籍, 甚至连天文地理和各种道术也无不通晓, 青年时便成为婆罗门教的学者, 后来由于领悟到爱欲是一切苦恼的根本, 而他原有的信仰, 又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因此决意改信佛教, 于是北上喜马拉雅山, 进入一所佛塔内受戒出家。
出家不久, 便精通一切小乘典籍, 但仍然未感到满足。 其后, 有一位老比丘把大乘的经典传授给他, 使他眼界大开, 从此和外道辩论, 都获得胜利, 于是周游印度各地, 立志搜求其他大乘经典;据说一位大龙菩萨把他带往龙宫, 传给他大量深奥的大乘经典, 对他日后的学问有很大的帮助。
龙树后来回到南印度, 当时的国王信奉婆罗门教, 攻击佛法, 他于是前往教化, 使国王改信佛教, 并以佛法来辅助王政, 着有《劝诫王诵》和《宝行王正论》。 龙树此后大力弘扬佛法, 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风靡全印, 形成佛教的黄金时代, 有「第二释迦」的称。
此外, 根据密宗的资料, 龙树还打开了铁塔, 面见金刚萨埵, 把大日如来所说的《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流传于世, 成为密宗的祖师。
综合以上的种种传说, 可见龙树不但是大乘佛经的发现和搜集者, 也是大乘思想的整理者。
龙树晚年隐居在黑蜂山上, 弟子以提婆和龙智最为著名。 他的作品很多, 被称为「千部论王」, 其中以《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最有代表。 他的作品在南北朝时, 由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来中国, 对我国的佛学思想影响巨大, 被尊称为「大乘八宗的祖师」。他的《中论》、《十二门论》, 和提婆的《百论》合称为「三论」, 是大乘空宗的基本论典, 也是我国三论宗所依据的典籍。
一
众缘中有性, 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 即名为作法。
二
性若是作者, 云何有此义?性名为无作, 不待异法成。
三
法若无自性, 云何有他性?自性于他性, 亦名为他性。
四
离自性、他性, 何得更有法?若有自、他性, 诸法则得成。
五
有若不成者, 无云何可成?因有有法故, 有坏名为无。
六
若人见有、无,见自性、他性;如是则不见, 佛法真实义。
七
佛能灭有、无, 如《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
八
若法实有性, 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 是事终不然。
九
若法实有性, 云何而可异? 若法实无性, 云何而可异?
十
定有则着常, 定无则着断。是故有智慧者, 不应着有、无。
十一
若法有定性非无, 则是常;先有而今无, 是则为断灭。
【分析】
第一颂 本颂是《观有无品》的总网要。
龙树首先开宗明义指出, 佛教基于缘生的观点, 是绝不承认事物有固定的自性的。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从缘而生的, 如果它们是有自性的话, 这个自性也必然是从缘而生的, 亦即是颂中所称的「作法」。
第二颂 龙树陈述出佛教不能接受万物有自性的理由。
「自性」的定义, 便是非因、缘所成的固有实体。 因此, 自性和缘起的观念是矛盾不能并存的。
第三颂 本颂是运用类比的方法, 去推论一切事物也是无自性的。
实我的观念虽然不成立, 但恐防说一切有部的学者仍然坚持构成假我的四大、五蕴等法和外道所相信的梵天却是有自性的, 因此再用类比的方法去破除他们的谬误。 由于执着自己所固有的实体, 称为自性;其他事物的自性, 对于自己来说, 便称为他性, 这只是所处的位置不同吧了!因此, 当破除了自性的执着之后, 我们便可以用类比的方法, 了悟到其他事物也不可能有自性, 也就是说, 不但没自性没有、他性也是不存在的。
第四颂 龙树在这里作一个小结, 自性和他性已经概括一切事物的存在。 因此, 否定自性、他性, 也就是把一切的执着完全扫除了。
第五颂 龙树从本颂开始, 阐释执着「无自性」也是不能接受的。
佛陀为了破除我们对自性的执着, 从缘生的观点, 提出一切法都是「无自性」这个概念。 然而, 部分小乘学者却不能体会其中的真意, 以为「无自性」便是最后的结论;甚至连因、缘所成的一切现象, 也一并否定, 变成了「恶取空着」。
为什么执着「无自性」是不对的呢?因为当你提及到「无」这个概念的时候, 必然设想它原先是存在过的,只不过后来毁灭变成「无」吧了!
第六颂 本颂指出透彻了解缘起观念的人,是不会执着有和无的。 如果执着实有「自性」或实有「无自性」或实有「他性」这就领悟不到佛法的真义了。
第七颂 龙树指出他所提倡的中观思想, 并不是个人所臆测出来的, 他援引《杂阿含经》释尊化度十大弟子之一的迦旃尊者的话, 佛陀指出所谓正见, 是不执着有、无两个极端的中道思想。 而《杂阿含经》是小乘佛教所崇奉的根本典籍,
第八颂 本颂从世间一切法会变异的事实, 及证一切法是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的, 因为假如有自性, 一切法就不会发生变异, 甚至从有而无了。
第九颂 本颂指出无论执着实有自性或实无自性, 都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实有自性, 一切法不可能变异, 这如上一颂所说;如果实无自性, 就连因缘所成的现象也不否定, 那又何必再说变异不变异。
第十颂 本颂再进一步指出, 执着自性的有、无, 必然会落入常见和断见两种邪见。
如果宇宙万物各有独立而固定的自性, 则万事万物便不可能有生灭变化, 整个宇宙应该死寂和僵化, 这种「常见」是明显地违反了我们的经验。 另一方面, 如果这个自性会由「有」变为「无」的话, 固然不符合自性的定义;也不合乎佛教的因缘法, 因为一切事物不会无因无缘而生,而所谓「缘散而灭」,并不是说它彻底地毁灭掉, 只是转作其他事物的因、缘吧了!可见执着自性会变为无, 便又陷于「断见」的错误之中。 因此龙树指出佛菩萨决不会执着自性的有、无, 不致成为常见和断见的论者。
第十一颂 经过对自性、他性、和有、无各方面的检讨,对方已经完全没有反驳的余地, 本颂最后总结前面十首颂, 指出执着「有自性」, 便会演变为常见;执着「无自性」,也会演变成断见。 这样固然违反因缘法, 亦丧失了佛教徒的立场, 与外教的信徒完全没有分别了。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禅?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脚踏实地的付出才会有收获,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
- 佛教戒律是怎样产生的?戒律的由来
- 忉利天主是谁?
- 授记有几种方式?授记的四种类型
- 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佛经中的世尊指的是谁?
- 释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觉性是永恒的、没烦恼、证佛国
- 皈依后做事还是不顺,对佛法心灰意冷,该怎么办?
- 佛教的经变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圣诞是哪一天?农历十一月十七恭迎弥陀圣诞
- 刚念经时声音响亮且快,后来就没有了,为什么?
- 以佛心来净化自己内在的妄心
- 嘴笨不会安慰人怎么办?
- 马鸣菩萨是谁?马鸣菩萨的简介与故事
- 为什么在世间行善的功德胜于极乐百倍?
- 学会顺其自然,在晴天时爱晴,在雨天时爱雨
- 念经时可以控制妄念吗?
- 什么是“五盖”?菩萨没有厌怠心
- 赵州和尚是哪个朝代的,哪里人?赵州和尚的简单介绍
- 什么是庄严国土?
- 在家居士怎样才能让现在和将来的生活具足幸福安乐?
- 八正道是为人处世乃至成佛的八种正确方法和途径
- 阿逸多菩萨是谁,是弥勒菩萨吗?
- 佛教说的随缘是什么意思?随缘的含义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论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几种?佛教六种神通的简单介绍
- 求神不如求己,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经时犯困,打盹后又从头开始念,该怎么办?
- 人帮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钱的七种结缘方式
- 杀生、妄语、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无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对亲人的病,家里的经济条件,心很乱,该怎么办?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学常识]什么是十力
- [佛学常识]佛为阿那律说八大人觉的内容是什么
- [在家修行]佛说的这七种布施,不用花钱就能做到
- [佛学常识]什么是空想
- [佛学常识]什么是文字禅?
- [佛经名句]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须熟,彼不相待的解释
- [佛学常识]什么是般若?
- [佛学常识]阿弥陀佛掌中莲台有何象征含义
- [生活故事]根不随尘,心不在境
- [星云大师]学佛一定要经过佛学院的教育吗?
- [佛与人生]人不要想太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