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学入门 > 佛与人生 >

学佛人生活中遇到委屈,要用慈悲心来忍让别人?

照愿法师:慈悲心是无条件的忍让吗?

问题:

  学佛之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委屈,是不是都要用慈悲心来忍让别人?祈请师父开示。

照愿法师:

  在现代社会中,学佛的人常常被打上一个“佛系”的标签。那么,所谓“佛系”的处世方式,是否意味着一味的忍让和吃亏呢?常言道,吃亏是福。当我们秉持一颗慈悲心来为人、做事,就会出现一种“忍让”甚至“吃亏”的局面。佛弟子的确是要将此视为一种修行,恰好也是在为自己的今生乃至未来生种下“善”的种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吃亏的确是福。

  佛教所言的“慈悲”,实际上也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他人,这是“利他”的体现,也是常人所理解的普遍意义上的“慈悲”。此外的第二层含义是“降伏”。要回答这位居士的问题,我们还需对这层“降伏”的含义做进一步诠释。

  佛法中,“降伏”作为慈悲的体现,其降伏的对象有二:一是降伏自己的内心。当在境遇面前不能忍让时,可以观照一下内心:自己为什么不能忍让呢?要检索一下自己在事件当中是否也存在着过错呢?与己矛盾的对方,是否有着不为己知的难言之隐呢?人生是如此的无常,追求自己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如果能如此思维,并能给出自己一些更客观的分析,就会潜移默化调整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内心也就会有了一丝的智慧,此时觉悟的境界也就提升了,如此这般,也就有了一点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修养境界了。这个过程,就叫做“降伏自心”。

  二是指降伏对方。注意,降伏对方其实是要有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是要以“无我、利他的发心”去降伏。并且更要指出的是,降伏对方是特指“降伏对方的烦恼”,并不是以让对方服气自己为目的。如果能以《金刚经》“无我相”的发心去“利他”,其实也就不会有对自己得失的挂碍了,那么,此刻采用的哪怕是霹雳手段,那也是慈悲。这就如同是母亲因儿子犯错而严厉的责罚打骂,但其棍棒后的发心却是慈悲的爱。

  因此,我们说,不论是度化还是降伏,慈悲皆不能离于智慧,这份“无我之心”和“善观缘起的对治方案”就是智慧。缺少智慧的慈悲,是无法从根本上利益他人的。缺少智慧的慈悲,也就不是佛门中讲的“大慈悲”了。在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中,我们就应该得到关于智慧与慈悲的启示。舍身喂狼,有人以为是慈悲救命,但却给未来的众生(包括狼)留下了祸根。于狼而言,在成就它狡猾和贪心的同时,更加重了狼的堕落。所以,在问题面前,我们应该着眼于更长远的得失利益,应该考虑“众生尽未来际”的解脱利益,也就是说,如果能怀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胸怀去抉择面前的事物,这其中就蕴含着佛法的智慧与慈悲。

  在深入慈善的时候,也会发现一种现象,三年前扶贫的对象是他,去年还是他,今年还是他……如果年年都是他话,我们不妨自问一下:如果众生因我们的慈善滋生“贪欲”进而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惰,我们究竟是在救人呢,还是在害人呢?我们的慈悲(或是“忍让”)是在让对方朝着“恶”的方向前进呢,还是向“善”的方向在前进?……尝试着思考类似这样的问题,也许就该有了自己“忍让”的答案。

  佛法把智慧分成两种:“实智”和“方便智”。“实智”,是指般若的智慧,它能使人们远离颠倒和执着。“方便智”,是在“实智”的基础上,能应对不同因缘而采取的令众生解脱的种种方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慈悲,两种智慧都要有,它既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同时也是“智慧彼岸”的现实体现。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道山cl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