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身、口、意”三业中“意”业最重要?
在身、口、意三业方面,意业最重。当代人很多人估计对这个问题看得不是很明白,也未必认可。从现实层面而言,身、口二业都会直接引起严重后果,比如动手打了人,会受到惩罚(拳手相加);动粗口去骂人,也会受到惩罚,比如现在诽谤罪,就是由于造口业而引起。如果从身口二业相比较的角度而言,口业的后果比身业的影响还要恶劣。“好话不出门,流言传千里”,就是口业的表现;苏秦就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结果身挂六国相印,也是口业造成。“口是祸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过去脑瓜不清醒的执政者们对防范老百姓乱说话方面很有一套,“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因为乱说话的嘴巴比黄河决口还要严重,可见口这个东西,远比身业引起的后果要严重许多倍了。
从现代的法律层面而言,身与口都要承担法律后果,比如身业方面可以构成多种罪名,而口业也是相同。唯有意业方面却基本上不构成犯罪——虽然在某一特定时期,会产生“政治犯”之类的罪名,但只要没有行动或言语上的表示,一般也不会构成直接的犯罪,最多就被冠以立场不坚定之类的名份吧。
从佛教角度而言,三业之中,意业最重。并不是说意业对人产生的直接伤害最严重,而是一旦产生了不好的念头,就极难消弭。所以佛陀在本经开头便说:“宁常眠寐,不于觉寐之中思惟乱想,身坏命终,生于恶趣”。就是说,哪怕是一天到晚蒙头睡大觉,也不能去胡思乱想。
从上面所说,大体可以看出佛陀的态度。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错解佛陀的本意,佛陀绝不鼓励我们没事去蒙头睡大觉,佛陀真实的意思是:二者相较之下,倒还不如去睡觉比较好。因为进入了睡眠状态后,总不会胡思乱想。所以佛陀列举了以下几个不能胡思乱想的理由:
1、宁以火烧铁锥而烙于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
2、宁以利锥刺坏其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
3、宁以热钳坏其鼻根,不以闻香兴起乱想。
4、宁以利剑截断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墮三恶趣。
上面分列了五个方面,分别是眼、耳、鼻、舌、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单单意识的东西,是形成不了气候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有它的前提条件。上面所说的眼与身等五类,实际上属于五根。与五根相对应的是什么呢?是五境(或五尘)。举一个例子说,当我们眼睛看到朵美丽的花朵,眼是眼根,而眼前所面对的花朵则是眼根所遇到的眼境。此时会产生什么情况?就是我们会将获得的信息反馈到大脑中,再由大脑中枢进行集中处理后,产生喜欢或厌恶的电波和激素(或神经元素)。此时就形成了眼识,生起了分别意识。当这朵花十分好看,我们就会喜悦;反之就会生起厌恶之情。所以佛陀说“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就是缘于眼根的原故。
佛教里面有句术语,叫“三事和合成触”。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不止一次地分析过。三事比较好理解,就是根、境、识。那么什么叫触呢?这个词非常抽象,它是指根、境、识三者和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作用。而在本经中特别提到了前五触,即眼、耳、鼻、舌、身触。这五触,都是由于依于根而形成的有对——也就是根与境相互为质障,所以叫对触。但到了第六识的意触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纯粹是一种精神作用,故称之为增语触。如何理解呢?举例说,一个瞎子不可能看到花朵(哪怕他一生下来就是个盲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对花的美感或恶感。他完全可以在脑际中构想出某种鲜花,从而产生出某种触感。而有些精神错乱者,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虚幻的感觉:好像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或者某一天他看到了空中某种灵异神光……这都是意触在起作用。
佛陀并不否认我们的现实存在,而且也从不排斥我们与社会相接触。佛教本来就是从大众中生老病死、酸甜苦辣中产生而来,所以说佛教排斥现实社会,厌恶离俗当然不对。佛教顾忌的是我们接触了一些杂乱的东西后,会产生七上八下的心理反应,也就是思惟乱想。就好像背着妇人过河,背的人早就忘了,在一旁看的人还念念系挂于心头。佛陀说,倘若看了却念念不忘,还不如不看呢!佛陀是让我们去“随缘不变”,可不是让我们去随缘随大流哟!
- 上一篇:皈依的好处是什么?
- 下一篇:什么是居士如何成为居士?
- 最全的烧香图解,烧香有何含义与讲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吗 皈依佛门后的注意事项
- 开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严咒简介,什么人不能念楞严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种苦报 从婚后出轨事件看出的因果报应
- 地藏经简介,地藏经主要讲什么?
- 《华严经》简介,大方广佛华严经讲什么?
- 佛教基础知识
- 最简单的三皈依仪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仪轨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势图
- 为什么要学佛?有什么用呢?
- 心经简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内容介绍
- 心经入门
- 2020年佛教节日一览表
- 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义呢?
- 为什么要烧香拜佛?烧香的含义是什么?
- 什么是咒语?佛教最神奇的九个咒语
- 佛教名词
- 准提咒简介,准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学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内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区别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门
- 文殊菩萨心咒简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宝又是什么意思?
- 诵经有诀窍吗?诵经的十二条诀窍
- 初入佛门该怎样修行?
- 在家烧香有什么讲究?一些禁忌千万不要触碰!
- 皈依证怎么办理?办皈依证后的忌讳是什么?
- 女众出家前须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机会
- 往生咒简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给去世的人上香的规矩
- 楞严经简介,楞严经大致在讲什么?
- 求佛有没有用?为什么说佛菩萨可以保佑人?
- 观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刚经入门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简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种分类分别指什么?
- 放松对修行有什么帮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明末四大高僧是谁?明末四大高僧简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个人有没有大福报?
- 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场的人才应当顺于法去成就保护
- 假如有人问自己幸福吗?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转烦恼?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与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觉没精进、学习落后了,对不起师父怎么看?
- 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杂诗》解释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师”?
- 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过去的记忆吗?
- 佛教的横三世佛指的是哪三个佛?
- 感觉劝别人念佛很难,怎么办?
- 父母与孩子是什么关系,佛弟子如何与家人相处?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乐众生
- 圆满供养一切成就供养的因缘
- 傲慢的个性与不服输的敌对
- 能无欲无求地度过此生挺好,可做起来不容易怎么办?
- 举心动念成善恶,善观其心,止恶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 佛教忍辱法门的五个层次
- 一切的烦恼皆源于心,心态决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一生简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称谓是如何来的?
- 应该怎样做慈善,平衡与工作生活的关系?
- 如何劝说爱说脏话的亲友?
- 弥勒菩萨为什么是未来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净业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应该做哪些功课、定课?如何实修?
- 何谓慈悲?
- [梦参法师]念经时忽然看见异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思想]禅门机锋盛行于唐宋两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块钱!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观」离「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对修行有什么帮助?
- [入门须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 [净界法师]念佛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带动心力?
- [黄茶]黄茶是怎么做出来的?
- [禅宗公案]亲者不问,问者不亲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无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
- [心经]《心经》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与人生]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学常识]《宋高僧传》是怎样一部书?
- [净界法师]烦恼罪业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银针是白茶吗?白毫银针名字的由来与冲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