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大藏经首页大乘般若部大乘宝积部大乘大集部 大乘华严部大乘涅槃部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小乘阿含部小乘单译经大乘单译经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论小乘论宋元续入藏诸论 西土圣贤撰集此土著述

第1546部 解密显智成悲十明论

解密显智成悲十明论

释华严十明论叙

宋宝觉圆明禅师惠洪觉范撰

显谟阁待制朱公世英。为余言。顷过金陵。谒王文公于钟山。公以彦里晖砩?兄狙У馈N皆弧H舳潦芳?醇?樵笔潞酢9醇?F芑峄?V玫ㄓ谧?栽蜓龅ā7故骋喑⒌ㄒ病N樵比コ?苍亍6?フ压刂疗逊?衅蛴谖馐小6?由栊闹褂?┏芨闯稹6?股砜嗨级??嗄辍6?笏炱溆?8怯兄菊呤戮钩梢病H灰拼诵囊匝?奚掀刑帷F浜我杂??J烙⒅鲇杓瞧溲浴J烙㈤庖荒辍S嗷棺院M狻V?殷尴??潘隆O氖痛寺邸W纺钇绞敝?镌弧`岛趿髯??缥醇雌?ァF涑芤啻笠印G舾课逡跷茨艹?觥F涑鹨嗌钜印R晕獬??鸪芙现?F湎啾度缛战佟6?д咭嗨汲钢饩度ァH恢脸镶?蛴戮隽π小=瞎醇?樵碧靥?胶撩⒍?F癫幌г铡=鸶瞻闳艟?P肫刑嵛攀雷鹧砸院愫由车壬砻?际?2蝗缡艹炙木滟饰??怂抵?!S谑瞧?隆F湫钠癫晃窖д叨嘁砸簧砦蹲判傅」首晕?虾液酢7蛟踊?咚奶煜挛⒊臼?省6?渌?拐摺H缋雌展饷鞔笾且环ǘ?选G捉?嫠炒酥钦摺=涠ɑ廴?ǘ?选R越涠ɑ酃壅辗奖闫泼鹞廾鳌R磺兄谏??甘抵ぁ9式鸶詹仄腥?弧K嫠澄廾髌鹬钣小H舨凰嫠持钣欣搿J俏匠煞鹣跃魅朔ㄒ?肌=枇钊?廊缋粗馗葱?旧畎隆2荒芗雍聊┯诖艘印F溆诶?θト O?绨缀凇F湟謇碚阎?t尤缛招恰2恢?Qд哂诮涠ɑ邸:我啥?凰嫠场S谖廾鞣衬铡:瘟刀?黄?藕酢C祥鹪弧=裼形廾??盖??恍拧7羌餐春κ乱病H缬心苄胖?摺T虿辉肚爻??贰N?钢?蝗羧艘病V覆蝗羧嗽蛑?裰?P牟蝗羧嗽虿恢?瘛4酥?讲恢?嘁病=裰??嗾摺N崽匚醇??F衩苄邪抵ぁR?迪垣u。世不得而知欤。抑观力粗浮习重。境强多遇缘而退欤。余切慕。思大智者父子于道能遗虚名收实效。三十年间决期现证。皆获宿智通。入法华三昧。乳中之酪此其验矣。呜呼安得如南岳天台两人者。与之增进此道哉政和五年六月十日书。

释十二缘生

夫十二缘生者。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波浪不息之大苦海。其海广大甚深无际。亦是一切诸佛众圣贤宝庄严大城。亦是文殊普贤常游止之华林园苑。常有诸佛出现于中。普贤菩萨恒对现色身。在一切众生前教化无有休息。文殊师利告善财云。不厌生死苦。乃能具足普贤行。一切诸佛功德海参映。重重充满其中。无有尽极。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而无障碍。以迷十二有支名一切众生。悟十二有支即是佛。故众生及以有支皆无自性。若随烦恼无明行识名色。六根相对。生触受爱取有。成五蕴身。即有生老死。常流转故。若以戒定慧观照方便力照自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无内外有。即众生心全佛智海。如经颂云。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如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道应当远离。何等为十。为于善知识生憍慢心。失佛法道。畏生死苦失佛法道。厌菩萨行失佛法道。厌恶受生失佛法道。乐着三昧失佛法道。于诸善根起疑惑心失佛法道。诽谤正法失佛法道。断菩萨行失佛法道。乐求声闻及缘觉乘失佛法道。起嗔恚心失佛法道。若修行者求大菩提心者。无劳远求。但自净一心。心无即境灭。识散即智明。智自同空。诸缘何立。以空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入十住初心。此如善财童子登妙峰山顶。以明相尽法门故。欲令其心转更增胜。上入海门国。重观十二有支生死大海。见佛出兴说普眼经及佛功德海诸波罗蜜海乃至禅波罗蜜。方始一终。又至十地中第六地作十度。逆顺观察十二有支。成般若波罗蜜门。三空自在智慧现前。以大慈大悲为首。故不尽诸行。又以空慧入诸行海。长养大慈大悲入生死海。如莲华处水而无染污。如阿修罗处海才没半身。像大悲菩萨以空智随流处缠不没。广如经说。今略叙其十法。令后学者不妄别求。设使自外他求毕竟须明此理。若厌十二缘生别求解脱智海者。如舍冰而求水。逐阳焰以求浆。若以止观力照之。心境总忘。智日自然明白。如贫女宅中宝藏不作而自明。如穷子衣中珠无功而自现。十门如下。

第一明。一切众生十二缘生恶觉生死。从何所生。第二明。十二缘生为是本有。为是本无。第三明。诸佛解脱智慧。为是本有。为是修生第四明。十二缘生与智慧谁为先后。第五明。十二缘生及佛智慧有始有终否。第六明。十二缘生是一心所变。云何受三界苦乐不同。第七明。解脱法中何法有依。何法无依。第八明。诸佛解脱无有性相体无处所。有无量功德。有一佛刹微尘身土庄严牙相映彻。为是有常。为是无常。第九明。一切诸佛皆有大愿。云誓度一切众生尽方自解脱。如今一切众生无数。云何无量诸佛已成现成佛者。如无量刹尘。岂不违其本自大愿无量力耶。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超度使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门一切智海佛功德海。

第一明十二缘生恶觉生死从何所生者。为一切众生从本已来。无本无末。无始无终。无性无相。无古无今。真智慧之体是一切众生之本源也。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如华严经第六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既不自了。是以诸佛更须示现出世说法利乐人天。本无众生可度。既先贤得道利乐世间。明知真智。要得了缘方能现也。若言真智本来自然常不变易者。即有所依。即有所住处。即坚然形质。十方虚空不可相容纳也。即同外道及二乘并净土菩萨皆有所依。故众生自众生圣自圣不须教化也。故知有贤圣得道。会真明知真智无性。不得了缘但迷心境。十二有支随事染着。不能自知有性无性。妄作我见。随顺无明行。识名色对六根为触。识为种子。意为能缘。随事和合。触受随生。无明行二事缘眼耳鼻舌身五根。与名色相对。无明行为所缘。意为能缘。名色是所缘之境。识对诸根随事和合。分别善恶取纳名受。此一段五根从意及识七法为现行缘。领受贪着不舍。便生爱取有。从爱取有三缘成来世业因。生老死三缘为来世苦果。此爱取有及生老死。常以生老死为果。生生无有停息。随自贪欲乘憍慢放逸贪嗔胜劣等业三界受生。苦乐不同。皆是自心变非由他与。应如是知。是一切众生所生苦海之源。以迷真智故便有业生。十二有支因此而起。若达无我则无所生处。则一切法自性无生。是故经云。世间生灭皆由着我。若离于我即无生处。执着我故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生有漏身。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为诸业为田识为种子。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相对生受。受生已复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老已劣造业成病。病已业尽为死。死时生诸热恼。故忧悲愁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果故集。无有集者此明。经意为名第一义。故妄生苦缘。实可悲愍。为迷心境枉流生死。众苦悲恼飘转何休。但净意根空慧现前。十二有支都无所有。及名色识触受等五法。皆为根本智之法界自在缘生诸法门大海及诸波罗蜜诸功德海。以明迷者。即诸烦恼海一切心境总为苦海。若觉悟者。即是诸法门及波罗蜜海。正觉悟时无明不见灭。智慧不见生。是故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此明迷解。是故一切众生于第一义根本无作智中妄起作业。爱取有生。是故十二有支迷真智慧生。十二有支以为生源。以此三乘教法诸般若中。为中下种人但说五蕴十二缘空。空亦空有为无为及毕竟空。乃至十八空等。皆未明达十二缘生烦恼苦海。便为智海正觉海诸法门海诸波罗蜜海菩萨万行诸功德海。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三法皆悉圆满。一一尘中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住无碍海。法如是故非是权乘神通所作。一切大小皆无边方。参映重重重重无碍。如经广明。

第二明十二缘生为是本有为是本无者。此中有二义。一妄。二真。一如世情妄见。随三世古今为心计其万事实有。又计生死等以为无常。此乃如世情心想所计。言无常并是妄心妄想裁接无有穷尽。言常无常并是虚妄无有定法。皆不可依也。言真如理智常不变易亦是虚妄。是故净名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以此十二有支是一切众生自心自诳情计变生。今言十二有支常。以是虚妄。若言无常法。又以灭而取证。或厌而往生者。皆且得变化生死。非真解脱。是故常与无常同第一义智。不可以情知也。经云。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又世谛即第一义谛云何。十二有支定说为常及与无常。又如正会第一义谛时。不见身心及境界若生若灭常与无常。是故十二有支无决定性。不可说言常与无常。同第一胜义谛故。

第三明诸佛解脱智慧。为是本有为是修生者。此一段须知四谤。言法本有增益谤。言法本无损减谤。亦有亦无戏论谤。非有非无相违谤。若言诸佛解脱智慧本有增益谤。若言本无要假修生损减谤。此之一段非情意思量言所及也。情亡神会想尽智圆。何以情论于有无。谈其无功之智也。言其本有即体性如同虚空。本来无迹。言其本无因修而得者。亡情虑而始会一乘。若以灭识亡情亦非是。当一切众生以情想恒存者。常迷不知存。修即却败。放逸即全乖。若言本有修生皆为过失。何以然者。言本有一切众生元来是佛。何因苦乐流转不停。若言修生还成败坏。有为之法皆是无常故。须除此二障方可相应。乃故颂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此乃禅定观行方便。以为了缘迷解自明。不可以情虑计度。云修生本有。此果体无以斟酌知。无以思量得。当以止观力功熟方乃证知。急亦不成。缓亦不得。但知不休。必不虚弃。如乳有酪。皆须待缘。缘缘之中无作者。故其酪成已亦无来处。亦非本有。如来智慧以戒定慧众善方便而以照之。而缘缘之中无作者。无成坏故。然于一切智一切种智。于中而得朗然。于诸法中无能作所作者。故亦非本有。亦非本无。以第一义中无本无末。无始无终。无成无坏。无三世古今。亦不可作本有及以修生。成就世间断常诸见及诸诤论。应如是知。如经中颂云。一切法不生。无有常见。一切法不灭。无有断见。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以无断常故。即是成佛义也。是故不可作修生本有卜度之妄想也。重栽妄想不可相应。当须于一切法无心。道自现也。无心道现正智方明。正智现前方觉心境诸缘自皆无性。心境无性智日同空。境何。能立智空境寂识浪无生。所有现行都无能所。如空谷响。应物成音。空谷无心智。亦如是应物。分别都无所生。于此是他同于幻住。所有心境皆如。不见一法有生住异灭成坏等相。名法界缘起自在无生门。如善财至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所。得空幻智幻生幻住法门。一切处受生皆同幻住。

第四明十二缘生与佛智慧谁为先后者。如世情识妄业所见者。即十二缘生生死在前。若以道现智明。古今元来不变。无动转故。已是无量劫中所作善恶业果报德。道现智明悉能见之。如弥勒楼阁中善财入已弥勒三世古今业行悉于中现者是也。以自净智业圆明。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三世古今业行无不普现。以无明总尽一切智成。自合如是。但净自心不可希望。如世间初心。但且息心净念者。亦得少分外边生死境界所现。故求大道者不取也。不可以萤光滞于大智之明。此是摄乱息心所见也。亦有邪鬼入身。亦见少分皆不可取也。善决择之。如十地菩萨得百万阿僧祇三昧。世无不明。坐大宝莲华之上。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授如来职。其身充满大莲华之上。此大莲华四边次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诸菩萨皆坐其上。尚犹于普贤行犹为障碍。欲见普贤菩萨不能得见。当舍五障方见普贤。略释中已明。善财欲入大悲位。但见摩耶夫人处宝眼天。具明五障之数。何况世间息念少分净心。怕怖生死畏惧攀缘之心而少分可见。亦为障道。未作须作。已作须过。勿滞其中。一依善财童子所有十住十行五位行样不错也。如是根本大智之海。不可更求前后之见。皆从迷十二缘生之法。于心境上意识魔王妄变。自惑其心。至无始沉沦。由迷不觉存前存后。见古见今。第一义中都无此也。一切处文殊师利同声说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又以大智体中同三世事。以过去世入现在未来世。以未来世入现在过去世。以现在世入未来过去世。以根本智无三世性。妄执三世。智现自圆无古无今。一世通为十世。以三世中一世上三世为九世。通平等世为十世。如圆珠上求方。环轮上求始末。虚空中求大小中边。前际后际终不可得。应如是知如是见。即于大小前后诸见无所惑乱也。如是见尽。三世都忘名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然后成普贤之行矣。

第五明十二缘生及佛智慧有始有终者。如有人于少时间梦见无量劫。忽然睡觉。所有梦中时量劫数并不可得。亦如是见无明及佛智慧亦不可得。为无明等十二有支及佛智慧皆虚妄也。经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为真妄总同一虚空性故。不可于空中求其生灭等相。不见无明灭。不见智慧生。以无生灭故。一切法亦如是。无生无灭。无始无终也。

第六明十二缘生是一心所变云何受三界苦乐不同者。金刚藏菩萨云。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曰无明。所作事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无明行识名色为四。名色增长六处。六根是也。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生受。于受染着是爱。爱增长是取。以从此爱取中。不顺贪嗔忿恨各随执业深浅轻重种种不同。因此恶道人天诸业各各差别。修行者大须观察净治识种。以现智门。而于心境即得自在。余意下当更明。

第七明解脱法中何法有依何法无依者。声闻独觉皆厌生死。依寂灭涅槃净土。菩萨厌生死所依净土。般若中菩萨破有归空。成空智慧。应生净土。留惑润生。教化众生。如涅槃中。依一切众生有自性清净。亦具普贤行。俱是三乘中诸教菩萨等法门。国土皆有大小广狭所依分量可得。皆有所依故。为众生根品量度未圆。所有修行心量各依自分所得。唯一乘佛果。毗卢遮那文殊普贤理智大悲圆满。皆遍至六道众生及三乘菩萨二乘声闻缘觉一切所依皆恒遍故。十方充满犹如虚空。皆无所依。非大小限量度狭所依住也。亦非情想计度所穷任。无功无作大智之所印也。以达十二缘生法中迷解。智现故。无厌除心。无自他境。不出不没。智印十方。无去无来。恒对现色身普遍一切众生前。无去无来故。亦无神通变化之心。以无所作之智法尔能随物应感现其身。宜应所化也。如空谷响普应。诸声皆无所依。一切众生及诸贤圣皆无所依。但以自情妄见也。但智明迷解。道自如是。非是情所作得也。故名不可思议。更有余意。后当更明。

第八明诸佛解脱皆无体相本无处所所有功德身土庄严为是有常为是无常者。如来报身及国土三界净土菩萨所知见故。乃至十地菩萨受职位。但见如来出世。三昧涅槃解脱身土功德微妙境界犹不能见。成佛果德已后恒行普贤行。常处世间。十方六道无休息行。亦不能见也。如十地道满。欲见普贤行。以十地中三昧力三度倍倍入无量三昧。毕竟不见普贤身及所有境界。况如来果后恒行普贤行。十方国土悉遍于中功德如何见也。如华严经世界成就品。如许杂类世界如来行普贤行之遍处。如华严。即是文殊师利化入人间觉城东大塔庙处。转说此经。号普照法界修多罗经。于大海中有无量百千亿诸龙。而来其所闻此法已深厌龙趣。正于佛道咸舍龙身。生天人中。一万诸龙发大菩提心得不退转。有无量无数众生。于三乘各得调伏。移城人间。文殊师利童子在庄严幢娑罗林中大塔庙处。无量大众从城而出来诣其所。略举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各言五百入法之众。以是义故但以文殊师利转教人间。若如来报身及国土。诸天十地菩萨及净土诸菩萨所不能见。何况二乘及凡夫得见。此出过眼耳鼻舌身情识之境界。不可云常无常生灭。比量如来身及国土妙相。不可以形质挂碍所分剂知。一一毛孔皆无有边际。所得一切功德身。不可以世间情所卜度言。常及无常皆无决定之体。不属生灭性故不可以妄知。

第九明一切诸佛皆以大愿度众生令尽。若一众生不尽者。我不取正觉。如今现有无量众生在。以有无量诸佛已成现成佛者。岂不违其本愿力也。如十方世界。不见一佛已成现成佛者。常行普贤行。处十方世界度脱众生。无古无今。不出不没。但以众生宜应所见成佛及以涅槃。无作菩提何得。何证。何成。何坏。但以普贤行物常然。恒利众生而无利者。但以无作之智性自遍周应现。解迷本无成坏也。正迷解时不见迷。已不见智慧。如善财入慈氏之门。入已还合。以诸法中实无一法有成坏故。若于诸法中见有佛成佛者。是无常义。如涅槃经。自具明文。勿生疑滞。

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超度使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门一切智海佛功德海者。如华严经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说十信门。如来足下轮中十度放光。其光从如来眉间毫相中出。照耀十方世界已来入佛足下轮中。以明佛果光。以佛果光用成信位。其光名一切菩萨智焰照耀十方藏。其状犹如宝色灯云。以此光明从足轮中出。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令修行者随光心作光明想。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作此想。成已其光明照于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次第一周一一方所想成。十方过此。是初观第二次第。乃至第十倍倍增广。量度想念皆尽虚空。令其自心亦尽虚空。心同处空。其心自定朗然安乐。方从定还起。十方观四维上下周遍推求自心。内外都无所得。方始了知空慧现前。名忆念一切诸佛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在此位中定乱俱忘名初发心住。以此空慧观察世间一切众生及以国土。皆如幻化无有体相。同佛空慧解脱法门。入佛知见已。以此名念佛门。以无念正慧相应故入十方境界念佛门。空慧自性普周遍故及一切佛成正觉。转法轮。三世劫在一时。无时分延促之相可安立故。如经广明。入此十种广大如虚空量念佛门。方入海门国。第二治地住法门。方广达十二缘生海成普眼经及成十波罗蜜行海佛功德海入清净无染大悲莲华无垢大智普光明海。如经云。善财童子问言。欲入一切无上智海。而未知菩萨行。云何能舍世俗家生如来家。如是十问具如经说。海云比丘十种赞慰劝发之后方云。我住此海门国十有二年。常以大海为其境界。所谓思惟大海广大无量。思惟大海甚深难测。总劝十种。观察十二缘生生死大海。便见大海之下有大莲华。忽然出现。以观心圆净生死无染业。成十无尽宝庄严。十王供养恭敬。明十智波罗蜜功德。不出生死之海。于生死大海之中利乐众生。无染自在。以王表之。阿修罗王云百万者。檀波罗蜜中行满也。手执持其茎。明不离根本智处生死而不没。以阿修罗王表之。已下思之。表法如是。余可准知。设有其事亦为表法众也。莲华有佛。出现说普眼经者。观达十二缘生根本普光明智。起差别智。普现一切名色。色声香味触法虚空等。随一切众生欲皆说为经。众生无尽心想无尽。对彼根欲以世间万事应所宜说之为教。有何尽耶。经云。以大海量墨须弥聚笔。书写此普眼经法一品中一门一门中一法一法中一义一义中一句。不得少分。何况能尽知。我于此佛所千二百岁受持如是普眼法门。以十陀罗尼门为诸人天龙神等。广宣流布。以十二缘中一缘之上有百烦恼。十二缘中以为法门。故云千二百岁。但是一切贤圣所说不离四谛。一切世间不离苦集。一切解脱不离灭道。一切苦集不离无明。乃至一切诸缘行等十方随事各各不同。如华严四圣谛品。是诸修行者一一依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及普贤等觉位自明。若不遍学不遍知。住一法中莫知进路。一乘之教即以普光明根本智。以为信解胜进之门。以智无三世古今之体还以不移刹那际成大菩提。依智成教不立古今。智圆三世多劫不离一念。以智无延促无有去来。智体同空。本无广狭。不可以分剂知。不可以增损见。虽有胜进功高时节不移毫分。三乘之教以立三僧祇劫佛果在十地之终。圣智依根立教。如是乐之者。即作勿疑圣旨。致有沉吟。恐作空过。以十信之住六品经文还于普光明根本智殿中说还以十个智佛以为十信云觉首目首。通文殊师利。以为所信之行首也。金色世界及一切处金色世界及下九个世界总通为十。是所信之法十个世界皆名为色。所谓金色世界妙色世界等以十信之心是生灭心生信解故还。如渐卦鸿渐于干磐等类是也。略且如是。不可具言十二缘生十住中第二住亦观成普眼经也六地菩萨亦观十二缘生生起因缘成无障碍智慧光明。令后学者观之。论主颂曰。

凡夫无智慧执着生于我

常求于有无不能正思惟

妄行于邪道罪行及福行

乃至不动行常于诸行中

植心之种子生诸有漏业

成于后有身生死恒流转

诸业以为田识心为种子

无明以为覆爱水以为润

我慢为溉灌诸见生名色

名色既增长五根由是生

诸根对名色识种随受触

触受既增长爱取生诸有

有生五蕴身生已有衰变

老坏皆归死死时生热恼

忧愁众苦集以此常流转

生于六趣身此中无一物

虚妄故如是能以禅悦心

心念无虚妄方能起空慧

普照于十方是中无一物

能于无物中方现如来智

既得智光已复照诸众生

常于十方刹具足普贤行

以化众生故而于佛果门

安立信住地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觉位使令修行者

修行不失错十信是生灭

十地入佛位以此佛位中

饶益众生故解脱智无染

名之为十行以此解脱行

回入生死中周遍十方界

广利诸群生名之为回向

常于生死中长养大慈悲

名之为十地仍于生死海

乐着解脱心涅槃三昧乐

以除五种障安立等觉位

成就普贤道如于十住中

初住第二住乃至第三住

而于佛果海观察十二缘

多求出世心三比丘表之

四住五住中便以解脱心

返照世间境及以十二缘

一切众尘劳无不恒清净

身心无内外十方悉无碍

一切皆禅林与诸如来等

(以明返照世间是解脱。以弥伽解脱二俗士表之。有国名住林。十二年行方至以表。十二缘生观达一终)

第六住位中出世及世间

如是二解脱皆悉总圆满

寂灭大神通无功神慧满

(以海幢比丘表之。离出入息无复思觉。神用无方皆悉自在也)

第七方便住广度诸众生

长养大悲行(以满愿优婆夷表之)第八无功智

毗目瞿沙仙能随邪见流

以同诸佛众令入清净智

住处与前同俱名为海岸

以表智悲同第九婆罗门

号名为胜热明九波罗蜜

能同邪见林五热及刀山

从空而投火摧伏诸苦行

悉令入正见第十灌顶住

于智波罗蜜以明十住满

以智行慈悲师子幢王女

如此十住中以十波罗蜜

和会智慈行各各皆不同

胜进故如是乃至十行中

十向十地中及以等觉位

一一诸位中波罗蜜行别

互参各不同不离初发心

右已上法门皆如来普光明智为体。差别智为用。使令智慧充满。以为法界。大乘经云。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而立。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行(名色是生)。于行迷惑生识。行识共生名色。名色增长六处。三分合为触(名色识三六根为分)。触共生是受。受无厌生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以下经云。十二有支皆有种业。如经自具明也)。于十二有支为三苦。一无明及行六根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爱取有生老死是也)。以无明灭三苦总灭。即得三空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于一心境无有愿求。唯以大悲为首。教化一切众生故。二乘观十二有支。空烦恼。总灭智慧。大慈大悲亦灭。菩萨观之。诸缘由性空。无生无灭。无受命者。教化众生不灭诸行。乃至十空三昧现前。常恒不舍一切众生。广如经说。十二缘生法虽一法一切贤圣皆于中作观。各各获利不同。十波罗蜜一法。五位菩萨胜进各各名目德用不同。不可一向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