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德行是什么意思?怎样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德行是什么意思?
德行,梵语“gun!a”,在佛教中有两个意思,(一)指功德与行法。(二)指具足功德的行法,即修三学、六度者。
人的德行不够,脾气就很大,无明就很重。若有德行,脾气也没有了,无明也化了,化成智慧。所以我们修行就要培植德行。学佛的人,要注重德行,不可做缺德的事,这就是修行的真谛。修道人要用德行来感化人,不要用势力来压迫人。对任何人要讲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真正佩服你有才干、有道德、有学问、有慈悲,否则落在名利上,那就离佛道十万八千里了,这一点要特别谨慎。
怎样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言语是德行的表现,一个人德行如何,从言语、表态、动作上就看得出来。我们要如何积功累德?佛在《无量寿经》教导我们要「常怀慈忍,和颜爱语」。我们念《无量寿经》也常常念到这句经文,但是经文念了之后,要知道它们的义理,要懂得怎么在生活当中去做,照佛的教导来做,这是接众的方法。
德行先由小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要以为小善就不去做,而等着做大善,大善没有那么多。“山”是一粒一粒微尘积成的,微尘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山。德行虽小,但积多了,也会变成一座德行山。不违背道德就是德行,不妨碍他人就是德行。无论做什么,要帮助他人为本份。若于利益上、时间上、文化智慧上,或其他种种事情上,对他人有所妨碍,不能利益他人,都是于道德有所违背。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总以不违背道德为根本箴规。想要修道,先要培德;没有德行,就不能修道。有人想修道,魔障就来找,这因为没有德行的缘故。
(一)扩展仁慈的德性
仁是仁义,慈是慈悲,仁义是儒家道德的基本,慈悲是佛教道德的精神。孟子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说:“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姜太公亦说:“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因为具有仁义美德修养之人,必然“律己常带秋气,处世恒带春风”。不但“待人必于有过中求无过,持己常于无过中求过”。且能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是以不为个人得失的困扰,不为情欲的占有危害他人,反而能尊德性,重仁义。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基于仁爱之心,可惜儒家祭天地,拜鬼神,主张三牲(猪、牛、羊)酒礼,甚至日常生活不离食肉,仁爱仍然有限。佛教的慈悲,目的是拔一切众生苦,与一切众生乐。众生,包括人类以外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因此,提倡素食,实行戒杀放生,爱护一切生命。如果我们懂得居仁由义,以道德作为行为标准,进而学佛的慈悲,爱护众生,平等拔苦与乐,持不杀生戒,不因口腹之欲,杀害生物,更不因贪欲的满足,而谋财害命,残杀无辜,则何独阻止社会一切谋杀,残杀,凶杀,暗杀等罪恶发生,还可止息战争,导致世界和平,是以佛教的慈悲,既可培养仁爱之心,更可扩展内在的德性。
(二)坚立正义的意志
意志特别重要,古云:“有志者事竟成”,曾文正言:“将相无种,圣贤豪杰亦无种,只要肯立志,都能做到。”反之,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中国大文豪苏东坡亦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以曾国藩主张士人第一要立志。但志患不立,尤患不坚,更患不正。故青年人立志之初,当审情度势,衡量自己的天才,兴趣,以及经济环境,然后决定立志之目标。志既立,就应切实做去,始终不渝,不畏难,不怕苦,不因环境威胁或利禄薰心而改变初衷,不因名位权势或私欲占有而作奸犯科,误入歧途,实行“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放下个人忧悲苦恼成败得失,去为正义而努力,为人群谋幸福,奋振自励,苦干到底。可惜现代人,大都意志不坚,稍遇挫折,即萌退志,或为名利所惑,贪慕虚荣,挺而走险,致使社会呈现混乱不安。如果皆受持佛的禁戒--不偷盗,坚定正义的意志,保持清廉的情操,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事正当事业,谋取应得利润,过著合理生活。
(三)保持身心的健康
身心健康,是人生的财富,事业的基础,亦是道德修养之一环。因为身健心康,则体格强健,精神充沛,可负担人生的重任,完成时代艰巨的使命;不致身衰力竭,障碍事业进展,或招致壮志未酬身先丧的遗憾。心健康,则人格健全,而能正心诚意,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物质诱惑,色情迷惑,而邪思邪淫,丧德败行。今日社会呈现一片凌乱,非礼强奸,乱伦邪行,时有所闻,此皆人之身心不正常,不健康之过。何况邪淫结果,病菌传染,身患绝症,大好青年,自此断丧前程,能不可惜?是以佛制不得邪淫。佛弟子要受持不邪淫戒,寡欲知足,克己复礼,使自己生活有规律,行动有礼貌,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恒抱乐观的态度,磊落的胸襟,加上适当的运动。礼敬诸佛不但可以消除罪业,同时对身体健康也有极大的好处,身心和谐,精力充沛,然后面对现实,苦干、实干、自强不息,世出世间相结合,即便是在家的佛弟子也能够以遂生平的意志,以完成人生的责任,则人类前途,必然福乐无限。
(四)培养诚信的美德
诚信,不仅是做人美德,亦事业基石,成功秘诀。古今中外,所有功绩彪炳一时的伟大人物,无不具备诚实与信用的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诚信,除正心诚意、老实可靠外,更要谨慎语言,不说谎,不欺诳,不轻诺,不谗害妒谤,言必有信,言必合理,所谓一言九鼎、一言而为天下法。当知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既可兴邦,亦可丧邦。
古之君子,除立德、立功,还要立言。佛则制戒妄言绮语,不得两舌,恶口,搬弄是非,辱骂他人。否则,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自己固然后悔莫及,而被欺骗辱骂之人,更含恨在心,常思报复。试问敌人环待左右,将如何安心?怎得平安?朱子言:“人之作孽,莫甚于口,言语尖刻,必为人忌。”陈盾公言:“言语之过,似小实大,有一言而伤天地之和,一语而折终身之福,切须检点”。西哲苏格拉底讲得更妙,他说:“天与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人多见,多闻,而少语言”。因为言多必失,是以有道德者,不可多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特别是妄言绮语,更不应言。
佛经说:“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罪毕为人,常受诽谤。”大智度论说:“妄语之人,受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非人得便,三虽实话,人不信受。四圣人谋议,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生为人,常被诽谤”。故佛将妄语列为根本大戒之一,而教人真语,实话,且以身作则。所以金刚经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凡佛弟子,皆应以佛为榜样,说话诚实可靠,合情合理,绝对不可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诳惑世人,以遂一己名利之欲,更不可为求名闻利养,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否则,大妄语成,必堕地狱。修行人戒妄言绮语,不两舌挑拨是非,不恶口辱骂他人,而培养诚信的美德,言行一致,则其前途光明远大,自不待言。
(五)发掘本具有的智慧
智慧,是困难的克星,是剪除烦恼的利器,是创功立业以及明心见性的先导。但此智慧,绝非世间一般的知识,更非一般人的聪明才智。因为世间人的知识与聪明,皆含有贪嗔痴的毒素,都参杂名利的野心与自私的欲念。虽然,头脑灵活,思想敏捷,但缺乏明辨是非、分析邪正的正智。是以无论处世做人,大都仅凭主观的错觉,妄想的冲动,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结果,制造罪恶,启发争端,导致世界混乱。目前世界上很多不守纪律,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或唯利是视,草菅人命的人。或运用科学头脑,发明大量杀人武器的人,通通都是聪明的人。由于聪明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只知金钱万能,不知仁义更可贵,只知物质的占有,不知发展精神文明,因此都本著聪明才智,大展私欲抱负,贪图富贵,角逐名利……所以,世上聪明人愈多,社会呈现也愈来愈乱,主要原因,是聪明人缺乏智慧的辅导,致使聪明反为聪明误。不深信三世因果,只是目光短浅,表面看是聪明实则正是非常愚痴的表现。
佛教的智慧,是内在本具、纯真无妄的本觉智。非外来灌输的知识,或妄想执著的主观意念。所以佛的智慧,既能理解宇宙真相,明白人生意义,更能促进人性觉悟,使人自觉自奋,自立自励,扩展德性,长养善根,进修圣道,广集福慧,从自己道德修养的自利行为中,推展利他的工作,再从利他的德行中,完成自利的愿望,使人际关系,互利互惠,共存共荣,甚至共趣佛道,离苦得乐。如果修行人,能崇尚仁义,克己复礼,不好淫邪盗,不妄言绮言,不饮酒,不吸毒,保持头脑清醒,提高理智,慎思明辨;进而学习佛法,发掘内在本具的智慧,在智慧光辉照耀中,如因识果,分析邪正,明辨是非,严持佛的五戒,不杀生而培养仁慈的德性,不偷盗而坚立正义的意志,不邪淫而保持身心的健康,不妄言绮语而诚实可靠,不饮酒而提高理智,发掘正智,以塑造美满的人格,保持宝贵的人身。
然后广行六度以布施度悭贪,以持戒度毁犯,以忍辱度嗔恨,以精进度懈怠,依禅定度散乱,以智慧度愚痴。
从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思无邪、止于至善、仁民爱物、功成不居、为而不恃等,到我们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不在宣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放弃自我的执着,对外境的习染,勇敢地追求真、善、美,让生命融入无私的奉献中来成就我们的人生。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愿,方是真修行,才能真实入理,汇入普贤愿海,究竟打破我、法二执;进而突破自我俱生的束缚,破碎时空,彻悟实相,与诸佛菩萨把臂同游。
让我们以此生为本位,完善道德价值乃至于超越道德价值,去认知宇宙人生的真谛。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以佛法作指导,行六度法门,从而把控我们的人生,使生命焕发出全新的意义,是谓参天地之化育。
宇宙人生的实相,就在六度万行中,“万行门中不舍一法”。立足于人生本位,完成世出世间的统一,就是人生的佛教。形而上与形而下,本末言说皆方便。让我们坚守着“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原则,最后直至生命的圆满。(摘自网友)
- 上一篇:【机缘】是什么意思?佛教机缘解释
- 下一篇:【丛林】是什么意思?佛教丛林指的是什么?
- 一念一言一行皆须慎之,触怒鬼神福尽人亡 - 网络
- 陆仲锡贪色失德,致使师亡徙困 - 未知
- 孩子不上进,是他自己业障太深,还是父母做的不好? - 妙舍法师
- 别忽略了真正的智慧是来自德行 - 未知
- 大雨和毛毛雨,哪种容易打湿衣服? - 未知
- 有德行的人是怎样的?德行对我们的重要性 - 未知
- 沙弥五德是哪五德?沙弥应具备的德行 - 智随法师
- 这个天大的秘密,今天就泄露给大家了 - 网络
- 世人只知寻真师难,却不知真师觅高徒更难 - 未知
- 不粗言恶语,有礼貌,做好事,讲好话 - 未知
- 如何修女德?印光大师告诉你“女德”的重要性 - 仁禅法师
- 具足善业与德行往生为帝释 -
- 认识佛、法、僧三宝哪些不同于世人的德行,值得我们皈依学习 - 未知
- 人生最珍贵的九品,你拥有几品? - 未知
- “达摩”喻高大 顺乎民心与天意 - 未知
- 想要拥有好人生,先要拥有好人品 - 未知
- 因缘不成熟有两个因素 - 果证法师
- 孝顺父母,以德报怨是改变命运最快速的方式 -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 未知
- 怎样才能成为“打不倒”的人 - 网络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