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释鱼第十六
[疏]“释鱼第十六”。○释曰:案《说文》云:“鱼,水虫也。”此第释其见於经传者,是以不尽载鱼名。至於龟、蛇、贝、鳖之类,以其皆有鳞甲,亦鱼之类,故总曰释鱼也。
鲤(今赤鲤鱼。)
[疏]“鲤”。○释曰:今赤鲤鱼也。《诗》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是也。
鱣。(鱣,大鱼。似鱏而短,鼻口在颔下,体有邪行甲,无鳞,肉黄,大者长二三丈,今江东呼为黄鱼。○鱣,张连切。)
[疏]“鱣”。○释曰:鱣,郭义具注。陆机云:“鱣,出江海,三月中从河下头来上。鱣,身形似龙,锐头,口在颔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纵广四五尺。今於盟津东石碛上钓取之。大者千馀斤。可蒸为,又可为鮓,鱼子可为酱。”《诗•卫风•硕人》云“鱣鲔发发”是也。
鰋。(今鰋额白鱼。○鰋,音偃。)
[疏]“鰋”。○释曰:注云:“今鰋额白鱼。”郭以目验言之也。《诗•颂》云“鲦鱨鰋鲤”是也。
鲇。(别名鯷。江东通呼鲇为鮧。)
[疏]“鲇”。○释曰:郭氏云:“别名鯷。江东通呼鲇为鮧。”案,此经鲤、鱣、鰋、鲇,舍人曰:“鲤一名鱣。”孙炎曰:“鰋一名鲇。”则是舍人以鲤、鱣为一鱼。孙炎以鰋、鲇为一鱼。郭氏以为四鱼者,如陆机之言。又以今语验之,则鲤、鲔、鱣、鮥,皆异鱼也,故郭氏云。先儒及《毛诗训传》皆谓此鱼有两名,今此鱼种类、形状有殊,无缘强合之为一物,是郭氏所以异也。
鱧。(鮦也。)
[疏]“鱧”。注“鮦也”。○释曰:今鱼也。鮦与,音义同。《诗•小雅》云:“鱼丽于罶,鲂鱧。”是也。
鲩。(今鯶鱼,似鳟而大。○鲩,华板切。)
[疏]“鲩”。注“今鯶鱼,似鳟而大”。○释曰:舍人云:“鱧,一名鲩。”郭氏所不取也。
鲨,鮀。(今吹沙小鱼,体员而有点文。○鮀,音陁。)
[疏]“鲨,鮀”。○释曰:鲨,一名鮀。《诗•小雅》云:“鱼丽于罶,鱨鲨。”陆机云:“鱼狭而小,常张口吹沙。”故郭氏云:“今吹沙小鱼也。”
鮂,黑鰦。(即白鯈鱼,江东呼为鮂。○鮂,音囚。鰦音兹。)
[疏]“鮂,黑鰦”。○释曰:鮂,一名黑鰦。郭云“即白鯈,江东呼为鮂”者,以时验而言之也。《诗•颂》曰“鲦鱨鰋鲤”是也。
鰼,鰌。(今泥鰌。○鰼,音习。鰌,音秋。)
[疏]“鰼,鰌”。○释曰:鰼,一名鰌,即今泥鰌也。穴於泥中,因以名云。
鰹,大鮦;小者鮵。(今青州呼小鱺为鮵。○鰹,音坚。鮦,音同。鮵,音夺。)
[疏]“鰹,大鮦;小者,鮵”。○释曰:此即上文“鱧”也,其大者名鰹,小者名鮵。故注云:“今青州呼小鱺为鮵。”鱺与鱧,音义同。
魾,大鱯,小者鮡。(鱯,似鲇而大,白色。○魾,音皮。鱯,音画。鮡,音兆。)
[疏]“魾,大鱯,小者鮡”。○释曰:鱯,鱼名。似鲇而大,白色。鱯之大者别名魾,小者别名鮡也。
鰝,大鰕。(鰕大者出海中,长二三丈,须长数尺。今青州呼鰕鱼为鰝,音酆鄗。○鰕,音霞。)
[疏]“鰝,大鰕”。○释曰:鰕之大者长二三丈,须长数尺。若此之类者,名鰝。
鲲,鱼子。(凡鱼之子总名鲲。)
[疏]“鲲,鱼子”。○释曰:凡鱼之子总名鲲。《诗》云:“其鱼鲂鳏。”郑云:“鳏,鱼子。”鲲、鳏字异,盖古字通用也。《鲁语》云:“宣公夏滥於泗渊,里革断其罟而弃之,曰:‘鱼禁鲲鮞,鸟翼鷇卵,蕃庶物也。’”是亦以鲲为鱼子也。
鱀,是鱁。(鱀,属也。体似鱏,尾如鱼,大腹,喙小銳而长,齿罗生,上下相衔,鼻在额上,能作声,少肉多膏。胎生、健啖细鱼。大者长丈馀,江中多有之。○鱀,音忌。)
[疏]注“鱀是鱁”至“有之”。○释曰:鱀,一名是鱁,之属也。云“体似鱏”者,《字林》云:“鳔,长鼻鱼也,重千斤。”传曰“伯牙鼓琴,鱏鱼出听”是也。鱀鱼之体似之也。云“尾如鱼”者,《说文》云:“,鱼名,出乐浪潘国。一曰,鱼,出江东,有两乳。”今鱀鱼之尾如鱼,故云“尾如鱼”也。云“大腹”以下者,时验而言也。
鱦,小鱼。(《家语》曰:“其小者鱦鱼也。”今江东亦呼鱼子未成者为鱦。音绳。)
[疏]○注“《家语》曰:‘其小者鱦鱼也。’”○释曰:案《家语》宓子贱为单父宰,孔子使巫马期往观政焉。期阴免衣弊裘入界,见者得鱼辄舍之,期问焉。曰:“凡者为得鱼也,何以得鱼卻舍之?”曰:“鱼之大者名为鱄鱨,吾大夫爱之。其小者名为鱦,吾大夫欲长之。是以得二者辄舍之。”是也。引之证鱦是小鱼之名也。
鮥,鮛鲔。(鲔,鱣属也。大者名王鲔,小者名鮛鲔。今宜都郡自京门以上江中通出鱏鱣之鱼,有一鱼状似鱣而小,建平人呼鮥子,即此鱼也。音洛。○鮛,音叔。鲔,音伟。)
[疏]“鮥,鮛鲔”。○释曰:郭义具注。陆机云:“鲔鱼,形似鱣而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亦在颔下,其甲可以摩姜,大者不过七八尺,益州人谓之鱣鲔。大者为王鲔,小者名鮛鲔,一名鮥。肉色白,味不如鱣也。今东莱辽东人谓之尉鱼,或谓之仲明。仲明者,乐浪尉也,溺死海中化为此鱼。”又曰:“河南巩县东北崖上,山腹有穴。旧说云此穴与江湖通,鲔从此穴而来,北入河西上龙门,入漆沮。故张衡赋云:‘王鲔岫居\’,山穴为岫。谓此穴也。”《月令》季春“荐鲔於寝庙”。《天官•漁人》“春献王鲔”是也。
鯦,当魱。(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为当魱。音胡。○鯦,俱救切。)
[疏]“鯦,当魱”。○释曰:鯦,一名当魱,海鱼也。○注“海鱼”至“音胡”。○释曰:云“似鳊而大鳞”者,案,鳊似鲂而大,腹细而长,今鯦鱼似之,但鳞大耳。云“肥美”以下者,以时验而知也。
鮤,鱴刀。(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魛鱼。○鮤,音列。鱴,音灭。)
[疏]“鮤,鱴刀”。○释曰:鮤,一名鱴刀。郭氏云:“今之鮆鱼也。”《说文》云:“鮆,饮而不食,刀鱼也。九江有之。”亦呼为鲂鱼。是则此鱼一名鮤鱼,一名鱴刀,一名魛鱼,一名鮆鱼也。
鱊鮬,鱖鯞。(小鱼也。似鲋子而黑,俗呼为鱼婢,江东呼为妾鱼。○鱊,音聿。鮬,音步。鳜,音厥。鯞,章酉切。)
[疏]“鱊鮬,鱖鯞”。○释曰:郭云:“小鱼也,似鲋子而黑。”《广雅》云:“鲋,鰿也。”此鱼似其小者,故云“似鲋子而黑”,色为异也。江东呼为妾鱼。《说文》云:鯜鱼“出乐浪潘国”是也。
鱼有力者,鰴。(强大有力。○鰴,音晖。)
[疏]“鱼有力者,鰴”。○释曰:凡鱼之强大多力异於群辈者,名鰴。
魵,鰕。(出秽邪头国,见吕氏《字林》。○魵,音坟。)
[疏]“魵,鰕”。○释曰:魵鱼,一名鰕。郭云:“出秽邪头国,见吕氏《字林》。”案《说文》亦云。
鮅,鳟。(似鯶子,赤眼。○鮅,音必。鳟,才损切。)
[疏]“鮅,鳟”。○释曰:鮅,一名鳟。《诗》云:“九罭之鱼,鳟鲂。”陆机云:“鳟似鯶鱼而鳞细於鯶,赤眼是也。”
鲂,魾。(江东呼鲂鱼为鳊,一名魾。音毗。○鲂,音房。)
[疏]“鲂,魾”。○释曰:鲂,一名魾,江东呼为鳊。《诗》云:“其鱼鲂鳏。”陆机云:“鲂,今伊洛济颍鲂鱼也。广而薄肥,恬而少肉,细鳞,鱼之美者。辽东梁水鲂,特肥而厚,尤美於中国鲂。故其乡语曰‘居就粮,梁水鲂’是也。”
鯬,鯠。(未详。)蜎,蠉。(井中小蛣蟩,赤虫,一名孑孓,《广雅》云。○鯬,音黎。鯠,音来。蜎,狂衮切。蠉,香完切。)
[疏]“蜎,蠉”。○释曰:井中小赤虫也。一名蜎,一名蠉,又名蛣蟩,又一名孑孓。《广雅》云:“孑孓,蜎”是也。
蛭,虮。(今江东呼水中蛭虫入人肉者为虮。○虮,音祈。)
[疏]“蛭,虮”。○释曰:此水中虫,喜入人肉者,江东呼为虮。《本草》谓之“水蛭”。一名马蜞,一名马耆,即楚王食寒菹得而吞之,能去结积者,是也。
科斗,活东。(虾蟆子。)
[疏]“科斗,活东”。○释曰:郭云:“虾蟆子。”此虫一名科斗,一名活东。头圆大而尾细,古文似之。故孔安国云:“皆科斗文字。”是也。
魁陆。(《本草》云:“魁,状如海蛤,圆而厚,外有理纵横。即今之蚶也。”)
[疏]“魁陆”。○释曰:即魁蛤也,见《本草》。○注“《本草》”至“蚶也”。○释曰:案《本草》虫鱼部,“魁蛤,一名魁陆,生东海。正圆,两头空,表有文”。陶隐居注云:“形似鲂軖(音狂),小狭长,外有纵横文理,云是老蝙蝠化为者。”是也。云“即今之蚶也”者,案,字书云:“蚶,蛤也。出会稽,可食。”是也。然则又一名蚶也。
蜪蚅。(未详。)鼁,蟾诸。(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在水者黾。(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鼁,音去。,音秋。蟾,音占。黾,音猛。)
[疏]“鼁,蟾诸。在水者黾”。○释曰:此有多种,鼁,一名蟾诸。郭云:“似虾蟆,居陆地。淮南谓之去蚥。”然蟾诸非虾蟆,但相似耳。案《本草》“虾蟆”陶注云:“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也。”蟾诸亦类此。《抱朴子》曰:蟾诸寿三千岁者,“头上有角,颔下有丹书八字”。《玄中记》云:“蟾诸头生角者,食之寿千岁。”是也。其居水者名黾,一名耿黾,一名土鸭。状似青蛙而腹大为异。陶注《本草》云:“大而青脊者,俗名土鸭,其鸣甚壮。”即此黾也。陶又云“一种小形善鸣”唤名为鼁者,即郭云“青蛙”者也。
蜌,螷。(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蜌,音陛。螷,蒲猛切。)
[疏]“蜌,螷”。○释曰:蜌,一名螷,蚌属也。《说文》云:“修为螷,圆为。”郭云:“今江东呼蚌长而狭者为螷。”其肉可为醢,《周礼•醢人》掌馈食之豆云“脾析螷醢”是也。
蚌,含浆。(蚌,即蜃也。)
[疏]“蚌,含浆”。○释曰:《说文》云:“蜃属。”郭云:“即蜃也。”谓老产珠者也。一名蚌,一名含浆,《周礼》谓之貍物。
鳖三足,能。龟三足,贲。(《山海经》曰:从山多三足鳖,大苦山多三足龟。今吴兴郡阳羡县君山上有池,池中出三足鳖,又有六眼龟。)
[疏]“鳖三足,能。龟三足,贲”。○释曰:鳖、龟皆四足,三足者异,故异其名。鳖之三足者名能,龟之三足者名贲也。○注“《山海》”至“六眼”。○释曰:案《中山经》云:游戏山东南二十里,曰从山,从水出其上,潜其下,其中多三足鳖。食之无虫疾。是从山多三足鳖也。又云:放皋山东五十七里,曰大苦山。阳狂水出焉,西南注伊水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是大苦山多三足龟也。云“吴兴郡”以下者,以时验而言也。
蚹蠃,螔蝓。(即蜗牛也。○蚹,音附。蠃,音罗。螔,音移。蝓,音俞。)
[疏]“蚹蠃,螔蝓”。○释曰:蚹蠃,一名螔蝓。郭云:“即蜗牛也。”案《本草》“蜗牛”陶注云:“生山中及人家。头形似蛄蝓,但背负壳尔。”海边又一种正相似,以火炙壳便走出,食之,益颜色,名寄居。亦可作醢。《周礼》馈食之豆“葵菹蠃醢”是也。
蠃,小者蜬。(螺大者如斗,出日南涨海中。可以为酒杯。○蜬,音含。)
[疏]蠃与螺音义同。其小者名蜬。
螖蠌,小者蟧。(螺属,见《埤苍》。或曰即彭螖也,似蟹而小。音滑。○蠌,音泽。蟧,音劳。)
[疏]“螖蠌,小者蟧”。○释曰:螖,即彭螖也。似蟹而小,一名蠌。其小者别名蟧。案《埤苍》即云“螺属”。郭氏两从之。
蜃,小者珧。(珧,玉珧。即小蚌。○珧,音遥。)
[疏]“蜃,小者珧”。○释曰:蜃,大蛤也。《月令》云:孟冬之月,“雉入大水为蜃”。其小者名珧,一名玉珧,可饰佩刀削。《诗传》云“天子玉琫而珧珌”是也。《山海经》:峄皋山,皋水出焉,东注激女水,其中多蜃珧。
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前弇诸果,(字前长。)後弇诸猎,(申後长。)左倪不类,(行头左庳,今江东所谓左食者,以甲卜审。)右倪不若。(行头右庳,为右食,甲形皆尔。○倪,丑计切。)
[疏]“龟俯”至“不若”。○释曰:此辨龟之俯仰、前後、左右,其形不同,其名亦异也。云“龟”者,目诸龟也。云“龟,俯者灵”者,谓行时头低。《周礼》“天龟曰灵属”是也。云“仰者谢”者,谓行时头仰。《周礼》“地龟曰绎属”是也。云“前弇诸果”者,诸,辞也。谓甲前长弇覆者名果。《周礼》“东龟曰果属”是也。云“後弇诸猎”者,诸,亦辞也。谓甲後长弇覆者名猎。《周礼》“南龟曰猎属”是也。云“左倪不类”者,倪,庳也。不,发声也。谓行时头左边庳下者名类。《周礼》“西龟曰雷属”是也。云“右倪不若”者,不,亦发声也。谓行时头右边庳下者名若。《周礼》“北龟曰若属”是也。《周礼》又云:“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郑注云:“属,言非一也。色,谓天龟玄,地龟黄,东龟青,西龟白,南龟赤,北龟黑。俯者灵,仰者绎,前弇果,後弇猎,左倪雷,右倪若,是其体也。东龟、南龟长前後,在阳,象经也。西龟、北龟长左右,在阴,象纬也。天龟俯,地龟仰,东龟前,南龟卻,西龟左,北龟右,各从其耦也。”是《周礼》先有成文,故此释之。郑取此文为说,其言正同。惟绎与谢,雷与类小异耳,其义亦同。○注“行头”至“卜审”。○释曰:案,贾公彦说《周礼》以倪为睥睨,则左倪右倪是左顾右顾也。郭氏以庳解倪,及云“今江东所谓左食者”,皆以时验而言也。云“以甲卜审”,言用此龟之甲,以卜吉凶审谛也。
贝,居陆。在水者蜬。(陆、水异名也。贝中肉如科斗,但有头尾耳。○贆,音标。)大者魧,(《书大传》曰:“大贝,如车渠。”车渠谓车輞,即魧属。○魧,音杭。)小者鰿。(今细贝亦有紫色者,出日南。○鰿,音积。)玄贝,贻贝。(黑色贝也。)馀貾,黄白文。(以黄为质,白文为点。○貾,音池。)馀泉,白黄文。(以白为质,黄为文点。今之紫贝,以紫为质,黑为文点。)蚆,博而頯。(頯者,中央广,两头锐。○蚆,音巴。頯,匡轨切。)蜠,大而险。(险者,谓污薄。○蜠,求陨切。)鰿,小而椭。(即上贝小。椭谓狭而长,此皆说贝之形容。○鰿,音责。椭,他果切。)
[疏]“贝居”至“而椭”。○释曰:此辨贝居陆、居水、大小、文彩不同之名也。云“贝”者,目诸贝也。《说文》云:“贝,海介虫也。”取其甲以饰器物。古者货贝,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居陆者名,在水者名蜬。至大者名魧,至小者名鰿。黑色之贝名贻贝。黄为质,白为文点者名馀。白为质,黄为文点者名馀泉。中央广,两头锐者名蚆。大而污薄者名蜠,小而狭长者名鰿。○注“书大”至“魧属”。○释曰:案《大传》云:西伯既戡耆,纣囚之羑里。散宜生“之江淮之浦,取大贝”,大如大车之渠,以赎其罪是也。《考工记》谓“车輞为渠”,故云“渠谓车輞”。其贝形曲及大小如车輞,故比之也,引之以证此经。魧是其大如车輞者,故云“即魧属”。○注“以白”至“文点”。○释曰:舍人云:“贝,水中虫也。”李巡曰:“馀,贝甲黄为质,白为文彩。馀泉,贝甲白为质,黄为文彩。”陆机《疏》云:“贝,水中介虫也,龟鳖之属。其文彩之异、大小之殊甚众。古者货贝是也。馀,黄为质,以白为文。馀泉,白为质,以黄为文。又有紫贝,其白质如玉,紫点为文,皆行列相当。其贝大者,当至一尺六七寸者,今九真交趾以为杯盘宝物也。”是先儒相传为然。但解紫贝与郭氏少异。陆机以白为质,紫为文。郭氏以紫为质,黑为文。是其异也。《书》云“文贝仍几”。《诗》云“成是贝锦”。《山海经》“阴山。浊浴水出焉,南流注蕃泽,其中多文贝”。皆谓此馀、馀泉也。○注“即上”至“形容”。○释曰:云“即上小贝”,知者以其同名鰿也。云“椭,谓狭而长”者,《诗》云:“嶞山乔岳。”《楚辞》云:“南北顺椭,其循几何?”皆是椭为狭长之名也。
蝾螈,蜥蜴;蜥蜴,蝘蜓;蝘蜓,守宫也。(转相解,博异语、别四名也。○蝾,音荣。螈,音原。蜥,音昔。蜴,音亦。蝘,音掩。蜓,徒典切。)
[疏]“蝾螈”至“守宫也”。○释曰:《诗•小雅•正月》云“胡为虺蜴”谓此也。蝾螈、蜥蜴、蝘蜓、守宫,一物形状相类而四名也。《字林》云:“蝾螈,蛇医也。”《说文》云:“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方言》云:“秦晋西夏谓之守宫,或谓之蠦(卢、廛二音),或谓之刺易。南阳人呼蝘蜓,其在泽中谓之易蜥。南楚谓之蛇医,或谓之蝾螈。”又东方朔云:“非守宫即蜥蜴。”案,此诸文则是在草泽中者,名蝾螈、蜥蜴;在壁者,名蝘蜓、守宫也。《博物志》云:以器养之,食以真朱。体尽赤,重七斤,捣万杵,以点女人体,终身不灭。耦则落,故号守宫。陆机《疏》云:“青绿色,大如指,形状可恶。”是也。
镻,蝁。(蝮属。大眼,最有毒,今淮南人呼蝁子。○镻,音迭。蝁,乌洛切。)
[疏]“镻,蝁”。○释曰:蛇也,蝮虺之属。大眼,有毒。一名镻,又名蝁,“淮南人呼蝁子”者,是也。
螣,螣蛇。(龙类也,能兴云雾而游其中。《淮南》云蟒蛇。○螣,上音朕。下音腾。)
[疏]“螣,螣蛇”。○释曰:蛇似龙者也,名螣,一名螣蛇。能兴云雾而游其中也。○注“《淮南》云蟒蛇”。○释曰:蟒当为奔。案《淮南子•览冥》篇说女娲云: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後世,光辉熏万物。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云黄璐,前白螭,後奔蛇”。许慎云“奔蛇,驰蛇”是也。或曰淮南人呼此螣为蟒蛇,义亦通。
蟒,王蛇。(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蟒,音莽。)
[疏]“蟒,王蛇”。○释曰:此蛇之最大者也。名蟒,又名王蛇。与上螣蛇异。
蝮虺,博三寸,首大如擘。(身广三寸,头大如人擘指。此自一种蛇,名为蝮虺。○擘,音拍。)
[疏]“蝮虺”至“如擘”。○释曰:博,广也。首,头也。擘,拇指也。此自一种毒蛇,名蝮虺。身广三寸,其头大如人拇指。○注“身广”至“蝮蛇”。○释曰:案郭注,《三苍》云:“擘,大指也。”《苍颉篇》以为足大指,郑注《仪礼》以为手大指。然则手足大指皆得名擘,故注云“头大如人擘指”,又名拇。孙炎云:“头如拇指。”是也。案舍人曰:“蝮,一名虺。江淮以南曰蝮,江淮以北曰虺。”孙炎曰:“江淮以南谓虺为蝮。广三寸,头如拇指,有牙,最毒。”郭璞曰:“此自一种蛇,人自名为蝮虺。”今蛇细颈大头,色如艾绶文,文间有毛似猪鬣,鼻上有针,大者长七八寸,一名反鼻,如虺类。足以明此自一种蛇,如郭意。此蛇,人自名蝮虺,非南北之异蛇,实是虫,以有鳞,故在《释鱼》。且鱼亦虫之属乎!
鲵,大者谓之鰕。(今鲵鱼似鲇,四脚,前似獼猴,後似狗。声如小儿啼,大者长八九尺。)
[疏]鲵,雌鲸也。大者长八九尺,别名鰕。
鱼枕谓之丁,(枕,在鱼头骨中,形似篆书丁字,可作印。)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此皆似篆书字,因以名焉。《礼记》曰:“鱼去乙。”然则鱼之骨体,尽似丙丁之属,因形名之。)
[疏]“鱼枕”至“之丙”。○释曰:此释鱼之骨体,肠尾之名也。其鱼头中骨为枕,其骨形似篆书丁字,故因谓之丁。其肠似篆书乙字,尾似篆书丙字,亦因名之也。○注“《礼记》曰:‘鱼去乙。\’”○释曰:此《礼记•内则》文也。郑玄注云:“乙,鱼体中害人者名也。今东海鮥鱼有骨名乙,在目旁状如篆乙,食之鲠人不可出”者,与此经违。非郭义也。
一曰神龟,(龟之最神明。)二曰灵龟,(涪陵郡出大龟,甲可以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即今觜龟。一名灵,能鸣。)三曰摄龟,(小龟也。腹甲曲折,解能自张闭,好食蛇,江东呼为陵龟。○摄,音涉。)四曰宝龟,(《书曰》:“遗我大宝龟。”)五曰文龟,(甲有文彩者。《河图》曰:“灵龟负书,丹甲青玄。”)六曰筮龟,(常在蓍丛下潜伏,见《龟策传》。)七曰山龟,八曰泽龟,九曰水龟,十曰火龟。(此皆说龟生之处所。火龟犹火鼠。耳物有含异气者,不可以常理推,然亦无所怪。)
[疏]“一曰”至“火龟”。○释曰:《易•损卦•六五》爻辞云:“十朋之龟,弗克违。”马、郑皆取此文解之。则此经十龟所以释《易》也。神龟者,龟之最神明者也。《礼统》曰:“神龟之象,上圆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盘法丘山,玄文交错以成列宿,长尺二寸,明吉凶,不言而信者。”是也。灵龟,龟之有灵、次神龟者。《雒书》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摄龟,龟之小者。腹甲曲折,能自张闭者也。宝龟,传国所宝者。《春秋》经曰:“盗窃宝玉大弓。”《公羊传》曰:“宝者何”“龟青纯”。何休云:“谓之宝者,言世世保用之辞。”是也。文龟,甲有文彩者。筮龟,在蓍丛下者。山龟,生山中者。泽龟,生泽中者。水龟,生水中者。火龟,生火中者。○注“《书》曰:‘遗我大宝龟。\’”○释曰:此《周书•大诰》文也。○注“《河图》”至“青文”。○释曰:引此以证龟甲有文彩也。其实《河图》说灵龟也,非此经之文龟,取其一边耳。○注“常在”至“策传”。○释曰:《龟策传》云:传曰“上有捣蓍,下有神龟”。又云:“闻蓍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青云覆之。”传曰:“天下和平,王道得而蓍茎长丈,其丛生满百。”是也。○注“火龟犹火鼠耳”。○释曰:嫌龟不生於火,故以火鼠犹之也。郭注《山海经》云:“今去天南东万里有耆薄国,复五千里许有火山国。其山虽霖雨,火常燃。火中白鼠时出山边求食,人捕得之,以毛作布,名之火浣布。”是也。
-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 学而第一
- 论语序说
- 日知录 卷三十二
- 国风·周南
- 开宗明义章第一
- 了凡四训 第四篇 谦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书·尧典
- 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 一、释诂
- 孟子序说
- 第一章
- 日知录 卷一
- 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
- 隐公(元年~十一年)
- 曲礼上
- 中论 卷之上
- 日知录 卷三十一
- 日知录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训 第三篇 积善之方
- 日知录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录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录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 尧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长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国风·召南
- 了凡四训 第二篇 改过之法
- 二、释言
- 泰伯第八
- 上经乾传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