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第01讲 《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同学们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共同来学习《金匮要略》这门课程。首先,自我介绍一下,多是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王雪华教授。我为能够荣幸地被遴选为本课程的主讲人,我很高兴。一、有一种荣誉感。就是对我个人,对我的工作单位,对我所在的临床基础学科:金匮教研室的全体老师和研究生们,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有力的鞭策。二、是责任感。为了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把加强中医经典课程“大温课”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决不能辜负各级领导和所有听课学员对我的信任和期望。三、使命感。正当全国上下、各行各业争创佳绩迎接党的十六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之际,我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了现代远程教育的“快车道”。我能够为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尽心竭力地工作,是值得庆幸和终身难忘的。因此,我把这次学习的好机会,看作是代表全国的同行们,在这里作一次中心发言,作一次公开教学,愿抛砖引玉,并广泛听取宝贵意见。借此机会,我感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的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和现场学员的真诚合作。
好了,我们开始上课。内容是开头的话,绪言。
学习《伤寒论》,讲沿革,我们已经了解到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著成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其中十卷是辨伤寒,六卷是来论杂病。由于历史原因,原著虽已亡佚,但是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自然地、逐渐地形成了我们现在所通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本书。学术界已确认这是张仲景的著作,两者互为羽翼,堪称姊妹篇。这两本书,都是祖国医药伟大宝库当中的四大经典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必读之书。为了全面继承发扬这一份宝贵遗产,开篇的绪言我准备讲四个问题。
第一,《金匮要略方论》的性质和沿革;
第二,就是本书的基本内容和编写体例;
第三,有关本书的主要学术成就及贡献;
最后,讲一下学习目的和方法。
在第一个问题里,我首先讲一下书名释义。书名释义呢,也就是说,刚才我们说《金匮》或者讲义叫做《金匮要略》,我认为全名就是我写在板书上的这个叫做《金匮要略方论》。那么,要解释这个书名的话,应当从三部分进行理解。
第一,首先我们来看“金匮”。金就是指的黄金了,它是世间的珍宝。那么作为匮([guì]),这个只能念[guì],不能念[kuì]。匮([kuì]),表示知识贫乏、缺憾,那么就是匮乏。这里面的匮([guì]),虽然没有带木字旁,但是和我们大家知道的衣柜、书柜的意思是完全相同的。这个地方呢,我觉得“金匮”,一个是当名词来看,是一种器具(藏物之器)。比方说,我们现在要放个书,还得有个书架、有个书柜,是不是啊?这个在古代也是这样的,作为名词来用。比方说,《周书·金縢》篇:“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这个就是,把一些珍贵的书册,放到由黄金封缄的柜里。这是作为名词的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名词,就是用来藏放古代皇帝(的)一些比如圣训、玉牒、实录以及重要档案的地方。我们这次来到北京,使我想起在南河沿有北京皇史宬。那里,就藏放着明、清两代皇帝的有关这些重要档案,其实它是一个文物保护的地方。现在,那个地方仍然是蔚为可观,能够看到153个鎏金雕龙的金匮,特别大,象大箱子一样,不仅外观美观,就是防蛀、保护、保密的程度,可想而知。所以,这个就证明“金匮”的含义,小的话呢,就是一个器具,如匣子啦,箱子啦,或者是大的柜。那么,这个就是藏放这些东西的,放金匮的地方,象明、清两代的这个,就是叫皇史宬。
如果说形容词的含义,作为书名,它是形容词的作用,就是比喻文献资料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个就是在《汉书·高帝纪》里面(“与功臣剖符作书,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是我把金匮作为名词作为形容词的功能以及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情况给大家作了这么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书名上来说,比方说,先于张仲景,在《素问》里面,有《金匮真言论》、《伤寒论》的别本,有叫《金匮玉函经》,还有北宋王洙所发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在清代有陈士铎著有《石室秘录》。所以,这里面“金匮”、“玉函”、“石室”,用黄金、宝玉、石头,那个“石头”,现在我想不是一般的石头盖的房子,“玉函”,什么叫“函”呢?信封或者是匣子,用宝玉做的,这就证明他要珍藏的文献资料相当宝贵。所以,林亿也说“缘仲景有金匮录,故以金匮玉函名,取宝而藏之之义也”。
下面,我要说的是“要略”的含义。要略,可想而知,“要略”就是简要节略的意思,就是它经过人删减,不是一个全本,而是一个节略本。所以“要略”它实际上可以互训,比方说,颜师古他就说“以金以匮,保慎之义”;《新书·胎教》也说“书之玉版,藏之金匮也”;陈修园又说“书之所以名为要略者,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那就是“要略者”就是“盖以握要之韬略在此也”,因此,有一层意思我刚才讲了,就是节略本之意。内容怎么样呢?精要,现在我说根据陈修园的这种说法,实际上他是要反映张仲景的治略思想。比方说进一步来理解“要略”,就是为什么叫治略思想,比方说,西汉刘安著《淮南子》在他的书末有“要略”一篇,到东汉的时候有一个人叫许慎,他著其篇名,对“要略”他怎么呢?他说“要略二字,其义可互训也。要略者,乃谓其医学精要之中最精要者”。这就是说呢,不是一般的节略本的问题,而是它包含着医学精要部分里最精要的内容,所以要保慎。另外,还有高诱,他解释说《淮南要略训》的“要略”二字“略数其要,明其所指,序其微妙,论其大体也。”不是一般的简要,把内容简明扼要就得了,“略数其要”是要把精要部分的最精要的内容拿到《金匮要略》里面记载,“明其所指”对各篇章所说明的内容要层次清楚,要便于检用,那么“序其微妙”对其深奥的理论、奥妙之处,要特别的加以阐述,加以论述,“论其大体”,我觉得这个“大体”就是张仲景在祖国医药学里面他的重要的学术成就和对世界医学科学的贡献,就在于他首创了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不仅对外感热病,而且对内伤杂病尤其富有指导意义。所以,这个“要略”的内容我说的比较多,概括起来讲“要略”即表示内容精要又能够阐明仲景的治略思想。
所说“方论”就是有方有论,以方言治,以论言理,所以,我们说杂病的疹疗体系,它理法方药、脉因证治全备。我从三个方面解释,为什么叫《金匮要略方论》,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概括起来讲,首先说“金匮”,它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这就是我解释的第一个问题,关于书名释义,概括起来是:内容精要,有方有论,价值珍贵,应当保慎,或者说应当慎重保藏。
下面谈本书的性质,请大家把书打开,在绪言的第一段开始的地方,讲到了“《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所说专书,就意味着它是专治杂病的治疗学,也就是说,它是杂病治疗学,也可以说是仲景杂病的辨证治疗学。这本书是张仲景完成,而且是在东汉末年问世,所以它具有首创性,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之所以作为经典著作,我认为它当之无愧,是我们中医药学必读之书。原因呢,我觉得第一是它的权威性。所说权威性,就是它不管是对外感热病还是对内伤杂病,是理论源头。
第二,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是中医临床基础,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在临床应用上,可以说它是临床应用无尽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变化无穷,常读常新啊。所以,它具有非常鲜明的权威性,也是被公认的。下面是指导性,这个指导性就是对中医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均具有广泛而较高的指导意义。这个指导意义集中表现在《金匮要略》里面四个基本论点,这四个基本论点,我就是点题,第一就是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为指导。第二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恒动观,第三是辨证施治或者说叫辨证论治。第四就是治病求本。这个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医学的特色。
第三,我认为是它的科学性,就是它创制大量的经方,这些经方对热病、对杂病的疗效,可以说现在已经经历了1800年了,不仅是时间,而且是临床实践的考验,证明它的实用价值。所以,它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后世医家,包括古代的医家都一致推崇它、赞誉它,称它是什么呢?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这个将在第三个问题重点来阐述本书的学术成就和贡献的时候,我们要分别来论述,它为什么是首创治疗杂病的辨证论治的疹疗体系,这个诊疗体系有哪些特色?为什么说它是“方书之祖”、“医方之经”。第三个就是关于它在中医学的历史上是一个怎么样的地位和重大影响,在这里面我们不细说了。古代神医华佗称张仲景的书为“真活人书也”,这就是对它的神奇的疗效给予高度的赞赏。象清代的徐灵胎告诫后学者说“如果能通金匮之理,天下无难治之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学科目录的调整工作中,就是把《伤寒》、《金匮》、《温病》合起来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进行加强建设,就是要在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医疗、科研上,要大踏步的前进,要打好基础,重视经典的教学,重视经典方剂学习,重视经典方剂的临床应用,而且要从科研的角度,从临床实践的疗效上挖掘、整理、提高它。我现在说到这里,我觉得作为临床基础课加强,不仅是对于中医学生的理论提高,而且特别是提高他的动手能力,包括他的科研技术能力,这个方面是很有道理的。我说到这里,实际上就是绪言的第一个自然段,大体上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第三,谈一下沿革。有关沿革的内容我准备分成三个时期来说(成书、散佚、整理校定),因为《伤寒论》的绪论,它也要在沿革方面谈到之些问题。因此,我准备讲基本的,和《金匮》相关的内容,成书时间,我们《讲义》上请大家看一下,它写的是公元三世纪初,成书的时间。马继兴先生的研究结果是,他依据仲景的原序,说到“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建安纪年实际上是公元196年,十稔,一稔是一年,十稔是十年,所以,相当于公元206年。我觉得这个是在考究的具体时间上,和公元三世纪初的宽泛的认识都是比较合理的。这样的话我们都把它做为一个常识来了解一下。
下面来说第二个问题,就是“散佚”,散佚这个“佚”字是当丢来讲,但是不能念散失。散佚、亡佚,都是说由于战乱而未见其书。在什么时候丢的呢?我们《讲义》强调的一个时间概念是“东汉到西晋这样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因战乱而未见其书”。实际上,就是魏晋的太医令王叔和,他对《伤寒论》作了编次整理。十卷《伤寒论》,就是最先在这个时候行于世,同时他有《脉经》的文字,保留了原著的杂病部分。经过医史的考证,觉得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关系相当密切,因为相距时间上下约50年左右,所以,可以说是同时代的师承关系,也就是说,王叔和能有机会、有能力从《伤寒杂病论》里面把《伤寒论》十卷整理编次出来,又能完成《脉经》那么大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这地方尽管杂病的文字不那么完全,但是主要内容,作为我们今天要研究它,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文献学版本。同时期还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的书名顾名思义就是屈肘可以拈来,装在口袋里,屈肘拈来,这是专门应付临床治疗急证的小方书,是这么一个方书。比方说对疟病治疗有效的青蒿素的提取,现在的疗效要高于奎宁。最原始的发现就是从《肘后备急方》来的,说青蒿对疟疾治疗有效,研究到现在的一个高精的水平上,临床被广泛运用,而且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等于在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之后在病因病机学上有甚多深一步的阐述,这对我们学习中医学,特别是对杂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有很好的帮助。再有就是唐代大医孙思邈,他三十年间完成了两部巨著,一个是《备急千金要方》,这个“要方”是重要的“要”,就是说这个方剂是重要的方剂,也是他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经验总结,而且他认为这些方剂都是有“备急”的作用,到你急用的时候便于检用,那么《千金翼》,相距三十年间,作为孙思邈高龄,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潜心研读精神,就是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总结实践经验留给后人,所不足的地方就是在他的《千金要方》里所引证的《金匮》的文字,没有说是从哪引的,也没有说哪些是张仲景的,哪些是他自己的,到《千金翼》里,就很清楚了,他说那是张仲景的。所以这个也是非常好的原始资料。再就是王焘的《外台秘要》,王焘的《外台秘要》也是,他说《伤寒论》,实际上就是指的《伤寒杂病论》。我们说,作为汉代及其前后相距不远时代的医学著述,作为我们今天来研究《杂病论》《金匮要略方论》的文献学的考证,作为参阅,其可靠性、可信度是比较大的。那么为什么说在文献学上有贡献呢?因为它们《伤寒论》、《脉经》、《肘后备急要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外台秘要》七部医学的专门著述,都有张仲景杂病内容的部分引用,语言、文字、学术思想比较接近,因此可以互通。这个方面的作用,一个是有利于挖掘仲景学术的理论内涵,理解原文精神。
第二可以较正《金匮》某些文字谬误,也可以补充某些残缺,使其能够对原貌有一个更好的呈现。这是有关散佚的这几本书,我们觉得对于研究《金匮》,也就是说散佚后文字的考据依靠以上七本书是一个很重要的,参阅资料或者是考证依据,关于散佚的原因,我们可以想象,我考虑是不是从这么四个方面,一个就是三国纷争,战乱的结果,使仲景的故里,当时叫南阳郡,就是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了,这个地方就成为了中心之城。第二就是造纸术虽然是在西汉发明,但是民间抄书仍然习用竹简。那么,作为竹简就容易被虫蛀,容易被散落,因为是绳子捆的,再一个,战乱就容易火焚,这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我觉得交通、通讯极大的不便,另外,在传承的过程都是家承、师承。这样的话,数量有限,传播就更有限。第四,我觉得作为仲景的原序里面,他提出,“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也就是说明了当时的统治者,崇尚神仙之术,以求长生不老,他并不重视医学典籍,更不注意医学典籍的保存和传播,更谈不上研究。所以,致使《金匮要略》杂病部分,隐现分合数百年。浙江的何任教授,曾经发表学术论文他谈到,可惜这样的散佚在宋元之际,韬光匿彩达535年。什么叫韬光匿彩呢?就是看不到,所以它的精华和精彩啊,后人就是在很小的范围里面流传。
第三,就是整理校订阶段,北宋初期,有一个医官,就是翰林学士叫王洙。我们《讲义》开始的时候就把林亿他们给整理校订《金匮要略方论》的原序,在《讲义》开始的部分,请大家看《金匮要略方论序》,在这个序里面,他介绍了王洙在“蠹简”里面,“在馆阁日”的时候,发现了《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什么叫“蠹简”呢?这个蠹字,就是被虫蛀的竹简,散落不齐了。所以,原文可能有差错,但是他这地方发现的名字叫什么呢?叫《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和疗妇人),这个,我就是按照原序的文字记载,我把它谈一下,那么这三卷里头,上卷辨伤寒,实际上,行于世同时有《伤寒论》,王叔和整理的那个《伤寒论》,单行本在流行,因此他认为这个部分可以把它去除,保留杂病篇、妇人篇,对方剂进行了一下重新编排。怎么编排的呢?就是分列于各证候之下,然后仍然是为三卷,上、中、下三卷,这三卷怎么成的呢?就是把方剂分列于各证候之下,你比方说我们看《中风病》篇,原文之间夹着侯氏黑散,冒号,主治什么什么,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头风摩散,都是先说方名,然后冒号,再说主治证,然后再列方药、用量以及用法,是这么一个格式。而张仲景的原著的方剂是怎么表达的呢?他是什么样的病因病机,什么样的症状、脉象,什么方主之,然后是方名、方药组成、用量、煎煮法、服用法以及药后反应等等,专门的“方后注”。这个情况的编排,他在原序里面也提到了,目的是“仓促之间便于检用”,这对医生来说,要是有了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学习起来也非常的清楚、简明,把它放到案头上,遇到什么急证不清楚了,打开书一看,当然那时候书是左右竖排,当然它的方都是右方什么什么,咱们现在把它写成上方什么,这个竖版的打开一看就知道,这个病应该用什么方主之,或者说这个方主治什么病,一翻就看见了,所以便于检用。那么后来就是,当然医官在这原序里面提到了三个人的名字,首先是臣高保衡,尚书外郎臣孙奇,最后提到校理臣林亿等,这都是非常有地位的医官。他们受国家召集,受国家之命校正医书,先校定《伤寒论》,次校定《伤寒论》的别本,叫《金匮玉函经》,然后校《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现在仍然是三卷,但是在方剂上,他做了很多的整理工作。你比方说,采集各家方书当中转载仲景治疗杂病的医方以及后世的良方,分类附于每篇之末。这个目的就是广其法,“以广其法”,这个在序里面也说清楚了,为了广其法,不仅是一方一法要举一反三,就是开拓你的临床思路了。比方举例来说,第五篇在[附方]里头,有崔氏八味丸,实际上,就是现在大家共知的八味肾气丸,或者金匮肾气丸的方。经过张仲景的临床应用之后,在这个书里面,他记载了八味丸一共五用,显然扩展了八味丸的治疗范围,扩大了临床应用,这个给我们起到很好的典范作用,还有比方说非常著名的方剂,治疗肺痈的《千金》苇茎汤,它直接表明是从《千金要方》里转载过来的,也是张仲景那个时代应用有效的方剂,比方《痰饮》篇第一个方子[附方]《外台》茯苓饮,这个方子也是非常切合病机,非常合理,还有就是象《中风》篇,第一个[附方]叫《古今录验》续命汤,我这么一说,大家都能有印象,这些方剂都是临床行之有效,属于传世良方。这些工作做完了,林亿等医官就把它改名了,把这个书题名为什么呢?《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的含义,我在开始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我们说《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分成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既不是王叔和所分,也不是林亿等人所分,不能说因为王叔和编次了《伤寒论》,《伤寒杂病论》就丢了,对不对?只能说他把他的学习心得,《伤寒论》也好,《脉经》也好,是和《伤寒杂病论》可能同时期是在流传中。它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那就是自然形成的,而且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包括对于前后相距不远时代的主要医学著述,我们也应该把它看成是仲景学说研究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而且王叔和也好,王洙也好,林亿也好,对其弘扬仲景学说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我们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要进一步拓展,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它,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为全世界人类的健康,作出我们应该有的贡献。现在我们通用的《金匮要略讲义》就是选用宋代林亿等诠次,在哪里看到的呢?就是这本书的第2面,请大家打开,第2面写的“编写说明”,它说本书采用宋代的林亿等诠次,明代的赵开美校刻的《金匮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编写,为了保持该书原貌,仍然保留“金匮要略方论序”,并用“附录”列杂疗方等三篇于书后,以供研究参考。这就说,明代的刻印本,实际上有人赞赏徐镕在《医统正脉本》里面,也有叫《新编金匮要略》,它的发行量达三十万册,但是为什么选用赵开美的呢?都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个是万历26年,一个稍晚,就是因为《金匮要略讲义》在整个编写、通行和这些年选用的教材比较来看呢,赵开美的影印本错误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大家都把它作为蓝本,教材编写的蓝本。
好了,这堂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 太上感应篇原文
-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一
- 老子道德经全文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一卷
- 太上感应篇感应选录
- 卷一 道德部
- 逍遥游第一
- 卷六十四 百家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二
- 老子道德经名句
- 始计第一
- 太上感应篇后记
- 卷一 畅玄
- 捭阖第一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三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二卷
- 卷三十三 山东四
- 老子河上公章句卷四
- 原始章第一
- 道原
- 印光大师序
- 老子道德经原文
- 卷六十三 喻蔽
- 一宇(宇者,道也。)
- 李炳南居士序
- 卷一 文韬
- 齐物论第二
- 天瑞第一
- 內篇第一逍遙遊
- 卷一人谋上●天无阴阳篇 第一
- 卷五十六 安贫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四卷
- 老子道德经简介
- 卷六十九 知止
- 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 第三卷
- 马蹄第九
- 人间世第四
- 第一计 瞒天过海
- 卷二 混元混洞开辟劫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