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经序

  般若经序

  吾入红尘,为何因?汝来世上,为何缘?何者因缘世间,不外学习一事耳。学何事?《大学》开宗明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故修学莫过于,利人利己!但又云何自觉觉他,自度度人?若无智慧,岂能自利;若无慈悲,何能利人。

  智慧本自清净而来,但常人欲念障重,故躁扰不止,似如隙尘,摇动之心,犹如风飘,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使般若智慧遮蔽,无明妄想徧起,若无善知识开导,凭众生之己力,是难以启蒙。

  惜!智者已逝,来者不能瞻仰。虽是如此,但诸佛悲悯,慈光加被,代代有人相传至此,让后人得以闻经听法;今遇觉者金言,集结成经,实乃众生之福祉,天下之庆幸。

  然佛经浩瀚,众人不知从何契入,明知此有珍宝,却难入宝山,故常望书兴叹!末学早年学佛,亦有此困惑,后阅《法华经》经文:「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始知世尊本怀,为开启众生知见,而成佛知见矣。

  《六祖坛经》解说:「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开启自心智慧。

  因此,学佛当解行并进,如人之两足,鸟之双翼。「解门」应学般若智慧,方知真理实相;「行门」当一门深入,才能有所成就。切莫受人影响,而对修学之法门有所动摇,正如《金刚经》所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百川终归大海,法法不离本心。

  但要研读六百卷之《大般若经》,实非易事,其内容繁多;若选读《心经》,只二百六十字,亦非易事,其文字甚简。故从古至今,大都参研五千余言之《金刚经》,其文言简意赅,意义深远,将诸佛心要,道尽无余,故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且五祖弘忍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六祖惠能亦说:「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经》,即得见性。」在在显示,历代祖师大德对此经之推崇及重视。因此读诵此经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

  虽注解此经者多,然所说道理,各随己见,不知哪家是善本?若静心细想,谁因该经悟入,其所言应是契合如来真实之义!此人首推六祖。大师一闻本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大彻大悟,了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故言:「《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更说:「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一语道出其奥义。往后教授学人,皆以此经思想为主,自言:「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因此《六祖坛经》是注解此经,最佳之善本也。

  今集二经,以《金刚经》为主,《六祖坛经》为注,望学者善自护念:「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亦能如世尊之付嘱:「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能度一切众生乃慈悲,不落于空;实无众生可度乃智慧,不执于有。真空不空,妙有非有,空有不离,福慧双修,即契中道实相矣。愿!大众速乘般若船,早登彼岸波罗蜜。

  民国九十五年岁次丙戌中秋月圆

  不肖惭愧凡夫僧释达观谨序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