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佛子 当作佛事
身为佛子,当作佛事
在国家宗教事务局培训中心参加宗教界的青年骨干培训班,要求写一篇心得体会,信手写来,写完才发现有些文不对题。不过从来都是一次成文,不检查,不修改,错字白字,望请见谅。
身为佛子,当作佛事
——参加全国佛道教青年骨干培训感言
重庆华岩寺道 坚
清凉荷月,养怡山庄,佛道英华,共襄盛会。昔日释迦有安居羯磨之制,于夏三月间,安居结夏,增上慧学,此为世间定期在职教育之先导。经国家宗教局安排,今日安居不同寻常,佛道教160余人聚首养怡,学习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管理、文化等,希冀佛道精英,开阔胸襟,放眼全球,为振兴民族文明,提升民族精神,奉献毕生精力。
综观中国史海,人文宗教,多历浩劫。人们混淆世俗政治与神圣宗教的功用,以私心取代公心,以凡心欺罔圣心,一时鬼妖现形,正教隐匿,人间多历险恶,人心多诸奸诈。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教政策从对立,打击,毁灭,到当前认为宗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的充分肯定,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佛教虽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从绝对人数,信徒分布区域来看,佛教总体上还是属于弱势群体范畴,必须趁着国家政治清明时节,有所作为,则是真正佛子。
一、爱国爱教,作本份事业
佛子爱国,天经地仪。然爱国之事,非呈一时口头快活,在日常功用中体现。国家是什么?她是养育我们的自然山川,她是护持我们的党国军民,她是我们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她是我们社会中的黎民百姓……
宗教爱国,不是喊喊口号,打打旗帜了事,而是要实实在在的付出。宗教爱国,不是为一个糊涂的概念,而是面对我们活鲜鲜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实地走。
譬如两个孩子,都爱他们的妈妈。一个孩子举着小红旗,天天跟着妈妈,唱道“妈妈妈妈我爱你”,很是讨得母亲喜欢;一个孩子没有喊口号,没有天天跟着讨好妈妈,却非常听妈妈的话,做一个孩子应该做的事——应该好好学习,为成就一个非凡的人格而艰辛努力。
宗教爱国,就像后面那位付出巨大的孩子,做宗教界该做的事——如佛教当讲经弘法,开展各项佛教文化事业,团结信众,引导信教群众,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做好我们佛教的本份事业,就是爱国。念经,拜佛,持戒,坐禅,讲经,弘法,都是爱国的具体表现——这是我主张的佛教爱国论。这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堂皇,然而,当我们反过来思考的时候,就会明白其合理性。如果和尚不学经,不持戒,不修行,口头上唱的再好听,你能说他爱国吗?
二、以戒为师,作人天师范
我国在提出“依法治国”的同时,倡导“以德治国”论。对于发展经济与提倡道德良知的关系,《大学》云:“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得民心,国家安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都是从“德”为本,才能达到的。如果“外本内末,争民施夺”,即一味发展经济,忽视德性的提倡,道德沦丧,人们就会变得贪婪而好诤,社会治安恶化。因此,经济发展不能牺牲民众的向心力,否则“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德性的养成就是道义的成就,在“义”、“利”之辨中,先哲常常教导我们“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义的成就,就是国家之大幸大利。
为了响应国家“以德治国”的方略,佛教应当发挥其道德属性的优势,再振宗风,提倡“以戒为师”的古训。儒家尚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之谓,佛教也有“戒能生定,定能发慧”的三学纲要。道家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的道德准则。如何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服务于社会众生,是我们青年一代必须正视的话题。
“以戒为师”,是注重生命的个体经验及其心灵的净化。如千叶莲花,“一花一叶现如来”,华藏庄严,一念一心呈佛心。儒家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从每一个体生命的内心开始,直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离不开第一个生命的参与。
“以戒为师”,既是心灵的管理与升华。心灵的成长,需要智山慧水的滋润;戒体的圆成,需要悲愿慈爱的养护。心灵的成长,《诗经》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比喻,可谓戒珠圆成,犹如“梅花香自苦寒来”,需经一番风雨,一番磨砺。
佛教的增上戒学,有三皈五戒的普遍伦理法则,有受持八关斋戒的休养减压法,有沙弥十戒的养成保护法,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的善摄律仪法,有四轻四十八重的菩萨善法。这种严密的分层管理的道德教育,规范了世间伦理,使社会下下和顺,长幼有序,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和平。这些基本的伦理法则,至今仍然是社会教化及经世济民的经典之作,“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世间伦理的典范。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只要每个人都能遵守佛戒,则一人已是善人,由是一家一国,皆成淳化之风,再演一实之道。
三、和合精进,为世间楷模
我国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以构建“和谐社会”,广大群众欢欣鼓舞。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国社会政治生活领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宗教关系被列为五大关系之一,说明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宗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为宗教界代表之一的佛教,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是与顺应大道的政治主张。《易经》以“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让我们认识到顺应自然,敬畏天地,身心和谐的重要性。顺天命,即是发扬生命中天道附予的“仁义礼智信”的德性,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按照道德的普遍法则修养自身,此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世间教化准则。
和谐之道,也是中和之道。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和谐社会,是理想的社会清明境界,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朱熹认为,中与和,皆是道之体用,即“中为道之体,和为道之用”。
和谐之道,也是中庸之道。《论语》云:“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和谐社会的提出,应该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化。《齐物论》云:“惟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和谐与道相通,为道之用,为当今社会之所需。中庸之德,具体表现为勇气,为节制,为惠与,为壮大,为大度,为温和,为谦让,为机智,为友爱。此为佛陀常作狮子吼,为世间善士所宣世法也。
与友教和睦,促进教内和谐,为社会和谐之所需。与友教和谐,当充分尊重不同信仰者,以多元文化的维度,整合各教团资源,共促和谐。教内和谐,则加强南北(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北传汉语系及藏语系佛教)的内对话,融大小佛乘,皆佛弟子,以此团结各族信众,促进社会的和谐。还要加强宗派内对话,不再有宗门教门之争,法法平等,只有一乘之道。
在每一个教团内,要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吸取中华传统管理的精华,采纳西文管理之条理,创新丛林,振兴宗门。“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规划佛教的未来与航向,尤为重要。社会之和谐,佛教之兴衰,匹夫有责,我等出家行道者,安能苟且偷生!
佛教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以成就非凡的人格,完成弘法之伟业,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由学而行,精进无间。
身为佛子,当作佛事。以一人之力,笃行佛道,则身心和谐;以一寺之力,重振宗风,则和顺乡里;以一教之力,弘法利生,则社会和谐,社会清明,为大同境地也。和谐社会,心无暴戾之气,身无百日之忧,社会无逆乱之患,所谓“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则成人间净土,金莲遍布也。
- 上一篇:道坚法师答居士问——莫作平常论,亦不神秘观
- 下一篇:藏文大藏经简介——答蓬莱海市问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正如法师:搬柴运水皆佛事
- 道坚法师: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 道坚法师:烧香拜佛始于什么时候?佛香都有什么用处?
- 恒传法师:恒传法师:佛事,焰口佛事
- 道坚法师:素食观念的三大来源
- 道坚法师:释迦佛现在何方净土
- 道坚法师:春节礼佛勿烧纸钱
- 道坚法师:定与不定
- 大安法师:日行一百零八件佛事 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
- 远尘法师:略述佛子为人基本修养
- 道坚法师:道信大师的生平及其思想浅说
- 梦参法师:佛事做不够信佛感应难
- 大安法师: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 道坚法师:禅学思想及其实践
- 道坚法师: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 道坚法师:禅学思想及其实践
- 道坚法师:生平及其思想渊源
- 道坚法师:出家修学生涯
- 道坚法师:出家修学生涯之参访善知识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