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庆生放生.增福延寿
──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农历正月初四日,西方寺某大护法居士为庆祝八十六岁寿辰,特开船至屯门青山湾举行海上放生活动,恭请方丈宽运大和尚主法;是日风和日丽,海波顺畅,倍觉清澈怡人;眼见被放生的一条条鱼类,欢天喜地回游大海之中,彼此内心的喜悦,实在无法形容──放生是如何快乐的事啊!活动中大和尚讚叹居士平素慈善为怀,普行善业,广修供养,必然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日感念佛恩,庆生放生,更是功德无量,借此祝愿居士增福延寿,门庭兴旺,户纳征祥,眷属和谐,所求顺遂,喜事成双。与会者皆感到法喜充满,如意吉祥。
活动后,大和尚为使居士及更多护法信众,能进一步明白放生之意义与功德,乃为文一篇用以化导劝信,希望大家都能加入戒杀、惜生、护生、放生的行列,做个开心快乐的善心人。全文如下:
我们西方及东林念佛堂,经常都会举办放生法会,参加信众都非常踊跃,很多时候,都会有居士向我问及「为什么要放生/放生的目的与意义何在」、「放生的起源与根据」、「应如何放生」与及「放生的功德与利益」等问题。今日为回向某大护法居士庆生放生之功德,在此一并略作回答,期与诸佛友、网友共勉。
(一)为何要放生?放生的目的与意义何在?
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故放生乃出于「慈悲」的精神──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拔苦予乐,也就是放生的目的;而「放生」二字的含意,「放」指释放救拔;「生」指众生一切大小生命;依佛法众生平等一如的思想,万物皆有灵性、知觉,故形相虽各有差异,但其性却是平等无别。放生其实亦包含轮回生死的因果道理,所谓「吃牠半斤,还牠八两」;猪、牛、羊等动物,只因宿业深重,沦为畜生,一旦业障消除,最终都能证悟解脱。
所以,佛陀特设放生殊胜法门,教导我们要身体力行,既可消除业障又可长养慈悲心,历代祖师无不奉为圭皋,亲身实践并广为提倡,正如莲宗十叁祖印光大师所言:「戒杀放生之事,浅而易见。戒杀放生之理,深而难明。」因此,若有众生被抓、被擒、被关或将被宰杀吞食,命在垂危,我们应起慈悯之心,将之买回来予以放生,令其重获自在;所得福德深广无量,历来前人之感应事迹,一一证实能消解病业障碍、累世冤亲债主牵缠,乃至各种恶疾,速得痊癒。 是故在家佛子弟子或居士们,应多行放生善业,而且不仅放生,还要戒杀,还要爱惜生命、保护生命,更要茹素,这样的话,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放生。
(二)放生的起源及依据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并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如日本、韩国及越南等地。如上所述,放生的活动乃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所以如能既戒杀又放生,自然是功德倍增,福报随来。 放生的根据,最为佛教徒所熟悉的,有两部经。一是《梵网菩萨戒经》,其中提到︰「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是故六道众生皆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若世人见杀畜牲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
另一部《金光明经》卷四〈流水长者子品〉,也提到有关释迦世尊往昔行菩萨道的一段记载︰当时世尊名叫流水长者子,有一天他经过一个很大的池沼,时逢天旱,而且有人为了捕鱼,把上游悬崖处的水源堵塞,使得池中水位急速下降。长者子眼见上万大小鱼类濒临死亡边缘,又无法从其上游决堤引水,于是为了救活鱼群,不得已向当时国王请求派二十只大象,用皮囊盛水运到池中,直到池水满足,并且饲以食料,方才救活这些鱼群。
《梵网戒经》是放生的理论依据,《金光明经》则是开设放生池的依据,其他大乘经如《六度集经》卷叁,有赎鼈的放生记载,而另外玄奘叁藏《大唐西域记》卷九,也讲到雁塔的故事。如传说在中印度摩揭陀国有一个小乘的寺院,住著若干小乘比丘,他们本来不禁「三种净肉」;所谓三种净肉,是指不见为己杀、不闻为己杀、不疑为己杀的肉类。
有一天,一位比丘因得不到肉食,当时正好有一群雁从天空飞过,他就向雁群祷告说︰「今日有僧缺供,大菩萨你应该知道时间了。」雁群应声自动墬地而死。比丘本来不信大乘,不相信雁是菩萨,所以用戏言来调侃大乘,想不到这一群雁就是菩萨显现而来感化他们的。小乘比丘惭愧不已,互相传告︰「这是菩萨,何人敢吃?从今以后,应依大乘,不再食三种净肉。」并且建塔营葬雁体。
可见,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叁)古今不杀、放生之倡行
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而历代政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每年有数日也定期禁屠;而从中央以至地方,为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或祈雨禳灾,也都有放生禁屠之举。如梁武帝就曾下诏禁止屠杀生命以祭祀宗庙;梁代慧集比丘,自燃两臂遊历诸州,以乞化所得赎生放生;随天台智顗大师发起开築放生池,为被放的鱼类讲《金光明经》和《法华经》,又购买各类粮食饲予鱼牻;陈宣帝时,国子祭酒徐孝克撰写〈天台山修禅寺智顗禅师放生碑文〉,这是中国有放生池及放生会记载的开始。此後由唐至宋及明,无不盛行放生。如唐肃宗时,刺史颜真卿撰有〈天下放生池碑铭并序〉。宋朝的遵式及知礼两位大师,也极力提倡放生。
莲宗八祖莲池大师云栖袾宏是历代高僧之中提倡放生最积极的一位。他在《竹窗随笔》中有〈如来不救杀业〉、〈食肉〉、〈斋素〉等文;又在《竹窗二笔》中,写有〈衣帛食肉〉、〈戒杀延寿〉、〈放生池〉、〈医戒杀生〉、〈因病食肉〉等篇;在《竹窗叁笔》中,也有〈杀生人世大恶〉、〈杀生非人所为〉、〈人不宜食众生肉〉等文,鼓励戒杀放生。除了素食的文字之外,他也写了〈放生仪〉及〈戒杀放生文〉,以备大众於放生时,对所用仪式有所依準。
在现代人中,有弘一大师书、豊子恺画的《护生画集》计六册;另有一位蔡念生运辰居士,一生提倡戒杀放生,他编集了历代有关动物也有灵性和感应的故事成为一书,名为《物犹如是》。
以上所举之书藉,为佛弟子者,皆应多加参考及阅读,自然会对放生的意义有更深入的了解,确实有助於学佛修行,从而真正做到自他两利。
(四)应如何放生?
既然我们已明白放生的意义,那麽应如何放生呢?以下有几点建议:
买放生动物时,最好不要预先订购,更不要在固定地点购买,以免有不法商人,刻意捕捉及贩卖,至於放生的数量及类别,可随实际情况而定,最好能随缘即买即放,以免生物因久困而增加恐惧。 选择放生地点时,要考虑每种动物的特性和生存条件。如海产类,则要考虑到是鹹或淡水,活於深或浅水等,因一定的鱼类必须生存於一定的水质、水深和水流;切勿买淡水鱼放於大海,买海鱼放於淡水。又或是飞禽类,则应於山林等地放生,重点是放生前应为动物著想,护生为要。 放生时所举行的仪式,最重要是为生物说法、授叁皈依,并为念佛号、经咒。即使已放生,有不幸死亡者,亦令神识得以超升,永离叁塗之苦。故放生者应抱有救人於危之心,是为救命而来,非为功德而来,更非为遊船河而来,为使濒亡生命重获自由,如此则功德无量。
在此特别一提,为什麽放生时必须念佛号?《不退轮经》云:「凡闻本师释迦牟尼佛名号者,皆得不退果,傍生闻佛号,亦播下无上菩提之种子,此後得果。」又「闻佛名、或见佛像,生无量德,将得解脱。」《释迦佛传》云:「曾有一大鳖鱼,欲食众多商人,其中商主念佛名号,闻此佛号之功德,鳖鱼转成人身,在释尊教下已得罗汉果。」因此在放生时,切莫忘记念佛号。
我们都知道,由於自然环境的限制,放生活动越来越困难。不过,放生的意义在於当下放生的念头,如希望被放的生物能够延长寿命,当首先研究观察牠们的生态、习性和来源,然後选择最适当的时机,放到我们觉得最安全适合的地方;如果不能求得百分之百的可靠,有百分之五十也不错,即使今天去放生,明天牠们又被抓(这是很多人担心的事),也只得随缘。我们的目的是为引发并增长放生者的慈悲心和对众生的救拔心,至於被放的众生,它们自有自己的祸褔因果和因缘。我们只能发愿迴向,牠们能从此脱离异类身,转生为人,乃至往生净土,发菩提心,广度众生,早成佛道。我们但求能尽心而为,尽力去做就好。
(五)放生的功德与利益
放生的功德与利益,诸经论中之记载,实在多不胜举。如《大智度论》云:「诸馀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地藏十轮经》云:「设使能戒诸杀生,诸众恭敬成无上,恒时无病延寿命,安乐畅适无损害,一切生生世世处,深信如来之行境,现见佛法及僧众,速得无上菩提果。」梗桑曲扎大师亦说:「应断杀生,救护放生,於一切身语之善法中,放生功德最大。」
又《俱舍论》云:凡放生者,皆得四果功德:放生之异熟果者,解脱叁恶趣痛苦,其下等发心,放生量少,能转於人道;中等发心,放生量亦为中品,能转於欲界天;若上等发心,放生数量极多,则转生色界无色界,渐次脱离轮迴苦海。放生等流果分二:一感受等流果者,将来生生世世转为长寿无病;二同行等流果者,未来得人身时,喜欢断杀放生,具足慈悲善心,行持殊胜菩萨道;放生之增上果者,放生者将来不转生於深渊险地,转生之境,全是乐意美境,具有饮食花果等;放生之士用果者,一切生世中,增上所放生之善德。
是故,行善之人,自然「吉神祐之,福禄随之。」经中说人天七德:「种姓高贵、形色端严、长寿、无病、缘分优异、财势富足和智慧广大。」其中长寿和无病的根本因即是放生,放生也是其馀五德之助缘。是故若想长寿,则应放生,如《弥勒菩萨偈》云:「劝君勤放生,终久得长寿。」若於生日诞辰,举行放生,自然善神护佑,增福延寿,健康快乐,欢喜自在。
放生之功德,实在说之不尽。印光大师总结了放生的十种功德:1.无刀兵劫、2.集诸吉祥、3.长寿健康、4.多子宜男、5.诸佛欢喜、6.物类感恩、7.无诸灾难、8.得生天上、9. 四季安宁、10.永远福寿。
正如大师所说,「一切生物,佛皆视之如子,救一物命,即是救佛一子,诸佛皆大欢喜」。是故,戒杀放生之人,得二种福报。一者长寿。二者多福多寿无病,而且福德日增,一切患难,皆无形消灭。
放生确是易行而又殊胜之法门,我们若能时时以慈悲心推己及物,不但自己戒杀、放生、茹素,且广劝他人同行善业,长怀悲悯之情,依教奉行,则一切时、一切处、一切事,必蒙佛光普照,如意吉祥。
- 上一篇:清净供养 无上福田
- 下一篇:吃出自然 吃出健康──健康身心 从茹素开始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崇慈法师:无论是功德还是罪业,都是“一砖一瓦”积累起来的
- 静波法师:以布德为弃履
- 净界法师:观世音菩萨的四种不思议无作妙德
- 净界法师:怎么把点状的佛号提升到一种片状?念佛的功德
- 净界法师: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 仁德上人:功德智慧是自己明心见性不着相
- 梦参法师:护持佛法功德无量,人人都能弘扬佛法
- 正如法师:修忍辱消灭嗔恨 以免火烧功德林
- 如瑞法师:中秋时节,感念月光菩萨的功德
- 净界法师:修习观音菩萨法门会产生什么效果功德?
- 智藏法师:什么是功德?功德在法身中并不在修福
- 净界法师:所有功德中智慧很重要
- 梦参法师:佛的“德相”是什么?就是无量功德之相
- 静波法师:理性皈依得种种功德
- 大安法师:念“阿弥陀佛”或“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一样吗?
- 大安法师:功德回向众生,众生能得到真实的利益吗?
- 宽运法师: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正如法师:工作是修功积德
- 正如法师:做善事是福德还是功德?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