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自然 吃出健康──健康身心 从茹素开始
吃出自然.吃出健康(上)
───健康身心.从茹素开始
一般初学佛的人,对于素食可能都会有许多问题,很多时候都有信众向我提问,诸如:学佛是不是一定要吃素?上座部或南传国家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的出家人和西藏的出家人为什么不吃素,而只有中国汉地学佛的人要吃素?三净肉是什么意思?学佛的人是不是可吃三净肉?吃素是不是有功德?吃素会否营养不足?等等问题。接着昨天戒杀、放生的话题,顺便在此一并略作回答,希望能对有心学佛、茹素的人,提供一些正确的观念。
佛陀制戒与三净肉
佛陀在世之时,起初弟子们都不是全素食,因为他们都是乞食的,他们居无定处,到处云游弘法。在佛陀成道三个月后,佛陀的弟子很快增加到六十多人,这时佛陀对弟子们说∶「为了芸芸众生的善益,为了芸芸众生的幸福,你们去弘法吧。」就这样,佛陀的弟子们以行乞弘化的生活足迹遍布了整个印度。
所以佛陀在饮食方面所制的戒律是∶乞食时不论贫富,乞到什么便吃什么,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不能挑食,要以平等心来接受所有的供养。
后来卫舍离的西合将军,是耆那教的一位大居士,要想拜见佛陀,由于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所以耆那教的教主大雄不许他去,他三次请求都被拒绝了;于是这位居士就不再请教大雄,直接来到佛陀跟前,一再恳求归依佛陀;慈悲的佛陀同意了,但是对他说∶「归依佛教后,你要继续尊敬供养你以前的师父,耆那教的教主。」于是这位西合将军就请佛陀到他家里应供。
当耆那教徒听到这件事后,在佛陀到将军家应供的那一天,就在卫舍离城中要道上高喊∶「西合将军屠杀了一只很大的生畜来供养乔达摩,乔达摩知道这是为他而屠杀的,可是他还要去应供,所以这样的业要记在他的名下。」其实西合要准备什么样的饭菜,佛陀并不知道,这只不过是耆那教徒对西合离开耆那教而归依佛陀的一种不满,故意中伤佛陀罢了。
于是自始佛陀就制定了「三净肉」(注)戒∶当有人供养肉食时,乞食者应当观察,.此肉是不是为我而杀?我有没有看到杀生?有没有听到杀生?如果不是,就可以接受。
直到今天,南传上座部国家如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的僧人仍然奉行此戒。佛陀制这一条戒的本怀,是出于对一切众生慈悲,不愿意伤害一切众生的性命。所以,即使是南传僧人,如果有人为了贪图口福而要居士供养他肉食,这也是犯戒。
为什么佛陀允许他的弟子吃三净肉呢?因为如果挑食,一定要食素,将会令供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和负担,同时乞食弘化的生活也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佛法的弘传。《经集》中提到,一次,佛陀在乞食时遇到一位婆罗门,他问佛为何食肉,肉是不净的。他的意思是说,食肉的人有过失。佛陀答道,有过失的是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如犯五戒,行不善,或在道德上有问题的人。佛陀表明他的观点,真正有过失的人,是那些在道德上有问题的人,而不是食不食肉的人。佛陀所遵循的是中道,不走极端,他所制的饮食戒律,是因应当时的客观环境而定。
而从佛教的慈悲精神来说,不食肉是出于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因为食肉间接地助长了杀生,所以佛弟子不食一切众生肉。
素食的起源
到了公元四、五世纪时,在佛教内部兴起了食素运动,不食众生肉的思想日渐被提倡。如当时出现的大乘经典《涅槃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央掘魔罗经》等,还有《梵网经》与《首楞严经》等。这些经典当中都有明文指出不得食一切众生肉。《涅槃经》中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如来不听食肉?」佛言∶「夫食肉者,断大慈种。」迦叶又问佛∶「何故先听食三净肉乃至九净肉?」佛告迦叶∶「是因事渐次而制,当知即是现断肉义。迦叶,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食一切肉也。」《梵网经》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佛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大乘入楞伽经》更进一步从因果转回的理论上阐明了食肉的过失。经中指出,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流转于六道轮回,生生死死,轮转不息,曾经都是父母兄弟,夫妇眷属,乃至亲戚朋友,如何忍心杀而食之。由此可见,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后,很多僧人也开始奉行素食。原因是大乘佛教提倡菩萨道思想,以慈悲为本,所以不食一切众生肉。以上这些经典的译出,为素食在中国的兴起奠定了理论根据。
佛教从汉代开始传入中国时,初传来的大都是小乘经典,由于戒律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不许僧人食肉,而且由于印度的僧人不以素食为主,来到中国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是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国的僧人与他们来自印度的师父一样,也都不是素食者。所以沈约在《究竟慈悲论》说道:「昔《涅槃》未启,十数年间,庐阜名僧已有蔬食者矣。」这也就是说,在《涅槃经》还没有传来的时候,中国的僧人大部份是食肉的,但其中也有一些僧人已开始素食了。
吃出自然.吃出健康(下)
───健康身心.从茹素开始
梁武帝《断酒肉文》
僧人素食主要是受到儒家仁慈与孝道思想的影响,当时中国的僧人不少都是蔬食布衣者。如《孟子.梁惠王》上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是表示仁慈。其次,根据儒家的孝道,当父亲或母亲去世后,子女要服丧。服丧期间断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
佛教受儒家的影响很大,所以这时已有许多僧尼奉行,如道安、慧远等高僧都是素食者。据日本学者诹访义纯的统计,《高僧传》正续中总共记载四百九十七名高僧,其中有六十八名是素食者,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在此六十八名素食者中,有外籍僧人三位:印度中天竺译师求那跋陀罗、高昌僧遵及月支经师支昙。其中求那跋陀罗在出家前就已是蔬食,而另外两位是在出家后素食的。而《比丘尼传》中共记载九十五位比丘尼,其中素食者三十人,占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
南朝梁武帝萧衍(公元464-549 )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于公元502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即位,于天监十八年(公元519年)四月八日从戒行精严的慧约法师(公元452-535 )受在家菩萨戒,并常自称「菩萨戒弟子」,于天监二十七年(公元528)在台城北建同泰寺(武帝私寺),曾三次舍身为僧,后被大臣赎回。梁武帝有感于大乘佛教的菩萨慈悲思想,积极提倡素食,于天监十年,即公元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从此,素食就成了中国僧人的一种优良传统与美德。中国僧人不仅把它保存了下来,而且大力倡导和发扬光大。
饮食的反省、认识与选择
素食并不是佛门的专利,只有佛弟子才会食素。随着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物质越来越丰富,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世俗人士开始将食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数日,以净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认同,莫不尊行。可见「茹素」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高尚地位。所谓「净其身」,意与「仁」同,孟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有生命之物,怎忍杀而食之。所谓「清其心」,意为不纵欲,满足于恬淡之心境,如《吕氏春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人们开始清楚地认识到,纵欲不仅有损身体,而且还是导致昏聩,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中国民间一直流传初一、十五吃素的习俗,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思想。根据历史考究,原来夏王桀是在乙卯日被商汤所灭的,而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以致昏蒙而灭亡。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节俭寡欲,以示警惕。民间也纷纷效仿,后来即演变成「朔望斋」逢每月初一、十五日吃素。
说到「斋」和「素」,原本是两回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只吃蔬食或植物性食物;而持「斋」,是指佛弟子过午不食,只能在中午以前进食,除不吃动物性食物外,还包括「五辛」(大蒜、小蒜、阿魏、慈葱、茖葱),因这些食物吃后会引起口臭或刺激神经。佛教认为修行人午后应禁食,否则身心就不够清净。现在一般人都将「斋」和「素」混为一谈,实际上是有分别的。
茹素净心.有益健康
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人们不应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平易恬淡」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吕氏春秋.重己》篇指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味众珍」的,因为「味众珍由胃充,胃充则大闷,大闷则气不达」;「众珍」主要指游鱼、飞鸟、走兽之类的动物食品。认为这类食品吃多了会使脾胃消化功能呆滞,还会影响气血功能的畅达。明代医家李延认为,对中年人的精气亏损所采取之服药补阴阳的方法,一般都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唯有素食调养,能气阴两补,助胃益脾,最为平正,不仅适合于中年肾亏,也适合于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其它亏损病症。明代儿科学家万全,在其所著《养生四要》中再三倡导学习古人「尚淡泊」的生活方式,认为素食可以使人的体魄、精神处于最佳状态。
与此同时,西方科学理论对素食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他们从营养学、医学的理论出发,对动物性食品、谷类及蔬果类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及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发现素食不仅可以充分地提供人类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而且去除了动物性食品所带来的多余胆固醇等有害健康的因素。人们发现肉食和过量饮酒会为身体带来心、脑血管疾病、肝病以及糖尿病等诸多病症,而坚持素食则几乎可以完全防止这类疾病的发生,并对这类疾病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调查还发现素食者比肉食者不仅在身体上更加健康,而且在生理上更能适应外在恶劣的环境;素食还是提高智力,培养良好心境,有益美容的饮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素食、选择素食,他们逐渐认识到,素食不仅有益于健康,而且还有利于保护动物、环境和生态平衡。素食在带来健康的同时,也能够让人们获得身心的净化。
结语
人类在不断发展进步,饮食早已不再是只求裹腹,美味精致而富营养是最基本的要求。今天,站在「同体共生」的思想上,人类越来越多地反思自己,反思其它生命。同时,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地球、其它星球,甚至外层空间。人们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爱护生命,珍惜资源,减少染污的重要性。为此,回归自然、回归健康、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深深地影响着现代饮食的观念。于是,天然纯净素食,成为21世纪饮食新潮流。素食者越来越受到尊重,素食文化越来越受到推崇,能以素食款待宾朋被视为高雅的礼仪。
所以,素食不限于宗教因素,而是人类明文进步的表现,其中的环境保护和爱护生命的意识,体现出人性中的仁慈与美善。因此,素食不但可以吃出自然、吃出健康、吃出美丽,还可以吃出文化、吃出聪明、吃出智慧;新一代素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注:
以下十种肉,僧人是不能食的:人肉,原因很显然;大象和马的肉,因为这两种物尊贵;狗肉,当时人们厌恶它;蛇,狮子,老虎,貂子,熊和土狼的肉,因为古代人认为,吃这些凶险种物的肉,可能会遇到其它种物的攻击。当然这些都是佛陀随顺当时的习俗而定的,并非佛教所特有。
- 上一篇:放生之意义与功德
- 下一篇:燃点佛灯 照亮心灯──光明与智慧的启发
- 仁德上人:谁是“我”?“我”是什么?
- 静波法师:身心世界是虚伪的现象
- 仁德上人:佛法的宗旨是无住无着、身心化空
- 仁德上人:预料歌
- 仁德上人:为人心病舍我歌
- 仁德上人:定心观察参悟歌
- 宽运法师: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净界法师:怎么观察身心世界?人为什么会起烦恼?
- 宽运法师:佛教生态观:一切众生相互依存,皆应重视
- 圣旭法师:怎么样才算是把人做好?
- 静波法师:心不可放 身不可逸
- 静波法师:心不可放 身不可逸
- 如瑞法师:如何安顿身心
- 星云大师:如何看好心呢?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 宽运法师:人心能造天堂,也能造地狱
- 宽运法师:悲悯众生,真正的离苦得乐
- 仁禅法师:让你身心越来越健康的念佛窍诀
- 宽运法师:佛与众生的差别在哪里
- 宽运法师:提干总被顶下来,该辞职吗?怎样面对事业上的逆境?
- 宽运法师:修行其实是修心,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