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一)

  好逸恶劳或懈怠,可以说是人的通病。由于贪图安逸,往往导致心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因为恶劳,所以急功近利,只求速成,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一碰到困难就畏缩;尤有甚者,怨天尤人,不但对于前途毫无帮助,反而起惑造业,空费大好的光阴,实在是可惜!对治之道无他,唯佛法中的「精进」是最好的针砭良药。

  何谓「精进」?简而言之,「精」,即纯而不杂;「进」,即前而不退。做人、做事,唯有专心一意,勇猛向前,才能达成目标。在佛法中,精进是菩萨六度之一(亦是正道之一);六度以精进为主,无论实践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都必须精进,才能完成波罗蜜;所以说精进是成佛的阶梯,一切法得成于精进。

  又精进可分为「二种精进」及「三种精进」:

  二种精进:

  即「身精进」与「心精进」。精进者,谓心练于法而不懈怠。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为身精进;断悭贪等恶心,使不得入者,为心精进。(《大智度论》卷八十)「心的精进,才是真精进。」

  三种精进:

  一、《成唯识论》卷九所立之三种精进:

  (一)被甲精进,发勇猛、自利利他之大誓愿,期无数大劫而无退屈之念,誓成大事,恰如被甲临敌之大威势。

  (二)摄善精进,摄诸善法精进修行

  (三)利乐精进,利乐一切众生,心不疲倦。

  二、《菩萨善戒经》卷五所立之三种精进:

  (一)庄严精进:菩萨发心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受其苦,心不休息。

  (二)摄善法精进: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

  (三)利益众生精进: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

  《梵网经》中云:「为得道故,一心勤求精进,所以者何?诸佛一心勤求精进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由此可知,精进的功德不可思议。

  往昔,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曾是弗沙佛的弟子,名释迦菩萨,时入山寻求本师不见踪影,正抬脚走时,忽见弗沙佛在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菩萨实时欢喜无量而忘了放下脚,就这样经过七天七夜,翘足合掌说偈:「天上天下无如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叹世尊功德,因此精进,超过九大劫的修行。」

  每想到诸佛为度众生故,勤求佛道,如此精进,又怎不惭愧、感动?《阿弥陀经》中提到「干陀诃提菩萨」与「常精进菩萨」。「干陀诃提菩萨」翻译起来,就是「不休息的菩萨」;所谓「不休息」与「常精进」,都是非常认真的修行方法。这就是表示,当释迦牟尼佛在讲《阿弥陀经》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大菩萨在听佛说法;这个不休息菩萨与常精进菩萨都是境界很高深的菩萨,可见《阿弥陀经》不是一般的经典,等于是所有的大菩萨都来听佛讲的经典。

  除了上述两位菩萨外,还有后来结集经典的上座比丘胁尊者,他们都给我们求学佛道、精进修学树立了最好的榜样,让我们在漫漫的菩提道上自信有成就的一天。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二)

  精进,可以说就是修行人最大的动力;有了精进的求道心,就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地去完成菩萨道上种种艰难的任务,下面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过去久远劫前,有一只名叫欢喜首的鹦鹉,牠与许多鸟兽同住在雪山对面的大竹林中。有一天,竹林里起了大火,火苗迅速地漫延开来,竹林一下子就成了一片火海。由于火势猛烈,鸟兽们都非常害怕,惊惶恐怖地四处逃窜。

  眼见这一幕,欢喜首当下生起悲悯之心,勇敢地飞向前方的一处大海去取水。尽管大海距此遥远,竹林面积广大,欢喜首仍不舍林中的鸟兽同伴们,毅然决然地往大海处飞去。欢喜首飞到了海面时,将自己的翅膀沾湿,再回到竹林中,用沾湿的翅膀朝竹林的上空振动,把翅膀上微少的水滴洒向已成火海的林中,希望熄灭这场大火。就这样,牠不停地来回在大海与竹林间往返奔波着。

  「碰!」此时忉利天宫突然发生了大震动,天主释提桓因深感惊讶: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忉利天宫发生这么大的震动?于是用天眼观察,当衪看到鹦鹉欢喜首正在救火的景象时,露出非常诧异的神情,深受感动地想着:「这种事情,只有真正发心的菩萨才做得到啊!」

  于是,释提桓因以神通力来到了欢喜首的面前,对欢喜首说:「这片竹林,有数千万里这么广大;你用翅膀所沾到的水也不过几滴而已,要想熄灭这场大火实在太困难的!」欢喜首回答说:「我相信只要自己坚持这个心愿,精进努力一定可以灭掉这场大火;如果牺牲了性命而大火仍未熄灭,为了这竹林中的一切生灵,我愿意来生再继续灭火,直到大火熄灭为止!」

  释提桓因被欢喜首的悲心及精进的行动力深深的打动,于是刻时用神通力降下大雨,而这场火也就迅速的被熄灭了。

  由此可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难还是不难?就要看能不能精进不懈,坚持到底。

  我们必须不断精进修持,才能断除无边烦恼,摄化无量众生呢?偈语说「不计寒暑,朝夕勤修」,指的就是:一、要有坚定的决心,不因气候的变化而影响工作,不因情绪的低落而忘记初心,不因环境的动荡而动摇己志,不因身体的倦怠而借口休息。二、要有耐久的恒心,必须用心观照,念兹在兹。

  所以說,精进就是最大的力量。佛典中,有关「精进」的故事,实在相当之多:

  两位比丘从佛陀那里得到观想的题目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丘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和年轻的沙弥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丘则善尽比丘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并持续正念,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丘回去向佛陀顶礼报告修行心得。佛陀问他们这段时间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丘,竟然说另一位比丘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么你自己呢?」他回答说:「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了,所以就对懒惰的比丘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三)

  有一天,佛陀率领众弟子在外面弘化,途中,佛陀要阿难为同行的比丘们说法。阿难于是为大家宣说精进的重要,赞叹精进的功德。佛陀听了,说:「阿难!你赞叹精进吗?」阿难回答:「是的,佛陀!我赞叹精进。」佛陀说:「精进是值得称赞的。努力行善,名为精进。不但修行成佛非精进不可,就是世间的学问、事业、一切好的事情,也都要精进才能成功。懒惰的、放逸的,只知道享受而不肯勤劳努力的人,将来什么事也不会成功,所以精进是值得称赞的。」

  最后,佛陀看了看阿难,对大众说:「居家懈怠,则衣食不供,产业不兴;出家懈怠,不能出离生死之苦。一切众事都是由于精进方能成就。」精进是八正道之一,佛说四正勤,就是四种精进: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除灭。」

  《大智度论》说:「精进法是一切善行的根本,能生出一切诸道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精进是修道的根本;精进是对治懈怠、懒惰的良方;佛陀时常告诫众弟子,应当勤修精进,不要被懒惰的习气所覆盖。

  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有大觉如来,名一切度王,降世说法,广度善根成熟的菩萨种。这时群众中有两位比丘,一位叫精进辩,一位名德乐止,一同到一切度王佛前,听讲法要,精进辩闻法欢喜,心领神会,立时得「阿惟越致」── 证入菩萨不退转地,具足六神通。但是德乐止却睡着了,清妙法味一毫不入,所以没有得道。精进辩就对德乐止说:「勤奋修习才能获得进步,不可贪图睡眠。」德乐止听了这句良善的谏言,马上振奋精神,但过不了多久又沉沉入睡。每次他都想:「不行!我一定要振作!」但总是忍不住又睡着。

  这天,德乐止来到泉水旁边,在水边静坐,想要入禅定,没多久又昏昏欲睡。精进辨看到了,实时使用新得到的神通力,变成一只蜜蜂,飞扑到德乐止的眼皮上,做出要刺下去的样子。德乐止被吓醒,马上重新坐正,但没过多久又睡着了。蜜蜂看到德乐止又睡着了,便从他的袖口飞进去,从腋下钻到胸腹,小力刺了他一下。

  「啊!好痛!」德乐止得到痛楚的感觉,一下子惊醒过来,精神陡然振作。这只蜜蜂再从袖口飞出,停在附近一朵鲜花上,德乐止端正挺直的坐着,一直盯着蜜蜂,恐怕它再飞来,于是提起精神,不再想睡了。

  蜜蜂为了帮助德乐止快点悟道,想给他一点启示。牠假装在花朵上睡着,睡得正熟时,脚跟站不稳,一阵风将花吹动,蜜蜂便掉入污泥中,然后蜜蜂急忙飞到水面,将身体洗干净再重新飞回来,安静的停止在花朵上,迎着清风唱出美妙的歌声:

  「佛陀的道理就像甘醇的露水,一听闻就没有满足的时候。不应松懈怠惰,昏沉的失去体会妙义的感觉,譬如掉落到污泥中,被爱恨和欲望所捆绑。应当精勤修业,不要自恃佛陀常常会在。」

  德乐止听到这首偈子后,心中智慧大放光明,才知道蜜蜂是菩萨的化身,马上证得了无生无灭的菩萨境界──精进辩即是释迦如来的前身,德乐止即是弥勒佛的前身。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四)

  由此可见,我们要发起精进、不放逸之心,善知识对我们的帮助实在非常之大,如下面几个故事的例子:

  有一次,尊者阿难从禅修中起来,去见佛陀报告他的心得:

  「世尊!我刚才在禅修中这样想:如果能有善知识的引导,解脱涅盘的修行,就完成一半了!」

  佛陀指正尊者阿难说:

  「不要这么说,阿难!为什么呢?因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必能圆满完成清净的修行。我也是因为有善知识的帮助,才证得了无上等正觉,然后成为他人的善知识,教导众生以『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修七觉支、八正道,度化无数深陷于生、老、病、死的众生,让他们超越而免于生、老、病、死的。

  又,阿难!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跟随善知识修学,就有助于信、闻、施、慧等德行的增长与成就,就像月亮从初一到十五渐渐地变圆、变亮一样。由于跟随善知识修学,有这样的方便与利益,所以说,具足善知识,是全梵行者。」

  (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七二六经》、《相应部第四五相应第二经》、《增壹阿含第四四品第一零经》,另参考《杂阿含第七六八经》。中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二三八经》、《相应部第三相应第一八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七一七经》、《杂阿含第七七八经》、《相应部第四五相应第七七经》、《相应部第四五相应第八四经》。)

  有一次,佛陀来到憍萨罗国的首都舍卫城游化,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树给孤独园。

  这天,憍萨罗国的国君波斯匿王,来拜访佛陀,想要佛陀印证他的一个看法。波斯匿王说:

  「世尊!我独自沈思,认为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可以让人当生就远离苦迫烦热的烧灼;没有时节的限制,就能自觉自证。佛陀实在是我们的善知识、善同伴,不是恶知识、恶同伴。」

  「是啊,大王!依我教导的正法与戒律去修学,就是结交了善知识、善同伴,而不是恶知识、恶同伴,因为我可以引导深陷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的众生,趣向解脱,成就解脱。

  大王!过去阿难比丘曾经来告诉我,他在独自沈思时,认为有善知识的引导,就可以算是修行的一半了,我告诉阿难比丘说,有善知识的引导,不只是修行的一半,而是修行的全部,因为善知识能引导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向于舍而修七觉支、八正道的缘故。

  大王!所以,您不能没有修学的善知识、善同伴,您应当这样修学。

  大王!要有善知识、善同伴,则不能不依于对善法的不放逸。

  大王!不仅您应当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也应当要让国王的后宫眷属、文武百官、平民百姓们常常想到:我们的国王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我们也应当依着不放逸,安住于不放逸。这样,国王不但以不放逸护卫着自己,也护卫了您的后宫与库藏。」

  (故事前段的发生地,《相应部》作「释迦国」,《杂阿含》作王舍城,《增壹阿含》作舍卫城,虽然传说地点分歧,内容也小有差异,但关于阿难尊者认为有善知识相伴是「半梵行者」,受到佛陀指正为「全梵行」的内容,是一致的。)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五)

  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

  「比丘们!在我们自身以外的所有因缘中,除了善知识、善同伴外,我不见有任何其他因缘,能让恶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断除;能令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广。

  比丘们!善知识、善同伴,能让贪欲、瞋恚、贪睡、掉悔、疑惑,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恶不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断除;能令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觉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善法生起,已生起的增广。

  比丘们!相反的,除了恶知识、恶同伴外,我不见有其他外在因缘,能让恶不善法生起,已生起的扩大;能令善法不生起,已生起的萎缩、消失。」

  (令恶不善法断除、不生;善法生起、增广,这四件事也叫「四正勤」、「四正断」。要做到这样,非得「起欲、发勤、精进、策心、持心」不可(《集异门足论》《大正藏》第二六册第三九一页下),所以「四正勤」也是「正精进」、「精进觉支」的内容(《法蕴足论》《大正藏》第二六册第四九二页中)。

  精进的力量实在是不可思议,可使刚强变为柔顺,凶恶变为善良,傲慢变成谦卑,浮躁变成忍耐,如以下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的故事:

  过去,在人寿有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国家太平、人人安乐,当时的佛名为「广光明」。广光明佛住世时,国王、大臣以及百姓人人信受佛法,个个安居乐业。

  国王有个儿子名叫财功德,年方十六,面貌英俊端正,风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从来不向佛陀恭敬礼拜。于是广光明佛便慈悲的请净精进菩萨前去教化王子。

  有一天,当王子进宫门时,看见菩萨站在宫门前,便生气的骂道:

  「你这下贱东西,为什么挡在宫门前?快滚!」

  净精进菩萨微笑的看着他,身体却一动不动。

  王子大怒,便用石头砸他的脸,用刀刃割他的手臂。净精进菩萨顿时血流如注,王子看到高兴极了,心想:「这下你该走了吧?」不料菩萨反而更加和颜悦色,身体还是一动也不动。

  看到菩萨一直保持微笑,不生气也不发怒,王子反倒气馁了,只好绕过菩萨,骂着走进了宫门,心里还嘀咕着:

  「什么妖孽?不会说话也不会生气,真见鬼了!」

  第二天王子要进门时,看到仍然是慈爱微笑着的菩萨,不由得心头冒火,随即将菩萨痛打一番。就这样过了一千年,净精进菩萨天天挨打受骂,却毫无怨言。

  到了一万年的时候,净精进菩萨虽然被允许进到第二道宫门,但仍是天天挨揍,受辱骂不止。

  又一万年过去了,净精进菩萨没有前进任何一步。

  三万年过去了,净精进菩萨仍未跨过第二道宫门。

  四万年过去,受尽折磨的净精进菩萨才走到第四道宫门前。

  五万年到六万年间,净精进菩萨终于到了第六道宫门,王子每天进出仍然要赏他耳光,但是净精进菩萨始终是微笑着。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六)

  精进是对治懈怠、懒惰的良方

  八万年又过去了,净精进菩萨挨耳光的位置换到第六道宫门前。「我每天用拳揍你的脸,看你还笑不笑!」无可奈何的王子还在发狠。

  眼看再过七日就满八万四千年了,净精进菩萨终于来到第七道宫门前,仍是不生气也不发怒,和颜悦色的看着王子走下楼来,准备承受王子的折磨。

  「你到底是不是人啊?每天看着你我都厌倦了,为什么你受了那么长久的痛苦仍不厌倦?」王子终于改变了态度,脸上显现着对菩萨的敬佩。

  净精进菩萨见王子的恶心已经被平伏了,便开始说佛法度化他。

  「菩萨啊!请接受我的忏悔!」王子听到佛法的甘露,实时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王子,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你随我到佛所听广光明佛说法吧!」

  王子跟随净精进菩萨来到广光明佛面前,向佛陀至诚礼拜忏悔。

  从此,财功德王子放弃王位,出家学法修道,最后终于得道证果

  那时的净精进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而财功德王子就是弥勒菩萨。

  又精进是对治懈怠、懒惰的良方,没有比精进更能改变一个人懒惰的恶习了。如以下「佛陀感化懒惰的孩子成精进如来」的故事:

  一时,佛在舍卫城。城郊有一大施主富如多闻天子,其妻生下一个非常可爱的孩子,夫妇高兴地为孩子庆生,并取了适合其种姓的名字,悉心喂养,孩子很快地就长大起来了。但这孩子特别懒惰,整天躺在床上不起来。父母很担忧地问他:「孩子,你是身体不舒服还是心里不舒服?」他连话都懒得回答。父母请来医生诊断,得知孩子身心健康,只是过于懒惰不愿起床,于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这样懒惰下去以后怎样生活呢?要想得到安乐必须勤劳精进才是啊。」

  父母又一一迎请六大师来家里应供为他加持,但都没起作用。后来听说世尊的威望能力无比,即恭请世尊及僧众来家中应供。

  世尊着衣持钵率领僧众前来,孩子一见世尊身心调柔、身相庄严,生起极大欢喜心,立即从床上跳下急趋佛前恭敬顶礼,与父母一起供养世尊饮食。饭食讫,世尊为他传予相应之法,宣讲了精进的教言,并告诉他:「只要你精进修持,定能获证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他想到世尊教诲精进积累资粮才能获得佛果,自己如此懒惰怎能对世尊及三宝做有益之事?于是便发起勇猛心入海求取如意宝作供养。」

  他去到大海顺利圆满取回珍宝后,在三个月中供佛及僧,最后一天对世尊供以最好的衣食,亦对僧众一一供养,并未发愿:「以此善根,愿我将来能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度化无量无明的众生。」世尊授记曰:「汝将成就如来正等觉的果位,号称具精进如来,能度化无量众生。」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七)

  有一位在净居天的居士,名字叫做「勤」,他一心想到人间礼拜佛陀,希望能够听闻佛陀的开示。然而,天人的身体非常地柔软微细,所以无法站立于人世间。于是,佛陀教导这位勤居士说:「人的身体是粗糙坚硬的,你要先转化自己的色身如世间人一样,这可藉观想世间大地的相状而达成。」

  这位勤居士立即听从佛陀的开示,专心观照,转化自己柔软的身体,最后终于如其所愿,以五体投地礼向佛恭敬礼拜。佛陀问勤居士说:「你曾经不厌不倦地做过那些事情,才能让你有此福报生在净居天呢?」

  勤居士恭敬的回答说:「我曾经努力精进,毫不懈怠地做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供养及瞻仰诸佛,我不曾有过厌倦。第二件事情,对于听经闻法,我总不厌倦的反复听闻。第三件事情,无有疲厌的供养僧众一切所需,所以今日我才能有此福报生于净居天。」

  佛陀也藉此因缘教诫弟子们,修行就是要对法有坚定的信心,即使是已证果位的声闻与菩萨,仍是不断地反复熏修,从听经闻法中,检视自心,去除无明烦恼。所以大众若能以此惕励,修行必能有所成就。(参考《大智度论.卷十》)

  慈悲的佛陀有教无类,依众生根机而巧设八万四千法门,目的就是要让所有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只要我们对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依循佛陀的教法如实修行,最后必能脱离苦海,获得解脱与自在。正如古德所云「信满成佛」,修行学佛必须要信、愿、行具足,有深厚的信心、持之以恒的愿力,再加上确确切切的落实在生活中的实行,不断努力精进,如此的话,将来必定会有所成就。

  相反地,如果作为修行人,如果没有精进用功的话,后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晋朝时,有一位出家人法名释法衡。他虽然出家为僧,但一直不能精进修行,仅仅只是心中怀有对佛法与修行的仰慕而已。后来有一次他得了一场大病,受了十来天的病痛之苦后,便元神离体到了阴间。大家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可过了三日他又苏醒过来了。

  他苏醒过来后,对众人讲述了他在阴间所见到的景象。他说:在元神离体的时候感到被阴间的人抓走了。走了一段路后,他就被带到一处有数间官舍的地方。他发现还有一些其他的人也被抓到这里来。他隐约知道那大概不是什么好地方,所以不肯进去。

  一切善行之根本──精进波罗蜜(八)

  这时他看见面前出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东西,就像一个带着铁爪的大铁轮,转驶如风。这时一个阴间的官吏命人把一个罪人抓过来,然后那带着铁爪的大铁轮,就转过来碾压他,顷刻之间这罪人就被肢解成一堆碎烂肉块。接着又将几个罪人如法炮制,那景象实在是可怕无比,惨不忍睹。

  不久,那阴间官吏命人把释法衡牵来准备受此酷刑惩罚。此刻,他心中顿时感到无比恐惧,又无比自责;他万般悔恨自己,从前为什么不趁活着的时候精进修行佛法呢?如果生前精进修行的话,又岂会遭受今日之酷刑?于是,他心中开始虔诚念佛,发誓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精进修行。

  这时阴间的官吏看了看释法衡,然后对他说:你可以回去还阳了。于是他就又被人带走,经历一番坎坷后,终于还阳复活了。从此,他几乎昼夜不停的努力用功,成为一个非常精进的佛弟子

  释法衡一念虔诚念佛,并且发愿精进修道,此心一起,此念一发,顿时超越地狱受苦之报,由此可见,一念发心、一念精进,其功德力量是多么的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念佛人应以此为鉴,来警剔自己。

  但我们如何才能有效地保持精进念佛的道心?

  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生死心切,智慧思惟无常生命在呼吸间,三界火宅魔窟,不容片刻停留,今生不了生死,下生定入三涂,万劫千生,难闻佛名,思地狱苦,发往生心。将深信、切愿二法,常存在心,忆念不忘,作为人生唯此为大之要事。

  第二、一门深入,莫换题目,摒弃这山望到那山高的偷心。深知我等业力凡夫,处于浊世,唯有全身心依怙阿弥陀佛才可得救。

  第三、记数念佛,克期取证。每日有定课,持念佛号不少于一万声(当然是多多益善,越多越好),记入功课册。有机会多参加精进佛七,或百万佛号闭关,或昼夜经行念佛,如是在实修中得到真切的体验,获得法喜;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之中,念佛的道心才能有进无退。须知,凡夫众生道力怯弱,多有退转。而皈投阿弥陀佛悲愿之海中,弥陀之光明便会摄受我。

  所以说,精进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是学佛修行不可缺的动力,是获得涅盘妙果的首要条件,是趋向菩提觉岸的無窮力量;总而言之,世出世间,无论学业、道业,皆须经番辛勤努力,精进不懈,方得以圆满成就。诚如经云:「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有了精进,一切修行、一切功德必得成就。(全文完)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