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业往生与消业往生
前言
清净的佛世界,正法流行,佛菩萨为善知识,没有恶国王,正是修道的最佳场所;所以一切佛弟子,尤其是未入圣位者,应当发愿往生。然而,带业往生,还是消业往生,近年来汉文佛教界,若干位善知识,忽然热烈的讨论起来。
今年元旦,奥客兰的佛光寺主——卞妙诚居士,与其莲友,来小寺,提出此问题,征求笔者的意见。法义的明达,为修行者所必备的条件,遂不揆肤受,略予说明如后。
一
往生,生是现起,往是由此到彼;意谓修行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者,在此世界命终之后,到彼极乐世界,出现新生命,故名往生。
带业,业是动能,带是任持不失;吾人意识的思想,及发之于外的语言行为,会造成动能,有招感果报的力量,潜藏于心之深处。此业有罪福之异,故所得果,亦有苦乐的差别。吾人无始以来到现在,所造的罪业福业,其数甚多,有已得果报者,即灭而无。有未得果报者,随彼补特伽罗所到之处,恒与身具,而不失坏,待时予果。如《大乘成业论》卷一偈云:
业虽经百劫,而终无失坏,
遇众缘合时,要当酬彼果。
是名带业。
念佛的修行人有成就者,命终之时,蒙佛慈悲放光接引往生佛的世界,以前若有所作而未得果的罪业,亦附其身心之内而往生。是名带业往生。《那先比丘经》说:
王又问那先:卿曹沙门言:「人在世间作恶至百岁,临欲死时念佛,死后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语!」那先问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没耶?」王言:「石没!」那先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宁没否?」王言:「不没!」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没;人虽有本恶,一时念佛,用是不入泥犁(地狱)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没者,如人作恶,不知佛经,死后便入泥犁。」王言:「善哉!」
(《中华大藏经》第一辑145册60987页上)
带业往生的道理亦如是。
消业往生者,所作的罪业,对于往生有阻碍作用,须诚意的忏悔,生厌患想,消灭其阻碍作用,临命终时,纔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否则难以往生,故名消业往生。
二
上来所说消业、带业的涵义,似乎有矛盾。主张消业者说:罪业有阻碍作用,有罪业者不得往生。主张带业者说:虽有罪业,藉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带与消,生与不生,二义相违,如何融会,令无矛盾?兹引《观无量寿佛经》文,会释其义如后。《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说:
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文中所云「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乃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即是消业往生。华开以后,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是带业往生;因为此人,虽已往生极乐世界,还是有罪业的。此罪当然不是往生以后新有的,是以前在娑婆世界时造作的。前文虽说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还未除尽,犹有残余。所余的罪业带生极乐世界,故二大士为说除灭罪法;故知此文正是带业往生。总之,在此一人的往生情况中,兼有带与消的二义。
带业往生者,涵有消业之义。消业往生者,含有带业之义。其所以如此的原因为何?试为分析之。
求生净土的人,所修净业,有强有弱,所造的罪业,亦有强弱。若人在生之时,虽有念佛等功课,然未能摄心不乱,轻浮易动。临命终时,正念无力,又得不到清净因缘的资助,罪业得因缘而现行,不能降伏,是人必随罪业流转恶趣。既不能消业往生,亦即不能带业往生。
如所造的净业势力强大,能伏罪业,罪业即不能为障,便即带业往生。相反的,若所造的罪业强大,此人必须提高理智,澄清正念,断相续心,决定不再造了,恳到忏悔,至诚念佛,学习止观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求生净土,如是等净业时时修集;果能如此的话,罪业虽是强大,也会被削弱了,无力扰乱净业,净业也就容易现行,就可以带业往生了。所带的罪业,是已被削弱了的,故带中有消。消而未尽的部份,带生净土,故消中有带。此义适与前文所引《观经?下品下生章》相合;故带业与消业,彼此相兼,非是互无。此义之要点:无论说带业说消业,必其净业能增长至强有力的程度,纔能带业或消业往生。
三
如上所说,修学净土法门者,其净土资粮要增长至强力的程度,纔能往生净土;若如是者,所积集的净业,达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强而有力?
此一问题,如唯就凡夫分位的念佛愿望而言,可这样解答:所修净业,只要能往生净土,就是强有力了。在生之时诚恳的长期修行,临命终时无诸恶缘,正念分明,一心想佛,称佛名号,愿生极乐世界,感应道交,蒙佛放光接引往生;这是最有力的净业了。若命终时,颇多罪相现前,或重病缠身,或遇到恶知识的干扰,或忽逢水火等意外事件。其心仍不颠倒,不失正念,归命弥陀大导师,愿生彼国;是最可称之为强矣!兹引经文二节,略说净业的行相。
1.《佛说阿弥陀经》: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若人闻而能信,愿生彼佛世界,时时忆念彼佛「名号」,而不忘失,是名「执持」。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名「一心」。无其他的杂念惛沉间隔,专注不散,名「不乱」。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否已得念佛三昧?与奘公译之《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参照,似乎犹未得也;或应介于未至定亦可以称之为三昧乎?或谓有强弱的不同:强者乃至七日,弱者唯于一昼夜中,得心不乱。过此时限,其心则散,是名「事一心不乱」。还有「理一心不乱」,谓因念佛三昧,得实相慧,入无生忍;此则不应有七日的时限。若释为尽形寿一心不乱,则与奘译有违,亦恐与今译不合。
一般的凡夫,由于惑业的困扰,死亡之时,其心颠倒,不能正知所面对的境界实况。今以所得一心不乱念佛的功德,命尽之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唯有清净海众现其人前,所以即得往生;念佛名号的修行人,应努力成就这样程度的净业。
2.《佛说无量寿佛经》:
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此文说有二种念佛者,第一人有三句:一、至心欲生彼国,谓真实厌恶此世界的秽恶,恳切的求生净土。二、发无上菩提愿。三、乃至十念念佛。
有二种十念:
一、平时十念: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藉气摄心,令不流散,成就专精的胜行。作十念已,发愿回向(引于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二、临终十念。如上所引观经文中所说。
《阿弥陀经》劝念佛者,平时要得一心不乱。此经下辈的净业分位降至十念。其中有何道理?
《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与《无量寿经》上辈中辈的净业行相,盖佛为精勤行道的人施设的。意在平时有如是良好的成就,临命终时,容易往生。若懈怠的人,平时不能精进念佛得心不乱,命终时难有把握往生净土;但是,释尊以佛眼观之,若舍报时,幸能十念念佛,亦得往生。
若一生之中无恶不作,临终方始觉悟,能真实的回心向善,而释尊大悲普利的教化,眉毛托地,给予不绝望的安慰,故不得已有临终十念法门的建立。如人因此,便不预先修集净业。自念身强力健,且先放逸,驰骋五欲,恣纵六情,只待临终十声念佛,往生净土,是为谬矣!
此中道理,一言难尽。
人的死亡,大约有两种情形:
一是顿死。如心脏病大血管爆裂、脑溢血等;或遭遇意外事件,如车祸、水、火、大地震等,突然间就死掉了,还能十念念佛吗?
二是渐死。此则多数是病苦缠身。若病轻微,不以为意,认为死还未到来,不肯念佛。若病情严重,体力极为衰弱,多诸苦痛,此时能作素常不作的事情,摄心念佛乎?若有善友的开导和协助,信愿因之而生,或能随顺而念;但是,若耳根坏了,善友的开示与助念之声不得闻,或眼根也盲了,不能发识,虽有佛像挂在他的面前,亦不得见。得不到外缘的帮助,是人自己能十念念佛乎?
若眼根、耳根仍然正常,而意根颠倒了,可能会憎恶善友的所为,认为:你们都是来要我死的,我不会死,我还有二十年荣华富贵。有某某神医灵药,我会很快恢复健康!这就根本不想念佛了。若是人入于闷绝的境界,一无所知,当然也是不能念佛的。
假设其人,亦不闷绝、亦不颠倒;然而,病魔所苦,心情极为忧恼,焦燥不安。譬如一个懦弱的人,为强力的怨家捉住了,以刀相刺。此弱者甚难得脱此苦而逃避之。病的苦恼人,与此相似。在此情况下,能摄其心,念念相续,乃至十念念佛乎?
有修行的人,若有病时,虽亦觉得病苦,而内心还能寂静而住,与法相应。无修行的人,在苦恼时,其心不完全为苦所困,能相续摄心念佛,非为容易。若有善友的协助,当能减少多少困难。可是,平时不修净业,喜欢放逸的人,远离佛法,亦难以得到善友。没有善友的帮助,那就更难了。
所以,在生的时候,放逸其身语意,不习净业,希望临终十念往生净土,那不是容易成就的。
若是诸根未坏、或坏的不严重。意根亦不颠倒,亦不闷绝。有善知识的护持。自家的身心,虽为众苦所逼迫,而能有力发起正念,念念念佛,愿生净土。释尊的法语,真实不虚。若十念具足,必得往生。平素不念佛,而在临命终的危急关头远离种种障碍,念佛往生了。古德说:一万个人当中,亦难得有一个人成就如是功德。
所以我们不求生净土则已;否则就要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行;作那种万中无一的事情,是靠不住的。
《大庄严经论》卷十五页二十五中,有一譬喻:有国王养了很多善于作战的骏马,时有邻国国王与之交战,知此国王有好马的原故,心有所惧,便即撤退。是时国王作是思惟:我所以养马,是准备与敌国作战的。现在敌人已退散了,养马何用?应将这些马发给人民代替人力的工作,于马无损,于人有益。作是念已,即下令负责人将诸马群分与人民,用之推磨。经过多年邻国军队忽又入侵,即下令收回以前发给人民的马,与敌人作战。因为马常推磨旋转而行,成了习惯不肯前进。设加杖捶,还是不肯行。
这一譬喻,正好说明,在生之时不念佛,贪着五欲,死亡到来时,还是恋着五欲之乐,很难摄心念佛的。「本不调心故,临终生爱恋;如马不习战,对战而游行。」所以不应唯恃临终十念,平时也要精勤的积集净业始得。
前来解说第一人的三句。第二人亦有三句:
一、闻甚深法欢喜信乐。「深法」,谓空、无相、无愿、如、法性、实际等,及诸深经,如《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菩萨藏。此人闻说深法时,得滋味故,欢喜信乐,不生疑惑;对于其余的事,无如是信乐,此必是慧根深利,有所悟入,非只文字上的分别。
二、乃至一念,念于彼佛。此句显示前第一人,无深信乐,所以必须十念。此人有深信故,则未必具足十念,可知此人慧的威力特强。
三、以至诚心,愿生彼国。(参考《无量寿经宗要》)略明一心不乱、十念等净业的行相如此,广如经论中说。
四
吾人命终的时候,如能真的往生净土,当然是最庆幸的;但若还带着垢秽的罪业,拜见大导师、诸上善人,那多么惭愧呢!如所修集的净业强而有力,能否究竟除灭恶业?若修集的净业虽强,犹未是圣道现前,现觉法性。
无始劫来恶道的罪业,未与果者,只能损其势力,令不现行招感果报而已,未能除灭其种子;所以往生与否,都是有「带」义的。
兹引二文为证:
1.《成唯识论》卷九.页十八:
初欢喜地,断二种愚,及彼粗重:一、执着我法愚。二、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果等。彼粗重言,显彼二种。
2.《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二.页三:
又于得证初地时,此菩萨之一切恶趣,皆悉永尽。岂不从得加行道忍位,便能不因业力而往恶趣,已尽恶趣道耶?得忍位已,不堕恶趣,非以对治坏彼恶趣之种子,特缘不具耳;此以真对治坏彼种子,名灭恶趣。
由是得知,凡位的念佛者,只是息灭恶业阻碍往生的作用,名为「消」耳。消而不能尽的罪业,当然是带走了。若真实的究竟除灭恶趣的业果,必已是圣慧成就得无生忍的大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受持读诵此经,先世所造的罪业,不能牵之堕落恶道。仅在今世为人轻贱,先世的罪业即消灭了。所以若想清净的消业往生净土,无罪业可带,敬请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一九八三年发表于菩提树杂志第三六六期
- 上一篇:六妙门讲记
- 下一篇:妙境法师简介(1930
- 仁德上人:为什么念佛的人多而往生的人少?
- 宏圆法师:要想往生就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
- 净界法师:下定决心要往生就不要拖
- 梦参法师:学佛者可以不求往生极乐世界吗?
- 净界法师:如何才能往生?对娑婆世界的爱取调伏到很低
- 净界法师:往生的心态比念佛数目更重要
- 印光大师:念佛人要能依照净土三经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净界法师:所有一丝一毫之善,皆悉以此回向往生
- 印光大师: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计划,更应该有往生计划
- 妙江法师:亲历了母亲的往生
- 道亮法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 大安法师: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印光大师:怎样念佛才能往生?
- 妙境法师: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分别心
- 静波法师:带业往生要有船
- 印光大师:什么人念佛不能往生?盲聋暗哑者能往生吗?
- 梦参法师: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
- 大安法师:下品往生者六劫待在莲华里干什么?
- 宏海法师:求生极乐世界可以活着去吗?
- 念西法师:以享乐的心求生西方极乐是否不能往生?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