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其心,唯道是从
一、思维定人生,正本须清源
每个人活着状态不尽相同,面临的问题也不一样。有的人婚姻出了问题,有的人健康出了问题,有的人工作、事业出了问题,有的是子女教育出了问题。总之,只要活着,就有问题一个个袭来,因此,从某种角度讲,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必然关乎到思维。思维是什么,就是方法。比如得了肝炎,用什么药?得了胃病,应该怎么治?同样一种病,在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幼儿身上又有不同,这就是思维,是面对具体问题的不同对待。所以高手的区别就在于此,他可以不断地化解人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最后使它不再出现问题,而没有智慧、思维方法错误的人,可能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将他击倒了。
思维决定人生,有怎样的思维就有怎样的人生。
譬如我们这里禅修,大家坐在禅堂里。有的是团队参加,被领导绑架来的,坐在这里会很难受,因为他自己不想来,心是抗拒的;而有的人是自己报名来,本来想体验一下禅修的生活,想了解禅修对于人生的益处,于是心就能安静下来,慢慢地体验、感知,便能体会到坐禅的愉悦。
心是万能钥匙。当心是封闭、不敞开的时候,这把钥匙就不灵光,生了锈,就很难接纳外物,硬把它塞进去,感觉很痛苦。禅修亦是如此,依次推广下去,一切无不如此:工作如果只是为了糊口、为了拿钱,那工作是不是逼的?如果没有钱就不能在上海买房子,房子是不是逼的?不能买房就不能结婚,那是不是逼的?不能结婚,就不能生孩子,繁衍后代,是不是逼的?孩子长大了我就要衰老,是不是逼的?老了之后,就要死亡,是不是逼的?……如此推演下去,这就是个“苦逼”的人生。很多人不都是这样吗?奔忙了一辈子,不知道为什么。若是反过来想,我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让自己活着,还掌握了一项技能,了解生存的意义和奥妙;我买房子不过是让自己的身体有个暂住之所,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和圆满;结婚是为了让我的事业和生命的意义有了继承和延续;老了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让我体会到万物都在迁流不息;死亡,是生命的完成,让我进一步反省宇宙大道,人生实相。……这样想的时候,你就会珍惜人生的每一个过程,享受每一个瞬间,积极主动地化解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愚昧地妄执,无谓地狂热。他可以很稳健、很通透、很洒脱,操持有度,收纵自如,融激情于冷静之中,寓高远于淡泊之象。
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也证明了这一点。同样一杯水,恨它和爱它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晶。所以,心是一切的来源。对宇宙、对人生、对名利金钱的理解不同,产生的结果就全然不同。同样是赚钱,有人为了个人享受,满足膨胀的私欲;有人为了完成某项事业,钱只是作为一个工具、载体而已,有人是为了利他,以便帮助到更多的人。也许,他们表面看起来对金钱是一样的执着,但内在的境界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中国古代,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的本质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个问题争持了几千年。一个小孩子,看到动物受伤,他为之流泪,去爱护它,救助它;而另一个小孩看到动物受伤,却心花怒放,用脚去踢它、鞭打它,以虐待为乐。这是为什么?难道是父母教的吗?我有个宁海的朋友,他女儿才几岁,非常善良,走到哪里看到流浪狗、流浪猫,就抱回家,找各种药医治它,有的最后没救过来,死了,她会哭好几天。父母没有这样教过她,他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很多人不解,你说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人的本性是既善既恶,或者说非善非恶的。就像我们常说的,人都是一半天使一半魔鬼。那么为什么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状况?拿个简单的比喻,人体就是一台机器,看你如何调控。调控的好,善人;调控的不好,恶人;当然,多数人都是又善又恶的,那就是一种中间游离的状态。怎样调控呢?——你一生的修行就是调控。但是,为什么有的小孩一生下来就是善良或顽恶的?也是他前世“修行”的结果。
很多人认为佛教是唯心的,但是我们可以想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超级聪明,考清华北大如家常便饭?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大笨蛋,怎么努力也靠不上普通高中?智力是如此,良善也是如此。它是前一期生命的展现,也许还是好多世累积的结果。
不了解因,就不知道果。不了解过去,就把握不了未来。所以必须找到生命的源头,找到了源头就找到了人生智慧。那些所谓有智慧、开悟了的人,就是能够正本清源的人。
只有明白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存在的规律,才能更好地面对自己这一期生命。生命的本质是无数次,无限地循环,每一期生命无疑是循环上的一个点,这个点是上次的终点,又成了下次的起点。因此,每一个点都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每一次人生,都非常具有意义。
由此可知,人和人是没法比较的。一比较即产生失落与痛苦。为什么别人住高楼大厦,金碧辉煌,我住小茅棚,风雨不遮?为什么别人挥斥千金,千金散尽还复来,而我节衣缩食,仍然三餐不继?为什么别人貌美如花,光艳照人,而我相貌猥琐,丑陋不堪?……一对比,痛苦和不平衡就产生了,自怨自艾,愤世嫉俗,迷茫不解,潦倒绝望,等各种情绪都蜂拥而至。
同样是比较,有智慧的人和没智慧的人大相径庭。没有智慧的人,常常拿自己最坏和别人最好的地方比,一比,筷子比桅杆,鸡蛋碰石头,结果只能是悲剧了;而有智慧的人会拿自己好的地方和别人不好的地方比,比如,自己是骑三轮车的,前面开汽车的我不比,身后拉架子车的,我和他比,一比,心里就获得了安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还不是最惨的。我不羡慕别人有好鞋,只幸庆自己还有好脚。
快乐的秘籍很简单,就是心存知足。知足就能常乐,千古亦然。快乐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外在条件决定的。不知足的人即便身家千万,重权在握,名贯全球,也照样会抑郁,会自杀,会活得很痛苦。
还是那句老话: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这就是有什么样的思维,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二、万物皆流转,高风岂可攀?
人常有一种错误的想法,希望什么东西都保持如意的状态,一直不变。结婚时候说:宝贝,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海誓山盟真的很感人,可是往往不到三天,就吵架了,不到三年,就离婚了。身体能永远健康吗?生命能一直长寿吗?美貌能保持不老吗?财、色 、名 、食、睡,人人都趋之若鹜,爱不释手,却没有一样东西长久。芸芸众生就在这些虚妄的追求中耗尽了一生,然后随着业力再流转到下一生。
作为人,应该考虑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为此做过讨论。孔子问,人为什么活着呢,你们的理想又是什么?子路说:“我愿意把自己的车马和衣服都拿出来,和朋友们共享,用坏了也毫不遗憾。这就是我的理想。” 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有劳苦的事自己能够胜任,不推加给别人。”大家问孔子,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便是孔子活着真正的意义,把老人安顿好,让他没有疾病、痛苦,怡养晚年;朋友可以把他的财产、生命和我互为寄托而不疑虑;让年轻人得到关怀,可以依靠。能做到这些,其实是很高的境界。
单说第二点,朋友信之。现在的朋友可以信任吗?我有个熟人,他告诉我,自己最近要买房,先后给十个朋友打电话借钱,每人借五万,结果只有一个愿意借给他,其他的都以各种理由推脱。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在古代,一个人判了死刑要去枪决,还有一个月时间,他想回去看看父母,官府说,除非你找个担保人来坐在这里,如果一个月没回来,这个人就替你偿命。他最后竟然找到这样一个人愿意为他担保。一个月快要过去了,他没有回来,临上刑场的时候,很多人都替那个朋友可惜,就在这时候,他赶回来了。后来皇帝也免了他的死刑。这就是朋友“信之”。有人可以用性命来为你担保。能做到这一点,起码说明人生不完全虚度吧。
一个自私的人,是不会快乐的。即使偶有快乐,更多时候却在痛苦。一个自私的人组成的家庭,肯定是不幸福的,因为每个人考虑的都是自己。一个自私的人没有真心朋友,他的朋友也会唯利是图,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都是感召来的。同理,一个快乐、无私、宽容的人,他的朋友、家庭也往往是快乐和宽容的。
以前有个出家人,在海边打坐,早晚听到鸟鸣让他心烦,白天听到鱼跃使他不安。他很生气,因为一念的嗔恨心,第二次转胎时就变成了两栖动物,下水吃鱼,上山吃鸟,五百世做这么一个动物,而五百年后他还要偿还,就因为一念嗔恨,冤冤相报,生生不息。
一个有觉性的人内心一定是安静的,内心安静就会清明,无染,就会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那么这种觉性是靠什么训练出来的?禅修就是最好的方法。
禅修就是训练我们的心,使我们的心虚静空明。一个是虚,就是空虚,可以容纳万物;一个是静,就是安静,不躁动;一个是明,清明澄澈,净而不染。这是我们要达到的状态。但是禅修也有自身的规律,想要“静”,往往先要经过动。所以一个真正的禅修者是什么样的生活都经历过的,大喜大悲,大起大伏,生老病死,穷愁潦倒……曾经沧海,万山看遍,这个时候就明白了生命的本质,才能达到如如不动的境界。
所以,禅修是在生活中禅修,而非一禅修就远离了生活。只有低到尘埃里,才能开出洁白的花来。
这个时代,对于佛教的误解由来已久。有人把佛教当做迷信,整天拜佛求神,保佑发财。有人把佛教当做心理医生的教科书,只为让自己摆脱困境。有的人打着佛教的旗号逐利慕名,招摇撞骗,滥竽充数。还有的在寺院商业化的指导下,收门票,开公司,把搞创收作为第一目的,“寺庙经济”的提法公然出台。如此等等,给众生造成了很大误解,正信的佛教往往接触不到,实在是非常悲哀。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佛教,佛教的本质是什么,我举三个例子,聊以阐述这件事。
我们知道,佛教的教主为释迦摩尼。真有其人,是古印度一个国王的儿子,是即将继承王位的太子。没有人会和他争抢王位,因为他父亲就这一个儿子。为了阻止他出家修行,老国王建了四个宫,春夏秋冬,冬天住在春宫里,夏天住在冬宫里,极尽逸乐之能事。又给她遴选最美的妻妾,又音乐舞蹈相环绕,软玉之体,靡靡之音,企图迷住他的心,但这些都没能阻止他出家的决心。是什么让他放下王位、放下美色、放下权力,放下可以享受至高无上的一切,而独独跑出去做一个苦行人呢?他觉悟到了什么,他的思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个案例。鸠摩罗什,他从天竺来到中国,成为古代最有名的经文翻译家。鸠摩罗什的出身也非同一般,他母亲是国王的妹妹,父亲是权倾朝野的国相,自己过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生活。可他为了弘法,来到中国,经尽千辛万苦。前秦的苻坚为了抢他,派军队去攻打龟兹;后秦的姚兴为了抢到他,又发兵攻打后凉,胜利后,迎鸠摩罗什入长安,被奉为国师。
在历史上,为了抢夺一个人发动战争的事例并不多,古希腊发动特洛伊战争是为了抢夺美女,而鸠摩罗什作为一个宗教人士,他当时还很年轻,三十出头,可是被这些国家不惜倾全国之力抢来抢去,就像现在很多国家抢夺高科技、核子能专家一样。这是为什么?
第三,玄奘。我们知道《西游记》中那个唐僧的原型是玄奘,他被胡适誉为“一个民族的脊梁”。玄奘为了去西天取经,一个人带着只瘦弱不堪的骆驼,兀兀穿越八百多里的荒漠,历经各种灾难,差点渴死、饿死、冻死、热死、累死、病死、被强盗杀死,被人当做祭品蒸死。九死一生,终于到达目的地。他修习佛法,精通十几国语言,当时所有的高僧集合起来都辩论不过他,名震天竺,成为名符其实的第一等人物。戒日王为了留下他,许诺建最大的十座寺院让他当主持,他没有答应。回到长安后,一代天子李世民广开隆门,降步以迎,并意欲让他当宰相,玄奘还是没有答应。富贵不能动,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为什么?他要追求什么?
三、入则为淤泥,出则为华莲
再回到禅,禅是什么?禅就是悟。禅就是一种觉醒的状态,是一种超越事物的表象不被表象迷惑的不动于心的状态。
比喻说,人为什么痛苦?如果你内心没有痛苦的因,别人是不能给你痛苦的。好比一堆干柴,星星之火就可以把它燎燃,但是一堆石头,即使熊熊大火也烧不起来。你的内心是一堆干柴,这便是着火的因。同理,要想发财,就要找到发财的因。当你真正了解钱的存在规则之后,就永远不会贫穷。
去年一个公司的老板对我说,一年给他们讲100堂课,每节课付我2万元报酬。从一个打工者的角度看,一年拿200万还是不错的。那么我就安安心心做个讲师吧,还当和尚干嘛?但我却认为,一年拿200万对我来说生命的价值太贱了。这不是妄自尊大,而是相对于具体的钱财来说我认为自己所做的事业、自己弘法利生的理想,远远超过200万的价值,甚至这些东西是没法用钱来衡量的。你给人慧命用多少钱来衡量?俗世的东西怎么用来比拟出世的东西。所以,如果你的内心还有稍微的摇动,就说明自己尚未完全超脱出来,还被物质名利所羁绊,没有进入更高的境界。一个境界很高的人眼里肯定没有钱的概念,玄奘眼里有钱的概念吗?一元和一万元在他眼里是一样的。这样的人可以视金钱如粪土,也可以视粪土如金钱,只在随机应化。
花钱要靠智慧,赚钱要靠福报。按照财富的规律去聚积财富才是正道,一个人的福报不够,德性不够,就少了聚宝盆,再怎么努力,也很难聚积到钱。这就相当于你手上拿着一个篮子,竹篮打水总是一场空,进来的再多都被你漏掉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因果,人生是因果的延续。宇宙万法皆空,唯因果不亡。
禅修就是时时地觉察自己,不脱离宇宙人生的这种规律,按照规律生活下去将是最聪明的选择,最智慧的人生。规律不是某个人制定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高明的人只是发现了规律,不是发明了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无亲 常与善人”,这些都是永恒的真理。
如果能够把禅修的理念运用于生活,将会受到莫大的益处。我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随便说几个。有个禅修学员,她是某个大公司中国区的财务总监,参加我们的禅修班后三个月,打电话给我,说自己回去每天用半个小时打坐,坐完一个月,把十八年来每天坚持吃的药,停了下来。十八年要坚持吃药,这是一种什么顽疾?禅修使她的生命发生奇迹,解决了当代医学不能解决的难题。现在,她整个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命时时充满喜乐。
第二个案例,杭州的二手车市场老板汪久康,参加完禅修回去,每天上班的时候,带领整个公司的高管一起打坐,他说自己很多思路都是在打坐后涌现的。短短时间,他现在已经是全国最大的二手车市场总裁,许多同行都派高管来他这里学习取经。他又把他的姐姐和姐夫引荐到这里来禅修和做义工,已经一年多了。
第三个例子,义乌恒丰公司的的董事长。她禅修完之后回去,坚持打坐,坚持一个月的深呼吸,现在身材好得令人嫉妒,连以前十八九岁的裤子都能穿。而她已经是个14岁孩子的妈妈了,身材的纤柔度还能恢复到那样,其减肥、美容的效果,是很多女士苦苦追求都达不到的。
需要说明的是,打坐是修行,但修行不仅仅是打坐。打坐只是为了让你的心清静下来,提高觉知观照能力。有了这样的觉知观照能力,才是获得幸福人生的保证。所以,要把禅修结合到生活中来。
禅修,可以使人从内到外有个彻底的改观,完全能够刷新我们的人生。而且,它所提供的“财富”就是一个金卡,永远都刷不爆。因为这个银行是与天地宇宙联网的。
- 上一篇:心灵深处莲花开
- 下一篇:如是我行,“富福”和合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