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华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名人轶事 >

百忍堂来历 张百忍的故事

百忍堂来历 张百忍的故事

  张公教育家族处处突出和字和忍字,他本身就是“忍”与“和”的楷模。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九代同堂,共有村民2000余人,和和睦睦,相安无事。他不但倡导家庭内互相忍让,对外也胸怀大度,宽洪海量。有人来借钱粮,有则偿还,无则作罢,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车辆,因困难所迫,用后便给卖掉,张公艺也不许追究,再来求助,仍然救济他们。

  一次,有人告诉他:“有人骂你。”他听了笑笑说: “他又没提我的名字,你怎么知道是骂我呢?”又一回有人告诉他“有人提着名字骂你。”他听了笑笑说: “我俩向来没有恶意,他不会骂我的。虽然提了我的名子,恐怕天下同名的多了。”

  又一次,有人给他家点了一把火,被他看见,他竞装作视而不见,并暗暗衷告放火人:我有何做得不当之处,请你直言,你千万不要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事我替你保密。以后有什么难处,请你开诚说话,有求必应。

  还有一次,有人偷他的庄稼,张公看见了,赶忙避开,但还是被小偷发现了,他就诚恳地将小偷的大筐装满,放他走了。

  张公艺的这些行为传到天宫,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便派太白金星查阅了张公艺的身世,太白金星经过观察,发现了别人不能忍,张公艺却能忍的九十九件事。玉皇大帝心想:如果他再有一忍,我就给他建一座百忍堂。

  一日,张家门前敲锣打鼓,客人来往,热闹非凡,正为一年轻人操办喜事,一天的忙碌,迎来了全家人的欢笑。辗转夕阳西下,已到掌灯时分,这时玉皇大帝就将自己的金拐杖化做一位和尚,来到张家门口,说是贫僧要见擅越。有人禀知,张公艺出门相见。这和尚向前打了个问讯,说道:“贫僧远道而来,到宝庄欲求借宿一晚。”张公艺说:“此事好说,先请师父用饭,然后于客房内安排。”和尚说:“既蒙擅越许诺不胜感激,用饭倒不必了,只是借宿事贫僧还有一说,适见擅越正为儿辈操办喜事,能否腾出洞房,叫贫僧于新妇房内一 宿”。本来结亲的日子和尚进门就不吉利,又听了这种话,无不气愤,有的人就要发作,把他赶走。可是张公艺摆手示意制止了家人,便说:“好吧,既是师父有此心愿,今日又恰逢寒家子侄结亲,洞房已装饰一新,就请师父洞房一宿吧!”新郎新娘另择房子,把这和尚安排到新房里了。一夜易过,第二天早晨日高三竿,和尚还不起床,张公艺推门进去,见和尚还蒙头沉睡不醒,便说:“师父失晓了,斋饭已备,请起进餐。”连喊几遍,不见答应,揭开被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和尚,原来是个金人。这时张公艺才想起昨晚做了一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的金拐杖赐给了自己,让建修“百忍堂”,张公艺便用这堆金子盖起了“百忍堂”,以“忍”为本,教育后人,从此,玉皇大帝也没有金拐杖了。

  后来“百忍堂”的各宇越传越远,很多人都想去看看。他们怎么个“忍”法。一日有一个神仙路过那里,也想去看一看。于是便装成一个乞丐来到百忍堂门口。百忍堂的人看见他,就很客气地请他进屋,问寒问暖,又拿出饭来给他吃。行乞老人向他们讲了自己几十年来贫病交加的辛酸遭遇,百忍堂的人听了很同情他的身世,就叫老人先住下来,安心养病,等病好后再走。经过百忍堂的精心照料,老人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一住不觉半月,老人准备要走了,百忍堂的人说:“过两日是我们四少爷结婚的日子,你老人家等喝完喜酒再走吧。”

  到了四少爷结婚那天,百忍堂家里宾客满堂,远近的人都来庆贺,非常热闹。百忍堂的人对老人也象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热情招待,按惯例,结婚第二天早上新婚媳妇要倒水给家公、家婆洗脸。百忍堂的人没有忘记行乞老人,也叫新媳妇倒水给老人洗脸。由于老人身上和脸上的脓疮还没有全好,洗下的水是相当污秽的,行乞老人就叫新媳妇把这些污水用坛子装起来。放茬新房里。新媳妇也毫无半点怨言照办了。

  第三天早晨,新媳妇又给老人端去洗脸水,却不见了老人,只看见台上放有一张纸条但自己不识字,便拿到家公处。老爷一看,大吃一惊,才知那行乞老人是个神仙,便按照纸条上的吩咐,叫新媳妇拿出昨晚的那坛臭水,揭开盖子一看,里面竟是满满的一坛金子银子。

  我国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这还要从张公艺一家分居说起:就是张家有个人叫张九龄,在朝廷内当过宰相,他早就看出安禄山久后必得叛乱。当时安禄山是范阳节度使,张九龄向唐玄宗进言,要他削安禄山的兵权,可是唐玄宗正迷着杨贵妃,安禄山又认她做干娘,玄宗对这位宰相的话哪能听得下去呢?现在安禄山真的叛乱了,但不知这位宰相说的话是否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了,如果传到他耳朵里,这还了得,安禄山不杀他全家才怪呢!这该怎么办呢?全家一商量,只有分家,别无良策。分开以后,留下一部分人,目标小了,大部分人逃到外地去了。一提分家,男女老幼都非常难过,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了表达在一起生活的意愿,临别吃了一顿饺子,还约定以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都要吃饺子,是取意念念不忘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另一条,是以包饺子为诫严口舌,外逃后不能说与张九龄是一家。这本是张家分居时的统一布署,后来人效仿,外出时亦包饺子饯行,意予口紧,少说闲话,口动神气散,舌动是非生,以免招来麻烦。至今每年春节或家人外出都亦包饺子为食。包饺子必须边缘捏紧,不能露馅,现在人们还常比喻说:“口紧”,作手势捏着,也是这个来历。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