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久离恐怖的佛陀
第九、久离恐怖的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摩揭陀国游化,住在摩鸠罗山。那时,佛陀身边的侍者还不是尊者阿难,而是尊者那伽波罗。
这天傍晚,天色才暗,天空飘着细雨,又有间歇的闪电,佛陀在室外的空地上经行。
这时,三十三天的统领释提桓因,知道佛陀在屋外经行,于是变化出一座毘琉璃宝塔,带着去拜见佛陀,以表示对佛陀的崇敬。当他见过佛陀,向佛陀顶礼后,就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
佛陀为了提供天帝释多一些经行的机会,所以经行的时间,比平常要久。尊者那伽波罗看不到佛陀后面的天帝释,更不知道佛陀比平常经行的时间久,是为了天帝释。而依据当时的惯例,侍者要等到所侍奉的老师结束禅修后,才能去睡觉,所以尊者那伽波罗一直没办法就寝。
或许是因为感到太疲惫了,尊者那伽波罗开始想办法要让佛陀停止经行,以便自己可以赶快去睡觉。当时,摩揭陀国人有一个习俗:当小孩子夜间哭闹不停时,大人们便说,住在摩鸠罗山的摩鸠罗鬼来了,小孩就会害怕而停止哭闹。尊者那伽波罗竟然异想天开,想装成摩鸠罗鬼来吓佛陀,以为佛陀会害怕而停止经行。于是,尊者那伽波罗就将一件毛织物翻转过来,披在身上,让自己身上看起来像是长满了长毛的摩鸠罗鬼,然后躲到佛陀经行小路的尽头处,准备吓佛陀。
当佛陀走过来时,尊者那伽波罗就跳出来,对着佛陀大喊:「摩鸠罗鬼来了!摩鸠罗鬼来了!」来吓佛陀。
佛陀当然不会被吓着,于是对尊者那伽波罗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想以摩鸠罗鬼的样子来吓如来吗?那是连一根毛发也撼动不了我的,我离恐怖已经很久了。」
这时,跟随在佛陀后面经行的天帝释对佛陀说:「世尊!僧团里也有这种人吗?」
佛陀回答说:「憍尸迦!僧团中广纳各类不同根性的人,他们在未来,都会成就清净之法的。」
按语:
一、本则故事取材自《杂阿含第一三二○经》、《别译杂阿含第三一九经》。
二、出现在《阿含经》的佛陀侍者,计有尊者优波摩、尊者罗陀、尊者弥醯、尊者那伽波罗,以及尊者阿难等五位,其中,以尊者阿难侍佛时间最久,依《中阿含第三三侍者经》说共有二十五年,亦即在佛陀五十五岁到八十岁的这段期间。
三、如果再依《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大正大藏经第二三册第六二八页上栏),佛陀成佛后的最初十二年间,没有制定戒律,其原因是,在这段期间来跟随佛陀修学的比丘,程度很好,没有人曾犯有过失,所以尊者那伽波罗加为佛陀侍者的时间,也不太可能是在最初的十二年内。因此推断本则故事发生的时间,以佛陀成佛后十二到二十年的八年间最有可能。
四、尊者那伽波罗是怎样的一位比丘呢?在《阿含经》中有关他的经文并不多,仅在《增壹阿含第四品第一○经》中说他是「我声闻中第一比丘晓了星宿,预知吉凶」。这样的描述,就佛法的律制标准来说,并不太光彩,因为那不是佛陀鼓励比丘们应当学的。而在《增壹阿含第四一品第二经》中,则可以看出那时的尊者那伽波罗,已经是证入解脱的圣者了。该段经文描述了一段相当稀有的事件:有一位尊者那伽波罗小时候的好友来见他,向尊者述说他近来七天里,死了七个有才华的儿子,近六日来死了十二个能干的佣人,近五日来死了四个各有专长的兄弟,近四日来死了百岁年迈的双亲,近三日来死了两位贤慧的太太,昨天,家中的财宝也被偷了,真是遭逢了人生最大的打击,痛苦极了,然后羡慕尊者那伽波罗,赞叹是「快乐中最快乐的人」。尊者那伽波罗就为他的朋友说了解脱之法,引导他也证入解脱,成为阿罗汉。
五、经行,是在一段距离适中的空地或小径上,缓慢地往返步行,也有在室内进行的。通常是在饭后,或在禅坐中感到昏沈疲倦时来做,其目的,除了有调剂作用外,还是不离「摄心」与「觉察」。
六、天帝释,又译为释提桓因、因陀罗、释迦因陀罗,依《杂阿含第一三二○经》、《杂阿含第五○四经》、《杂阿含第五五二经》、《杂阿含第一一○六经》等经的叙述,知道「憍尸迦」(《中阿含第一三四释问经》等译为「拘翼」)是他过去世为人时的姓,因为其乐善好施,死后生天,为三十三天──忉利天的领袖,这相当于台湾民间信仰中的「玉皇大帝」。
天帝释在佛世时经常来人间亲近佛陀与佛弟子,听闻佛法,只是三十三天环境太好,娱乐太多,依《杂阿含第五○五经》帝释天自己告诉尊者大目揵连说,他们「多着放逸乐」,所听闻的佛法也时忆时忘。
三十三天,依印顺法师《佛法概论》中说:「帝释天与四方各八辅臣共治」(第一二四页),即东西南北四方中,每方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直接管辖部分,合计共三十三天。
七、在《阿含经》中,经常记载着天帝释以及他所领导的三十三天天子,常来人间听闻佛法,向佛陀及佛弟子学习,这与后来佛弟子们逐渐倾向依靠天神庇护的情形不同。
八、远离恐怖,这是解脱圣着的模样。其实不只解脱的圣者,即使是刚入圣者之流的「初果」者,就能自说「于正法中得无所畏」,所以佛陀会说他已「久离恐怖」了。
- 上一篇:第八、佛陀如何面对谩骂
- 下一篇:人生处世必读格言
- 第一节 愚人食盐喻
- 第一回 拜众童子
- 1.为步行而行
- 第二节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师利
- 第三节 以梨打破头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一)
- 第一回 溯源流书生说法 警痴顽菩萨化身
- 第五节 渴见水喻
- 第四节 妇诈称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节 千金小姐!万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录 总劝
- 前言
- 第八节 山羌偷官库衣喻
- 第六节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弥伽
- 第九回 拜休舍优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脱长者
- 第七节 认人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贤菩萨
- 摩登伽女与阿难(二)
- 第十节 三重楼喻
- 摩登伽女与阿难(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节 序说
- 第十一回 拜胜热婆罗门
- 第十五节 医与王女药令卒长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节 叹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颠覆了
- 第三章 一两个钟头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优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见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持莲观音是什么菩萨?持莲观音的故事
- 三岁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龄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盐的原文和译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恶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气和 自度度人
- 马需调教,树要修剪,人需约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实际行动展现自己的魅力、体现自己价值
- 从来不丢东西的妇人,只因她前世做了这件事
- 世俗王子从圣人走向神坛,释迦牟尼佛的一生简介
- 盲人摸象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来藏经》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来对待
- 借花献佛的由来,释迦牟尼前身以花供养燃灯佛
- 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
- 以平等心面对芸芸众生,是菩萨的道德
- 梁武帝与佛教有什么关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个寺?
- 佛陀度化悭贪长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问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别人的好并懂得回报
- 盲人打灯笼,即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
- 禅师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弃天性
- 从惜福看穷三代还是富三代
- 大乘心难发,不愿再发大乘心的舍利弗
- 听经的蛤蟆,命终后脱离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宫
- 学佛贵在实行,坚持不懈地去修一个法门,终会成功
- 熟悉经藏的比丘与精进修道的比丘
- 佛教历史上与水陆法会有因缘的高僧
- 借事磨练,善用其心,让心走出烦恼的牢狱
- 薄拘罗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却都毫发无损
- 马鸣菩萨抵亿金的故事
- 人活着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乐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日,德行与精神常存我们心间
- 释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与歌利王的故事
- 舍弃对五欲的贪着,成功飞出笼子的鸽王
- 寺庙为什么喜欢种银杏?佛珠变银杏的故事
- 鸠摩罗什是谁?东晋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
- 短暂的快乐与长久的快乐,你选择哪个?
- 三年不吃饭的出家人
- 急性子与慢性子,人与人要学会理解和忍耐